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嶂头人民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护佑村民的神树……</p> <p class="ql-block">嶂头人民欢迎您—— 文/竹凌</p><p class="ql-block"> 报春说,“丁玲买拖拉机的这个村,就是嶂头村。”</p><p class="ql-block"> “嶂头村是哪个村?”</p><p class="ql-block"> “就是高铁东站所在的这个村。”</p><p class="ql-block"> 他还说,“中国的村多了,有60多万个,丁玲为什么给嶂头村买拖拉机?因为丁玲吃过嶂头的小米和苹果,喝过嶂头的水,走过嶂头的街道,对嶂头有感情。”</p><p class="ql-block"> 丁玲和老伴陈明从1975年5月到79年1月,在嶂头生活了三年零八个月,落实政策后才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子的巷子里,三三两两的乡民路过。乡村,就是有一种悠闲自在的“静”和“美”。一对骑电动车的母女,路遇一个收废品的骑着机动三轮车的人在村里转悠,连忙叫住那人一番打听。哇塞,硬纸褙在这里7毛钱回收,市里才给4毛。</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村里定是有放羊的经过。这里毕竟离山顶近一些。“咦,这是什么东西呀。黑黑的,像软枣……”儿时记忆里,大人们总是这样都小孩儿。“嘻嘻,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看着一地的羊粪蛋儿,难免有一种儿时的惊讶和好奇。</p><p class="ql-block"> 十分巧的很,一路同行的小伙说,曾经的“丁玲故居”恰好是他家的一个亲戚家,他认识当年的“报春”,现在的李艳斌老师,还知道他父亲写了本《村志》。很想拜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我们进去村委会时,他已经有事出去,故而未曾相遇,确是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条长长的巷子,丁字路口一拐弯,就是“丁玲故居”。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居住,写出了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曾经,有个历史文化名人,来过这里。丁玲,一个被毛主席称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大作家,在这里待过,她回北京之前给嶂头村捐献了一台农用拖拉机,还给房东家的孩子取名“报春”,她和丈夫陈民在嶂头居住的时候,是她一生最温暖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可惜,物是人非,时事境迁。这里只剩无人修缮的风雨飘摇中,坍塌半壁的残垣老屋……</p><p class="ql-block"> 诚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故事构成。不同的是,有的人,故事平平淡淡;有的人,故事跌宕起伏。丁玲,就是一个故事诸多的作家和战士,她用笔战斗,以歌喉战斗。赢得了“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最高赞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嶂头——这个在地球上毫不起眼的小山村,接纳了她,温暖了她。不同凡响的丁玲,超凡脱俗的丁玲,一个号称“文小姐”、“武将军”的丁玲,曾经来过……他的到来和安顿,他的写作和精神,也不同程度十分友好的影响了这里曾经有如海军战士李保平一样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攀越村东口的高坡圪台,那里正在动土修建。一眼望去,隐约可见山顶的电视塔……</p><p class="ql-block"> 村东头坐西朝东的佛堂,红灯高挑,香火旺旺。我们和乡村的婆姨们一起敬香朝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就到我家吃饭吧!”</p><p class="ql-block"> 看见香喷喷的猪肉臊子在大铁锅里翻腾、满院子的四溢飘香,真有些嘴馋。</p><p class="ql-block"> “就是,尝尝我们这里地道的农家饭吧,柴火饭菜可香啦!”</p><p class="ql-block"> 一句句真挚热情的相邀,出自第一次见面的乡村婆姨之口,叫不胜惊讶,温暖多多。</p><p class="ql-block"> 村东头第一家,是这个红衣服大婶的家,看得出,满院子的喜气洋洋。问询后得知她刚给孙子办了喜事。我们走进去的时候,有个白头发的大爷正在埋头烧火,欢快的火苗吞舔着铁锅,锅里是香喷喷的农家烩菜,几个烧香回来的婆姨围着火炉拉呱着,她们一脸的闲适与快乐,叫城里来的王姐和我羡慕不已。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村子中间的古槐,是一棵护佑村民的神树…… </p><p class="ql-block"> 龙王庙在它的东边,敬老院里的“龙王庙”,龙王庙里的“敬老院”。恰逢几个村民开门烧香,我们也一起进去拜谒了龙王。</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二月二,前来烧香还愿的乡亲父老很多,这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祖祖辈辈信奉农耕,亲近土地,耕读传家的农人,拜谒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一年四季有忙有闲,把日子过得平静如水,幸福祥和。</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庙宇是百姓虔诚的祈求神灵保佑,敬香跪拜许愿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善男信女守护着这方福地,该是乡村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村串乡,我尤喜欢欣赏各家各户的街门楼子。抬头看一眼门脑是的额眉字匾,那是一个家族的渴望,字里行间寄托了一家人的夙愿。“勤和家兴”、“吉祥如意”、“家和万事兴”、“福禄康泰顺”…… 在乡村,家家户户的街门都有“门神”把守。看着家家户户红彤彤的对联和大红喜庆的灯笼、你就能欣欣然地“嗅”到一股股久违的馥郁芳芳的民俗的味道,亲切之情迎面“扑”来。</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的幸福祥居,就在村子中间,邻近村委会、舞台院,也是那棵神树的旁边。