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调和百味一一自贡燊(shen )海井盐

浪漫金秋

<p class="ql-block">盐字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人体必须的一种调味料,被称为“百味之王”。盐,小篆为鹽,就是大臣在器具中煮卤水的意思,盐代表着财富,是朝廷重要的收入来源。</p> <p class="ql-block">最早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盐,是小时候看电影知道的。电影《闪闪的红星》讲:坏蛋胡汉三,把山下百姓的田地都占为己有,又封山,让山下人不给山上人送吃的,想饿死山上人。机智的潘冬子以郭振山的身份,在白狗子的米店里工作,悄悄地告诉买米的百姓们米的藏处;还把外套用盐水蘸湿,然后挤出来,使它蒸发掉,白晶晶的盐一下子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动物生存也要必须“盐”。它们为了找盐,进化出无数硬核手段,最著名的找盐高手,要数岩羊,它们为了吃到盐,不惜攀爬到垂直陡峭高耸的岩壁,去舔舐石头,很多人形容它们是“用生命去吃盐”!</p> <p class="ql-block">传说,古时一个叫夙沙氏的部落发明制盐之法,通过熬煮的形式把海水煮成卤水,煎制成盐,这也就是最早的盐了。按照来源分类,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四种。图为海水晒盐</p> <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解池、青海省茶卡盐湖晒出的盐属于湖盐。</p> <p class="ql-block">夏日,随着气温升高,盐湖矿物质蒸发,嗜盐绿色微藻等有机微生物活跃,位于山西运城市区的千年盐湖,变身色彩斑斓的七彩湖,俨然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茶卡盐湖之盐,属于湖盐,俗称大青盐。</p> <p class="ql-block">西藏芒康县加达村位于澜沧江畔,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挑取盐井卤水手工制盐,属于井盐。</p> <p class="ql-block">盐井的卤水泉眼在河谷低处,顺着小道下到江边,泉眼修成了井,直径二三米,外砌四五米高的水泥井栏,防止江水倒灌。</p> <p class="ql-block">盐棚像吊脚楼似的临空挑出,上铺圆木,涂抹红土,不夯,夯实了析出细盐;棒槌拍打才能析出粗盐。盐田二三年翻修一次,刨去结满盐壳的硬土,更换卤水腐蚀的木头,覆新土;底下柱子皆高山松木,油性大,不易腐蚀,可以用二三十年。新翻修的盐田,恢复了透气性,盐棚下凝结成一条条冰凌似的晶体,看上去像是寒冬腊月。</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儋州市盐田村一一千年古盐田。此地晒出的盐属于海盐。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边的火山岩削平凿槽,做成如砚台一样的晒盐槽,摆放在海边滩涂上,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海水晒盐场。如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奉节小寨天坑、恩施梭布垭石林、土司城,驱车直奔神奇之地一一自贡,一座有盐有味的城市。这里从东汉章帝时开始产盐,已有上千年的井盐历史。清咸丰时期,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清廷饬令川盐济楚。富义厂盐业生产步入鼎盛时期,年产量占全川的一半以上,年征税银占全川盐税收入的40%,自贡成为四川井盐业的中心,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盐都”。自贡盛产井盐。产出盐属于井盐。最早由李冰发现,李冰在治水的时候开凿出了盐井。</p> <p class="ql-block">景区不太大,路过时竟然错过了。</p> <p class="ql-block">传说该井之初为一小小泉眼,一头白鹿每日来此喝水,后来当地人发现该泉水含盐量极高,即凿石为井。该井先后经历人工挖掘、顿钻凿井、现在钻井三个时期。人工挖掘起源于东汉章帝时期,人工挖掘,盐井口较大,容易崩塌,也没有任何安全措施,而且也钻不了太深,所以只能汲取浅层的盐卤。顿凿钻井起于北宋中期庆历年间,是一个小口深井,用“一字型”钻头,冲击的方式凿碎演岩石。卓筒井仅碗口大小,不容易塌陷。古人还用去掉竹节的大楠竹,用油灰涂抹,插入井内,防止淡水侵入。卓筒井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五年的时候,四川自贡钻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p> <p class="ql-block">自贡燊海古盐井凿于1835年,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米深井,其主要生产天然气和卤水。 </p> <p class="ql-block">古时盐井天车</p> <p class="ql-block">用天车从盐井中提取卤水,通过竹管道流入卤水池。</p> <p class="ql-block">跨入燊海井门内,映入眼帘的是高为18.4米的井架和碓房。</p> <p class="ql-block">井架即“天车”,其结构非常科学,“A”字形木制井架,由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立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p> <p class="ql-block">天车井架中间就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井口。</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是一口水、火井,主产天然气兼产盐卤水。在井下800到900米是天然气层,到了1000米才是卤水层,汲卤筒是需要下到井下1000米的位置才能提捞一桶卤水。图为刚从井下用汲卤铁筒提出的卤水。</p> <p class="ql-block">大车,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提捞卤水的设备。大车用硬木做成,直径4.5米,高2.5米,中间用轴固定车心,周围捆上4根底杠,以人力推动大车提捞卤水,一般需8-12人,后来使用牛推。</p> <p class="ql-block">灶房,保留着传统的低压火花制盐工艺,灶房一共有8口圆锅,制盐的每一步骤都在一口锅内进行。</p> <p class="ql-block">灶型采用圆锅灶,又称瓮笼灶,燃料为燊海井自采的低压天然气。</p> <p class="ql-block">用该盐制作的食品能保持原汁原味,适合炒菜、泡菜、腌制肉类。尤其泡菜味鲜香脆,不生霉花,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它综合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燊海井也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更是研学自贡必游的打卡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