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结束了二周希腊行,然后经雅典到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多年在美国,关于伊斯坦布尔,乃至土耳其,耳闻目睹的无非从主流媒体得到的印象,即这是一个穆斯林占99%但是政体是世俗(secular)的国家,其民众反现代化暗潮汹涌。可事实却与我们接受的信息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2016年6月28日吉尔基斯和车臣的三位恐怖份子在伊斯坦布尔机场的国际厅用自动武器射杀30名旅客,伤人无算,使得土耳其在国际上的声誉骤降。据说当局痛定思痛,对ISIS和其它恐怖势力痛下杀手,并防患于未然。方保了5年无恐袭。</p><p class="ql-block">另外,也曾陆续听说土耳其人多对疆独持同情心,对汉族面孔不友好。但是我们从未把这个事放心上。待到落脚后更觉得毫无问题。</p><p class="ql-block">下榻处叫作“Fer Hotel”. 4星半,座落在老城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边上,离广场仅5分钟脚程。旅馆周围很安静。前台是三个小伙子,大约三十岁左右,英语不错,相当热情周到。内部设施很前卫,多电子设备,相当舒适。</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土耳其里拉兑美元汇率狂跌,2012年一美元兑1.8里拉,10月20号出机场时已经是$1:9.4里拉了,即9年内贬值5倍,因此并不富裕的我们走在街上感觉腰包挺鼓的,由此似乎胸膛也挺得很高。今天在写这篇文章时看了一眼,汇率已达一美元兑12里拉了,恨不得马上再回去一趟,重过一回假阔佬的瘾。</p><p class="ql-block">当晚到旅馆已是晚上9点多,肌肠辘辘。旅馆留了一些迎客点心,咽下后仍觉不足,大概嘴里没填几两肉会今夜无眠。</p><p class="ql-block">随即逛出旅店,周围已然寂静无声。两三转后突然人声鼎沸,眼前一亮,原来是临街众多大小吃食店灯光不输美国各大城市。看行人路过,店家纷纷出来拉客。有的人耍几个日本字,见我们无动于衷,便改成简单的中文。可惜我们把护照和信用卡都留在旅店的保险箱了,人家却不收美元和欧元,只能道个谢,继续往前走。接着看到一个美国快歺连锁店汉堡王,精神一阵。毕竟曾经做过多年穷学生,这是本色食品。进店门满眼皆是熟悉的情景,只是食客大多为小青年,便是戴着耳机手里拨拉着手机也跟美国内城无二。不料他们也不收美元和欧元,只收里拉和信用卡。无奈,咽着口水回旅店拿信用卡去买了吃的。走出店门,一个摊位堆满了烤得香喷喷的玉米,当然口袋里没有里拉只能又咽下口水。</p><p class="ql-block">下一次去土耳其一定预先拿好一大迭里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游船上拍摄伊斯坦布尔的夜晚。庄严肃穆。故用作第一图</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布尔的前身是君士坦丁堡。该城曾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随后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它横跨欧亚大陆,长期以来是欧洲的政经中心。</p><p class="ql-block">距今约三千年,强大的希腊在此建城,同时名为拜占庭。</p><p class="ql-block">公元4世纪,军人出身的君士坦丁一世被部下拥为罗马帝国的君主。他在拜占庭建都,时称为君士坦丁堡,是为东罗马。此时东罗马气势如虹,西罗马渐渐衰落。此期间建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一千多年内享誉世界上最大教堂的名声。</p><p class="ql-block">尽管君士坦丁堡奉东正教,在其后数次十字军东征中却也被殃及。尤其第四次十字军打着驱逐穆斯林的旗号,实则以政治、经济和掠夺为目标,竟然对同是基督教分枝的信奉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大开杀戒,使它数度沉沦。</p><p class="ql-block">14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对周边地区进行扩张。至15世纪中叶,穆罕默德二世率联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历时数月而未克。摄政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绝投降。奋勇督战。待城墙被攻破,守城大将重伤,奥斯曼军队如潮水般涌入。