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湖,那生我养我的地方

蓝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方志.原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徐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美篇昵称/蓝天40173589</b></p> <p class="ql-block">  图片‖自拍、八都湖亲友提供及网络(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  音乐‖《故乡的原风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序 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u>  八都湖,是八都山北边山脚下、古城安庆对江南岸的一片水乡,不算大,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最深爱的家乡。</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u>  它本是一片默默无闻、古老而悠久的水泽,但因这里是一片沃土,不曾想后来竟养育了成千上万的八都湖儿女,还成为许多外来家族诞生的摇篮,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已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将来还会发展得更加美好。</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u>  生活在这里的八都湖儿女,是何等地荣幸和自豪!当永远感恩和铭记!</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u>  但这片古老的水泽,也历尽了大自然的磨难和人间的风雨沧桑。</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上 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八都湖的前世:古老、悠久、雁汊古泽</b></p> <p class="ql-block"><b><i>  一.八都湖的地理——古老、悠久</i></b></p> <p class="ql-block">  原先的八都湖,面积广阔,位于古城安庆对江东南岸与八都山北边山脚之间,宽约十五公里,长约二十多公里,南依八都山,北滨长江,与古城安庆隔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  八都山,地理上属江南丘陵的北部边缘,是地质史上白垩纪晚期(距今大约1亿年)地壳发生大规模断裂活动时形成的山地。海拔不过50米,称为山,是相对平原而说。八都山北边山脚下、以及其东北部、东南部的多湖地貌,也是同一地质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在地壳内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由于地势低洼,又与长江相通,经储水而形成的,属内积湖泊。</p> <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八都山上,你可以一览无余:崎岖不平的高地与断陷盆地相互交错;地势稍高的盆地,都成了水稻田;地势低洼的盆地,则是湖泊或大水荡;东南边辽阔的升金湖就是典型,夹在山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图片,朱学山提供)</p> <p class="ql-block">  八都山北边山脚下、以及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广大水域,称为八都湖,是因八都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地理上,临江的八都湖整个区域又属长江冲积平原,是长江经年的淤沙以及八都山上被地表水长期冲刷而下的泥土和杂质堆积而成的。但在地壳内力的作用下,又使得这片区域的地势变得高低不平,有高地,有洼地,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逐渐走低。西边和北边的沿江一带,地势稍高,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和湖滩;而东边、东南边以及八都山脚下,则地势低洼(属断陷盆地),一片水泽,湖荡众多,湖汊相连。</p> <p class="ql-block">(图片,朱学山提供)</p> <p class="ql-block">  因此,这里的原生态应该可以想象得到:地势较高的沙洲和湖滩上,芦苇、野蒿等其它杂草,丛生连片;低洼的地方,一片水泽,湖荡遍布,芦苇苍茫。雁鹅(大雁)、野鸭等禽鸟翔集,熙熙攘攘,鸣声悦耳。不用说,湖荡里的野生鱼恐怕也多的是。只是当时此地并无甚人烟,还是一片处女地。</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b><i>  2.八都湖的历史——雁汊古泽、绵长沧桑</i></b></p> <p class="ql-block">  八都湖的前身是雁汊古泽。传说明代时,此地人烟稀少,是雁鸟栖息之地,故称“雀儿料洲”。</p> <p class="ql-block">(图片,马民新《漫步大渡口老街》)</p> <p class="ql-block">  雁汊古泽西北角临江处有一古镇,叫雁汊古镇,即今天的大渡口街域。那时已是内地徽属各县商旅通往古城安庆的重要驿站和渡口。</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载,从三国时期起,往后的历代官府都是以此古镇为商旅活动要冲,旁边的雁汊古泽到是默默无闻。</p> <p class="ql-block">  三国鼎立初期,孙吴为争夺江北庐江皖城以及便于柴桑(今九江)与南徐(今镇江)沟通,在此设立边防哨所和渡口(当时渡口在宋家埠和庚口塘一带)。