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绿皮火车,最美的铜罐水驿

w j

<h3>  2021年11月28日,冬日暖阳隐没后的阴天,却是最佳的徒步天气…<br>  9:30,我们一行12人齐聚菜园坝火车站,乘坐5612次重庆-内江的绿皮火车前往铜罐驿…</h3> <h3>  截止今天,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尚有三对对开的绿皮火车,分别是5609-5610(重庆-秀山),5611-5612(内江-重庆),5629-5630(重庆-遵义),均为慢车,沿途风景会慢悠悠的呈现在你眼前…</h3> <h3>  贡嘎徒步认识的刘妹妹,前一段时间被我拉入CITY WOLK群,今天是第一次和我参加活动,很是兴奋,她一定是真心喜欢这个活动的…</h3> <h3>  我和琳是初中就玩在一起的闺蜜,三观一致,深爱人文地理,所以共同成为CITY WOLK的老队员,在用脚步丈量重庆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增进友谊…</h3> <h3>  令人羡慕的还有一家四口的参与,最小的妹妹才七岁 因为妈妈热爱,带动孩子的外婆,姨妈一起参加,真心为她们点赞!</h3> <h3>  一小时后,我们抵达铜罐驿火车站,车站很小,乘客稀少,在领队黄药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铁轨前行…</h3> <h3>  一群白鹅带着两只麻花鸭在铁轨边嘎嘎的叫,它们早已习惯轰隆轰隆作响的列车,生动活波…</h3> <h3>  这是木枕木和水泥枕木的交界处,老铁路是木枕木,新铁路是水泥枕木…</h3> <h3>  看见这两种不同颜色的铁轨了吗?你可知道它们的功用吗?<br>  作为铁路子弟的黄药师告诉我们“四根铁轨里面的两条铁轨是 备用轨道,一旦列车车轨出现风险,可以就近更换…</h3> <h3>  这又是什么呢?<br>  原来这是铁路工人👷 修铁路时放枕木的架子,真是涨知识了…</h3> <h3>  还有,还有,这个悬挂的石坨坨又是啥子呢?<br>  仔细一瞅,上有25KG的字样,原来它就是石秤砣,用来稳定高压电桩的…<br>  走一路,学一路,安逸…<br><br><br></h3> <h3>满眼稀奇,一路狂拍…</h3> <h3>  放眼望去,冬日的长江安静地流淌,似乎没有了往日的奔腾汹涌…</h3> <h3>  铜罐驿亦没有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和船头涌动,水运业的高速发展,铜罐驿被渐渐废弃…</h3> <h3>  穿过漆黑的铜罐驿隧道,寻条小路就来到铜罐驿老镇…<br>  隧道建于2013年,全长308米,供火车穿越…</h3> <h3>  进到老镇,遇见的第一户原住民就是刘泽模家,他家开了一个豆花馆,生意兴隆…<br> </h3> <h3>  老刘很健谈,说起铜罐驿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铜罐驿因为江心挖出了一个铜罐而命名,最繁华的时候有108场,72家馆子,200条渔船,铜罐驿也是重庆第一家水上码头,另外两个水驿分别是鱼洞和木洞”…</h3> <h3>  小雪已过,老猪已肥,老刘家也备了好多年货,一串串香肠悬挂厅堂,很是热闹…</h3> <h3>  青菜叶子晾干,码上盐,放入土陶坛子,就会神奇的变为咸菜,打上一碗胡豆瓣汤 想想都很爽…</h3> <h3>  毛豆也被晾晒,晾干后用袋子收藏,如需推豆花,取出磨浆即可…</h3> <h3>  铜罐乡以前的乡政府办公楼也在铜罐驿老镇,不过,现在铜罐驿老镇的好多房子🏠 都已经年久失修,成为历史建筑了…</h3> <h3>  铜罐驿供销社的房子却是一个例外,住在里面的大爷告诉我“这个房子是他家从供销社买过来的。”一家现在一直住在这里 还开了一个小卖部,给来来往往的游客兜售日用品…</h3> <h3>  有幸和大爷一起拍照,拨拉着一架七子算盘,不错,大爷挺上镜,珠算技艺还没丢…</h3> <h3>  老镇的石板路有少许青苔,显得很清爽,街道不长 ,老镇也很小,但是很温馨…</h3> <h3>  一户人家的门口有芋头,萝卜和白菜买,琳买了些,我分了一颗白菜和一斤嫩肉粉,谢谢琳了…</h3> <h3>  拾级而上,我们再次返回到铁路沿线,前往周贡植故居…</h3> <h3>路过一片荷塘,看残荷临水孤立…</h3> <h3>穿过一层橘林,赏红橘枝头含笑…</h3> <h3>  周贡植,中共早期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四川执行委员会秘书,受杨闇公直接领导,1928年2月,中共四川临时委员会扩大会议在现周贡植故居召开,可是仅仅过了两个月,周贡植就在朝天门英勇就义,年仅29岁…</h3> <h3>  周贡植故居有 忠心堂,初心堂和赤心堂三堂,也是英雄湾第一支部委员会所在地,共产党人一直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赶考…</h3> <h3>  穿过一条马路,沿途有梧桐金黄,红叶如血…</h3> <h3>  英雄湾,地如其名,早年有周贡植这样的英雄,新时代,有更多的英雄把家乡打造得美如画卷,乡村振兴正在蓬勃兴起,为这些英雄们喝彩鼓掌…</h3> <h3>  铜罐驿天主堂现为重庆市规模第二大教堂,但保存最为完好。