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朗读,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体现。因为它最基本的技巧是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语速、注意语调。</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小学最容易出现的朗读误区就是唱读,而这一现象,在小学低段不注意纠正,就会持续到高段,它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失。尤其到了小学高段再来纠正这一问题,会特别难!</p><p class="ql-block"> 所以三年前第一次教一年级时,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尝试一些方法训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范读,通过范读,画节奏,让学生练习。效果是有的,但也发现教过的内容,学生可以读得很好,面对新内容,却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一个词一个词读的不正确断句现象。这说明,孩子们接收到的只是一种比葫芦画瓢的朗读方法,真正的朗读能力根本谈不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判断所读内容节奏和语调呢?今年,我尝试了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开学前两周:利用范读训练孩子们听节奏和语调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老师读,学生听一听老师在哪里做了停顿和重音处理。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个月学习内容正好是拼音单元,其中有词语,也有儿歌。读词语的方法很好练习,孩子们很快都能掌握,而小儿歌是非常好的训练停顿和语调的素材。这些儿歌每句大多都是七个字,特别容易区分停顿和重音,且朗朗上口。这些儿歌用来教读句中词语连读和短句子停顿比较合适。</p><p class="ql-block"> 如:小兔小兔/轻轻跳</p><p class="ql-block"> 小狗小狗/慢慢跑</p><p class="ql-block"> 要是踩疼/小青草</p><p class="ql-block"> 我就不跟/你们好</p><p class="ql-block"> 师示范结束,给学生画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发现规律:每个句子中前面都是两个词语,两个词语可以连读,连读时要紧凑,不能在第一个词语后拖音。第二个词语后做句间停顿,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才有连贯性。一般情况下会在停顿后做强调,轻、慢、小、你这四个字要突出它的发音。</p><p class="ql-block"> 以上如此复杂的描述,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老师画出的节奏和反复地听示范,自己总结的。</p> <p class="ql-block"> 后两周,尝试发现不同结构短句子的读法。</p><p class="ql-block"> 如:下图这首儿歌</p> <p class="ql-block"> 像这样五个字的短句子,怎么读呢?引导学生发现“小溪流”和“说话”也是两个词语,且一句中就俩词,一般不适合停顿,依然用词语连读的方法。然后发现一首儿歌中,每一行的前半句几乎一样,那怎么能让别人听出内容的不同呢?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些句子变化的是事物和它发出的声音。到此,告诉学生:当你读一个句子特别想突出某一个意思时,就把相关的词语重读。</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第三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读来表达内心想法。相对来说这一要求已经开始有难度了,但我们一定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潜能。</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这一月,无意中发现,有家长反馈,孩子在家读课外书上的儿歌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画节奏了。惊喜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前一个半月,孩子们接触的几乎都是儿歌和词语,便于学习,也便于巩固。</p><p class="ql-block"> 近两个月时,孩子们开始接触课文单元,句子结构开始复杂,接下来可以尝试在句子中寻找短语,《小小的船》是一篇恰到好处的训练素材。像文中“Xx的xx”这样的短语,每句都有。先是通过范读孩子们会发现,短语前或后都会换气停顿。其次会发现短语中“的”读时声音要轻轻掠过,不能做停顿。总结到了这样的方法,很快,再看到长句子时,发现他们已经学会在短语前或者后自然停顿。</p><p class="ql-block"> 截止现在,虽然孩子们仅仅是学了单个词语读法,词语连读,短语的读法,但具体到句子里,已经听得出孩子们会自然停顿,读出语调了。</p><p class="ql-block"> 偶然也会遇到句子结构异常复杂的,读不好。但我想随着教材的编排,随着后面教材中给朗读安排的训练,孩子们应该会很快领悟朗读的真正魅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