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183】游即墨文峰塔 赏墨河黄嘴白鹭

星空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游即墨古城,可见正在建设中的文峰塔,很多年过去了,据说现在建好了。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天气:晴,青岛其他地方有没有文峰塔,星空还没有看到过,决定前往一观。清晨早起,乘坐地铁1号线在汽车北站下车,换乘即青公交2号线到环秀办事处下车,换乘16路公交车到实验学校站下车即可。 中国的塔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一个系统是佛塔,另一个系统是风水塔。塔的形态由最初的方形楼阁式塔,发展到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十二边形塔。 建塔的材料除了木材、砖、石以外,还利用了铁、铜、琉璃等材质。建筑类型从最初的楼阁式,又逐渐繁衍出亭(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花塔、宝箧印经塔、经幢等等。而即墨文峰塔则明显属于楼阁式的风水塔类。 凡是有风水意义的塔,诸如镇山、镇水、镇邪、点缀河山、显示教化等功能,我们都可以叫做风水塔。当然,我们常见的风水塔主要是为了振兴文运,它盛行于明清时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清代堪舆大家赵九峰在其《阳宅三要》里面提到:“凡都省、府庭、州县、场市,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峰”。所以文峰塔一般建在府县城的东南方位,即巽方位。 根据古人说法,巽为天帝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之为文峰塔。因此,在科举发达的明清时期,全国各处大量的文峰塔、文昌阁、魁星阁大量兴建,常山文峰塔显然也是受这一风气而重建。 文峰塔自14世纪开始建造,这种塔是仿照佛塔的式样建造的,很容易被当做佛塔。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不难发现,文峰塔几乎每个县城一座,尤以南方各地为多。 文峰塔建塔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和科举制度有关,建文峰塔是象征或者说希望该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二是,和风水有关,希望建造文峰塔来弥补风水上的不足;三是,可以起到地标作用。 我国古代在建城时,首先要选地。在选地时要考虑风水学说,如城市的四面要相同,左边与右边没有空缺的部位,如左有山,右有水;防止后空,如有一方空缺时,要建造一座塔来弥补。 一般来讲南低北高,达到前低后高,最起码也要平川。城市后部依山为最佳。否则,后任县官上任之后,看到城市的选址有问题还要进行补缺,如东北角缺山,后空,在那个地方建造一座塔,常建文峰塔。 如果县里几年中没人中举,不出一个人才,那么要在这个县城的东北角建造一座文峰塔,这样全城才能出人才。文峰塔就是这样产生的。 据历史记载,这地方原来就有座塔叫文峰塔。重建的即墨文峰塔是八角形塔,于1917年开始重建,屋顶标高66.5米,含塔尖标高83.98米,外观为七层,实际建有地下一层和一个夹层,共计九层。现在的文峰塔还没有开放,具体有何用途不详。 青岛的建制时间很短,没有什么历史文化的沉淀,在青岛找文峰塔的身影显然是不存在的。即墨历史悠久,当年是齐国的陪都,历史文化底蕴十分雄厚,历史长河中的即墨文峰塔已不复存在,重新修建即墨文峰塔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考古确认,远在7000年前,先民就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即墨,临墨水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即墨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 即墨,是一座拥有14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商贸、文化底蕴。举世闻名的即墨刀币见证了两千年前齐国的繁荣,而即墨正是临淄(齐国首都)外唯一有铸币权的城市,彰显其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文峰塔周边的仿明清古建的小建筑感觉还不错。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即墨三口(金家口、女姑口、青岛口)获准开海通商,这里逐渐成为明清南北航运重要的港口群,是青岛及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通商口岸。船运发达铸就商贸繁荣,鼎盛时期当地聚集了数百家商铺、油坊,每日进出的商船络绎不绝,空前繁荣。 即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其地临墨水河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的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代成为胶东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即墨城“墨水河”原名“淮涉河”,是即墨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护城河和文化景观河。 