待版《赤壁之战的历史真相及其流传史》

雁北雕翎

<p class="ql-block">课题研究及撰文:梁敢雄</p><p class="ql-block">选题的理由、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p><p class="ql-block">小序:2020年秋向大别山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申请出版资助经费,其负责人因经费已用完,答应明年学院再拨款时办,并让我把申请表格与手续提前交完。没想到今年科研拨款由秋季改为春季了,而今春我却因中风治疗,没想到去与研究中心联系而错失良机。今年我按惯例于十月份才去联系,由于:①春季申办的科研经费早有归属;②原研究中心负责人已调离。没法子,只得等明年再去重新申请了。考虑到中风后遗症行走很不方便。我对需频繁找人游说而申请到出版经费已不抱太大指望了。兹将去年在申请表格中已写出的拙书的研究心得——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前供给赤壁之战古战址研究群各位同仁研究本课题时参考。</p><p class="ql-block">一、选题</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汉末建安十三年)发生的一场大战役,它奠定了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局面,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我国军亊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命名此战役的赤壁战址究竟在何处?由于汉末魏晋史料对其具体方位记载不详以及历史地名的变迁,造成自南北朝以来异说蜂起,至今仍无定论。唐宋时已盛传有蒲圻石头关(时属嘉魚县)、江夏赤矶山、黄州赤壁、汉阳临嶂山、汉川赤壁草市等五个赤壁战址。清代又增加了嘉魚东北江滨为赤壁战址之新说(此乃《大清一统志》所定)。近现代如《辞海》、《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工具书的说法亦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8 0年代末以来黄冈籍的学者不断发力、深入考究,已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若暂不计公开发表的数以百计的单篇论文、仅以专著为例,就有李儒科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新论》、贺、王、邱合著的《赤壁战地考》、王琳祥编著《赤壁之战战地研究史》、《首届中国赤壁之战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专辑、拙著《荆楚鄂东历史地理与古迹研究·赤壁战址编》等等新意迭出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虽然上世纪末蒲圻县改名赤壁市(县级),但是行政命名不等于、也代替不了学术论证!将蒲圻县(今改名为赤壁市)视为赤壁之战古战场,并未得到学术界的主流认可。仅举两例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十所高校联合编写的大学教材《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九章第一节《三国鼎立》,在“战址赤壁”下特别加注申明:关于大战爆发的具体地址,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如:有蒲圻赤壁、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江夏赤壁、嘉魚赤壁等等。“其中以蒲圻、黄州二说影响较大。”足见史学界对于赤壁战址的具体今址,至今尚未定论。该专业教科书编者认为:蒲圻战址说与黄州战址说在史上诸多赤壁战址地说中地位相当,以二者“影响较大”。 这已经突破了《辞海》等文史工具书的传统说法了。</p><p class="ql-block">( 二)、与美国《国家地理》版权合作的全彩印大型刊物《华夏地理》,于2008年七月号发表了长达24面的主打文章《赤壁:走失的历史》。作者实地勘查了与赤壁之战有关连的江陵、洪湖乌林、蒲圻赤壁、黄州赤壁等地,对乌林与蒲圻赤壁所打造的众多古迹景点作了披露,指出其大多系现代制作,最早的古迹景点也不早于明代,该文多处引用黄州赤壁说的观点,对蒲圻赤壁的真实性提出了强烈质疑。