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们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诸如撅臀猫腰、耸肩缩脖、挺胸腆腹、低头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吗?</p><p class="ql-block">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古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一味地慢、一味地软,非但在技击上呆滞松懈、笨拙缓慢而不堪一击,就是在养生上也因过于着相缓、柔而使心神呆傻,心性受拘而灵光泯灭。其实,太极拳的松不是懈,柔不是软,而是在经过抻筋拔骨的基本功训练后,使筋腱伸长、骨缝拉开后进一步锤炼所得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弹性膨胀力。这种力松沉自然,肌松力棚,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柔内含刚,刚中藏柔,灵动活泼,变化自然。如今的太极拳练习者,从不进行各种抻拉筋骨的腰腿基本功与站桩功练习,一上手便直接学练套路,眯缝着眼睛懒洋洋地寻找体会着所谓的“松”、“静”、“缓”、“柔”。试想如此的练拳者,除了将自己练呆练傻、练软练懈外,又能练出些什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