“福、禄、康、乐”——这,是一个家庭的追求。简简单单、坦坦荡荡,有田耕,有衣穿,健康快乐一辈子。平平淡淡的生活,和谐幸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宁静祥和的农家小院,花房一样的堂屋回廊。坐在沙发上,隔着玻璃晒暖阳,一种舒缓缓的惬意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冬天里的“春”。乡村人家的客厅,宽敞舒适。花开温馨,花开富贵。酷爱侍弄花花草草的她,热爱生活的女人!宁静祥和的农家小院,花房一样的堂屋回廊……窗台上,水莲珠硕果累累,其它几种叫不上名字的花儿,在主人的精心侍弄下开得正艳。那些个横“躺”竖“卧”的南瓜、白菜、豆角、西红柿,还有红红的辣椒,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无一不在展示着农家的丰收和喜悦。</p><p class="ql-block"> “美德贵在坚持,文明重在行动”党群服务中心墙外的标语赫然醒目。村街路南,一所拱形门窗两层显眼的红砖小楼,十分引人注目,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这里,肯定发生过许多许多生动难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座座排房整齐罗列、电线杆“五线谱”一样扯起长长的线路,那跃动在上面的鸟儿雀儿们简直就是欢快跳动的音符。乡村的舞台,老年活动中心,红源百货门市,小小菜铺,乡民理发店等等。这样的街巷,让人想起许多80年代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古巷幽幽,亲历时世沧桑。古槐苍苍,护佑一方热土。</p><p class="ql-block">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p><p class="ql-block"> 乡村,是生长炊烟的地方;乡村,也是故事摇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老顶山,在距离长治城东的北5公里处,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也称为百谷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1993年被划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始兴稼穑”,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业的重大转折。《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滴谷寺、百草堂、神农像景区游人如织,外地游客来上党,亦是到此一游,大为赞赏。</p><p class="ql-block"> 风景秀丽的老顶山,善良可爱的山里人。这里,一直是长治人健身、赏景、寻觅美食,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美景佳地。</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嶂头,原本是给同学送夏天聚会时的照片,当然,还有多年未见的思念。结果,却成了一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采风,收获满满,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在同学家里就餐,满满一桌子的盛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真情实意。</p><p class="ql-block"> 大红的苹果,绵软酸甜的西红柿,黄生生香喷喷的山里土鸡蛋,一尝就是儿时的味道……感恩美食!感恩老同学的盛情款待! </p><p class="ql-block"> “这是新小米,农家肥种植,无公害产品,好吃的很!玉米面是刚磨的,涩面的……”听她这么一说,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我的味蕾一下子被这乡里乡亲的美食所诱惑。那时候的农家饭,都是有机肥料滋养的纯纯正正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纯正,极富营养。</p><p class="ql-block"> 临别,她要送我小米的,我说家里有,再说市面上卖的也不少,吃完了也好买。主要不好意思,几十年不见一面,来人家家里,好吃好喝的不说,走时再带着,实在有些难为情。末了,她给我弄了这些新鲜的玉米面儿,玉米圪糁,不过,这倒是我的喜欢,于是欣然接受。因为打小我就喜欢吃玉米面饸络、拔的,尤其是涩面的(fen过的玉米加工磨制,也就是开水稍微煮一下后再拿去加工磨面)做的拔的面,软软的随和和,再炒个红尖椒豆腐豆芽儿浆水菜臊子调和好,啧啧,美吃的很嘞。盛情难却,最终我还是十分感激地接受了老同学的热情馈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嶂头,整整的待了一天,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山里人,和谐相处的邻里,都给我和朋友留下美好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情谊深,一生一世地久天长。感激之余,还是感激,知遇之恩,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正如李艳斌老师所言,人杰地灵,地以人显。丁玲生活过的嶂头,通了高铁的嶂头,一定会蒸蒸日上,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2021-11-26 12-02</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p><p class="ql-block">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二月二,前来烧香还愿的乡亲父老很多,这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祖祖辈辈信奉农耕,亲近土地,耕读传家的农人,拜谒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一年四季有忙有闲,把日子过得平静如水,幸福祥和。</p> <p class="ql-block">在乡村,庙宇是百姓虔诚的祈求神灵保佑,敬香跪拜许愿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善男信女守护着这方福地,该是乡村的幸是。