据史载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绝扮成平民在混乱中逃跑,而是脱去紫色皇袍,拔出佩剑,率一众贵族冲入巷战中无数奥斯曼军队阵中,尽皆死于乱刀之下。此后的发展历史学家有比较大的分歧。不过据传穆罕默德二世开始允诺破城后士兵可以杀戮奸淫抢劫三天,但进城后眼见惨象无数便下令停止屠城。</p><p class="ql-block">其后圣苏菲亚教堂被改为清真寺,直至很久又改为大教堂,最后又改为清真寺l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此前,君士坦丁堡与伊斯坦布尔的名字交叉着使用。至1923年,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率军赢得独立,将该城永久定名为伊斯坦布尔。同时,首都从伊斯坦布尔搬到了安卡拉。近一个世纪以来,伊斯坦布尔继续繁荣发展,从几十万人口扩大到一千八百万,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大都市之一。欧洲航班最多的6个机场它占了2个,其中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名列第一,超过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和莫斯科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 (Nuluosmaniye Mosque), 建于1748-1755年。</p> <p class="ql-block">正门</p> <p class="ql-block">进清真寺前,信徒门通常会洗脸、手、脚等.</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碰巧寺门不开(忘了原因)。问正在门前洒水清扫的老者能否拍照,言语虽不通但看得懂他邀请我们把这个大清真寺前前后后拍个够。</p> <p class="ql-block">走过清真寺,仅几十步路就是如雷灌耳的伊斯坦布尔大巴札</p> <p class="ql-block">大巴札(Grand Bazzar)。为有房顶的集市。</p><p class="ql-block">伊斯兰布尔的巴札为全球最大的巴札之一。凡4千多家店,涵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店主们非常热情友好(当然,做生意么!)稍稍令人惊奇的是,很多店主会讲几句简单中文,如“大哥,我的东西好,便宜”,“大哥你好,请进来看看”等。看到一件加拿大鹅羽绒服只卖$100,笑问是不是假货,店主常常指天发誓落地生根地保证他们的货是正正宗宗的正牌子,绝无一根杂鹅毛。嘿嘿,欺负我们面善,以为我们不知道正品在美国卖$1200,在国内卖一万人民币。不过这些人被顶撞了也不发恼,随即又指向一个LV或香奈儿的包要卖给我们$80一个,照样发半天誓。一路下来,煞是好玩,了解了不少民俗。</p> <p class="ql-block">老巴札,以示与现代的巴札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坚果类零食非常多,只是花生比较少(咸花生是最爱)。食品极便宜,而且质量非常好,比在美国吃了几十年的Fisher 或Planter 牌子的花生好吃得多,也很干净。价格:最贵的是在一个景点没讲价的140里拉一公斤。最便宜的是就地还价买的25里拉一公斤。买了几公斤,一路吃到上个星期才吃完。</p> <p class="ql-block">从大巴札原路退回,绕过清真寺后往南几分钟便走到君士坦丁广场。君士坦丁柱便立于此。</p><p class="ql-block">当年君士坦丁一世进城后建立一根纪念柱(公元后330年),高35米,建成后宣示天下,下令融合基督教和异教,共同相安生活在一起。柱顶铸有他的人像,柱基有神龛,藏有传说中的基督教真迹包括十字架断片等物件。其后君士坦丁堡屡遭天灾和战祸,柱顶人像不翼而飞,代之以青铜十字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龛也告失踪。其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掳城,青铜十字架也消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5年,该柱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狄奥多西方尖碑。</p><p class="ql-block">该碑于4世纪由君士坦丁二世从埃及阿斯旺的卡纳卡神庙(关于卡纳卡神庙见拙作美篇《埃及三》)取走,沿尼罗河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以庆祝他在位二十年。这块方尖碑当初由埃及法老图特穆斯二世所建。另外有一个类似的方尖碑被从埃及运到罗马竖立,称为拉特兰方尖碑。