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上的阴井盖》

氿滨柳

<p class="ql-block">在小城市住了大半辈子,每天早上去附近的体育公园散步,塑胶跑道,平整得很。早早晚晚,跑道上一式的逆时针人流,谁也不见谁的脸,偶尔有一个老兄顺着时针走,众人看一人,一人看众人,总不是个味,走着走着,他也“逆”过来了。这样走法也不知是谁先起的头,几十年了没变过。而在南京中心城区,建筑密集,人流、车流如注,想有小城这般的顺畅散步,可真有点奢望。还好,住处附近的中山路、长江路早上人不多,早晚走走也还爽,于是三天两头走长江路,走着走着,一路的风景熟悉起来。</p> <p class="ql-block">长江路位于南京中心城区,东西向,与中山东路、珠江路并行。学过地理的都知道,长江比珠江长太多,名气也大许多,可这街道对应的长度,却是完全相反,而且把个长江路夹在中山路和珠江路中间,只半拉长,地铁经过也不设站。说这路的位置吧,好像也反了,地理上珠江在南、长江在北,而这里却是颠了个倒。有时我心里还蛮为大长江抱不平的。要说这南京人起路名有时真有点“拎不清”,还有一条路也反映出来,就是“上海路”,几十年前我在南京时上海路那边偏僻得很,没多少人知道,当然现在也变繁华了。我们对应看一下上海的“南京路”,那可是上海滩最热闹繁华的街道。我记得曾有南京人给我解释过这种路名“反差”,说是那时候南京是“国都”,地位在上海之上,所以上海人会高看一眼。这样一说,我倒也理解上海人起路名的心境了。不过再怎么说,当年的南京人总也不该把“魔都”的名藏在一条背街小巷里吧。</p> <p class="ql-block">回到长江路的话题。长江路专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路标,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LOGO”——一个“长”字笔划的艺术表达:竖三道,横三道,斜六道,沿路两侧用于隔离的白玉石墩和一家一家的围墙、围栏上都时不时出现这种“LOGO”。更让人眼睛一亮的,是在脚踩着的地面,就是人行道,你走着走着,脚下一方司空见惯的阴井盖板——锃光瓦亮的铜铸“江宁织造博物馆”,阴刻的路标和建筑,你不由得停下脚步欣赏一下,再一抬头,哦,历史上的江宁织造府到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就是著名的总统府到了。“南京人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都在这条路上。除了排污的阴井盖,电力井、雨水井这些专业标记的盖板也凑热闹,人民大会堂、总统府前的电力盖板做得还十分花俏,绿色的树、红色的标语和人群、白色的天空、粉色的建筑,俨然一帧艺术品,让你舍不得踩上去。走在这条街上,你完全不用抬头,就可以欣赏沿街的风景,随时会有身在长江路的提示。这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阴井盖用的是黄铜和铸铁,建设部门会动到这个脑筋不容易,而且政府还舍得花本钱,因为这种盖板做的量太少,专门的设计、开模、浇铸,加上铜啊铁的材料费,成本很高。还有就是安全问题,我有时想,倒不怕让小人给撬了去?呵,真是小地方人没见过大世面,这么热闹的街道,二十四小时人来人往,而且这么高的辨识度,盖板再怎么值钱,你敢撬,不要命了啊?</p> <p class="ql-block">一条街道的小处做得这般用心,这在我转过的城市街道上头一回见。我没查过长江路上的阴井盖是从何年开始这么做的,也许很早,也许没几年,但是,作为一处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旅游目的地,这么做真是值得的——这是一种无声的推介和标示。</p><p class="ql-block">(任宣平2021年11月23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