千年护城河,直达贸易重镇。唐宋时期,胶州湾地处黄海咽喉要道“上顾旅顺,下趋江浙”,而淮涉河直通胶莱河,从即墨城乘船可直达南北商贸重镇——胶州板桥镇,真可谓“通越瓯”,它承载着千年商都的繁华盛景。 南关街桥。老即墨人都知道“淮涉八景”。“淮涉八景”指的是以前在淮涉河城区段两岸有八个景观。 “淮涉八景”为:水阁临风、古寺塔影、锁龙泉石、长桥卧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烟、淮涉春浣、高堤垂钓。尽显墨水河人文、生态风貌,构成“淮涉八景”,这些景观的形成都与“桥”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关街桥。随着东关街桥的再现,古城墨水河上再现了“长桥卧波”景观。 八景中的“古寺塔影”,说的就是“塔院寺”。塔院寺以前也叫“淮涉寺”,原位于环秀街道塔元头村西,即墨一中东侧(今实验中学附近),塔元头村在大同街东南2公里,墨水河南岸。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江姓、朱姓迁此地立村,因西临塔院寺,故称塔院头,后演变为塔元头。塔院寺,今已不存,曾以其巨型石雕卧佛著称。 史料记载,塔院寺建于元代,是即墨城有名的寺院,寺院面积很大,寺前曾建有99座塔,据说是99个和尚的墓塔,寺院大殿内供有巨型石雕卧佛,香火十分旺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寺院尚存,后被毁,已不存。现在南关桥东边正在建设文峰塔和寺庙,以重现“古寺塔影”风光。 这是星空2020年拍的,这次来是枯水期拍不到了。 寺院大殿内供奉的卧佛,名叫陈抟,这尊卧佛,也很有来历。据传说这尊卧佛在几千年前由南海被潮水冲到青岛崂山的海滩上,当地僧人看到后,就把卧佛请到位于崂山夏庄的"法海寺"供奉,因在此香火不旺,后来,几经辗转又被请到了即墨的"塔院寺"住下,供奉了好几百年。 塔院寺废弃后,卧佛也不知去向。后来有消息称,卧佛现存留在青岛市区一寺院内(据说是湛山寺)。 据说,惜福镇原有古寺“歇佛寺”,惜福镇村以前叫歇佛寺村。相传元代,即墨城南建造淮涉寺,寺中佛像在崂山雕成,这尊巨佛运送途中在此休息,后立寺纪念故名。 当地人都管歇佛寺叫佛爷庙,这座庙一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都还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过去歇佛寺就位于惜福镇村的南头,即现在的王沙路与惜福路十字路口的东北角。 明代的本邑诗人蓝史孙有一首《淮涉寺》写的很好,诗中有画,使人们于今相隔四百余年犹能领略到当时的淮涉风光景物。其诗曰:山势东来翠欲流,溪声西下泛沙鸥。孤城隐雾三春曙,危塔呼风六月秋。僧趁晚凉依绿树,客携春酒笑红楼。墨民未必知淮涉,唐宋朝时通越瓯。 蓝史孙是明末清初人,其时板桥镇的市舶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了,而元代开挖的胶莱运河也荒废日久,淮涉河从唐宋流至明朝再流到清代,总体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而局部段落也时有改道易流现象。 这期间不少想有点作为、替地方百姓做点实事、好事的“父母官”也都想在淮涉河上做点文章,或筑堤御患,或建桥利民,这更增添了淮涉河的秀丽景色,沿河形成了许多的游憩景点胜地。 在即墨古城改造和墨水河样板段治理的过程中,一直尽可能按照历史记载进行修建,旨在将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淮涉八景’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15年6月开始,即墨当地开始墨水河样板段治理,恢复修建“淮涉八景”属于两岸景观工程建设一部分。 两岸景观工程段东起204国道,西至烟青路,长5.3公里,将建设慢行道、木栈道24公里,共将改造并新建桥梁8座,设置8个拦水坝,分为活力商业段、文化古城段、休闲湿地段、湿地公园段4个功能段,此次新规划问世的三座桥,都属于墨水河样板段治理工程之列。 即墨古城复建之后,“淮涉八景”之一的“水阁临风”(南关桥),已复制重建于古城南关。 即墨市南关街桥的建设内容为新建7孔上乘式实腹拱桥,桥梁全长89米。桥梁横向分3幅,总宽度37.2米,其中中幅桥为市政交通桥,宽度20米;边幅桥为人行廊桥,宽度8.6米,上部古建筑为:歇山水谢+游廊+重檐亭。<br> 南关街桥是进入即墨古城南门中轴上的一座景观桥梁,与即墨市文化路相连,站在文化路上可将即墨古城的古寺塔影,水阁临风,锁龙泉石和堤按柳烟等淮涉名胜尽收眼底。 “出南门,进南关”,这是在即墨当地流行的一句口头语,意思是从即墨城里的南门出来,就进入到了南关街。古老的南关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即墨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记载“墨水河发源马兰岭,西流转北,入淮涉河”。 “淮涉河,一源石城山西北,流经天井之阳;一源莲花山西南,流经天井之阴至县城东南合流,历张村至淮涉寺,墨水来会,西流转北,又会石河头河,西南流入海”。 