</p> <p class="ql-block">  南宋高宗建炎4年(公元1130年),为增强国力,在此设专司税场。宋陆游有诗《入蜀记》曾记载:“过雁汊有税场,居民二百许家,岸下船蓬众。”</p> <p class="ql-block">  怀宁旧志记载:“雁汊渔灯,越江五里,壤接东流,在安庆对江,,是个市面繁华的水陆码头。”</p> <p class="ql-block">  明代,在往返古徽州、饶州、景德镇的官道上均设驿站。雁汊渡口在万历年间改为官渡,设巡检司以利治安,由安庆卫戍军屯田和管理渡口。当时浮梁景德镇窑厂所造的御用瓷器运往京都,必取雁汊渡口。徽属各县商旅北往安庆,也必经此渡。</p> <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废雁汊镇分设白沙、雁汊、丝茅三保,隶属东流县维新乡,并改雁汊官渡为民渡。</p> <p class="ql-block">  据《东流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安徽巡抚高晋倡导池州府高长白,为方便上宪、同僚待渡停骖休憩,率众在池州界内、长江南岸捐建大公馆,与安庆迎江寺相望,遂称大渡口。”后人简称大渡口,镇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b><i>  3.围圩垦植,雁汊古泽声名鹊起</i></b></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29年(公元1903年),雁汊古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由于雁汊诸洲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便有许多富商看上这片沃土,以此开垦种植,收获粮食。那时灾荒频繁,粮食奇缺,民不聊生。于是,桐城、怀宁、望江的刘悟图、王鲁民、余成格、田俊义、徐培夫、姚绍珊、童诗文等人合股集资,招募民工,在雁汊诸洲筑堤围圩垦植。</p> <p class="ql-block">  先筑江堤,堵水。江堤,上至姚家山脚,经白沙、磨盘、雀口料等洲至丝茅墩(今北圩拐),长约20公里。湖堤,东堤自丝茅墩起,折向南,穿九都湖、七潭州,止于施家墩(今胜利镇新华村南闸),长约4.6公里,围筑面积约78.8平方公里,定名广丰圩。</p> <p class="ql-block">  光绪32年(1903年),又成立了安阜垦务公司,亦称八都湖垦务公司,办理圩内开垦事务。</p> <p class="ql-block">  宣统2年(公元1910年),在施家墩修建了石朝天闸(即南闸),以便蓄水和排灌。圩内只有沿江一线的高地种植,低洼处仍为芦苇荡。</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又有桐城、枞阳、怀宁、庐江、皖北等地一批人纷纷迁移此地,介入开垦。低洼地带陆续被围筑成众多小圩,并形成众多的居民点。房屋沿圩堤一字排开,无头无尾,居民们称之为“九省十八县”,并被安徽省定为“八都湖试办区”,连蒋中正也为此题了词:“正经界以定产权,重地政以裕民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从此,这雁汊古泽声名鹊起,美名远扬。</i></b></p> <p class="ql-block">(图片,上排二张,朱学山提供;下排二张,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4.诸多外来家族诞生的摇篮</i></b></p> <p class="ql-block">  这片雁汊古泽顿时成了江南的一方富土,吸引了外地大批饥民前来开垦种植谋生。我们徐氏家族的太祖辈四兄弟就是那时迁移过来的。随后,祖辈七兄弟又接踵而来。从此就在八都湖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至今已繁衍了六代子孙,成为一个大家族。其他诸家族,也在此定居繁衍至今。所以八都湖的后裔祖籍,靠西边至沿江一带高地,大都是桐城、怀宁、纵阳的,八都山脚下及以北的低洼地带,大都是舒城、肥西三河和庐江一带的。</p> <p class="ql-block">  因此,八都湖又成了许多外来家族诞生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b><i>  5.乱围乱垦,湖面萎缩</i></b></p> <p class="ql-block">  民国20年(1931年)7月1日,由于人们乱围乱垦,防洪标准极低,基础不牢,导致堤身下挫,东埂被洪水浸溃,一日之间,四野田庐尽成泽园,死伤数百,惨不忍睹,一片凄凉。</p> <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堤工委员会,专事堤防修复,章大光为堤委会监修。之后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安徽区拨粮拨款,奋力抢修,终使广丰大堤脱险。</p> <p class="ql-block">  在八都湖人围筑广丰圩、裕丰圩的同时,贵池区也于民国4年(1915年)圈万兴圩,使雁汊古泽又缩小了不少。后来日本侵华时,强拆沿湖周围民众的房屋填湖,修筑杨嘴至小路嘴公路,由此加快了湖床淤积,以至于河床、湖床相连一体。雁汊古泽由原先的400平方公里的水域萎缩成仅剩130多平方公里水域的生金湖(后更名为升金湖),其余则变成了围垦耕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这片小小的雁汊古泽,竟是如此古老悠久!同时也历尽了磨难和人间的风雨沧桑!</i></b></p> <p class="ql-block"><b>  从此,这些大批的外来人丁,就在此安家落户,靠这片肥沃的土地种植为生。但这些圩田大都集中在地主和富农这些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都是只有很少的土地或无地,只能靠打长工或做短工养家糊口,生活极其贫苦。住所更是简陋,用芦苇和稻草加上泥巴凑建起来的草房子或草棚子,经不起狂风、暴雨或连阴雨的吹打淋漓。一大家人窝居在一起,拥挤不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下 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八都湖的今生:贫穷—富裕—鱼米之乡</b></p> <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后,八都湖换了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1.