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国初年新疆税赋情况综述

丁力

<p class="ql-block">  1913年3月,北洋政府财政部起草了《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法草案》,新疆是较早接触到此项草案的省份。起初,受国内政治气候影响,南方诸省与袁世凯掌权的北洋政府分庭抗礼,政令不通,唯有新疆等北方几省尚属拥护北洋政府。接到本草案后,新疆立即着手筹办,而在此之前,新疆税赋一直沿用清代税收政策照章办理。可以这么说,1912年(民国伊始)至1913年3月,新疆尚无国税、地税之分,至1913年4月始分国税、地税。此后,又试办了若干年,于1916年确定出国税、地税种类。其中国税种类包括:田赋粮草、官租、一五公耗、园课、金课、芦课、水油磨课、水碓课、葡萄课、棉花地课、牙税、炭税、蚕茧税、房租、盐课、统税、契税、酒税、官款生息19项。地税种类包括:二五私耗、亩捐草捐、牲税、油税、斗秤税、二五商捐、茶税7项。</p><p class="ql-block"> 上述“一五公耗”、“二五私耗”、“二五商捐”为新疆独有税种,外人难以理解,借此说明一二。1902年,新疆巡抚饶应琪认缴“庚子赔款”四十万两,因无法弥补财政亏空,遂奏定田赋加收耗羡,即每石(担)粮加征耗羡银一钱五分,以充公用,即为“一五公耗”。1908年,巡抚联魁认为新疆田赋征收制度混乱,急需整饬,可又怕伤及地方。于是,废除历年累加在田赋上的耗羡,除保留“一五公耗”外,每石粮另加征耗粮二斗五升,作为地方官员办公费用,即为“二五私耗”。清宣统二年(1910年),省城商铺引发大火,时由省库垫拨三十万两赈济受灾商户,并议决于统税内每百两加征银二两五钱,以弥补垫款,又为“二五商捐”。</p> <p class="ql-block"> 图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14年粘贴在新疆国税厅筹备处验契新纸上的土地契约,该契约源于吐鲁番直隶厅(1913年改县),共计三联。左联: 维吾尔文契约;中联: 汉文契约,签约日期为1910年9月12日,骑缝等多处盖“吐鲁番同知兼管理事回民事物之关防”印。右联: 1914年新疆国税厅筹备处印发验契新纸,当年9月粘贴,印鉴为“新疆国税厅筹备处关防”。该新纸规定: 凡民间典卖房屋土地已税之契,一律呈验注册,粘贴验契已归划一,并自1914年1月为始,宽限一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末,南疆喀什道(辖喀什、和田地区),因距离省城迪化(乌鲁木齐)路途遥远,所征税款均就近办理验收,而以道库为最终归宿。时值1913年4月,若遵照财政部要求将税款解缴国税厅筹备处,同时地方开支亦须赴省城由财政厅司库领发,其路遥费繁,有诸多不易。另外,南疆喀什、和田地区过去使用的纸币为“喀票”,与北疆通行的纸币“省票”币值不同,南北疆互用时需要先行折算,十分不便。所以,北洋政府亦同意将南疆国税收入照旧划留,仍由道库分别收付,以节省手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二</p><p class="ql-block"> 新疆省票(上左)一,足红钱四百文,因边饰纹样仿照清代纸币双龙图案,时称大龙票;新疆省票(上右)二,足红钱四百文,边饰纹样改换成花卉图案。喀票(下左)一,足红钱四百文,亦称老龙票;喀票(右下)二,足红钱一百文,北京财政部印制。民初年间,新疆币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纸币面额多以红钱为单位,红钱四百文合湘平银一两。1914年,新疆财政厅接替官钱局成为新疆纸币的发行机构,开始发行不兑换的纸币省票。喀票主要在喀什、和田地区流通使用,最早喀票沿用清代纸币老龙票,该纸币民国停用后集中于喀什、和田地区使用。1917年,北京财政部另为新疆省承印,票面加印“专事喀什道属”字样的维汉双文字纸币,替换破损的老龙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以新疆为例,税收主要依靠田赋、统税两大类,虽然北疆牲税也属于大宗。不过,前两样税赋征收多寡,直接关系到全年税收总额,所以民国初年新疆省政府对田赋和统税相当重视。自1884年行省以来,新疆一直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抚民政策,实行较低税率。此外,新疆田赋征收,大多采用实物形式,于秋后一次起征,农历十二月底截至。在杨增新执政时期(1912年~1928年),其对田赋典卖制度进行过一次改良,要求在原有契纸基础上增加契格一项,并辅之以维吾尔文,欲“使缠民皆知定章,以免弊混”,“盖从习惯而便民也”。