古人在咏赞即墨时候,往往以“崂峰”、“墨水”并称,引起了“淮涉”即“墨水”的误解,今则两河通称为墨水河。 后面是文峰塔的金色塔尖。 “淮涉八景”之中的“平沙清流”。大约在淮涉河流至今城东南一段,河面忽然开阔,流水缓缓平展,细波轻皱如鳞,河底平沙匀辅,水清见底,游浴其中,其乐融融。 河流由此折而西,大约在今实验学校一带,河床陡然深狭,两岸夹峙(zhì),河底岩壑凸凹错落,水波湍激跌宕,浪花迸溅,轰鸣如雷,此谓之“锁龙泉石”。 河流继续西下而转北处,岿然有堤,乃唐时县令仇源所筑,这一带堤柳垂荫,水平如镜此乃“岸柳含烟”,邑人暇日多徜徉堤上,或观景,或垂钓,此乃“高堤垂钓”也。 大堤之西又一小坝,坝下岸缓水浅,捣衣声声,每于春风拂柳,柳拂春水时,更别有一番景致,谓之“淮涉春浣”。 “淮涉春浣”原位于原郭集崖下东侧,背风向阳,水清波平,每当春暖岸柳垂金时,便有许多妇女相约来到这里浣洗衣裳。红袖举槌,粉藕摇波,倒映出一幅迷人的彩照。 枯水期的墨水河。 墨水河两岸秋韵。 烟雨亭。 墨水河两岸还有很多雕塑。 墨水河的河道中有一群白鹭在休息,星空等了好长时间才欣赏到它们那阿娜多姿的身影。白鹭的警觉很高,距离太近它们就飞走了。星空的装备有点太烂,距离又太远,拍的不是很清楚,有点遗憾。 终于起飞了,跟踪追击,哈哈....... 装备太烂,没有打鸟利器,只剩下咔嚓了。 【白鹭】名小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属于鹭科白鹭属。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俗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最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 【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厘米,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此鹭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 【中白鹭】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鹭混群,生性胆小,很远见人即飞。 【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胫与脚部黑色,趾呈角黄绿色。通常简称为白鹭。小白鹭场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 【黄嘴白鹭】也叫白鹭,老、唐白鹭等,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为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鸟略小。它的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 黄嘴白鹭披着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显得高傲。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变化,夏季嘴为橙黄色,脚为黑色,趾为黄色,眼先为蓝色;枕部着生有多枚细长白羽组成的矛状长形冠羽,最长的2枚长达10多厘米,像一对细柔的辫子,迎风飘扬,美丽动人。 黄嘴白鹭的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颈基部的蓑羽则垂至下胸,就像丝线一样。 黄嘴白鹭,在胸部、腰侧和大腿的基部,还生有一种特殊的羽毛,成为粉,能不停地生长,先端不断地破碎为粉粒状,就像滑石粉一样可以将黏附在体羽上的鱼类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着清洁羽毛的作用。冬季嘴变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黄色,眼先为黄绿色,脚也是黄绿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蓑状饰羽也统统消失了。 黄嘴白鹭的祖先出现于700万年前的中新世,现生的种群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见于俄罗斯、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山东、河南、广东、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辽宁、吉林为夏候鸟,在西沙群岛为冬候鸟,其他各地大多为旅鸟。 黄嘴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黄嘴白鹭,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黄嘴白鹭,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 五年级课文《白鹭》,原文作者:郭沫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puxuewang.com],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身姿的确很美,彷佛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