土地革命,八都湖焕然一新</i></b></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八都湖解放,但仍沿用旧制——保甲制,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地主和富农手里。</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新中国首先在新解放区和长江以南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家庭经营。</p> <p class="ql-block">  到1950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均分到了土地。八都湖农民同样如此,家家都分到了土地,都有田做了,且自己当家做主,生活随之有了保障,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土地改革,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从此,农民自己当家做主,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b></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国家又进行了第二次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实行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从此,八都湖人过上了集体生活,生产互帮互助,生产热情进一步得到提高,尽管物质生活还很艰苦,但精神上充满了快乐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又实行了人民公社化,把以前的生产合作社合并,小社变大社,实行土地大集体所有制,大集体统一经营,产品仍平均分配。八都湖人又过上了大集体生活,人们在一起劳动,在一个大锅里吃饭,显得更加热闹和红火,生产的积极性也格外高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建国后的这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使八都湖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受剥削的地主土地私有制——自己当家做主的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农业生产也得到大大地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尽管物质生活还十分清贫,但人们的精神充满欢乐和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2.圩区重新规划,风景秀丽如画</i></b></p> <p class="ql-block">  当这片土地是私有制的时候,各个圩区里的农田大大小小、横七竖八,毫无规则,显得零乱不堪。防洪标准也很低,根本经不起洪水和内涝。</p> <p class="ql-block">  变为集体所有制以后,政策即开始重新规划,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利用冬春的农闲时间加高加固江堤、圩堤,各大圩区都建立了排灌站,大大提高了储水、防洪和排涝能力,力求旱涝保收。</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八都湖的自然环境一下子变得优美起来,秀丽如画。</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八都湖圩区印象图,图片自制)</p> <p class="ql-block"><b>  水利布局井然有序:一长沟一大河;支河支沟支渠纵横相通,便利灌溉和排涝。</b></p> <p class="ql-block">  宋家圩、老鸭圩、胡家圩和南山圩的南边,即八都山脚下向北100米处,是一条横贯各圩东西、宽约10米深数米的河道,叫南沟。直通八都山东北角的新深河(俗称大湖心)。</p> <p class="ql-block">  圩心中间的各村之间,是一条宽约百米、深数十米大河(即北河,俗称天河道),长数十公里。上至大渡口的街区南头排灌站,向南流经联合村(河东)、杨桥村(河西)、南埂村(河西)、北赛(河东),再折向东,流经济众村(河北)、同德村(河南)、荷塘村(河北)、四合村(河北),直通八都山东北角的新深河(大湖心)。同时,这条河也是八都湖各圩区的水上运输航道,可行船。八都湖人用的是木制的腰子盆(两头稍尖、中间略鼓,形如猪腰子)。</p> <p class="ql-block">  各个小圩之间,也都挖掘有很宽的约30—50米的河道,均通北河,便于蓄水和排灌。并建有小型排灌站。如同德村的老鸭圩与塘圩、胡家圩之间,就有一条宽约50米、深数米的L形河道(俗称夹河),并直通排灌站。</p> <p class="ql-block">  各个圩区里的田头、田尾,也是很宽(约3—5米)很深的河沟或水塘,用于蓄水和排灌。</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水利布局,规则有序,纵横相联,水流畅通,犹如棋盘。无论是灌溉,还是排水,都极其流畅快捷。</p> <p class="ql-block">  房屋布局,整齐划一:居民全部住在高筑宽阔的圩埂上,或东西排列,或南北排列;虽然都是简陋的草屋,但远远看去也很别致;圩埂两边都栽着碧绿的杨柳,春天,柳丝垂拂,燕子飞舞;夏天,绿树成荫,凉风习习。每家都是临水而居,前后都是水,不是河道,就是水塘。水塘边都搭着一个木跳板,淘米、洗衣洗菜都在上面,极其方便。</p> <p class="ql-block">  水塘里,都养着鱼。清晨,一排排的昂着头悠然地游来游去;所有的河里、塘里、沟里都是各种各样的鱼。有的大水塘,种着菱角菜,碧绿如茵,开花时,繁星点点。