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历表之二三:中心

daping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 开 的 履 历 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个人简历(WH国棉三厂教育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80.1-1980.8 国棉三厂幼儿园</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元月,我到厂幼儿园上班,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全托班的生活老师,专上中、夜班。每天下午4点上班,早上8点下班,每6 天休息2天。主要工作是清洗卧具、打扫教室,照顾全托班幼儿的洗漱、就寝、穿衣。没有洗衣机,老官布缝制的被套下水千斤重,全靠一双手揉揉搓搓,拧干晾晒。每床被子两周得轮洗一次,所以,几乎天天都在洗呀洗。劳动量不小,但我不觉得辛苦。比起车间的机器轰鸣,这儿的欢声笑语简直就是音乐。我曾对闺蜜妄言,以后要进行儿童文学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次印证“历史充满了不可知性”“变局常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幼儿园上班的第三天,厂教育科张贴“招考教师”的通知: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对文革中毕业的高、初中生进行文化补课任务,厂里决定开办职工学校,现面向全厂职工招收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各1名,将按高考科目设置考试,考试合格者择优录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寻找一份适合的工作,我曾经处心积虑;能到幼儿园上班,已经视为幸中之幸;原以为一辈子要从事幼教工作,突然出现了另一种可能!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高考科目设置考试”,给我莫大自信。我虽高考落榜,但通过备考,已经建立起对学科的基本认识:语文基础知识含文字、语法、作品、文学史,应用含阅读和作文;政治包括哲学基本原理、党史、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历史包括中外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题型与政治相类;地理的地球知识含气象、星系,应用部分含中外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数学的因式分解、三角函数,是基础考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高考“这碗酒垫底”,报考语文教师我毫无畏惧。打开试卷,题目难度不及高考的三分之一,很多考点只能算作常识。以至于成绩出来后,教育科老师连连质疑说“你当年为什么没有参加高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1978年我从零起步自学时,除了想拼拼运气、改变现状,并没有更多的具体目标。不曾想,看似一锤子的“买卖”,竟在两年后成为机遇的必要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育科要求我立刻上岗语文教师位置。幼儿园S园长说:这个伢是我收进来的,我蛮喜欢她,但也不能耽误她的前途。让她在我这里做一个学期,等秋季开学再放她走吧。就这样,我在幼儿园里继续待了几个月,从生活老师调到带班老师岗位。8月,留下一个匆匆离去的背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80.9-1981.2 国棉三厂教育科</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告别S园长,我到厂教育科报到。教育科设在厂机关大楼二楼右侧一间大屋子里,科里有在技校时教我制图的Z工程师、纺机专业的Y工程师、文革前华师中文系毕业的L老师、武汉师院物理系工农兵学员T老师。与我同时应聘的数学DZX老师、英语ZXL老师,均已到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语文L老师说:你必须马上去华师进修,以现在的水平,是承担不了语文教学工作的。结束了多年独自的寻觅、兜兜转转,终于迎来由师长设计并安排的人生,梦境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L老师给我两本书。一本《唐诗三百首》,要求我从第一篇开始背诵,“至少要背熟一百首”;一本《大学语文》,嘱咐我“这本《大学语文》的体例、文选、课后练习,与中学高中语文没有大的区别,但议论文稍多、话题广泛,是学习重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新时期文学正处在繁荣前夜,作者、读者异常忙碌。L老师的历史小说《生死之间》(司马迁题材)刚被长江文艺刊发,《麻沸散》(华佗题材)正在修改。其时,我也在硚口工人文化宫广播剧创作班听课,还将《麻沸散》改编为电视剧剧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样是上班,教育科的常用词是背诗、读书、写作、进修,这才是我12岁失学之后、16岁下乡以后、21岁回城之后,寻寻觅觅十几年想要的生活呢!这全新的基调、节奏、旋律,开发了我尚不自知的兴趣和能力;在这个调性里,几十年后的可能性也显出雏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底,WH纺织局与WH教师进修学院合办中文教师全脱产培训班,L老师念念叨叨的进修事宜,有了着落。我与厂里ZSF、ZZX、ZDY、WXL、ZJH等10人分别考入语文班、数学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81.3-1982.7 武汉教师进修学院</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见《个人简历》成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82.8- 1985.7 国棉三厂教育科</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6月中文师训班结业,我们回到三棉教育科。随着教师学成到位,国棉三厂职工文化补课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教育科成立了职工学校,上课地点在子弟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补课对象是在职工中“文革时期毕业的初中、高中生”。补课属于速成性质,教材由WH市教育局指定,各科总课时8节,结业考试合格发证。国有大型企业出征,是国家队的气魄。厂劳资科列出应补名单到各车间,各车间像安排生产任务一样,安排职工工余时间参加补习。其时,车间已经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劳动时间较改制前已大为减少。强制性安排职工工余学习,既合乎法规,也成为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L老师组织我们试教。我选了陆定一散文《老山界》。