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国庆节,我们制订了出游计划,10.4日——10.19日为期半个月的自驾旅游,路线从合肥经延安、中卫、青铜峡、额济纳旗,从额济纳旗到山西大同后一路向晋南游玩,进入河南返回合肥。时间选定理由:国庆节假日后半段,大部分游人回撤,我们出行,避开拥堵。</p> <p class="ql-block"> 10.4日早上5点准时从合肥出发,天气晴好。下午13时到达小浪底水利枢纽时,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过了小浪底水库后向延安方向走慢慢进入了黄土高原,路面缓慢抬升,桥隧也逐渐多了起来,两边的黄土高山也越来越高。透过雨雾,山上成片的植被映入眼帘,经过雨水洗涮后更加翠绿,在党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黄土高原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越向前走,雨也下得越大,此时的陕、山两省,已下了十天有余。途经壶口瀑布景区时,雨水太大两边景区均关闭,第一处景点没戏了,下午19时左右到了延安预订的酒店,原计划在革命圣地玩两天。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新中国诞生的出发地。解放以后,在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一座城市——延安。也是我们心中向往已久的红色旅游地之一。查了下延安的天气预报,最近三天都有中雨到大雨,中卫有雨,我们不得不修改出游计划,查了下天气预报,天公作美,青铜峡天气多云,临时改变计划前往银川。</p> <p class="ql-block"> 打卡第一站去青铜峡,10.5日中午12时左右到达青铜峡大峡谷停车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铜峡大峡谷景区主要游览:水利博览馆、青铜峡大坝,翻过大坝,要乘游船向峡谷的上游观看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游览到贺兰山脉最南端的终点返回。</p> <p class="ql-block"> 步入景区内看到的是一夲翻开书夲的雕塑,白底黑字似乎向游人述说1958年8月至1967年12月青铜峡水电站建设的历史;同时也在向人们倾诉二千多年来黄河对河东河西两灌区造福人类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青铜铸造的九龙吐水,寓意奔流不息的黄河流过祖国的九个省份;同时也代表着宁夏灌区的九大干渠。</p> <p class="ql-block"> 青铜峡水利博览馆,记录着有文字记录以来黄河灌区变化。</p><p class="ql-block"> 黄河在宁夏段近400公里,却拥有着中国最古老灌区的美誉。青铜峡灌区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古老灌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等古渠的雏形。秦渠又名秦家渠,其名始见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秦家渠,古渠名也”。汉渠,又名汉伯渠,与汉光禄渠有因成沿革关系。《旧唐书·李晟传》记载,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听曾疏浚过光禄渠。《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光禄渠在所(灵州守御千户所)东,“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p> <p class="ql-block"> 河东灌区也称秦汉渠灌区,秦汉二古渠和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秦渠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 秦渠的开凿年代据说是在秦代,但司马迁《史记》中并无秦代开凿渠道的记载,反而记载了汉武帝时几次大规模移民垦边的情境,言词之间说明当时宁夏河东一带就利用黄河水灌溉。但也有专家认为,秦代开秦渠也不无可能,宁夏距离统治中心遥远,如果无渠道灌溉,农业很难进行,兵士自然无法生活。</p><p class="ql-block"> 无论秦渠、汉渠开凿于何时,它与河东灌区当下大大小小的渠道之间存在的传承关系和历史渊源,是无法改变的。它们形成密如织网的渠道,2000多年来汩汩地浇灌着这块古老的灌区。</p> <p class="ql-block">古代唐徕渠引黄灌溉图</p> <p class="ql-block"> 唐徕渠座落在宁夏北部黄河西岸。其前身为汉光禄渠,后废塞。唐元和十五年(820)武则天年间,灵州大都督长史李听开决旧渠,名唐徕渠,后经各代整修,渠口开在青铜峡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万亩。</p> <p class="ql-block">灵州河堤记</p> <p class="ql-block">唐徕渠出土文物——铁牛(复制)</p> <p class="ql-block">唐代镇渠铁牛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修建了唐徕渠进水闸,唐徕渠旧貌换新颜,从原来的河水漫灌,变成了按时间、按季节、按需求灌溉的一条灌渠。唐徕渠是宁夏灌区中最大的一条灌渠。</p> <p class="ql-block"> 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农业灌溉的需要,科研人员从秦渠、汉渠于导流明渠以下300米处建立临时分水闸引水,早先一步实现了有坝引水。</p> <p class="ql-block"> 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拦河大坝建成,宁夏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大坝截流后,秦渠、汉渠从电站8号机组尾水渠引水。</p> <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水利部门对古老的干、支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相应地增建渠系建筑物。灌区分为河东,河西两大灌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西总干渠从坝下引水,下分西干、唐徕、惠农、汉延四大干渠。