</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集体的财产,分成时每人都有一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  那些大片的规则有序的圩田,春天是一篇篇碧绿的诗行,夏天是波涛起伏的绿色海洋,秋天是灿烂耀眼的一片金黄,冬天是简洁素朴的水墨画。</i></b></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时(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八都湖景象——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b><i>  3.三年大饥荒,八都湖(所剩三湖:新深湖、新泥湖、生金湖)成救命粮仓</i></b></p> <p class="ql-block">  结果导致1959—1961年这三年间国家出现了最严重的困难,也造成了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失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时候,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着能吃饱肚子。</b></p> <p class="ql-block">  八都湖人最幸运的是还有这三个大湖(新深湖、新泥湖、生金湖)在!这三个大湖,可是八都湖人的救命粮仓!</p> <p class="ql-block">  八都山东北角的新深湖(俗称大湖心),湖面辽阔,深不可测。除了盛产各种鱼虾,还盛长野茭瓜草、野菱角、野莲藕,更是雁鹅(即大雁)、野鸭等各种禽鸟的栖息地。一到晚上,满湖都是它们那响亮悦耳的鸣叫声。</p> <p class="ql-block">  八都山东边的新泥湖(俗称泥湖),湖面要小很多,浅滩也多。湖底淤泥深厚,主要盛长野莲藕。一到夏天,那可真是无穷荷叶碧连天,荷花盛开似星河!</p> <p class="ql-block">  八都山东南边的生金湖(后称升金湖),面积广大。因湖底是沙质土的缘故,难长深草,所以湖面平滑如镜,一望无际。无风时,近处波光粼粼,远处烟波浩渺;起风时,波涛汹涌,水急浪高。生金湖,盛产各种鱼、虾、鳖、蚌、螺等水产品。据说日产值可用升(旧时最大的容量器具)量,故后称“升金湖”。也是白头鹤、白鹳、野鸭等各种禽鸟的栖息地(现已是国家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白天,人们在集体劳动挣工分,空闲时就撑着腰子盆到大湖里或河里去捕鱼捞虾,补济生活。夏天,撑着腰子盆到大湖心里去割那一人多深的茭瓜草回来当柴烧;或者去捡野鸭蛋、雁鹅蛋回来煮着吃;或者去摘荷叶回来,晒干后卖给供销社,换点生活用品。冬天,冒着严寒,打着赤脚,到泥湖去挖藕。挖藕,既苦又累,还要经验。不会挖藕的人,只能去捡挖藕人丢弃的藕稍回来吃。生金湖,通常冬季开湖。开湖的时候,生产队就组织人员,三五个一组,挑着腰子盆到湖里去拉索捕鱼;或者穿着橡胶皮衣裤到湖里去摸珍珠蚌,然后卖给水产公司。</p> <p class="ql-block"><b>  八都湖人就是这样,靠着这三个大湖幸运地生活着。即使是三年最困难时期(1959—1961年),这里也没有人出去要过饭,只要能吃苦,就不致于挨饿。所以,八都湖又养育了八都湖人。</b></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七十年代初,为了多产粮食,又兴起了“围湖造田”运动,新深湖(大湖心)硬是被围垦成了农田。那时,我们整个八都湖中学全体师生都去支援新丰圩挑大圩埂。从此,八都湖公社又多出一个新丰圩,少了一个天然美丽的大湖。随后不久,泥湖(新泥湖)也被胜利区围垦成了农田。三个大湖,最后只剩下一个生金湖,幸运地保留下来至今,并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b><i>  4.水灾频繁,八都山成了八都湖人的靠山</i></b></p> <p class="ql-block">  安徽是全国自然灾害最频繁的省份之一,尤以水灾最重。单从民国前夕至解放之前,就发生过四次大洪水,分别是:1910—1911年大水灾;1921年大水灾;1931年大洪水;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国民党政府人为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89年,四十年间发生水灾21次。母亲曾回忆说,尤其是50年和54年那场大水,简直是洪水滔天,站在我家后门口的山坎边,拿根竹竿子就能捞到漂在水面上的东西。至于近年1991年、1998年、2016年发生的特大洪灾,人们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八都湖由于地势低洼,属内积湖,又紧邻长江,只要长江水位一高,湖水就难以排出,因此极易发生水灾。每一次洪灾发生,八都湖都是一片汪洋,大水直淹至八都山脚下,八都湖人只好纷纷搬到八都山上避难。过去常与八都山上的村民发生争斗。解放后,经过政府协调,八都湖人干脆将八都山脚下的部分圩区(八都山山脚下的圩田、东边的胡家圩和南山圩)与姜东村、拔士村的部分山地(即老龙亘)进行了置换,让住在低洼处的一部分八都湖人(后形成了三个自然村,七个生产小组)定居在靠八都山边缘的老龙亘山地上,才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b>  八都湖这个古老的水泽,也受尽了洪水的磨难。八都湖人更是吃尽了水灾的苦头。幸亏有八都山在身边,才得以免受流离失所之苦。因此,八都山又成了八都湖人的靠山。真是山水相依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5.家庭联产承包,芝麻开花节节高</i></b></p> <p class="ql-block">  为了摆脱饥荒和贫困,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立下“生死状”,探索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结果当年就获得了粮食大丰收,亩产由原来的二三百斤增长到四五百斤。消息传出后,其它各省的许多地方也积极效仿起来,成绩都不错。