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校心育团队成立已达半个学期。在我校专职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静老师(静姐)的引领下,我们心育团队经常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听课、研课活动,经常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还开展了读书会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育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每天都坚持自我“充电”、“加压”,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心理健康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11月25日,刘静老师又为心育团队的成员做了一次专题培训——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点讲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环节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一节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一般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1、团体暖身阶段</p><p class="ql-block"> 2、团体转换阶段</p><p class="ql-block"> 3、团体工作阶段</p><p class="ql-block"> 4、团体结束阶段</p> 团体暖身阶段 <p class="ql-block"> 此环节的重点是“情绪接纳”。可以通过游戏、肢体活动、音乐等暖身形式充分展示教师“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让团体成员放松身心,在后续的活动中才能更好的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我。</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此环节的过程中,静姐带大家玩了经典的“金龙拍拍操”、“大风吹”、“你逃我抓”的游戏,让伙伴们在游戏中放松了身心!</p> 团体转换阶段 <p class="ql-block"> 此环节的重点是“开展主题”。可以用“真实情景再现”、“视频或电影剪辑”、“游戏情景”等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p> <p class="ql-block"> 伙伴们在“成长五部曲”的游戏中笑得前俯后仰,静姐让“千年老蛋”、“第一人”分享感受、收获——这也是本环节的关键。从中我们学习到: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正向引导。</p> <p class="ql-block"> 静姐还扮演了一位“写作业拖拉”的孩子,引出了几种处理方式迥异的父母,让大家在“真实情景再现”中思考、讨论:哪种方式更好?</p><p class="ql-block"> 静姐强调:不评价任何一种做法,教师只能引导“怎样做会更好”。</p> 团体工作阶段 <p class="ql-block"> 此环节的重点是“问题探索”。可以通过“团体讨论”、“联想活动”、“身体活动”、“纸笔联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p> <p class="ql-block"> 静姐带着伙伴们玩了“团体讲故事”、“团体作画”的活动。通过活动,大家明白了,在一个团体中我们要做到三点:</p><p class="ql-block"> 1、照顾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2、同伴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 3、团队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付出。</p> 团体结束阶段 <p class="ql-block"> 此环节的重点是“问题解决”。每一次活动之后分享收获、感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我的收获”、“给我留言”、“礼物大派送”、“拥抱”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澄清活动的意义,鼓励学生将课上的认知、经验应用到生活中、后续的行动中,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后延伸。而且,富有韵味的结束活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寓教于乐”一直是静姐的教学风格。心育团队的小伙伴们在这次“理论+实操”的学习中,通过静姐设计的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既体验到了快乐,又学习到了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技能技巧,真可谓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供稿: 王玉华 易芬</b></p><p class="ql-block"><b>摄影: 骆宗柱 </b></p><p class="ql-block"><b>审稿: 刘静 谭子东 谭玉萍</b></p><p class="ql-block"><b>终审: 王淑华</b></p><p class="ql-block"><b>顾问: 李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