河东总干渠分高低干渠。高干渠从坝上引水,低干渠由坝下引水,下接秦渠、汉渠。两大灌</span>区内形成了五级渠道——总干渠、干渠、支干渠、斗渠、农渠、毛渠,把黄河水最终引到田间。</p><p class="ql-block"> 青铜峡所有的灌区总长为:1397公里,浇灌着宁夏平原的380万亩的土地,粮食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7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沙坡头水利枢纽。</p> <p class="ql-block"> 国家在2000年又在黄河中游沙坡头(青铜峡上游)建成标志性水利枢纽,两座水利枢纽的使用,彻底的改变了宁夏传统引水的模式,从上游的中卫到青铜峡的下游,宁夏大部分土地都用上了黄河水灌溉,宁夏自治区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塞上江南”。</p> <p class="ql-block">游船在峡谷中</p> <p class="ql-block"><b> 一百零八塔</b></p><p class="ql-block"> 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吴忠青铜峡市,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总面积69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一百零八塔,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总计一百零八座,因塔数而得名。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佛教文化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八塔旁边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b> 大禹文化园</b></p><p class="ql-block"> 说起青铜峡,当然离不开黄河,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从甘肃省的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婉蜒地穿过了牛首山,便形成了8公里长,高出水面数十米的陡壁,这就是青铜峡。</p> <p class="ql-block"> 峡谷两岸的高山峻岭上,奇岩怪石,姿态万千,古木森森,映蔽江面。然而从前这里却因为地势险峻,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汉代名将马贤和唐代名将李靖都曾在此作战,古人有诗吟道:"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远古时候,这里是由黄河水形成的大湖,由于贺兰山的阻挡而水流不畅。大禹来到此地,看到上游因湖水受阻而形成水涝,下游无水又旱情肆虐。为解救百姓苦难,这位治水英雄举起神斧,奋力开山,只听一声巨响,中间豁然出现一道峡谷,黄河之水得以疏通,下游旱情得到解除,上游也不再形成涝灾,农田滋润肥沃。</p> <p class="ql-block"> 在大禹劈开贺兰山的同时,满天的夕阳把牛首山青色的岩石染成了迷人的古铜色,大禹见此情景,兴致勃勃地提笔在山岩上写下了"青铜峡"三个大字,从此这段峡谷便有了青铜峡的美名。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就在他住过的山洞旁,修建了一座禹王庙,并写诗赞道:"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阳红。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名载庆朝宗”。</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动听美丽,大禹真迹“青铜峡”遒劲潇洒。</p> <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入青铜峡的峡口,此处的山脉便是贺兰山最南端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 青龙峡游览结束以后,驱车前往青铜峡峡口礼敬黄河、祭拜黄河——中华黄河坛</p> <p class="ql-block"><b> 中华黄河坛</b></p><p class="ql-block"> 黄河坛全称是“中华黄河坛”,也称为“中华黄河圣坛”,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青铜峡市。为了礼敬黄河、祭拜黄河、感恩黄河,黄河坛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2011年4月底建成。黄河坛长999米,宽200米,建筑面积是6.5万平方米,背靠贺兰山山脉,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圣坛的位置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成一个太极八卦图。2011年5月8日,在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感恩母亲河活动中,中华黄河坛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坛牌楼是黄河坛的正门。这个15.8米高,45米跨度的10柱9门特大型牌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青铜牌楼,历史上也闻所未闻,显示了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的恢宏气魄。</p><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坛牌楼的设计,柱子采用“玉琮”造型;横坊采用青铜器饕餮纹造型;主方顶上设太阳鸟、龙凤呈祥;两个副门顶上分别饰有日、月,以示天地乾坤;主门横匾书写“中华黄河坛”5个大字;太阳门横匾书写“敬天”;月亮门横匾书写“法地”;其背面分别对应书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柱顶为方形,对应方位分别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象;柱顶为“望天吼”,又称为“盼君归”,昭示黄河母亲盼望海内外黄河儿女归来。