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晚,我兴冲冲地去参加上海虹口滨港商业中心“今朝8弄”首场举行的黄英演唱音乐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感慨万千。“今朝8弄”我恍若隔世又清晰可见。这是我童年少年和三十而立的地方,也是我青春成长和烦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原址公益坊位于四川北路海宁路。是上海比较知名、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坊内有楼房119幢,居民2000余人。图二、是我小时候家对面的一户姓黄的人家,在阳台上探出头来的经常是八妹九妹。据说九妹1970年3月上山下乡赴淮北焦岗湖军垦农场,劳动中专拣重活脏活干,被誉为"铁姑娘"。因抢救战友光荣牺牲。生命不滿20岁。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一个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员。”半个世纪过去,她的事迹依然感动着我们。下面是国营大食堂和电话亭。该45号独栋建筑名为“颍川寄庐”,落款时间为“光绪丁未九秋”。“听老一辈说,大概在八九十年前,一个陈姓商人造了‘颍川寄庐’供家人居住。从外观看,石制的门楼用料考究,门口采用石条做门框,嵌有月形花纹。进入颍川寄庐,见天井后是一处客堂和落地窗,二楼则是各种雕花栏杆、黑漆色的灯托、地上的花砖看起来格外精致。房顶采用的还是特别进口的法国品牌砖瓦。我的同学就有五六个人住在里面。其中有两名男生和我一起去了海丰农场战天斗地。有一位回城后又去了香港经商,至今我们都没见过面,希望有生之年我们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公益坊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侵占。图四过街楼往右转是武进路二小,曾是日本人的医院。图七为日本海军司令部。动迁前,我也走进这幢房子,拿着相机想拍点什么?隔着铁窗的栏杆见一男一女贴近窗户看着我,感觉有点面熟,女的就问我你姓什么?是谁的妹妹吗?原来我哥和她是同学,我说这里的人都动迁了,你们怎么还不走?他们兄妹俩说这是我们父母留下来的房子,我们从小到大住惯了呀!舍不得离开。。。神情中带点无奈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如今动迁后近一半房屋已经消失。留下来的文化遗迹,让我有那么一份沧桑感和自豪感。公益坊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其文化积淀也是其他石库门房子难以望其项背。从现存的民国时期旧书可以看到,当时著名的“南强书局”就坐落于“北四川路公益坊三十八号”。新感觉派的刘呐鸥、施蛰存等人创办的“水沫书店”落址于“公益坊十六号”。据不完全记录,公益坊曾有不少名人居住于此,如张瑞芳、马寅初、段祺瑞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闪烁的霓虹灯虽然很吸引我,但往日的烟火气和邻里小伙伴都不见了。陌生的面孔代替了以往的一切。忽然间有人调侃的说:今潮8弄,不就是上海人的话,“今早白弄”。实际含义原先公益坊有8条弄堂。改造后不管是这个符号,还是一个新的起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我来说,当我想起以前的时候,可以一个人在这里发呆。若想念家人和小伙伴也可常常聚聚,有一个值得留恋和怀念的根......</p> <p class="ql-block">借用朋友的留言:只有自己生活地方才会有如此深的憾慨,还好老房子部分保存,念想还有根在。还有说:老房子陪我们度过童年最天真快乐的时光,这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唯一能让我们一直怀念的地方。你还有故居房舍可抚摸,我连童年旧景都不见…总之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好好珍惜。谢谢,不妥之处请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