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古董艺术品中,松鼠与葡萄的组合常见于明清时期的装饰题材,寓意深厚。松鼠形象比老鼠更为讨喜,象征着活泼、敏捷,与老鼠在吉祥寓意上有相似之处。葡萄则象征多子多孙,繁衍不息,因为葡萄的果实繁多且紧密相连,寓意子孙绵延不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攀葡萄」这一图案从两个层面表达了对人丁兴旺的祝福。松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繁衍、灵巧和机敏,而葡萄象征多子多福。因此,这一组合常见于家具、陶瓷、刺绣和绘画中,作为祈愿家族繁荣的吉祥图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乾隆皇帝在御制〈岁朝图诗〉中提到「栗鼠」打翻装满瓜种的瓶罐,意在寓意繁衍绵延。诗句「匹鼠探壶试五技,卻傾瓜种兆绵绵」清楚地传递了松鼠、老鼠等小动物在文化中承载的寓意,象征人丁兴旺、繁衍不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此,松鼠葡萄的图案在古董艺术品中象征着富足、兴旺和吉祥,是明清时期广受欢迎的装饰主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唐代(618-907)到明清时期,葡萄被视为一种“瑞果”,与瑞兽搭配,形成了青铜镜上著名的葡萄瑞兽纹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葡萄因其多籽特性象征着繁衍和富足,具有吉祥的寓意。中国自古便有野生葡萄的种植和使用,但现存艺术作品中的葡萄纹样及实际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葡萄,多源自汉代(前202-220)通过丝绸之路从地中海沿岸的西域地区引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葡萄多籽的形象恰好与松鼠的寓意相呼应,松鼠象征着机灵、活力和繁殖力。二者结合,常作为多子多孙的象征,表达出对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美好祝愿。因此,松鼠攀葡萄的图案成为中国艺术品中经典的吉祥母题,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家具、陶瓷、织物、绘画中,这一题材广泛运用,既传达了对富足繁荣的追求,又体现了中西文化在艺术和纹饰上的交流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葡萄」作为艺术题材,虽然在唐、五代(907-979)时期已有「老鼠」与缠枝、花卉纹相搭配出现,但直至元代(1271-1368),「松鼠葡萄」才正式成为绘画表现的主题。元末文人贡性之曾创作关于「松鼠葡萄」的诗两首,其中一首为:「獧似獼猴捷似猱,栗梢走过又松梢。紫萄若使知滋味,一日能來一百遭。」诗句笔调轻松诙谐,描绘了松鼠的灵动与葡萄的丰美,惜画作已佚,无法亲见其真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存以松鼠葡萄为主题的绘画,多为明代(1368-1644)以后创作,其中既有册页作品,也有画轴作品。如明代画家周之冕(1521-?)的〈葡萄松鼠〉轴,描绘了一只松鼠站立于蜿蜒的没骨葡萄老枝上,画面的下方点缀着蘋花、红蓼和菖蒲荷叶,构图优雅,意境悠远。这些作品常以没骨设色技法表现折枝花卉,与著名南宋画家钱选(约1235-1307)的〈桃枝松鼠〉卷有许多技法上的共通之处。钱选的作品体现了南宋院体花鸟画的精致和文人画的淡雅风格,同时也带有商业化的时代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桃枝松鼠〉卷表现了南宋院画的细腻用笔与文人的淡泊情致,而这些风格特征也在后世的「松鼠葡萄画」中隐隐可见。尽管松鼠与葡萄的搭配在元代绘画中才初露锋芒,但其根基深植于更早的花鸟画传统,并通过文人画家的创新逐渐完善。松鼠葡萄图案不仅继承了南宋、元代花鸟画的精髓,还融入了明清时期的艺术特色,成为承载吉祥寓意的经典主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朝时期的松鼠葡萄纹样不仅广泛运用于绘画作品,还延伸至家具设计,尤其是在罗汉床的装饰中。罗汉床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的一大特色,以其庄重、实用和装饰精美著称。松鼠葡萄纹样在清代罗汉床的雕刻中常见,这一装饰主题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法,还传达了多子多福、繁荣兴旺的美好寓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攀爬于葡萄藤上的图案,常被刻画在罗汉床的靠背、围板等位置。工匠们通过浮雕或透雕技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松鼠灵动的姿态与葡萄藤蔓的蜿蜒生长。葡萄的密集果实象征着家族繁盛,松鼠则代表机灵与活力,这种组合深受贵族和富商的青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的罗汉床通常使用优质硬木如黄花梨、紫檀等制作,木材的细腻质地与雕刻工艺相结合,使得松鼠葡萄纹样不仅美观,而且耐久。罗汉床的设计往往强调平衡与对称,装饰纹样也常有寓意丰富的主题,而松鼠葡萄图案以其吉祥、繁盛的象征意义,成为贵族家庭中最为流行的装饰元素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葡萄纹样在清朝家具中的应用,不仅延续了明代以来的吉祥寓意,还与当时家具的造型和风格相辅相成。清代罗汉床雕刻的松鼠葡萄图案,往往风格繁复、雕工精致,展现了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同时也通过这一经典母题,表达了对多子多孙、家庭兴旺的美好期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葡萄作为艺术题材在明末已有较高的流行度,许多画家擅长描绘这一主题。例如,嘉靖年间(1522-1566)的陈孔义四子陈恭,以画松鼠葡萄闻名,其作品备受世人珍视。