</p><p class="ql-block">方尖碑的4面各刻有一行铭文,纪念图特穆斯二世在幼发拉底河边大败敌军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随后,该方尖碑被<span style="font-size: 18px;">狄奥多西从埃及运到君士坦丁堡,竖立在苏丹艾哈迈德广埸,直至今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蛇柱(Serpent Column).</p><p class="ql-block">在艾哈迈德广场走过方尖碑后即为蛇柱。该柱为三根青铜蛇绕成。原本在希腊的德尔菲岛的阿波罗神庙,为纪念希腊勇士打败波斯入侵军而立。初建时柱顶装有纯金碗。随后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将蛇柱移至君士坦丁堡。记得不久前在德尔菲岛时雅典籍的导游还指着岛上那根赝品蛇柱愤愤地说:除了大英博物馆搜刮了无数希腊和人类的瑰宝,土耳其人还把真正的蛇柱抢走不还。愤怒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该柱上的金碗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掠城时被抢走,现在看到的是没有金碗和蛇头的柱子,矗立在广场凡1800年</p> <p class="ql-block">德国喷泉((German fountain)</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新拜占庭风格的八边型喷泉,由八根大理石柱支撑,内镶金马赛克,由德国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在德国打造,运到君士坦丁堡运来奥斯曼首都组装,位于艾罕迈德广场的尽头。</p><p class="ql-block">这个喷泉的建造的背景是普鲁士对外扩张至中东,需要经过奥斯曼帝国的疆土,野史上牵涉到众多间谍和反间谍活动,不在此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艾哈迈德广场上匆匆的过客。这里的民众比美国人对疫情的重视程度高很多。公共场所内完全禁止裸脸者,即使在室外,过半数者仍然戴着口罩。曾经问过当地人的感受,答曰这是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不禁感叹美国人的个性自由在道德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Sultan Ahmed Mosque). 更有名的称呼是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名字源于墙壁上贴满的蓝砖。</p><p class="ql-block">创建者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艾哈曼徳一世。据说起因是他打输了一场对波斯人的漫长战争,其时国中怨声四起。因此他意欲建造一个宏伟的清真寺来祭奉阿拉,并平息民怨。可是在广场上已经巍然耸立着一座辉宏的驰名世界的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圣苏菲亚大教堂,以其当世无匹的巨大拱型圆顶为标志。</p><p class="ql-block">国库业已因打了败仗无法掠夺财富而空虚,这个与圣索菲亚教堂对峙的清真寺只能悄悄地将就着盖。总建筑师极其有名,可是却谨慎有余,用四根巨大圆柱支撑起硕大的穹顶,安全有余,却在圣苏菲亚大教堂的无支撑穹顶面前略显小气了。</p><p class="ql-block">很多评论都说,动工于1609年,峻工于1617年的蓝色清真寺不失于集奥斯曼和拜占庭风格的杰作。八大卷详细工程记录仍保存于皇宫中。可是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它有多么好,也许先前对它的印象太好了,因而免不了失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建于16世纪中叶。在我们看来,它比蓝色清真寺更美。</p> <p class="ql-block">如果要举一个大气场的例子,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室内可以算一个(尽管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远比它高且大)</p> <p class="ql-block">寺内庭院</p> <p class="ql-block">从后院的拱门望去,穹顶之上仿佛真有一圈灵光闪烁,平添几分神彩</p> <p class="ql-block">从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往东南方走,步行穿过整个苏丹艾哈迈达广场,到达托普卡珀皇宫(Topkapl Palace).