</h3> <h3>  铜罐驿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924年重修教堂及附属房屋,1941年再度改建。建筑群由经堂、神父楼、小修院、尚公楼组成,砖木结构。<br>  教堂仿哥特式风格,堂后建独立钟楼,形成前堂后塔布局。教堂主体中西合璧,采用中式翘角飞檐,堂前是中式风格大门,粉墙黛瓦。<br></h3> <h3>  可是,最近因有网友发现“铜罐驿天主教堂的正面像一个鬼脸”而引发疯狂热议…<br>  难怪铜罐驿天主教堂没有任何关于建筑的介绍,难怪当我问起这个问题时,教会的自愿者有点面露尴尬,支支吾吾说“还在整理中…”,随即递给我一份《信仰与人生》的宣传册。</h3> <h3>  经求证历史学家周勇知道“现在铜罐驿天主教堂的建筑有许多地方违和,有许多东西是后来硬加上去的”,这就是周勇教授修正后的教堂正面图。</h3> <h3>  历史学家周勇还说“门口的对联也不符合规制…”。</h3> <h3>  宽敞明亮的礼堂,庄严神圣,你的心会很快沉静下来,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我相当喜欢…</h3> <h3>  经堂右面,是神父楼、修道院、圣水井。修道院厨房内大铁锅、土灶、大烟囱依然存在。主堂大厅面积470平方米,高达7米的弧形穹顶,可以聚集声音,无论在经堂哪个角落说话,其他地方都能清楚听到。</h3> <h3>  经堂后面是钟楼,有口法制合金钟,据说钟声洪亮悠扬,数十里外可闻。</h3> <h3>  面对五彩斑斓的玻璃窗,我很虔诚…</h3> <h3>  教堂里有棵银杏,叶已金黄,静静地矗立在廊道外,落叶🍂 疏疏…</h3> <h3>  铜罐驿天主堂院内,还生长著一株仙人掌和紫荆树。仙人掌高有六七米,主干坚硬如木,腰围80多厘米,靠一座假山支撑不倒,当地人称其“霸王鞭”。旁边碑刻显示,仙人掌和紫荆树与教堂同龄,已见证百年风雨。</h3> <h3>  在神父楼下一地下室,面积约20平米,用于贮藏食物、葡萄酒,仿佛冰箱,经久不坏。教堂圣水井直通滴水岩河。<br>  这个花瓶后面的房屋就是神父召开酒会的地方,但是目前尚未对外开放,只是今天遇到了两个工作人员,她们说“每当召开酒会,神父就会从地下室拿出美酒,介绍美酒的储藏故事,招待各路嘉宾”,如果有幸,我还真想参加一次…</h3> <h3>  抗战爆发,渝中区曾家岩明诚中学迁往铜罐驿天主堂,避日机轰炸。解放后,巴县一中在此办学近40年。<br>  1992年11月,天主堂恢复宗教活动;<br>  2004年,被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br>  2007年,简单维修。<br>  </h3> <h3>  乘坐小巴,五分钟后来到大溪河生态走廊…</h3> <h3>竹影婆娑,有铁链锁住临水的步道…</h3> <h3> 弯弯绕绕,一路听着哗哗的瀑布声来到骆五洞(又称锣鼓洞)…<br>  <br><br></h3> <h3>  湿漉漉的石壁上有一株红艳的植物从石洞顽强长出,熊金金说“这就是仙草”…<br><br></h3> <h3>  洞外石壁上,有石刻数处。一刻“桃源洞天”,字大如斗,饱满俊雅;旁边还有一篇详细文章,记载了硌五洞的成因。<br><br></h3> <h3>  硌五洞就在坚硬的半石壁上,完全由人工錾凿而成,用丈五木梯可达洞口,洞高约1.56米,宽约1.34米,头稍低可入。进洞二米直角拐弯。洞深20余米。中前部右侧有石屋二间,各约56平方米。屋底部稍低,有积水,有一小沟,贯穿全洞,用于排水。</h3> <h3>  关于骆五洞的来历,有多个版本,版本一说:杨培实为反清义士,(人称杨五老爷)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此安营扎寨,秘密制造兵器,因起兵失败跃马投潭自尽,其尸革兵器葬于潭中,小岛因壁为硌(硌,音LUO,指山上的大石)其人排行第五,故称硌五洞。</h3> <h3>  尾部斜下方走三步台阶可达一井口般大圆洞,能见鳞鳞潭水,令人目眩。据说为打水用。圆洞上方有一平台,石壁上有长方形二小孔,可换气,也便于观察洞外情景。全洞可容70-80人,洞壁凿痕平整,清晰可见。<br></h3> <h3>  洞外瀑布奔腾,流水淙淙,果真是桃源洞天…</h3> <h3>  路遇肥猫一只,两只绿眼睛炯炯有神,萌萌哒…</h3> <h3>  下午5:00,我们走完一个闭环回到铜罐驿车站,依依不舍再来一张合影!</h3> <h3>  徒友提供的步行图显示,我们今天一共徒步约十公里,所有队友安然无恙,圆满收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