</p> <p class="ql-block">沾喜气儿</p> <p class="ql-block">暮归</p> <p class="ql-block">夏日农庄聚会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友情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感恩美食!感恩老同学的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黄生生香喷喷的山里土鸡蛋</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花房一样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福、禄、康、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家庭的追求</p><p class="ql-block">简简单单、坦坦荡荡</p><p class="ql-block">有田耕,有衣穿,健康快乐一辈子</p><p class="ql-block">平平淡淡的生活,和谐幸福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的幸福祥居,就在这棵神树旁</p> <p class="ql-block">冬天里的“春”</p> <p class="ql-block">花开富贵</p> <p class="ql-block">乡村人家的客厅,宽敞舒适</p> <p class="ql-block">酷爱侍弄花花草草的她,热爱生活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农家窗台上的丰收</p> <p class="ql-block">勤和家兴</p> <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在乡村,家家户户的街门都有“门神”把守。</p> <p class="ql-block">家和万事兴</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一直是怕狗的,今天出门,在嶂头的村口遇见一只可爱的小狗,它不咬人,站在崖畔朝进村的客人张望,摇尾巴,然后,径直一路小跑而去,好似欢迎,引路,小家伙特别懂事儿。进了村子再遇见的小狗狗们或看家护院、静坐晒太阳,或悠闲自在小散步,它们一个个不声不响,在街边一家门口停着小汽车🚗的人家,一只“来福”更是可爱至极,它见我们路过,一个劲儿的朝我们“汪!汪汪……旺!旺旺……”高高竖起的尾巴像个招财猫似的频频摇晃左右摇摆,意思是“欢迎欢迎!欢迎光临!”呗,然后就是再见的动作,可爱的它伸长前腿匍匐在地,这个酷似鞠躬作揖的作别行礼动作,真叫人忍俊不禁的点赞。平时,额家的小女儿特别喜欢小狗🐶小猫🐱,她管那些可爱的狗狗叫“旺财”、 “来福”。受之影响,我再遇见这样可爱的狗狗,也就亲切友好的的呼唤它们旺财、来福啦。</p> <p class="ql-block">一只可爱的小狗</p> <p class="ql-block">留住乡愁,留住记忆……</p> <p class="ql-block">村东口一眼望去,那是山顶的电视台……</p> <p class="ql-block">村东头的佛堂</p> <p class="ql-block">“中午就到我家吃饭吧!”</p><p class="ql-block">“就是,尝尝我们这里真正的农家饭,柴火饭菜香……”一句句真挚热情的相邀,出自第一次见面的乡村婆姨之口,叫不胜惊讶,温暖多多。</p><p class="ql-block"> 村东头第一家,是这个红衣服大婶的家,看得出,满院子的喜气洋洋。问询后得知她刚给孙子办了喜事。我们走进去的时候,有个白头发的大爷正在埋头烧火,欢快的火苗吞舔着铁锅,锅里是香喷喷的农家烩菜,几个烧香回来的婆姨围着火炉拉呱着,她们一脸的闲适与快乐,叫城里来的W姐和我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看见好香的猪肉臊子哦</p> <p class="ql-block">乡村,是生长炊烟的地方;乡村,也是故事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沾喜气儿</p><p class="ql-block">出门见囍,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美德贵在坚持 文明重在行动</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看,这鸟儿筑巢也选枝头树梢</p> <p class="ql-block">对面山上正对着的是老顶山电视台</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街巷,让人想起许多80年代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丁玲故居”,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居住,写出了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个历史文化名人,来过这里……丁玲,一个被毛主席称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大作家,在这里待过,她回北京之前给嶂头村捐献了一台农用拖拉机,还给房东家的孩子取名“报春”,她和丈夫陈民在嶂头居住的时候,是她一生最温暖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故事形成的,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故事平平淡淡,有的人的故事跌宕起伏……</p> <p class="ql-block">十分巧的很,一路同行的小伙说,曾经的“丁玲故居”恰好是他家的一个亲戚家,他认识当年的“报春”,现在的李艳斌,还知道他父亲写了本《村志》。</p> <p class="ql-block">【载录李艳斌(报春)老师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丁玲与嶂头</p><p class="ql-block"> 丁玲买拖拉机的这个村,就是嶂头村。</p><p class="ql-block">嶂头村是哪个村?就是高铁东站🚄 所在的这个村。</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村多了,有60多万个,丁玲为什么给嶂头村买拖拉机?因为丁玲吃过嶂头的小米和苹果🍎 ,喝过嶂头的水,走过嶂头的街道,对嶂头有感情。</p><p class="ql-block"> 丁玲和老伴陈明从1975年5月到79年1月,在嶂头生活了三年零八个月,落实政策后才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周总理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后,还向在该团工作的丁玲儿女蒋祖慧了解丁玲的近况。