</p><p class="ql-block">公元1459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苏旦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建造皇宫。</p><p class="ql-block">皇宫选址在海湾的高处拜占庭卫城,予以重建。建筑面积极大,有4个庭院,据说当初居住有4千人。入皇宫门后经过御花前院,大约走5分钟后进入主建筑,接着是眼花撩乱的陈设。有的厅不让拍照,有的工作人员会鼓励拍照,很难掌握分寸。</p> <p class="ql-block">苏丹觐见大厅,室内不许拍照(不明白只要不用闪光灯为什么不能拍照,不见得谁把照片拿去卖钱)。室外可以拍照</p> <p class="ql-block">一群土耳其小朋友非常开心、无邪</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小朋友特别友好活泼</p> <p class="ql-block">皇宫内无数房间之一,可惜审美疲劳的结果是忘了这是哪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御座</p> <p class="ql-block">皇宫门前的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喷泉。</p> <p class="ql-block">皇宫外一隅</p> <p class="ql-block">皇宫后院,一批妙龄人,娱人且自娱</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皇宫后院平台,鸟瞰马尔马拉海</p> <p class="ql-block">皇宫博物馆,收藏了各种武器、盔甲以及珍奇摆设。尽显了当年奥斯曼帝国数百年军威四射,睥睨天下,对战败国或巧取或豪夺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闲暇中决定进入当地人的街道和市场逛逛。发现第一大多数行人仍然戴着口罩,第二伊斯坦布尔人衣着光鲜,不输于欧亚美任何大城市的人,第三人们普遍和善易与,当初对此地的忐忑心情,早巳化为飞烟</p> <p class="ql-block">扫街时也看到风尘仆仆的老者,面部的皱纹刻满了岁月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街边小哥起劲地搅拌着冰淇淋,对我们霎霎眼,说他做的冰淇淋全城无人能出其右。当场买了两个尝尝,违心地赞了他一下,心里却想这冰淇淋的水平恐怕是找不到回头客的</p> <p class="ql-block">在阿罕迈德广场,不能忘记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p><p class="ql-block">该教堂建于一千五百年前,被誉为“改写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p><p class="ql-block">建成后圣索菲亚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到一千年后被西班牙的安达露西亚首府塞维利亚主教堂取代而屈居第二。具有讽刺意义的塞维亚主教堂乃由清真寺改为天主教教堂,而圣索菲亚则在15世纪由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转为清真寺。1923年土耳其建共和国,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简称凯末尔)坚持政教分离,不允许宗教信仰干预和支配土耳其,并把圣索菲亚从清真寺改为原貌并名为土耳其博物馆(人们仍喜欢称其为圣索菲亚大教堂)。当然,近百年后,现任总统埃尔多安在2018年提议,并在去年经最高行政法院裁定又把它改回为大清真寺。这个决定引起了科教文组织和许多联合国机构,以及欧美尤其是希腊的强烈反对。现总统随即允诺清真寺对非穆斯林人土也开放,同时申明土耳其有权决定如何使用圣索菲亚。</p><p class="ql-block">可是尽管世道轮迴,圣索菲亚的富丽宏伟分毫不减。</p><p class="ql-block">描写赞美它的外观內在的文献汗牛充栋。</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即使我们这种对建筑学没什么造诣的常人,远眺近看这个建筑亦纷感不凡,</p> <p class="ql-block">背后是圣索菲亚</p> <p class="ql-block">入门处摩肩接踵,所幸人人戴着口罩</p> <p class="ql-block">非常震撼的高大穹顶,蓝色清真寺与它相差甚远。</p> <p class="ql-block">厅内尚有部分灯光不现,否则一定更美。