最后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开始大力推行。</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八都湖公社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所有制不变,依然公有,实行农民分户承包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品按劳分配。具体地说,就是集体的所有土地按每户现有人口平均分配,交由每户承包经营,并自负盈亏。这样,每家每户又成了土地的主人,不再吃大锅饭了,生产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同时,国家又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并存,鼓励人们经商、创办企业等。</p> <p class="ql-block">  这二大政策,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热情被空前激发起来。人们再也不像在生产队那样没有责任感了,干与不干一个样,而是自觉地起早贪黑地干起来,想方设法搞好自家那几亩田生产。粮食产量也随之不断地提高,从过去集体里的二三百斤一下子提高到五六百斤。缺粮吃的窘况也终于解决了,家家都有存粮了,不再为吃不饱肚子发愁了。</p> <p class="ql-block"><b>  发展副业,八都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时间,家家户户都开展起来:不是养鸡养鸭,就是养猪养鱼,有人创办小型企业,有人买拖拉机跑运输……八都湖掀起了一场发家致富的热潮。</b></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万元户”一个一个冒出来;那些简陋破旧的草房子一个一个变成了新瓦房或楼房;人们身上的穿着也渐渐变得鲜艳起来、精神起来;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自信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八都湖人民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生活也渐渐好起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随后又开始走上寻求致富之路。那时候,人们的理想就是希望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新生活。</b></p> <p class="ql-block">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八十年代末期,农民工打工潮开始兴起,于是八都湖有不少年轻人也开始走出家门,或到江浙沿海一带城市去打工,或到北京去做卖菜生意,寻求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6.一系列惠农整策,八都湖开始走向富裕</i></b></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广大农民摆脱贫困,早日富裕起来,国家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扶农惠农政策。</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国家颁布了“三农”整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整策),即在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科学、具体的指导方针,引导广大农民逐渐走向富裕,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p> <p class="ql-block">  2005年,国家农业部又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这个政策,让农村那些富裕的劳动力开始解放出来,走出家门,或到城市打工,或到外面创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八都湖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外面闯荡,一部分在江浙广一带打工,或创业;一部分在北京卖菜,或创业;一部分在离家不远的安庆做商品批发生意。村里只有少数青壮年人,或做田,或做生意。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尽所能,走着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国家又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不让农民再交“公粮”了。这使广大农民身上的经济负担又大大减轻了。因此,广大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涨起来,并一心一意寻求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党中央这一系列的惠农富农整策,使广大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干劲也越来越高,贫困在逐渐消除,开始走向富裕。八都湖人也是如此,从解决温饱,到消除贫困,开始走向富裕。下一步,向小康目标努力奋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7.