</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华黄河坛牌楼,面前是黄河坛三座大道的第一座大道——63米长、54米宽的碑林大道。碑林大道两旁分列着18道铜碑,上面刻有精选了历代吟咏黄河的著名诗篇。在这里,你能看到《诗经·卫风·河广》、《山海经·西次三经》的黄河选句,庄子《秋水》的章句,屈原《九歌·河伯》的诗句,以及自幼学过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咏颂黄河的传世佳作均被收录。</p> <p class="ql-block"> 走过63米长的碑林大道,面前是7.2米长,7.2米高黄河的五千年照壁。从内容上来讲,涵盖中华古代和历代封建王朝主要历史事件、代表人物及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三皇五帝夏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扫六合惜失鹿,楚忘社稷归炎刘。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争未休。宋辽金元明方立,封建王朝清到头。”一条清晰的历史线路跃然铜壁。铜浮雕的背面,是黄河五千年大型文字版,按照经、史、子、集传统思路,分为“黄河之水”、“黄河之史”、“黄河之子”、“黄河之坛”4个章节,将黄河五千年历史文化精华,浓缩为一万八千字,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天下黄河富宁夏</p> <p class="ql-block">背面:黄河坛的祭文。</p> <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坛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以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p><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坛在规划理念上遵守三条宗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坛要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规划布局上采用六条线:第一条是中国祭祀文化一条线,第二条线是黄河五千年文化一条线,第三条线是青铜艺术展示一条线,第四条线是皇家祭祀园林一条线,第五条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条线,第六条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条线;在建筑布局上按‘三区、五牌楼、三大道、三大殿、一广场、一坛、一院’:三区为‘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五牌楼为‘中华黄河坛大牌楼、思恩牌楼、礼恩牌楼、感恩牌楼、文渊牌楼’,三大道为‘碑林大道、农耕大道、文华大道’,三大殿为‘中华人文始祖殿、慈孝懿范殿、百家姓祠堂’,一广场为黄河广场,一坛为中华黄河坛,一院为黄河文化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b> 思恩牌楼</b></p><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青铜制作的思恩牌楼矗立面前。思恩牌楼左右分别镌刻“饮水思源”“感恩报德”,即是“思恩区”主题——展示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表达报孝母亲河的赤子之情。牌楼两侧分列的麒麟神兽着实夺人眼球。古人云“麒麟显而黄河清,黄河清而圣人出”,源自黄河之吉祥神兽的麒麟,立在牌楼两侧作为守护灵兽再合适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 奔流不息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黄河独爱宁夏。她用与众不同的柔情,灌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宁夏人。常言道饮水思源。作为华夏新天府的塞上江南宁夏,从黄河母亲那里得到的太多太多……在中华黄河坛思恩区,宁夏用气势恢宏的黄河大牌楼、集古今天下文人骚客咏颂黄河名篇的碑林大道、纳五千年华夏历史经典的大型铜浮雕,向世人诉说着黄河母亲的深厚积淀,一展黄河儿女向伟大母亲感恩报德的诚挚心愿。</p> <p class="ql-block"> 通过思恩牌楼,呈现在眼前的是黄河领域九省地图状的一泓水面,它的寓意是九省应饮水思源,共同深念“母亲河”的恩典。水面上横跨着三座大型九孔玉带拱桥,统称“三才桥”。</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华黄河文化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和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这三座桥,从左至右分别称为“天健桥”、“人和桥”、“地坤桥”。</p><p class="ql-block"> 在天健桥的两侧栏板石柱上,我们可以看到雕刻的是形态各异的龙形图案,表达的是“飞龙在天”之意;在人和桥的两侧栏板石柱上,雕刻的则“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象征天地世间人脉生息繁衍;在地坤桥两侧栏板石柱上,雕刻的则是各种形态的凤形图案,地为坤,为女,凤则是雌性物界的最高代表,因此用凤来表示大地厚德载物,恩泽万方之意。</p> <p class="ql-block"> 三才桥中间的“人和”桥,天、地、人为一体,人心归一,民和心乐,“人和”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图腾柱高达9米,分列道路两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六节气排列。图腾柱选用青铜材料,每根柱顶有表现这个节气的花信风;柱体配有与这个节气相对应地农耕浮雕图;柱底以竹简文字说明。由于图腾柱上的农耕浮雕图历史上从未有过,专家组精心组织了一批民俗、历史、雕塑、年画的各方面专家,第一次以生动形象的民俗浮雕展示在观众面前,乃历史首创。