</p><p class="ql-block">回首千年之前,大批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印度教徒和持其它信仰的人聚在这个大厅里,巨大的烛火闪烁着智慧与包容,不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是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先哲们是肯定不戴口罩的</p> <p class="ql-block">漫步加拉塔大桥,一道景观相当亮眼:桥两侧布满了钓鱼者,年龄不拘,一个共同点:不徐不疾,非常友好</p> <p class="ql-block">这位土耳其大哥似乎于手上的活无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大爷更是豪情万丈</p> <p class="ql-block">大姐落落大方,挥洒自如</p> <p class="ql-block">问小哥可否摄一张照带去异国,他父亲口里喃喃说着天书一样的话,手里把小小哥一把往前推来,大概是说您就把哥俩的英姿一起带去异国吧。</p> <p class="ql-block">幸福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桥上拍了一些老城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看那些大清真寺,去除了细节,与民族和政治脱沟,便可以感受到宗教的像征可以有美和庄严的结合,让人脱去浮华,于沉思中抚平躁动</p> <p class="ql-block">桥边停了大批渡轮,载客或沿着伊斯坦布尔的海岸线游走,或往外到公主岛链(Princes islands)</p> <p class="ql-block">远处看蓝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典型的伊斯坦布尔小伙子。那天我们6人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交谈,打算找寻土耳其浴的去所。他上来用带很浓口音的普通话交谈。介绍了不少比较上档次的土耳其浴场。告诉他我们在找呼蕾姆苏旦浴室(Hurrem Sultan Hamam),他说这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浴室,五百多年来无一日歇业。但是那是名声在外,性价比最好的是卡加洛卢土耳其浴室(Cağaloğlu Hamam),也是四百多年的老浴场,只要75欧就能享受60分钟的轻松时刻。它的门廊墙上倒真的挂满了名人照片,多为好莱坞明星,如哈里森·福特,John Trovolta , Chevy Chase等。心中窃想,任你影星如日中天,在腾腾蒸汽中跟我们小小百姓也是毫无二致,想毕便坦然入室</p> <p class="ql-block">在寻找伊斯坦布尔有名的地下水宫殿(Basilica Cistern)时扫街看到子弹头公交电车,外表挺先进的。</p> <p class="ql-block">可惜,最负盛名的地下水宫殿一直在整修,据说还得2个月才能完工。找到了下一个名为 Serefiye Sarnici 的地下蓄水库,在里面看了一场有关保护自然的地下投影短视频。门票$10,每小时进一小批人,都得看疫苗卡。</p><p class="ql-block">说实话,这个地下水库跟网上所见的巨大的地下城似的Basilica Cistern相差甚远,如有选择,肯定会选大的那个。</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坐船去了王子群岛。那是在马尔马拉海中的岛链,有9个岛屿,其中4个靠近伊斯坦布尔。渡轮在4个岛屿停靠。因时间有限,我们只在最后一个岛大岛下船。</p><p class="ql-block">在拜占庭时期,获罪的王子们被流放至此,因而得名。由于气候温和,岛上建起各种设施。十九世纪伊始,皇室巨贾开始移居王子岛,不久,这里与犯罪的王子们没有分文关系了。各类名人从世界各地来此置一地产,闲时旅居片刻。</p><p class="ql-block">近一个世纪以来,伊斯坦布尔的有钱人,包括土耳其人,希腊人,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等购买了很多资产,并逐渐形成了独自的社区,相安无事共享资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看沿途三岛,与巴尓干半岛上那些风景秀美的度假岛屿毫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大岛上除了少数消防、救护和警车,以及电瓶观光车外不允许机动车辆存在,因此环保相当好。</p><p class="ql-block">上岛后有很多自行车租赁处,可步行,可骑车,也可以坐观光车。只是我们不知道观光车票须得在伊斯坦布尔上船前买好。下午走累了,看到一辆几乎空载的观光车,欲付现金上车却被婉拒。只好对驾驶员一脸微笑而肚子里大骂这些土耳其人一根筋。