文章很长,事件很单纯,写作特点是记事平实、富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L老师对我的试讲很不满意,说我被字词句纠缠,不得要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事后把过程讲给父亲听,他说:讲课文要抓住听课人的兴趣,善于设置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公开课不能选择平实易懂、没有理解难度的课文……。家里有个现成的导师,我事前却未去讨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吃一亏长一智,父亲的告诫和这次讲课事故,我都牢牢记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棉纺厂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全厂六千职工中至少有50%属于“应补”范畴,作为国企的三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策力、动员力、影响力,确属一流。1983年6月,“文化补课”基本结束。很多职工看到了“文化补课”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纷纷寻找读书进修机会。提升学历、专业技能的诉求,在厂里蔓延开来,成为风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满足职工继续学习的需要,三棉职校教学向文化、技术培训转移。此间,我曾担任纺织局汉阳、硚口片青年骨干文化培训班的中国近代史教学。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如果按教科书体例展开讲授,时间不允许、学员也不爱听。借鉴了电大授课方式,将近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战争、条约、影响等专题,用“先分类、后分期”方法展示历史事件,受到学员欢迎。为此,硚口区教育局多次邀我参加历史科目教研、考试出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85.9-1990.10 国棉三厂教育中心</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科室的三棉教育已不复存在,成立了三棉教育中心。不设教育科长职位,教育中心主任由原技校LCS校长担任。教育中心将原职工学校、技工学校整合为一体,语、数、外老师,专业课、实操老师也都配齐到位,数学老师ZYH、政治老师HCJ、机织专业老师WXL,都在此期共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5年的进修、学历教育,我的学习生涯基本结束。1985.9-1990.10 期间,全职坚守教学岗位。先后担任三棉教育中心职工中专班、技校86-90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棉教育中心职工中专班 </b><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9月,我接手三棉教育中心职工中专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职工中专全称为WH市(干部)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三棉机织班。由WH市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办公室组织招生、录取。办学的大目标,在录取通知书封底“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勇猛攀登科学高峰”中,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办职工中专班,是继文化补课以后,三棉为培植人力资源、为长期发展储力、满足职工提升学历的重大举措。中专班旨在培养中等层次技术人员,在籍学生29名。专业为机织工程,开设语文、政治、数学、英语等基础课,制图、棉纺概论、机械、实操等专业课,为全脱产三年学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学不久,偶遇职工中专班学生WJL的父亲。W家父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的科研人员,时年在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所工作,因出差经停WH。W父仔细问了我三棉职工中专的办学方针及课程计划、课时安排,我一一作答,他说:如果能够落实教学设计、实现培养目标,3年下来,学生是可以学到一些真本领的。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家长谈论办学,我感到责任重大。无论什么性质的办学,一定要经得起社会的审视,有识之士的检验。教师工作一定不能辜负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待。这次对话,我未曾遗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职工中专语文教材是人教版中专课本,设计教学为两个学期、课时四十节。我挑选教材中“说明文”作为教学内容,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们心中的好作文,总是“描写生动”“词汇丰富”之类;抱怨作文难,也是归咎于“自己不会用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典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景泰蓝的制作》《苏州园林》,往往主体鲜明、条理清楚、文字朴实,从不以词藻取胜。学习的门槛不高,读写要求可宽可严,便于学习和反思。学习《苏州园林》课文后,我布置了仿写作业。学生XLH的《琴台公园》深得课文之妙。从进园到出园收笔,以脚步顺序,移步易景,一步一景,记述了亭台廊窗的方位变化,前后左右视线所及景色。全文600多字、4个自然段,只记公园,不枝蔓旁涉,无重大遗漏,无华丽辞藻。“这就是好文章?”,学生们带着疑问听取分析,从中得到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8月职工中专班语文教学结束,班主任工作移交数学Z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棉教育中心技校86-89级 </b><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9月开始,我连续4年担任技校语文教师、班主任工作。当时的技校学生,多数来自东西湖农场农业户口家庭,入读技校目的在于户口“农转非”、进WH市。学生按中考技校分数线录取,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离开农村而放弃高中,选择就读技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生大多15、16岁,对进入WH市抱有热烈向往,对技校生活、课堂充满了期待。可以想见,等待她们的必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看到她们,我就像看当年的自己,很想在她们成人之前,为她们储备可供渡过难关的精神粮食。我希望她们懂得:1.继续学习将是时代、社会常态,技校生可以通过成人教育提升文化程度,完善自我;2.技校生可以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技校时光里,发现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做一个快乐的人;3.