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刊散文创作投稿的体会———作者:潘鸣(德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节节草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我在报纸副刊发表散文的同时,努力探索纯文学期刊散文的写作。在大量学习研究风格各异的散文名家(如史铁生、余秋雨、沈从文、汪曾祺、季羡林、周国平、张爱玲、张晓风、王安忆、王朔、雪小禅、车前子、贾平凹等等)作品的基础上,尝试向期刊散文栏目投稿,坚持不懈,终有小获。相继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散文选刊•原创版》《散文百家》《佛山文艺》《草地》《剑南文学》等期刊发表了一批作品。我的体会是,散文创作要想达到纯文学期刊的发表水平,必须跳出报纸副刊的文学表现模式的束缚,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作为。</p> <p class="ql-block"> 一、力求选题和表达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瞄准文学刊物写散文,选题和表达要自觉提高难度,努力规避低层次的肤浅与雷同。简单追溯儿时苦难,赞美母爱,美化故乡,品咂亲情等等题材,很容易卷入“一窝蜂”,造成编辑审美疲劳甚至“反胃”。</p><p class="ql-block"> 一是追求题材上的新颖,做到“人无我有”。比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笔记》《扶轮问路》。史先生特殊的身体重疾和生命际遇为他提供了一大块深邃的题材特区,他30年坚守在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产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新疆作家刘亮程扛把锨在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落转悠,细致观照所遇的巨微事物,写出了妙趣无穷的《一个人的村庄》。我发表在《散文百家》的两篇散文《想像之魅》和《我与我的影子》和发表在《青年作家》的《静谧的激情》《梦若游丝》也算是这样的尝试。这种题材靠灵感偶尔可得,无法常求。</p><p class="ql-block"> 二是力求表达角度上的独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是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事物捕获的不同美感。许多老题材老物像,如果巧用匠心,找到独出心裁的表达角度,仍然可以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散文。比如余秋雨的散文《门孔》,写著名导演谢晋父子情深,令人泪奔(举三儿和四儿例子)。此文入选前年中国散文年选头条。又比如我发表在2018年7月号的散文《外东街是一条河》,行文一开始,我就让自己变成一只鸟,腾空飞升,以俯瞰的角度来观照外东街,于是老街变成了河流,来往奔波于岁月中的人物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游鱼。为旧题材寻找写作新角度,需要细致的生活观察和敏锐的生命体悟。</p> <p class="ql-block">  二、增强作品内涵张力和丰厚感。</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扩充作品容量,为文学期刊写散文,篇幅至少应写到三至五千字,甚至更长(各种期刊要求不同)。当然,长度的延伸要与作品内的内涵扩充成正比(长宽高深同步)。延长文字的同时,要追求行文张力,在一条主干上要衍生枝蔓,内涵要饱满充盈,切忌故事和场景的单一。例如我的《外东街是一条河》,7000多字的叙述中,串联了我和小伙伴大头(两条小鱼小鱼)、来历不明的鱼、恩爱无比的连理鱼、两尾漂亮的小金鱼、卑微的鱼、严肃的鱼头儿等众多人物,以及彼此的命运勾联,由此描绘了一条老街一段特殊时代的市井风情和生命流动。我正在阅读车前子的散文集,一篇洋洋两万字的《游园日记》,以日记闲笔的调味,把苏州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怡园等一组园林精描细刻,描绘出了百般滋味,万种风情。其中一些园林,作者多次涉游,每次成文,皆有不同品咂,带给读者绵延的阅读新鲜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系列文化散文更博览古今,纵论千年,具有沉甸甸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三、凸显文字抒写的辨识度。</p><p class="ql-block"> 给期刊写散文,千篇一律、千人一调的所谓唯美文和心灵鸡汤绝对不入编辑法眼。按文学期刊要求,文字表达上要力求形成作者自的独特风格,语言忌板平,要虚实结合。实写的文字要鲜活生动接地气,以此唤起编者和读者的“共情”。虚笔要妙用,要勇于表达自己的主观视觉、唯心感受、独特审美,行文中要捕捉灵光乍现的神来之笔。这方面,车前子是高手。他在散文《游园日记》中完全凭自己的心与眼去观景赏物抒怀,不落传统游记俗套。比如游耦园他看见见“织帘老屋”里挂着一幅《织帘图》,图虽好,他却认为破坏了老屋余味,像是“看图说话”,好比在自己家里卫生间写上“小便请走上一步”一般撇脚。他描写网师园用了这样的语句:造园有“远借”“邻借”的说法,我看网师园是远也借不到近也借不到。远是电视塔,邻是小学的教育楼。索性使园墙高深,高深得如一口井。大家不妨做一回井底之蛙(末句乃意料之外的妙句)。写池中莲花与游鱼:“鱼在莲叶下,莲叶被拱得一上一下,像人在被窝里乱动。一条自以为是的大白鱼,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它有病”。还有,他对恶俗景观的嘲讽也毫不留情,入木三分(举例)。四川作家马平的散文语言也是颇有辨识度:行云流水、朴实深情、讲究音韵美,还有不动声色的风趣。他在散文《农家鱼网》中写道:“汉子抱出来的是一团鱼网。他把鱼网丢在院坝里,在一只小凳上坐下来。 </p><p class="ql-block"> 我问他,要去打鱼吗?