</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丁玲还把母亲接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丁玲的母亲是大家族出身,一家有一至七品官员150多人,丁玲的母亲余曼贞是知识女性,领时代风骚,为妇女解放远动先驱。我党的早期领导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向警予和丁玲的母亲是结拜姐妹。</p><p class="ql-block">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丁玲的不同凡响,丁玲的超凡脱俗,丁玲的光彩夺目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连主席都赞誉丁玲是“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p><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地以人显。丁玲生活过的嶂头,通了高铁的🚄 嶂头,一定要越来越好,越来越俏!</p> <p class="ql-block">律师李艳斌老师就是嶂头人,他的父亲写了一本《嶂头村志》,那日,本想拜访他老人家,恰巧未遇。</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老路走不通了……</p><p class="ql-block">30年前,我送秀清回家时,就走的这条路,后来也去过两次嶂头,走过这条路。去年,高铁🚄路修了以后,这里就不再通行。因为,嶂头人出山的新大路已经平展展的展现在立交桥下,山里人的交通出入更加便利通畅。</p> <p class="ql-block">咦,这是什么东西呀。村子的巷子里,三三两两的乡民路过,有个收废品的骑着机动三轮车在村里转悠。硬纸褙在这里7毛钱回收,市里才给4毛。</p><p class="ql-block">黑黑的,像软枣。儿时记忆里,大人们总是这样都小孩儿。“嘻嘻,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p> <p class="ql-block">出门见囍</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老顶山关村的地界……</p> <p class="ql-block">“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路遇一个小伙子,多年没回故里,他和我们一样,走的老旧的小路,结果,走到尽头就是一堵墙隔断了去路,一列呼啸而过的高铁动车急驶而过……</p><p class="ql-block"> 我们折回来时,遇见他的,他说修了高铁站以后,开车回来过一次,走的新路,今天步行想抄近道回村里。返到心理康复医院东侧的一个路口,我们重新找见了一条宽阔的东西向的柏油马路,大道笔直,直通嶂头,远远的,旧望见一条长长的横贯南北的高铁🚄潞一字长蛇排开,高高的立交桥下,一行赫然醒目的大字扑入眼帘: </p><p class="ql-block">嶂头人民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一条新修的通往嶂头的新路</p> <p class="ql-block">一路和我们相跟的嶂头小伙儿……</p> <p class="ql-block">福禄康泰顺</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下乡,进庙堂,看剧院……</p> <p class="ql-block">敬老院里的龙王庙,龙王庙里的敬老院……</p><p class="ql-block">进去拜龙王了</p> <p class="ql-block">在嶂头,整整的待了一天,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山里人,和谐相处的邻里,都给我和朋友留下美好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临走时,老同学给拿的新玉米面,感激之余,还是感激,知遇之恩,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谢谢!</p> <p class="ql-block"> 同学情,情谊深,一生一世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盛情难却,我还是接受了老同学的馈赠。临别,她要送我小米的,我说家里有,再说市面上卖的也不少,吃完了也好买。主要不好意思,几十年不见一面,来人家家里,好吃好喝的不说,走时再带着,实在有些难为情。</p><p class="ql-block"> “这是新小米,农家肥种植。无公害……好吃!玉米面是刚磨的,涩面的……”听她这么一说,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我对乡里乡亲的美食所诱惑。那时候的农家饭,真真正正的粮食蔬菜,都是有机肥料滋养,吃起来味道纯正,极富营养。</p><p class="ql-block"> 末了,她给我弄了这些新鲜的玉米面儿,玉米圪糁,不过,这倒是我的喜欢,于是欣然领受。因为打小我就喜欢吃玉米面饸络、拔的,尤其是涩面的(fen过的玉米加工磨制,也就是开水稍微煮一下后再拿去加工磨面)做的拔的面,软软的随和和,再炒个红尖椒豆腐豆芽儿浆水菜臊子调和好,啧啧,美吃的很嘞。</p> <p class="ql-block">不曾忘却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纪念丁玲女士而作 </p><p class="ql-block"> 文/ 佳雨</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事过境迁。人们已无法回到遥远的那年那月……但,我们会深深地珍藏一份记忆,铭记一份情感。如今,您的作品连同您的名字,让人记忆犹新。