奔小康,八都湖终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i></b></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增加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的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p>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布: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都湖人民也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广大干群并不懈而努力地奋斗着,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使八都湖从贫穷变得富裕起来,变成了今天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也就没有今天美丽富饶的八都湖,八都湖人民也就没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雁汊古镇—大渡口镇,现在已发展成为池州市东至县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8.水秀地灵人杰,爱心接力相传</i></b></p> <p class="ql-block">  这片古老的土地,也是地灵人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昔日出了个慈善贤达章大光,今天八都湖又出了个“中国好人”丁长青。</b></p> <p class="ql-block">  章大光,八都山人,1893年生于东流(今东至县)章村(今东至县胜利镇康桥村)。1932年,他创办了东流县私立大光中学(东流中学前身)。他在捐资办学的同时,还乐善好施,当时有“小孟尝”、“及时雨”之称。并积极为家乡办实事,为家乡建桥、保圩等。1934年,久旱不雨,禾苗枯死,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章大光主动开仓放粮,每户50斤,急救灾民。同时还动员章村其它富户开仓放粮300担。1933年,章大光在庚口塘建起一座长达200米、宽3米的木质板桥。桥建成后,便利了徽商过往安庆及本地来去行人,被乡人称为“便利桥”,后被日本侵略者拆毁。</p> <p class="ql-block">  他虽不是八都湖人,但在当年保卫八都湖的广丰圩时为广大人民(包括八都湖人)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八都湖人永远记得他。</p> <p class="ql-block">  1931年(民国20年)7月1日,长江洪水泛滥,广丰圩溃决成灾。次年,广丰圩堤委会推举章大光为堤工委员长。他上任后,抓冬春两修,完成了溃口复堤任务。但农历五月洪水泛涨,堤身险象环生。章大光亲率民工日夜巡逻坚守,与洪水博斗,终使广丰圩脱险,民众欢声载道。</p>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主席吴忠信书赠“见义勇为”匾额嘉奖;广丰圩全体民众书赠“泽被广丰”四字匾额表示感谢。1934年,章大光40岁时,全东流县民众送匾祝寿,匾间书“大光”二字,上写匾文:“大光先生,毁家荡产,兴学保圩,帝典曰光备四表,舜曰大哉者乎,先生大光,实大而光也,众民无文,谨以大光二字悬于匾额之上,永垂不朽矣。”</p> <p class="ql-block">  从此,其善名远播,并留青史。</p> <p class="ql-block">  丁长青,出生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八都湖村。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中便辍学了。</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刚满19岁的他带着满腔热血和吃苦拼搏的精神到北京打工。在北京20年间,他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创出蒸蒸日上的事业天地。</p> <p class="ql-block">  致富后,他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和社会,总想着回报。正如他自己常说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回报社会。”几年来,他为家乡铺桥修路、赞助失学儿童和帮助孤寡老人。</p> <p class="ql-block">  自2007年以来,总计向社会和家乡公益事业捐款达500万人民币。他扶困济贫、德行并重,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荣获池州市第四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  2007年7月,池州市发生特大洪水,驻京办发动在京老乡募捐,他不仅自己捐款,还动员身边老乡捐款。</p> <p class="ql-block">(图片,八都湖长青小学,江水提供)</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他个人出资近20万为家乡修路;与此同时,他积极倡导发起筹备北京池州籍慈善助学基金会,援助池州的困难学子,资助50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009年,又筹资20万资助26名大学生入学新生;同时筹资20万帮助家乡修葺阅校,改善教学环境。他坚持每年个人拿出2至3万元捐献家乡养老院,并对80岁以上老人进行生活补贴。</p> <p class="ql-block">  他致富不忘家乡父老和社会,并倾力感恩和回报,八都湖的父老乡亲以及社会也会永远记得他!“永远做个好人,把慈善公益事业坚持到底。”这是丁常青微信的个性签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八都湖,真是水秀地灵人杰,爱心接力不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9.“鱼米之乡”八都湖现状简介</i></b></p> <p class="ql-block">  原先的八都湖乡,于2001年撤乡并入大渡口镇,现辖区归为八都湖村、联合村、四合村。