</p><p class="ql-block"><b> 十八面汉白玉石鼓</b></p><p class="ql-block"> 农耕大道中央矗立着18面汉白玉石鼓,从远古时代开始,经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面刻着历朝历代农策赋税,即“朝代农策”,逐一浏览,便可知晓中国农耕赋税徭役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b> 黄河鼎 黄河钟 黄河鼓</b></p> <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坛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参观感受(气势恢宏、神奇美丽),政府重视(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每年一次的感恩母亲河活动),是全国唯一一座感恩黄河母亲的主题建筑,创造了多个第一,共有108件青铜艺术的精品和96件不同类型的石器,集中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黄河坛由方坛和圆坛组成,以应天圆地方之说。方坛边长99.99米,总面积9999平方米,选用方柱头,在东、南、西、北各方位分别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守护。中间圆坛用圆柱头,一层青水,二层青云,三层青龙,代表天地之间,黄龙腾飞。圆坛设有5条通道,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列位。每个通道上排列12个甲子,共有六十甲子镇守。</p> <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鼎,安放于【中华黄河坛】中央,全部用铸铜技术,青铜材质,总高6.3米,堪称“天下第一巨鼎”!中华黄河鼎正面,用篆字题“中华黄河鼎”之名。正面的图案,取自原“司母戊鼎”的主要纹饰,“饕餮纹”,表现黄河作为中华黄河的威严肃穆;“云雷纹”,展示中华黄河的恢弘浩荡;“牛首纹”,象征中华黄河的农耕文明。正面的敲钟击磬、载歌载舞、贡献牺牲的典礼“祭祀” 图案,取自战国时期铜盆上祭祀图;“河伯出行”图案,取自汉代画像石,象征华夏神州对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崇拜与礼敬。鼎背面,用篆字题“司母河”鼎名。背面的图案,取自原“司母戊鼎”的主要纹饰,“饕餮纹”,表现黄河作为中华黄河的威严肃穆;“云雷纹”,展示中华黄河的恢弘浩荡;“牛首纹”,象征中华黄河的农耕文明。背面的“渔猎”和“哺育”图案,都取自战国时期铜盆上的渔猎图案,反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黄河哺育下繁衍生息的历史情景。中华黄河鼎,右侧面的“禹治黄河”和“禹铸九鼎”图案。左侧面用“河图洛书”图案,河图洛书。中华黄河鼎,鼎耳侧面用“龙凤呈祥”图案,寓意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鼎耳中间用“太阳”和“月亮”的形象,寓意日月恒升、天地交泰、阴阳平衡、宇宙和谐。 中华黄河鼎的底座上刻有铭文,背面镌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原话和书法“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谁藐视黄河,谁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道</p><p class="ql-block"> 长99米、宽36米的“文华大道”,由十八竹简、朝代文脉两部分组成。十八竹简右侧分别取自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侧为《道德经》、《山海经》、《水经注》、《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分别以青铜竹简的形式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恣肆汪洋,精彩纷呈,典籍辉煌。</p><p class="ql-block"><b> 朝代文脉</b></p><p class="ql-block"> 朝代文脉以“石书”形式展现,分别为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石书展示的不是帝王更替,而是从中华传统文化萌芽开始,每个朝代的传承关系。逐一观之,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文脉清晰、传承有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感恩牌楼走过99米的文华大道,面前是“感恩区”的“大门”——感恩牌楼。这座高12米、跨度27米的牌楼前有黄河铜牛,十八青铜礼器分设左右,陈列铜灯、香炉、香案,上设三大殿,中为“中华人文始祖殿”,塑有“三皇五帝”之圣像;左为“慈孝懿范殿”,塑有女娲、嫘祖、娥皇女英、历代贤母及二十四孝,展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女性之懿范和孝道之楷模;右为百家姓祠堂,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同祖同宗、同根同源之佐证,民族团结和睦、共同繁荣之象征。寓意“感谢黄河母亲哺乳之恩”。</p> <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坛参观完之后,来到了中华黄河楼。</p> <p class="ql-block"><b> 中华黄河楼</b></p> <p class="ql-block"> 黄河楼牌楼上面的牌匾“大哉黄河”;在牌楼的背面主匾上书写有四个大字"美哉黄河".其寓意为:大哉黄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美哉黄河、国泰民安、河清海晏。这两句话代表了我们感恩母亲河、建设黄河楼的美好心愿。</p><p class="ql-block"> 宁夏中华黄河楼的牌楼是景区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 中华黄河楼位于青铜峡市黄河西岸,主楼体高108米,内部可乘电梯直达楼顶。建筑由主楼、角楼、牌楼、12生肖图腾柱、镇河铁牛等附属建筑和雕塑组成,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楼的最高层拍西南角角楼</p> <p class="ql-block"> 黄河楼的设计风格为仿明清塔楼式古建筑,屋面为金黄色琉璃瓦,主楼为地上九层、地下两层。