太行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曾经来过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太行</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您还那么年轻</p><p class="ql-block"> 整洁的军容,透着飒爽的英姿</p><p class="ql-block"> 从宝塔山下的延河岸边走来</p><p class="ql-block"> 兼程中,您冲破枪林弹雨</p><p class="ql-block"> 率领战地文工团,奔赴武乡抗日</p><p class="ql-block"> 烽火硝烟的前沿,行军作战的间隙</p><p class="ql-block"> 您和战友们张贴标语、表演节目</p><p class="ql-block"> 别样的沙场,火一般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历练出顽强抗敌的意志 </p><p class="ql-block">铸就了英勇无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您的武器是笔,是唇舌、歌喉</p><p class="ql-block"> 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p><p class="ql-block"> 是一场场激励斗志的抗日宣传</p><p class="ql-block">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p><p class="ql-block"> 难怪共和国主席都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纤笔一枝谁与似,毛瑟三千精兵”</p><p class="ql-block"> 您是功臣,太行山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丁玲—— 一个用笔战斗的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来太行</p><p class="ql-block"> 1975年5月,您已年逾古稀</p><p class="ql-block"> 不再挺拔的腰身,驮着无形的重负</p><p class="ql-block"> 在上党盆地老顶山麓,您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 平和、乐观的您,一住就是几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嶂头人民以诚挚的热情拥抱了您</p><p class="ql-block"> 其实,您和淳朴的老区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有着朴素的目光,善良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灰蓝色的中式布衫,打着补丁</p><p class="ql-block"> 花白齐耳的短发,略显稀疏</p><p class="ql-block"> 一张沟壑纵横的面庞</p><p class="ql-block"> 俨然一株饱经风雨忧患的老树</p><p class="ql-block"> 数不尽岁月沧桑的年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嶂头,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是抗日将士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是抚慰您灵魂休养生息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您和家人休戚与共,相敬如宾</p><p class="ql-block"> 度过了一段特殊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您呼着亲切、温暖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一股股灵感复苏的快意荡漾心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您和群众一起劳作</p><p class="ql-block"> 农舍屋前,邻里和睦情同手足</p><p class="ql-block"> 您传播知识,传授技术</p><p class="ql-block"> 您关注苍生,扶贫济困</p><p class="ql-block"> 帮失学的儿童递交学费</p><p class="ql-block"> 为小山村购置了第一台农用拖拉机</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喜欢您,敬重您</p><p class="ql-block"> 您谦和、质朴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让人真切体会到—— 一个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的赤诚和坚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嶂头,这个人杰地灵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喜迎朝阳,绽放笑脸</p><p class="ql-block"> 您的驻扎,令多少慕名者驻足流连</p><p class="ql-block"> 您的到来,使多少文学爱好者拜师学艺</p><p class="ql-block">嶂头人——亲切地唤您“老丁”</p><p class="ql-block"> 您,是这里的村民;百姓的生活里有您</p><p class="ql-block"> 您,亲吻芳香的土地;亲近勤劳善良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更亲近夜以继日的奋笔疾书</p><p class="ql-block">山林、松涛、田园、秋色</p><p class="ql-block">开阔而拓展了您的视野</p><p class="ql-block">农村、农业、农事、农民</p><p class="ql-block">充实而丰富了您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您走出苦难喜迎春天的温馨驿站</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您艺术生命再次灿烂升华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p><p class="ql-block"> 您尘封已久的记忆,悄然打开</p><p class="ql-block"> 孕育三十年的构思,瞬间跃入脑海</p><p class="ql-block"> 十年阵痛,一朝分娩——</p><p class="ql-block"> 《杜晚香》《在严寒的日子里》隆重问世</p><p class="ql-block"> 一生夙愿得以实现!您无憾,更无愧于历史</p><p class="ql-block"> 丁玲——您是人民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人民永远记着您!</p><p class="ql-block">2020-11-12 修改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