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能读出什么?

华萱

<p class="ql-block">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能读出什么?</p><p class="ql-block">原创 原 原手記 2020-12-08</p><p class="ql-block">“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第一个章节。首先我们依照原文将这个章节翻译一下,那么这个章节大概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因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制是一个地名)。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p><p class="ql-block">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便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子姑待之”就是你等着瞧吧)</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掠为己有。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p><p class="ql-block">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其母武姜打算到时开城门里应外合。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国。</p><p class="ql-block">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这么处理含有责难郑庄公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颖,并且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的出处)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颖考叔的,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准备打包。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颖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并将之起名为‘黄泉’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p><p class="ql-block">  君子说:“颖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颖孝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p><p class="ql-block"> 好啦,故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文中的“君子曰”读者一般理解为作者左氏的评说。我初读这段时我自然是不相信真实的历史是如左传如此所讲的,那我们自然首先来看作者左氏想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左氏大概想要表达的无非是两点,第一:郑庄公其母偏心导致其弟背叛国君背叛兄长,这是不仁不义之举,历史的结果表明不仁不义是难修正果的。第二:推崇孝道,美化“礼孝”。</p><p class="ql-block"> 我们另起一头要说的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研究也好,哲学研究也罢因为历史的原因《左传》已成为最为首选且最重要的书籍,但《左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末期,自然算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本补录书籍,同时更是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那这个时间轴梳理的重点在于儒家关于“礼”的学说的建立是在春秋末期,换句话来讲就是“郑伯克段”这个故事的发生远早于儒家学说的建立,那么读者需要思考和辨析的第一要点便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办事依据的‘礼’和孔子儒家所宣讲的‘礼’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有类似的事件,比如后人总拿柏拉图主义中的“道德论”去批判审视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时代,这里的诟病在于,在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时期生活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柏拉图主义又怎么会依照柏拉图的“道德论”去生活呢?但在柏拉图之前也有“道德”的存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洞穿的是古希腊时期的道德与柏拉图主义的道德是完全对立的存在。因此读者如果将《左传》作为一本儒家经典之一去读时便要格外的小心警惕。</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将这个故事加入一些新的信息,这个故事将会有截然不同的呈现。首先我来介绍一下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左氏故意忽略介绍武姜的身份定有其用意,那么武姜是何许人也呢?武姜是当时申国国君的女儿,当时周幽王偏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大家是了解的,周幽王在褒姒之前有一个王后和王子,王子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而这王后就是申国国君的另一个女儿,周幽王偏爱褒姒因此罢黜了之前的王后和周平王,申国国君申侯一怒之下联合其他几个诸侯国灭掉了周幽王,由此才有了周平王东迁,西周变东周的历史,在东周历史上申国也一跃成为周王室最大的保护国,被称为周王室的南大门。说到此,大家也便知武姜岂是等闲之人?周平王都得唤她一声小姨吧。武姜是在周平王东迁后的第九年嫁给郑武公的,在周王室东迁的时候,郑国和申国发挥了极大的贡献。文中提到,庄公因难产就被武姜憎恶,并起名“寤生”,你看这个力度,就好比今天有个小孩难产,出生后就直接叫他”难生”,这个地方读者也应当注意,我相信这个事情在当时应该是合乎情理的,我之前再读《尚书》和《左传》时书中多次提到关于“鬼神论”、以及“诅咒”的使用,在左传后面的章节里也提到“诅咒”被作为一种极其严重的惩罚,那可以猜测的是在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关于“异象”或者“鬼神说”应该是受到一定的重视和公约化的。我猜想庄公在年少时其实并未获得多少母爱。那么继续加信息,在庄公即位的第一年,武姜就替他的小儿子去要封地,要的是哪里呢?一个叫“制”的地方,说“制”大家不熟悉但是说虎牢关我想无人不知吧,制就是后来的虎牢关,制在当时的地图板块上在郑国的西北角,毗邻晋国和周王室是郑国的西北门户,其重要所在自不必多说,后来武姜要制地不成又要到了“京”,京距离制距离很近,在制的东南方向,后来公叔段还是在后来的几年中将制纳为己有。那我们想想,庄公何等人也,也许在武姜第一次向庄公要制地的时候,庄公便是猜的到他们日后有造反的苗头的,我们前文提到,申国在周王室的南边布有重兵,郑国西边毗邻周王室的领地,西南有申国重兵,北部有晋国,如若公叔段造反,可以说郑国西部门户大开,正因为这次要封地是在庄公继位的同年,我们有理由猜测庄公为了先解决内忧没有经历和能力去做太多的周旋。公叔段要到封地的第七年起兵造反被庄公平定流落他国,庄公回过头来将武姜软禁并讲出“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亦在情理之中,至于为什么后来想方设法还是与武姜相见流的千古佳话,我想纯粹的因为“孝”是不太可能的,有可能是基于外交的压力或者对于声望的照顾都有可能,这个中缘由无从考证读者大可自己猜想揣摩。当然还有后续的故事左氏没有记录进来,在公叔段叛逃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19年宋国、陈国、蔡国替公叔段报仇攻打郑国后来没几日便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又加入一些新的有考证的历史信息,这个故事的味道好像就变了很多味道,不再是左氏所言说的那么简单明了。《左传》与我个人而言是一本足够丰富有趣可读的好书,读这本书的乐趣不仅在于对于左氏以及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更在于书本与历史错乱间的无限揣摩,这是极其锻炼一个读者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和思考能力的。在《左传》中读者可以有无数的视角去揣摩这本著作,可以联系王弼译解的周易做对周易的疏解,也可从历史中总结“亲贤臣远小人”经验,抑或发现一些入世的智慧学会揣摩心术,甚至从历史中看到不同的人又如何因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命运等等。。。</p><p class="ql-block"> 今日得闲,将自己读书的理解做些许记录以作日后警惕。</p><p class="ql-block"> 记于浙江理学名家孙怡让故居玉海楼旁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