</p><p class="ql-block"> 他说,刚刚打过。</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是要晒网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这一行人,也算是出来晒网的(这一句也是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 汉子却没有把鱼网铺展开来,而是分出一绺一绺,折叠起来。晒太阳的朋友们已经在谈论国际问题了,其中一位扭过脖子,碰了一下鱼网的话题。他向我推荐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正文只有一个字,网。我把这首诗一字不漏地背诵一遍,他立即坐正,回到国际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王朔是大家手笔,冯晓刚称他北京侃爷。他与冯导等人合作的电影《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曾经几乎是家喻户晓,其中许多台词对白充满了反讽式的幽默。这种语言个性同样也显示在他的散文随笔作品中。这里与大家分享摘录他的几段文字:“真希望在电影里过日子,下一个镜头就是一行字幕:多年以后。”</p><p class="ql-block"> “一些连街边小偷都不敢呵斥的人,却勇于高呼灭了小日本!一帮连活着的人民的痛苦都漠不关心的人,却有脸说不忘死去的同胞。”</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流着流着就成浑汤了。”</p><p class="ql-block"> 一听就是典型的王朔式冷幽默,精句妙语叠出。</p><p class="ql-block"> 我们读书,读名家名作,很容易品出他们异彩纷呈的辨识度。比如余秋雨的浩然大气、史铁生的深度哲思,张爱玲的赤诚相见、贾平凹的寓庄于谐,汪曾祺的简洁清新、刘亮程的寓言式表达,不胜枚举。但对于我们普通文学爱好者而言,文字要写出个人辨识度,则是非急功近利所能及之事,必须依靠长期阅读与写作的修炼和积累。</p> <p class="ql-block">  四、赋予文本哲思禅悟与隐喻。</p><p class="ql-block">散文里适当植入作者由此及彼、宁近致远的哲思和禅悟,包括妙用一些隐喻,可以提升作品品质高度,增强文章的内涵美感。史铁生、周国平在这方面有很高造诣,建议大家学习借鉴。这里摘录史铁生几段文字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今天设想远古又幻想未来,远古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远古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p><p class="ql-block"> 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p><p class="ql-block"> 有一项坏毛病是掩耳盗铃,对不知之物说“没有”,对不懂之事说“没用”。</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互相交叉的一个个宇宙,我们是分裂的同一个神。</p><p class="ql-block"> 黑夜有一肚子话要说,清晨却忘个干净。</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在散文写作中也正在努力赏试让字里行间浸润一些超越所描状事物的发散性思维,让文章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放纵拓展</p><p class="ql-block">。例如《在麦地边想一些事》《成都幽巷》《老实巴交的日子》《右耳有小疾》《救火》(文尾的隐喻)等等。</p><p class="ql-block"> 需要注意的是散文的哲意禅思一定要水到渠成,与文章本体浑然天成,万不能娇揉造作,故作高深。否则,将适得其反,甚至让人读来肉麻。</p><p class="ql-block"> 2021.11.24</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潘鸣,四川什邡市人,中共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特邀副会长,四川校园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德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广电工作。在什邡任宣传部长和市委副书记期间致力于基层文艺繁荣,牵头创办了《什邡报》,设立了什邡文学艺术奖励基金,努力扶持马井农民文学创作组,并创造条件率先成立了县级文联机构。前些年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陆续有小说、散文、剧本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p><p class="ql-block">近几年创作讴歌家乡变迁、倾诉乡土情结、表达生命感悟的散文近二百篇,累计五十余万字。其中,相继在《四川文学》刊发散文《畦上六月》《外东街是一条河》《老实巴交的日子》《粮食》;在《青年作家》刊发散文《静谧的激情》《瓦屋顶、草屋顶》《我的火车》《梦若游丝》《月光谣》;在《散文百家》刊发随笔《想象之魅》;在《四川日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烟雨旌湖》《慕鸟痴语》《咫尺凝眸》《仰望一棵树》《月光谣》《寻常·非常》(抗疫题材)等作品;此外还在《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农村日报》《晚霞报》《晚霞》杂志、《天府》《巴蜀风》多家报刊和《今日头条》《封面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多篇。新近期出版16万字散文集《花间一壶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