</p> <p class="ql-block">深巷双姝</p> <p class="ql-block">岛上绿树掩映鲜花环绕的豪宅比比皆是,座落在许多幽静的路上,路一边靠海的房屋自有无敌海景,另一边是高坡上通常是依山而建,占尽风华,</p> <p class="ql-block">一位模特模样的土耳其姑娘落落大方,乐意让我们拍摄“带去异国”。</p> <p class="ql-block">上岛后了解了一下,这里有一个托洛茨基故居。这位俄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出身富裕的犹太人家,早年热爱数学,其后参加推翻沙皇的运动,在十月革命时担任红军总司令,被称为“红军之父”,一时权倾朝野。据说此人辨才极佳,思路缜密。列宁过世后,他坚拒斯大林的独裁政策,在苏共大清洗之际被流放出境。屡受追杀,最后在 1940年被克格勃遣人以铁镐击颅,刺杀于墨西哥。在土耳其流放期间托洛茨基住在王子岛的这个房子里,</p><p class="ql-block">为寻找他的故居,我们四人跟着手机的谷歌地图走了足足有3、4英里。附近人家似乎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大人物”曾经是他们的邻居。坦白地说,我们找了一个最好的角度拍了老托故居的前面,而且是不畏荆棘,冒着随时会被树丛钩破皮肉,或摔进残垣断壁之内之虞。事实上的故居残败无比。奉劝以后各位不必重蹈我们的覆辙。</p><p class="ql-block">由此,在华氏七十几度(摄氏二十几度),骄阳于顶时疾走数里,满身汗湿;待想到这位不世出的人才,中年流落异邦,随后死于非命,而他的前妻和孩子也早于他被杀,且不论政治见解的左右,只这份后半生的悽惨,便已令人唏嘘不已,冷汗淋漓。。</p> <p class="ql-block">在已经比较累的时候,大约已经走了5英里多,犹豫了一下是否要登顶去岛上的最高点圣乔治教堂,记得是海拔七百多米。四人拖着疲惫的双腿走上顶端,未料教堂不开门。在顶上歇了一小时左右,欣赏了大岛向海外伸出的触角,凉风逐渐拂干了汗水,感慨了一些人生的无常,便急着下山:要是错过了末班船,被迫在岛上住一夜可相当没趣了</p> <p class="ql-block">走到半山腰,看到对岸排排高楼,給人一个生机蓬勃,不愿匍伏的城市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又疾走了三个多英里到码头,堪堪赶上了末班船。今天一共走了9英里多,大半个月不锻炼了,脚髁有点酸疼。</p><p class="ql-block">渡船接近码头,伊斯坦布尔已是华灯璀璨,在灯光交映中突显于天际的竟然是几个大清真寺穹顶,以及数个高耸的宣礼塔。这幅城市夜景毫无疑问地告诉人们眼前是一个伊斯兰城市。凝望着它,过去几十年来潜移默化于心中的对这个宗教的些微恐惧全数转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很快将会离开伊斯担布尓去土耳其别处进行两周游访。这几天下来对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印象深刻。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巳有近1700年的历史,见证了从罗马/拜占庭时期,到奥斯曼帝国,到约一百年前的共和制国家的演变,有的变化是理性的,更多的则是血性的。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尽管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迭,毁誉不一,却仍然给我们一种澎渤富有生命力的感觉。这是全球第13大城市,年轻人的比例很高,由此易产生活力感。人们似乎对生活很满足,仅仅短短几天便使人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在随着年轻人的脉动而振荡</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与清真寺和布道塔相映的是霓虹灯和摩天大楼,尤其在新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包容的都市。一千五百多万(一说一千八百多万)居民中99%是穆斯林,全城有二千个大小清真寺,却也有二百个希腊东正教教堂。从它的传统来讲,1462年西班牙大规模驱逐犹太人,彼时的君士坦丁一世派船去接犹太人来君士坦丁堡居住。便是现在,伊斯兰与以色列的争战日益严重,在这个几乎全是穆斯林的城市尚有6千多犹太人平安地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在几天短暂的驻留期间,我们深感主流媒体对伊斯坦布尔,乃至整个土耳其的偏见与不公。当然这一类讨论已超出了旅游博客的范畴,因而就此打住便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