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岳藏经殿,一座千古名寺; 南岳藏经殿景区,一处风光旖旎的旅游佳境。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南岳人的我们,対藏经殿的“藏”的读音尚存分歧,有的读cang〈第二声),视"藏“为动词; 有的读zang(第四声),将“藏“作名词用。日至今日,小般若禅林改名为藏经殿,也快七百年了,这其中经历了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新中国建国后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时期。就是南岳,我们建区也已三十七年多了啊!我们连自己著名景区藏经殿的"藏"字读音尚存争议,尚缺乏官方权威版的规范统一,以至于各读各的,听之任之,真的有点说不过去。</p> <p class="ql-block"> 从我的认知来看,我认为藏经殿的"藏"应读cang〈第二声),作动词用。理由如下: 一,从历史叙事方面来看,应读cang(第二声)。南岳衡山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在祥光峰下辟建了小般若禅林。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南岳衡山一部《大藏经》,收藏于小般若禅林,故小般若禅林改名为藏经殿至今。二,不论是藏经殿,还是藏经阁、藏经楼,”藏"字都是读作cang〈第二声),都作动词用,意思就是讲经说法、存放经书的地方〈场所)。三,查百度,只要输入“藏经殿“三个字,“藏”字的读音一定是cang(第二声),而不是其他。四,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果将藏经殿的“藏"理解成名词,那么,藏经殿就是偏正结构〈或曰偏正词组),意即: 巜大藏经》的殿。这显然有悖原意。如果将藏经殿的"藏“当成动词,那么,藏经殿就是动宾结构{或曰动宾词组),意思就是: 收藏巜大藏经》的殿,或者是: 收藏经书的殿。这样,似乎才说得通。</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个人的认知,对与错都有待大家思考斟酌。由于我的学识肤浅,加上我对南岳历史和人文掌故知之甚少,我对藏经殿“藏"字的理解,很有可能是局限于表面化。我在想,我们一些同志,认为藏经殿的“藏“要念成zang(第四声),是不是除了一般化的历史叙事,这里面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抑或还有典故中的典故(还有其他什么说法)?请原谅我的狭隘,我真的有些茫然。我也知道,《大藏经》的“藏"是读zang〈第四声); 我也懂得,《大藏经》也可简称为藏经或大藏。就是说,"藏经“也是可以指代《大藏经》的。但我认为,"藏经殿“却不可以理解为“大藏经殿“。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与历史事实不符。简而言之,此藏经殿中的“藏经“非彼《大藏经》里的"藏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写此短文,我的确没有博人眼球之心机。我总认为,今日之南岳人,如果连藏经殿的"藏"的读音尚存分歧,不能规范统一,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会贻笑大方。面对“文明奥区“这块金字招牌,面对将南岳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个励志口号,我是有些脸红,有点害臊。每念及此,我似乎看到了慧思大和尚的一脸苦笑、朱元璋皇帝的不屑表情,似乎隐隐听到了藏经殿的一声叹息……写此短文,也不是我在小题大做,因为我们如果连藏经殿的"藏"字读音都规范统一不了,我们何谈将南岳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又怎能对前人对今人对后人有个交待?如何规范统一?当然离不开官方的权威厘清与明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诚惶诚恐抛砖引玉,无非就是引起大家的重视,以期正本清源,仅此而已。期待区委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重视此事,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予以官方权威明确。如达心愿,甚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