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思想,有感于“心智序列”

清晨

<p class="ql-block">  听了深耕9关于心智序列的讲座,知道心智序列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思维的逻辑排列。 </p><p class="ql-block"> 一、现象和提出问题: </p><p class="ql-block"> 在思维探索的时候会碰到沟沟壑壑,会暂时阻碍我们,带来不安情绪,会带来“怎么办”的彩排?我们的思维会停下来思考,行为开始转向自身的审视。</p><p class="ql-block"> 二、分析问题:</p><p class="ql-block"> 约翰.杜威把它叫做反思性思维的第一步,恰恰是这种暗示,让思维导向了我们自身,只是导向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种情绪性的一种暗示就是:“我能”、“我试试”和“我不能”三种心理暗示。当觉得“我不能”就干不了事情了;“我试试”会找一种尝试,容易放弃;“我一定能。”则催生了勇气和积极性,集中脑力体力和一切资源勇于面对挫折的去把事情做好。</p> <p class="ql-block">三、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结合董老师的理论,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以及我们大人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时候,都会受到这种思维彩排的暗示,如何能够转换思维的暗示,从“我不能、试一试。”转换到“我能”的状态呢?</p><p class="ql-block"> 1.可以调取经历中好的“我能”经验,不停的确认自己,也就是我们之前经常练习的每天要找到做的比较好的10件事情来提升自我价值。让自己觉得“我能”。</p><p class="ql-block"> 2.暗示孩子“我能”,也就是通过亮点原则来不断的刷新孩子“我能”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原因吧!杨老师举例左龙在唱歌和打球方面都有好的经验,这种经验带给他的我能的感受也会迁徙到其他的领域中去。孩子还小,自我成长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有时候需要家长带动,和孩子常常一起回顾孩子“我能”的情景和经验,帮助孩子形成这种心智模式。 </p><p class="ql-block"> 我在听董老师课程和杨老课程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老师们把感性方面的现象形成理性层面的问题,先给家长举例子,通过身边的现象和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这个问题背后的规律,合理性和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给出解决办法。现象-问题-假设-推论(经验、想象还是事实?)-验证-解决问题-反思和总结,让事实提问,而不是机械趋同。寻找行为背后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用行动检验假设。和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逻辑是一致的,是一种卓越的思维模式。学习品质越等于思维品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