黄河楼的附属建筑有四个角楼,分别代表春夏秋冬,意为春兰、夏荷、秋菊、冬梅;黄河楼设置了四个门楼,分别为青龙门、白虎门、玄武门、朱雀门。</p> <p class="ql-block">视频来源于网络——好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 宁夏黄河博物馆设置在黄河楼内,馆内在黄河文化、灌溉文化、农耕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新韵共5个方面向游人展示宁夏特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和大漠文化。</p> <p class="ql-block"> 吴忠市体育馆坐落在中华黄河楼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 青铜峡一天的游玩结束了,晚上住银川。</p><p class="ql-block">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座落在贺兰山的东麓,奔流不息的母亲河从她的身边流过。</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八点,前往西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西夏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遭到吐蕃军队进攻,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市)。</p> <p class="ql-block"> 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后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p><p class="ql-block"> 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这幅西夏遗珍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西夏遗珍简介</p> <p class="ql-block">照片取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三号陵区是西夏开国皇帝景宗李元昊泰陵。</p> <p class="ql-block">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1038——1227),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号为“大夏”。李元昊在位时创立西夏文,颁布秃发令,仿照宋朝建立各种军政制度,在分别击败来势汹汹的宋辽两国大军后,一举奠定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格局(后三国时代)。西夏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后因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p> <p class="ql-block"> 党项人创建的文字和拼音,这里的字一个也不认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1972)年代初期,西夏王陵遗址被偶然发现。通过考古发现,王陵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其丰厚的西夏历史文化沉淀、重大的文物价值和独特的建筑形制,集中反映了西夏历史文化特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西夏文化的博大宝库。西夏王陵中的陵塔被誉为“东方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左右,简单的吃了点食物,按照导航向北前行40公里到达下一个目的地——贺兰山岩画。</p> <p class="ql-block"><b> 贺兰山岩画</b></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岩画作为人类文明在没有文字产生之前,记录人类早期活动的遗迹,揭示了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劳动样式、经济生活、精神追求、美学倾向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史前人类试图反映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最早的图画记录。</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块神龟石。神奇之处在于龟石从贺兰山口移来之后,经历多少个日日夜夜、春去冬来、风霜雨雪的洗礼,在神龟石的前右下腹接地处的石面上渐显状象红“心”的图案。每天在此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人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神龟石简介</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太阳神岩画广场,游人在进入“银川世界岩画馆”时,面对景区的是贺兰山太阳神岩画被放大后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馆</p> <p class="ql-block"> 景区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给游人展示岩画艺术,重要的岩画都配有文字图板解说,很贴心的在岩画上方粘贴一个小红点,以引起游人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太阳神岩画头顶有两圈,似芒线般刻槽构成,分为二十四格,十二格以及正中央似王冠的线条造型。面部五官完整,若神威严。经映射贺兰山不同时段太阳光照,似有日晷之作用。</p><p class="ql-block"> 太阳神岩画,在离地面约20米高垂直崖壁上,是景区内最高的岩画,游人还是能上去的,但是要注意安全哟。</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游人更好地观看到太阳神岩画,工作人员在太阳神的左上角插了红旗。