</p> <p class="ql-block">(图片,江水、朱学山提供)</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八都湖村,面积已不大,位于大渡口镇的最南端,是原同德村、荷塘村、济众村、北赛村四村合并而成。人口4817人,面积6.87平方公里,下辖39个村民组,总支党员128人,是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村,有完小一座(镇功能最好的学校),卫生所3所,农村人口均收入5300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但是这里物质资源丰富:A.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耕地千余亩,水域面积二千亩,盛产粮油棉、蔬菜、水产品,家庭养殖业发达。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鳜、鲶等30多种鱼;其它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中华鳖、贝、螺等;水生经济植物资源有:莲藕、芦苇等。因此,也是池州市东至县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沿江渔业高产高效示范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八都湖属沿江圩区,地势低洼,土壤系马肝土,适宜农作物生长。境内以前多湖,盛栽水稻。后又改为旱地广种棉花。如今又恢复了水稻种植,粮食产量都在一千五百斤左右。由于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全部交由个人承包经营,更便于机械化的大面积作业。</b></p> <p class="ql-block">(图片,徐从宏提供)</p> <p class="ql-block">(图片,徐从宏提供)</p> <p class="ql-block">(视频,徐从宏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C、自然环境优美。居民仍然住在高高的圩埂上,临水而居。门前屋后的水塘或河沟,不是养了鸭子和鱼,就是种了莲藕和菱角。水塘边都有一个小菜园,一年四季满园翠绿。圩埂两边,依然是绿树成荫。不过,原先门前的泥土路早已修成了水泥路,宽敞平坦。门前屋后,放眼望去,都是大片的稻田,春夏一片碧绿,秋天一片金黄。</b></p> <p class="ql-block">(图片,朱学山提供)</p> <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图片,徐从宏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D、住所换新颜。过去那些简陋不堪的草房子早已灰飞烟灭,全部变成了结构坚固的砖瓦房、楼房,或别墅。居住环境完全得到了改善,变得优雅舒适。大多数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和车子,老家不过是他们回家乡的旅馆。</b></p> <p class="ql-block">(图片二,朱学山提供;其余,徐从宏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丰年时,这里可是“十里荷花香,十里稻花黄,十里鱼儿跳,十里鸡鸭唱。”一个真正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b></p> <p class="ql-block">  其次,区位优越。八都湖村的区位,现在变得越发优越。它位于大渡口镇的最南端,西靠大渡口镇开发区,东临升金湖,并接芜大高速;南依八都山,与胜利镇接壤,北有长江大桥与安庆贯通;镇开发区的“三纵一横”国路直通本村,交通方便,是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现在,八都湖村已是素有名气的“鱼米之乡”,未来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结 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八都湖,你原本只是长江南岸、八都山下一片古老的荒滩和水泽,不曾想后来竟成为养育了成千上万八都湖儿女的一方沃土,并成为许多家族诞生的摇篮,更成了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昔日的雁汊古镇——大渡口镇,今天已发展成为池州市东至县的一颗璀璨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  你这块古老的土地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无量的福祉。如今更是精神焕发,熠熠生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啊,怎能不感恩你、铭记你?怎能不为你荣幸、为你讴赞?</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i>  八都湖,那生我养我的地方!</i></b></p> <p class="ql-block">  作于2021年11月10——25日</p> <p class="ql-block"><b>  【附注】1.八都湖历史行政变革:1952年建政时,为檀村区八都湖乡,后为大渡口区和济乡。</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属胜利公社,之后划归安庆市江南郊区红旗公社。</b></p><p class="ql-block"><b> 1963年成立八都湖公社;1983年,随着农村体制改革,以社建乡,又改为八都湖乡。</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撤乡并入大渡口镇,现辖区归为八都湖村、联合村、四合村。</b></p><p class="ql-block"><b> 现在的八都湖村,是原同德村、荷塘村、济众村、北赛村合并而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史料来源:部分来自宋海兵主编的《八都湖志》,特别鸣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