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的原因,虽然是国庆长假,但未敢远行,只好取道就近的龙门石窟景区。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龙门石窟:“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span>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龙门,又称伊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p> <p class="ql-block"> 据说,龙门在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 <p class="ql-block"> 龙门扬名天下,那里的石窟更是闻名于世。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她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步入石窟景区,犹如穿越到千年以前历史长河中。尽可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精美石窟。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东、西魏造像则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北齐造像有药方洞中五尊佛像、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隋唐五代的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卢舍那像龛佛像和宾阳洞。大卢舍那像龛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开凿,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 宾阳洞又称宾阳三洞,洞名寓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由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开凿而建,历时24年,用工达80余万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 <p class="ql-block"> 东山的窟龛都是唐代开凿的,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其中以看经寺为代表。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构造为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令人称奇的是,不雕佛像,仅雕罗汉,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 香山寺于北魏516年始建,唐687年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重建。武周690年敕名“香山寺”并重修。832年,时任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帝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镌刻在御碑亭。清末民国初年又渐荒芜,1936年重修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因为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有“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后 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美篇制作中采用了网络平台的文字资料和部分照片,以表谢意!如有侵权,联系即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