由此可见,赤壁战址所在以及决定战址的曹军进军路线和撤军路线的历史真相,至今仍是史学界、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界亟待解决的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的内容涉及曹、孙、刘三方的进军与曹操撤军的路线、赤壁之战演变的阶段、初战如何产生、赤壁决战的战址、打响的时间、战争的规模(含各方参战人数、兵种)、各方参战的主要战将、该战役的性质、意义等等诸多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则是历史上争论得最多的赤壁之战初战与决战之地的具体方位,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曹操进军路线和撤退路线问题。</p><p class="ql-block">为便于展开上述问题的研究,还大致将赤壁之战的阶段分序战(水军前锋的遭遇战)、决战及追逐战三个阶段。所谓赤壁战址则是指赤壁决战之地,亦即曹军屯兵的水陸大寨、被火攻后开始溃退之地。对于诸方参战的人数、兵种、打响的时间(具体到月)以及对刘备战前的撤退溃逃的路线与屯兵地等次要细节问题,虽未作深究但大多有所阐述。</p><p class="ql-block">课题首先阐明了赤壁战址问题不能凭借地理学上的地形地貌考察与考古学上的田野考古发掘所能一錘定音的。它本质上是历史地理问题,主要靠史料证据、特別要靠搜寻出的早期的汉末、魏晋史料为根本证据来解决。因此本课题在史料证据的分析与使用上纠正了南北朝及唐宋以降论者的误区而有较大的突破。</p><p class="ql-block">本课题对充当证据的史料,分为了三类:</p><p class="ql-block">㈠,汉末魏晋时形成的可直接依据的重要史料(⒈ 汉末至与陈寿同时代西晋时出现的主要史料;⒉ 东晋形成的次要史料)</p><p class="ql-block">㈡,南北朝出现的有争论、却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史料(⒈与汉晋史料相吻合而不抵悖,则可与东晋形成的次要史料等同视之;⒉与汉晋史料相悖谬而必须淘汰或证伪的史料)。其中由盛弘之与郦道元首倡的赤壁战址蒲圻说:声称江南赤壁是黄盖诈降军队的出发地,上游一百六十里外的北岸乌林才是火攻破曹之地云云。显然与《三国志》等魏晋中诸多论述直接抵啎、甚至是大唱反调的奇谈怪论,则是首先应该被证伪、被否定的邪说!</p><p class="ql-block">㈢,唐宋至民国(至1949年)以地志与文人见解及民间传说的形式出现的史料。一般只能作为参考资料或发现线索,可充当旁证与佐证而不能充当直接证据!如凡可提供具体新情形而与魏晋核心史料吻合无悖者,则可充当重要佐证、旁证,其中极少数通过大量实地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如清长江水师的《长江图说》),则可视为对魏晋史料的补充。至于在沿袭盛、郦二氏邪说基础上演变流行的诸种赤壁战址说等如见于《辞海》赤壁条记载的蒲圻赤壁与江夏赤壁,见于《大清一统志》首称嘉魚东北江滨为赤壁等等,显然作为参考资料最多只能作为提示而不能证实战址所在。据亲历过赤壁之战的以王粲为主的汉末建安诸子的记载与陆机(东吴执政的大将军陆抗之子、丞相陆逊之孙)的记述:曹操水陸大军沿汉水南下的!从而界定赤壁战址只能在汉水出江口下游,结合与《三国志》同朝代出现的《江表传》言刘备进驻樊口,则可界定赤壁战址只能在刘备屯兵的樊口与夏口之间。东晋史官干宝在其著《搜神录》中、晋史学家《后汉纪》作者在《东征赋》中均揭示今鄂州樊山一带是孙吴在赤壁之战时的阵地,从而印证了其对岸的今黄州赤壁至上游团风(古名乌林)沿江一带百里赤岸当是曹营的屯驻地。这也正是南朝梁人庾信《哀江南赋》所确指的樊山斜对岸的黄州赤岸则是黄盖火攻曹营的之地。</p><p class="ql-block">本课题详尽地搜集了汉末至南北朝时有关赤壁之战(重点是曹操的进军与撤逃情况、孙刘进军与屯兵情况)的史料以及南北朝多家不同的赤壁战址说,也揭示出汉末魏晋南北朝史家对赤壁战史的若干共识,并得出了有关赤壁战史的五条真相。</p><p class="ql-block">这些主要内容构成了专著《汉末赤壁之战的历史真相及其流传史》的上编。专著的下编则是赤壁战址说的主要流传史:主要汇集了从隋唐到民国(新中国建立前)有代表性的诸种赤壁战址说,重点搜集历代支持赤壁战址黄州说与批驳赤壁战址黄州说的史料,并作了必要注释与点评。最末选录了笔者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黄州赤壁战址说有考证价值的论文十来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