虽有指引,不爬上20几米的山,在下面还是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这幅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景点中最核心的精彩部分。给人以无限遥远的遐想,能够想象出远古时代人的智彗和才能,太阳的光芒四射,给大地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同时把太阳比作了神,太阳被刻画成了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女人花——上面一幅人面像由十三个花瓣围成,面部象征女性。女性下方一幅人面像头顶羽毛头饰,嘴角两侧横线似为胡须,象征男性。从这一块石面上的两幅人面像位置分析,女性高高在上,显示出了地位的尊贵,似为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刻有方形建筑物和两只山羊,形象地喻为双羊出圈。两只山羊从羊圈缓缓走出,步履从容,形象生动,是贺兰山岩画中发现唯一一副带有人工建筑物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 在距离地面七八米处,崖壁上分布有两个手印以及动物、人面相和符号。最上方的“桃形”人面像为重环双眼,代表神灵;两只手印大小不一,代表了两个强弱不同的部落。小手印左方有一向左箭头,表面小手的部落即将离开此地,而迁往他处,且小手下方有一头牛,向着大手印的方向前膝跪倒,象征臣服,小手部落的“财产”全部归大手部落所有,有神、人作证,并“盖手印”以达成契约,永远有效,不得更改。</p> <p class="ql-block"> 最萌的大眼睛人面像是紧挨地面的一幅画。这幅人面像岩画造型奇特,画面中央有二大一小计三个人面画像,是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中极为少见的一种表现风格。椭圆形的脸部非常规整,两只成倒U形的眼睛硕大、夸张,几乎占了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额头有一个横竖相交的“十”字符号,专家认为种“十”字符号象征阴阳交合,反映的是生殖崇拜文化,因此又被称为“大眼睛生殖女神”。</p> <p class="ql-block"> 这片的岩石上,分布有数十幅“四片瓦状”人面像、蛙形及布最为集中的斧头岩画。有学者认为“四片瓦状”图案象征女性生殖符号,“斧头”象征男性生殖符号,“蛙行人”象征旺盛的生殖力。此处岩画群被认为反映的是一个宏大的生殖崇祟拜祭祀场景。</p> <p class="ql-block"> 此幅岩画里贺兰山中面部表情最为丰富的一幅人面像岩画。一眼圆睁,一眼微闭,额头有“十”字符号。有人说这是孩子淘气的“鬼脸”。也有人说是猎手拉弓射箭瞄准的状态。但根据图案组成的符号,也有专家认为捐赠的眼象征“太阳”。代表“阳”,微闭的眼象征“月亮”,代表“阴”,再结合额头上象征阴阳交和的“十”符号,以及象征阴性的“四片瓦”状的外轮廓,该幅岩画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这块岩面上分布有六十余幅人面像岩画,形态不一,无有雷同,是贺兰山岩画中最具规模的人面群像之一,有人认为是祖先或神灵汇集的庄严“圣壁”,故被誉为“圣象壁”。西方学者普遍把出现大量人面画像岩画且周围有水源的石壁称为“圣像壁”,认为先民把心目中敬仰各种神灵刻制在出现水源的地方,在自然赋予的神力下更能实现各自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西夏时期刻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岩画的右面还有许多西夏文字</p> <p class="ql-block">想象的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 题记刻于明代嘉靖17年(公元1538年),记载朝廷委派四位钦差大人修筑贺兰口关隘和驻军的情况(字迹斑驳不清)。</p> <p class="ql-block">小鹿与山羊</p> <p class="ql-block">远眺贺兰山</p> <p class="ql-block"> 从贺兰口向里走约1000米,不远处石上刻有“水关”二字,这里是古代的一处防洪设施,能减缓山洪流速,疏导山洪及泥石流对山口的冲剂,明万历三十七年进行过重修。</p> <p class="ql-block"> 贺兰口是贺兰山众多山口中山势最为陡峭的一个。当地原住居民,俗称“豁了口”。传说有巨人在此开山取水,天地感知,将大山豁开一道口子,泉水喷涌而下,取名“豁了口”,后世谐音“贺兰口”。</p> <p class="ql-block"> 这里从水关向里走,山势越来越陡,景区修筑的河道变得弯曲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岩画属于今天能看到,明天有可能见不着的艺术,日月星辰每时每刻都可能对岩画造成损害,损失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对贺兰山岩画最准确的表述,也是对远古人类智慧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贺兰山岩画,时间到了下午五点,天下着雨,赶往镇北堡影视城时,已经快闭馆了,等待下次旅游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十月七日早六点,我们告别了宁夏,离开了银川,按计划赶往下一个景区</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进了宁夏,流过了银川,浇灌滋润了宁夏平原,“天下黄河富宁夏”美名传天下。</p><p class="ql-block">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黄河——用你那母亲的胸怀,默默无闻地滋养着中华大地。黄河见证着过去屈辱的历史,也正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前行!</p><p class="ql-block"> 青铜峡的老照片来自水利博览馆,中华黄河坛、西夏等文字资料来自于网络,贺兰山岩画文字资料来自景区图板。如有侵权,告知删除。外景照片均自拍。</p><p class="ql-block">主题音乐:轻音乐伴奏——九曲黄河</p><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张平海</p> <p class="ql-block">感谢浏览、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