另外,新疆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不存在向中央起运税赋的情况,因而国税、地税之分在新疆实属意义不大。但为了体现对新疆地方财政的有效监督,北洋政府对于新疆每年上报的田赋清册还是比较注重的。</p> <p class="ql-block"> 图三</p><p class="ql-block"> 契格在新疆延续使用至1941年,按规定要求,民间白契需粘贴契格、契纸,方可形成被官方认可的官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统税方面,清末由于办理不善,既累穷民,复碍收入,其弊端不胜枚举。民初杨增新尝试将委办改为包办,然而在1914年,北洋政府指令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三局作为试点,取缔包商,改为委办并报财政部备案。后来,在实施过程中,杨增新发现“当此财政困难之际,委办即无起色,自应酌予变通。新疆种族庞杂,语言隔阂,整顿税收,委办不如商包,实亦因地制宜之道”。于是,次年十月将和田、莎车、伊犁三个税收较多税局改为包商征收。1916年复又将古城(奇台)、塔城、库车、阿克苏、迪化、哈密、吐鲁番、巴楚均恢复包商办理。在这一时期,因统税交给包商,其印花税一类亦由包商办理,故而印花税票贴与不贴,贴多贴少,均由包商自定,与税率无关。据1926年新疆省长致财政部咨文,即可帮助了解南疆和田地区包税情况。该咨文由新疆代理财政厅长徐谦拟文: “为呈报尊令,委和阗(田)、墨玉、洛浦十五家缠商买苏木阿洪(訇)等禀包和阗统税,既据传询,确系本人情愿合伙包办,并无冒充情事,准将和阗十五年统税包给该商等公同伙包办,比较仍照上年原额,合统税、包邮税(邮寄货物包裹所征税目),满共(俗语,总共)全年解缴银五万四千五百两(喀票),不再增加,以杜籍(极)端浮收之弊。关税照旧,另征另解,不在包额之内,仍自十五年(1926年)一月一日接办,年底交卸,以归整齐”。随后,徐谦再传省政府复令:“仰马道尹即饬李知事,传谕该商等先交一季押金,并出具包,保切结呈赍备案,以便饬厅委接办即可”。据悉,包商买苏木阿訇等于1926年1月8日,交付省金库一季押金“省票银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折合喀票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五两”。由此而知,新疆包税多为伙包,通常由大阿訇牵头,阿訇由大至小,逐层分包。早些年,大阿訇不但是清真寺主持,还是庞大寺产的管理者,亦是杨增新羁縻当地民族所倚重的头人。所以,南疆存世的包税单上,加盖大小阿訇多枚印章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 图四</p><p class="ql-block"> 和田加盖多枚阿訇印章的契约,有贴印花税票的,也有没贴印花税票的,都真实有效。印花税不同于统税,原本不在包税范围,但南疆官府尝到甜头以后,便将可包之税均纳入包税之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般而言,新疆国税中对田赋粮草的课税比例,多按土地肥瘦划分出上、中、下三等。南疆上地每亩征粮五升或四升五,草五斤;北疆上地每亩征粮七升,不另外征草,又南北疆中、下地所征粮草,均依次递减。实际上,新疆田赋收入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驻军、官吏、差役口粮及畜料需求,所以多采用实物形式。实物中的粮食和草料,又称“本色粮草”。本色粮草在田赋章程中,规定为“小麦六成,包谷四成”。不过,当库粮充盈时也征收货币,又叫“粮草折色”,即本因征收粮草的改为折征货币。其实,货币多在田赋以外的税种上开征,如官租,官地每亩收粮一斗或二斗,亦有收银一钱或五分者。园课,库尔勒、吐鲁番、乌苏、精河等生产蔬果之地,上地一亩,征银二钱五分或二钱,中、下地依次递减。金课,于阗、洛浦两县有之,初定于每月按人头课三分,后改课金于地,上地每亩征银八分,中地六分,下地四分,后改民采官收。芦课,官荒地中生长芦草,可供织席用途,由民众分段包销,岁缴芦课。水油磨课,南北疆各县皆有水磨、油磨,用以磨面榨油。上磨每年收银四两,中磨三两,下磨一两五钱。水碓课,用以去除稻壳,一等每碓年征二两,二等以下依次递减。葡萄税,吐鲁番、鄯善产葡萄,就其产地税之。棉花地税,库车沙雅两县产棉,每亩年征银六钱八分,不再另完粮草。牙税,迪化、绥来(呼图壁)、奇台等县,商家承办牙贴照章纳税。炭税,迪化、阜康、镇西、库车等县,按车按驮征税。蚕茧税,和田、洛浦等县有蚕茧生产,每斤收银一分。房租,官产及充公房产,赁收租金。盐课,南疆遍地皆盐,随粮附征盐课四钱;北疆由官运销,或由商包销,收取售价。