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起梯田,人们就会想到山峦上那楼梯状的一层层台地。其实,梯田的概念很广。“梯田”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那是他从故乡吴郡去广西一路上的旅行记。他在江西袁州看到“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 </p> <p class="ql-block"> 我国梯田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梯田。据出土文物考证,四川彭水出土的东汉时期(25~220年)古墓中有陶田图,陶田里丘丘相接,好像鱼鳞,呈阶梯状梯田修筑在25°以下的坡地上,田块的平面形状,沿等高线横向成长条形。 </p> <p class="ql-block"> 梯田在不同的地方称谓也不完全一样,南方把坡地上修成能种水稻的田块叫作梯田,而把旱作物的田块叫梯地,也有把梯田称作水平条田。而北方地区的梯田一般指水平梯田,就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修筑的台阶式断面的农田。 </p> <p class="ql-block"> 梯田最基本价值是农业经济。梯田开发最初与人口增加以及便于耕作、灌溉和水土保持需要紧密相关。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古人不得不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然而平地有限,人们就把山岭作为扩大种植的目标。由于山岭耕作既不翻耕土地,也不修筑田埂,因此水土流失严重。而平坦的梯田便于耕种,利于灌溉,还能保土、保水、保肥,有持久经营、综合利用和长期发展的好处,于是,梯田逐渐得到了开发和推广。 </p> <p class="ql-block"> 工业社会来临后,人们对以增产丰收为目的的梯田“水保”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扩大利用,修筑梯田便成为全流域、跨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了农业经济本身。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一靠种草种树,二靠修筑梯田。把梯田建设与退耕还林、种草种树、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水利开发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系统效益。 </p> <p class="ql-block"> 水平梯田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的农田形式之一,按修前的地面坡度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5°以下的缓坡地上,采取切块划分的办法修成,通常叫做水平条田,也叫水平埝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阶地,地坎低直,田面宽平,形状规则,田块面积大,便于灌溉和机耕,蓄水容量大,如上部不来水,位置不在沟边,,一般的暴雨不会发生水土流失。 </p><p class="ql-block"> 另一类是在5°以上陡坡地上,基本沿等高线采取“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的办法修成,即一般所指的水平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多是围绕着峁坡和梁坡修建的,因地形复杂,坡度陡,地坎修得高,地块较小,且形状不规则,大部分不便机耕和灌溉,其蓄水保土作用相对要小些。 </p> <p class="ql-block"> 六盘山区处在黄土高原西锤的丘陵沟壑区,山多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劣,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为了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六盘山区人民用双手、用铁锹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修造了百万亩水平梯田,将昔日光秃秃的山岭变成了山川秀美的“梯田王国”,摘得了“中国最美旱作梯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以下请横屏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