万历末年(1573-1620)慈溪的沈翘楚,更是以松鼠葡萄画出神入化的变幻风格著称。这些画家对松鼠葡萄题材的精湛表现,推动了这一主题在明末的流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瓷器上,松鼠葡萄纹饰大约出现在明末。成化(1465-1487)至万历时期的瓷器,松鼠通常与瓜果相伴,寓意“瓜瓞绵绵”,象征着子孙繁盛。直到天启年间(1621-1627),松鼠葡萄作为单独的纹饰图案开始在瓷器上出现。这一装饰图案主要通过青花、五彩等技法展现,表现出松鼠灵活攀爬于葡萄枝蔓之间,传达出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吉祥寓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末时期,松鼠葡萄纹饰在绘画和瓷器等艺术形式中广泛应用,既丰富了当时的艺术风格,也彰显了当时社会对繁荣富足的追求和向往。松鼠与葡萄的结合,不仅成为吉祥象征,也为明末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活力,使得这一题材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继续流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葡萄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艺术题材,不仅在绘画和瓷器上有所展现,还延伸到了玉器雕刻领域。一件可能是明代或更晚期制作的〈青玉松鼠葡萄〉,正好弥补了我们在前述讨论中对雕塑作品的缺乏。这件玉雕作品如同一片盛满了累累葡萄的叶片,葡萄藤上攀爬着一只活泼的松鼠。作品底部的叶片脉络细腻生动,与玉器传统上常以植物形貌制作盛器的风格一脉相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清代宫廷(1644-1912),松鼠葡萄纹样在鼻烟壶、玉佩、发簪等各类饰品中被广泛运用,显示出这一题材在清代的受欢迎程度。尽管松鼠葡萄并没有与之相应的固定吉祥语,且未成为最主流的装饰纹样,但它因其灵动和生趣,成为了清宫装饰艺术中的一部分。晚近时期,许多收录吉祥图样的丛书对松鼠葡萄纹饰往往略而不谈,但这反而让我们能够用轻松的态度来欣赏这种作品的独特美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乾隆皇帝(1711-1799)在欣赏明代画家钱谷的《杂画册》中的松鼠葡萄图时,曾赋诗道:「珊珠秋熟磊垂枝,五技奚妨偶一施。谁曰能缘不穷木,是看果腹自嬉时。」诗句中,乾隆调侃松鼠以其灵巧的“五技”(即五种技能)攀缘枝头,虽无穷尽的技巧,但松鼠依然以其可爱讨喜的形象打动人心。正因为如此,乾隆皇帝甚至特意命人烧造松鼠葡萄纹碗,以表达对这一主题的钟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此,尽管松鼠葡萄并非主流的吉祥题材,但其充满生命力与趣味性的表达,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宫廷艺术中的频繁出现,展示了这类题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葡萄作为一个在元代兴起的绘画题材,到了明代逐渐发展为瓷器和工艺品上的常见装饰纹样。而在清代宫廷艺术中,松鼠葡萄不仅延续了其作为吉祥纹饰的地位,还被融入了如「迎春」等吉祥语境,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这一图案因其象征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寓意,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样,深受喜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清代,松鼠攀爬葡萄枝的画面既充满生命力,又具备富贵、繁荣的象征意义。这一纹饰常用于瓷器、玉器、鼻烟壶等各类日常物品及宫廷装饰,展现了吉祥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结合。通过「松鼠葡萄迎春」的主题,寓意新春到来时,人们祝愿家庭兴旺、子孙繁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值此佳节,谨以松鼠葡萄的吉祥寓意,恭贺读者在鼠年里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福气满盈,春意盎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鼠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鼠在十二时辰中代表子时,因此“鼠”常被用来喻示“子”,象征子孙繁衍。而在藏传佛教中,财神手中的吐宝神鼬更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松鼠这一形象广泛应用于木器、字画、扇面、瓷器等艺术题材中,成为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松鼠也是玉雕中常见的题材。在玉器上雕刻松鼠,不仅寓意“上数”,象征不断上升,还与苍松结合,象征长寿。若松鼠嘴中叼着金钱,则寓意招财,象征财富的汇聚。松鼠形象的多重寓意使其成为财寿双全的象征,既祝愿长寿,又期望富贵。同时,怀抱松子的松鼠图案寓意“送子”,象征子孙满堂,而怀抱元宝则寓意富贵满盈。这些吉祥寓意赋予松鼠在中国艺术和文化中特殊的地位,也使其成为人们期盼幸福与财富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背罗汉床作为明清时期家具中的典型代表,其设计和制作手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显著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明式罗汉床的制作多以简洁、含蓄的风格为主,大理石围子的使用在明代家具中相当罕见。明式罗汉床通常直接将石板装入框架中,虽然石板不总是平整,但工匠们依旧根据石板形状灵活打槽,使得框架随形而弯。