统税,统税归商承包,值百抽三,后改值百抽五。契税,新疆买卖田房,每价一两收税三分,官吏有征之七、八分者。后遵部章,买契增为百分之九,典契增为百分之六。酒税,每百斤收税一两,后改烟酒税,分等发照,每季按等课征。官款生息,清末办理自治,由公家借支经费,存店生息以资支配,因自治而停办,此项息款归公。</p> <p class="ql-block"> 图五</p><p class="ql-block"> 1923年墨玉县颁发的土地执照,执照内开:“原号上地四亩八分厘,应完小麦壹斗柒升陆合肆勺,包谷捌所捌合贰勺,草贰拾肆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地税分类中,北疆办亩捐,每亩收银二分五,南疆办草捐,每百斤征银五钱。牲税,马牛羊均征税,税率按百分之四征收。油税,每百斤征银二钱或四钱。斗秤税,买卖粮食每值一两,收银三分。茶税,南方茶商每茶票课银二百五十两,厘银九十三两六钱,运抵新疆课银一百两;晋茶商每茶票课银五千七百两,运抵新疆课银一百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国家第一档案馆已公开的信息中,清光绪年《司库例款收支数目清单》载明新疆1907年田赋收入:“本色粮265 560石,本色草13 399 539斤,粮草折色银68 995两,耗羡35 877两”。按新疆行省之初,刘锦棠酌定小麦每石折银一两,草每斤折银五分计,1907年新疆田赋收入为本色粮折银265 560两,本色草折银66 997两,则1907年新疆田赋收入总计折银437 492两。现据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叙述:“民国二年的粮价,每小麦一石不过值银五六两”,可见粮价较之从前已上涨了五至六倍。</p> <p class="ql-block"> 图六</p><p class="ql-block"> 杨增新(前排中)与同僚、部分在省城王公贵族、以及俄领事在北洋政府五色旗下为宣示主权而合影拍照。杨增新主政新疆十七年来,每日将呈文、电报、公牍,信扎、告示等,整理成《补过斋文牍》和《补过斋日记》,多为提醒后人要处变不惊,而不遗余力。</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继续参照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年~1937年)记载:“在国民党统治时期(1931年),田赋收入在各省岁入中所占比重,……新疆为百分子四十以上”。接着再考虑清末民初,新疆农商各业未见实质性增长,即可将此岁入比例移挪到1913年水平,即以1907年实收乘以5或6倍的增长幅度,大概得出1913年田赋收入水平。进而再折算出岁入占比百分之六十的另一半收入为3 280 717两、或3 936 861两。再将百分之四十与百分之六十之数合加,大致得到61913年新疆税赋收入总额,约为5 467 862两或6 561 435两。换句话说,新疆当年财政支出,最低额度为5 467 862两,最高额度为6 561 435两。与清代新疆靠协响度日的差距其实很大,清代新疆所获协饷数额,最低年份为200万两,最高年份为300万两。如此这般,便知民国前期杨增新治疆手腕,对疆内民族多采取羁縻政策,且大举裁撤军队与冗员,仅凭一己之力,维持新疆大局稳定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 结尾,引用杨增新衙署一副楹联,见其把持下的新疆与内地军阀间的排斥关系:“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边庭有桃园胜境,扭率南回北准,浑噩长为太古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 《新疆图志》(赋税—田赋),王树柟、曾少鲁纂,1909年通志局本。</p><p class="ql-block">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上、壬集上,影印本。</p><p class="ql-block"> 李磊、田华《清代新疆建省后的田赋制度》,《新疆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三期。</p><p class="ql-block"> 李琴芳、张海梅整理《北洋时期新疆统税征收概况史料选》(一),《民国档案》2011年03期。</p><p class="ql-block"> 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1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