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老实话,我读的书很少。但就是这很少的几本书,却影响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读的最早的书是姑姑家的连环“画本”,有图有文字,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字,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一套《霍元甲》,我读的又惊又喜——看到霍元甲和日本人比武受伤,我心里就特别着急,希望他早点恢复健康,重上比武场;看到他打败日本人,在舞台上扬眉吐气的样子我就高兴的大声读起来。为此常常招来小表弟的讨厌——他不让我看他们家的书了,嫌我吵。我只好许诺我下次带他去野外烧红薯,他才答应让我继续读,还借回家读。姑父家有十几套一百多本连环画本,每本我至少读了三四遍。后来,那些连环画本被我上初中的表弟偷偷卖给了别人,听到这个消息,我失落了好长时间,仿佛是我的身体里缺少了一样器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了小学高年级,班上有一位同学拿了一本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那一段时间,男生一张嘴就是“看我的降龙十八掌”,另外一个也列开架势,似乎真的要开始“华山论剑。”为了能读到那本书,我把自己攒下来的三角板(用香烟的包装纸折起来的三角形玩具)送给书的主人,可以在吃饭的时候看一会,可是这一会不但没有“解馋”,反而更让我着急,有时上课了,书被人家强行拿走了,我还坐在那里发呆。后来我下了血本,把爸爸给我的硬币凑成了五角,作为周末读书的费用。我边读边想象他们会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话,他们的招式是什么样的,有时我还会放下书本,在屋子里练“蛤蟆功”,常常憋的面红耳赤。其他同学还在“降龙十八掌”的时候,我的周围早已围满了听众,有一次上课了我还在那里唾沫星子乱飞,被老师叫上讲台,让我继续讲下去,我真的讲了,那段内容正是郭靖跟着洪七公学习的事,我开始还低着头,后来讲到精彩的地方我还在空中比划。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老师坐在一边看着我微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学,《平凡的世界》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的伙伴莹博特意借给我一本书,我一眼看到“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几个字。他说这本书描写的内容有些与咱们的生活相似。一拿回家我就认真地读起来,起初读到孙少平的家庭,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来随着他和田晓霞的微妙关系唤起了我的兴趣,我为他两没有走到一起而感到遗憾。再到后来发生的孙少平一家一系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我越读越有兴趣,一有时间就读,爸爸训斥我“把书念傻了!”我也不管,我只想着主人公的故事会不会好起来。后来孙少安出事,孙少平照顾嫂子和侄儿的结尾让我伤心了好些天……这本书给我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习惯了四季吃冷馍馍,喝开水,就咸菜的;也习惯了和大家一起挤在人家的旧窑洞里度过冬天;更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会积极乐观的面对;我相信了读书可以改写命运,初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庆阳师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师范,是每一个农村贫困孩子最好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美好的理想总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我的英语老师曾劝我不要读师范,说上高中读大学才更有出息。我含泪答应了老师的建议。但事实是我坐在了师范的教室里。师范里有专门的阅览室和图书馆,这四年来,我读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六大本读书笔记。在读书中我忘记了自己的一切。我尝试着去写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被学校校报登出,我非常的兴奋。从那以后更爱读书了,我还试着向各个报刊投稿,虽然都如石沉大海,但是并没有打消我的积极性。我坚持读,坚持写,我知道惟有读书可以让我快乐。我把生活费节省下来买自己喜欢的《散文诗》和《小说月报》,有时候我会饿着肚子骑行几十里上学、回家。一想到能读自己喜欢的书,我就忘记了骑行的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年的师范生活一晃而过,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第一月工资发下来我就买了《泰戈尔全集》,我喜欢他的语言。再后来我陆陆续续买了好多本书,因为工作的缘故,读书的速度慢了下来。但是我自然会在我的枕边放一本书,睡前必须读几页,这习惯直到现在。有时候,写工作总结、教学论文等,大家都习惯了翻阅手机参考。每当这时,我总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得心应手的表达出来。《西峰教育》刊登了我的几篇文章,我参加了有限的几次教师征文也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教二十年以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我常常想起我的英语老师神情严肃的劝导我的情景。现在也释然了当初的遗憾。做了老师也挺好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认真读书,家长也能尽力支持,不要有我十六岁那年的无奈和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