珍惜技校阶段的学习时光,为成年之前留下最后一段美好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述设想有三个层次,后面两个我必须努力做到。我利用班会、节日,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游戏、摄影活动,组织作文竞赛、手工比赛、歌咏比赛,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天性、发现自我。一些曾经因读技校而情绪低落、沮丧的学生,慢慢有了笑容;一些曾经初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重新认识了学习的价值。班级风气、课堂纪律、学习热情、师生关系,完全符合我的预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于树立“继续学习、完善自我”思想,不大容易。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搜集了大量自学成才的事例,激励学生复制理想、追求目标。然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更多路程,得靠学生自己补充营养、调整体力、辨别赛道,去坚持(或放弃)跑完全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86级为起始,我带了4届学生,“做一个快乐的人”“留下一段美好记忆”的预想基本实现。1989年5月,学校推荐我参加全厂“岗位贡献”演讲比赛。在厂俱乐部小礼堂,我以《学校思想教育要与学生思想活动同步》为题,具体讲述了技校在认真开展文化课学习、促使学生养成正气的具体实践。演讲赢得台下阵阵议论和掌声,当场被评为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技校的语文教学,我仍以说明文读写为主。无论做大作文、小作文,坚持要求学生按“提纲、试写、修改”三步走,批阅也相应地走三步。所以,我的办公室里总是有学生来谈作文。每届都有学生说,以前很害怕写作文,到技校后,才知道写作文也可以很简单;还有的学生说,以前认为借条、领条、请假条太简单,在小学就已经掌握了,到了技校才知道里面还有那么多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调离三棉教育中心 </b><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照顾父亲和孩子一直是我的主责,到WC工作也是我的长期愿望。几经周折,我于1990年10月调离三棉教育中心,入职HBSDFZ办公室。临行前,我专程到H厂长(历任三棉技校校长、厂办主任)家话别。H厂长说:你的文风平实、朴素,很符合编写地方志的要求,你一定可以胜任以后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年前,是H厂长将我作为“画画”特长生招入三棉技校;10年前,是H厂长将我从前纺车间调剂到厂幼儿园;今天,是H厂长送我离开,给我安抚、祝福和目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经心心念念、执意离开的国棉三厂,此刻化身H厂长这般伟岸、仁厚的长辈,令我眼睛发热。我从一个胸无半点笔墨的小学毕业生、滞留农村5年又高校落榜的知青,成为WH三棉技校学生、前纺车间的工人;又在6000员工的大型企业获得读大学、上讲台、评职称的机会,获得离开国棉三厂、去别处发展的一路绿灯。WH国棉三厂之于我的这份恩情,我怎能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0-1980的10年,我曾因求学、个人奋斗、谋求理想受阻,左冲右突,不得方向。1980-1990的又一个10年,国家不仅鼓励个人奋斗,而且为个人奋斗创造了各种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高考制度、工时运转改制、解决职工困难、开展文化补课、发展成人教育、恢复技术职称评聘,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事物,其实藏着时代变化的内在逻辑。我成为这一轮社会变革的受益者,备感幸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5月,报考语文老师后的成绩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时任厂长签发的聘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WH市人事局签发的任职资格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三棉教育中心阶段“证明人”:LCS</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技校阶段“证明人”,我确认LCS。LCS毕业于WG前武汉纺织学院,是我做技校学生时的数学老师。待我到教育中心任教后,L老师成为L主任。L主任善良、幽默、细致、原则,有书生气,也有烟火气,常常有冷笑话爆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L校长对我有特别关爱,总是给我以“特别关注”。读技校时,他说:我在教室后面听了一节课,40分钟里只有J大萍是端坐听讲,一动未动……。我知道,这是他在专注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技校任教后,我们在纺织局吃会议餐,他说:我看见J大萍一直把骨头渣滓捏在手里,不找到垃圾桶她就不丢……。有了孩子,我早上需去幼儿园再赶来上班,他说:J大萍的爱人在国家涉外工程做奉献,她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允许她适当迟到、早退……。我知道,他总是这样专注并关怀着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年,我告诉他即将调离时,他说:我可以马上帮你落实住房,不用天天转车辛苦了……;你正是出教学成果的年龄,就要登上事业高峰了,我真心想留你……。在为我操办的告别晚餐上,他说:J大萍适合做老师,也适合做文字工作,到新单位一定会有更好发展,所以,我不能耽误她……。我知道,他总是这样无条件地为我着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底下议论L主任:“他为什么特别关照这批老师?”“他爱才如命唦……”。是的,L主任珍惜每位老师的价值,在三棉教育中心树立了以德行事、以才立人的清风正气。在L主任手下工作,我们只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一个纯粹的老师,无需有任何小算盘和小计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我最后一次见到L主任,他已经80多岁,行动有些迟缓,言语也不太多。只是,仍然幽默、细致着。服务员安排大家落座,他说:我听到服务员喊你们这些婆婆是“美女”,么回事啊?惹得大家呵呵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往后,就传来了L主任去世的消息。他的音容笑貌从此消失,定格为我心中的一幅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11月,三棉教育中心退休主任LCS在聚会上讲话</span></p> <h1><b style="font-size:22px;">(待续:23.个人简历一一武汉教育学院 、电视大学)</b></h1>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