这种做工手法不仅反映了明代工匠的灵活与精湛技艺,也表现出他们对自然材料的尊重与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相比之下,清代罗汉床的制作则有了较大的变化。清代工匠往往使用芯板夹住大理石,再装入框架中,这种施工手法在明式家具中并不多见。此外,清代罗汉床的装饰更加华丽,讲究对称与精致,呈现出更具装饰性的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罗汉床的床腿来看,也可以区分明清时期的差异。明代罗汉床的腿部设计含蓄而有力,弯曲度较大,俗称“香蔗腿”。这种腿部设计多采用大挖缺的手法,既显得稳重,又不失简洁。清代的罗汉床腿则以鼓腿彭牙为主,设计更加活泼,呈现出一种力量感的夸张与张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体来说,明代罗汉床的设计追求简洁、大气,床腿和床架的设计含蓄而内敛,力求自然之美;而清代罗汉床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装饰性元素,腿部设计也更加夸张和活泼,彰显出时代的风格变迁与工艺进步。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体现了两代人在对力量美感的理解上,一方内敛含蓄,另一方则张扬外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罗汉床藏品一共是八件套,一个罗汉床,一个小桌,两个茶几,四把椅子。使用的木料手感非常重,能在民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每一件的雕刻工艺都精美绝伦,体现了高超的手工技艺。床身上雕刻的花鸟、松鼠与葡萄枝蔓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自然之美与艺术的完美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尤其是那一对雄狮,威猛无比,气势磅礴,象征着保护与吉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雄狮的细节刻画精细,表情生动,展现了工匠对动物形态的深入理解和对动态的精准把握。这不仅仅是一件家具,更是一个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整个套件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既可用作日常的休息和交谈之地,又能作为装饰,提升空间的整体气质。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中,这种完整的八件套罗汉床更显得珍贵,体现了明清时期家具艺术的精华与魅力。通过这套罗汉床,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工艺水平,仿佛带我们穿越回历史的长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鹦鹉”二字与“英武”二字谐音,寓意英勇威武,象征着英明神武的品质。这种谐音的巧妙运用,使得鹦鹉在文化中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成为勇敢与智慧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外,鹦鹉也被称为“富贵鸟”,它鲜艳的羽毛和灵巧的模仿能力使其与财富的象征紧密相连。鹦鹉与钱袋的组合图案,寓意“应有尽有”,传达了对富贵和繁荣的美好祝愿。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也象征着家庭的幸福与圆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艺术和工艺品中,鹦鹉常常出现在各种装饰图案中,如瓷器、木雕和刺绣等,赋予作品以生动的生命力和喜庆的气氛。其象征意义使得鹦鹉在节庆和喜庆场合中受到青睐,成为传递祝福和吉祥的代表。因此,鹦鹉的形象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寓意着希望与富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喜上眉梢”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象征着快乐与吉祥的降临。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因其叫声被视为好兆头。《开元天宝遗事》提到:“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而《禽经》则称“灵鹊兆喜”,说明早在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深植于民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艺术作品中,喜鹊常出现在铜镜、织锦、书画等多种题材中,成为表达喜庆氛围的重要元素。我国人民将所喜爱的梅花与“眉”字谐音结合,绘制喜鹊站在梅花枝梢的图案,便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这一意象不仅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幸福与好运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设计常见于剪纸和木雕等传统工艺品上,艺术家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生动的构图,将喜鹊与梅花的形象巧妙融合,展现出喜庆而生动的气息。这一纹样不仅富有美感,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成为人们在节庆、喜事中常用的吉祥装饰,传递着祝福与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狮子以其威严的外貌,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法的捍卫者。在佛教文化中,狮子更是寺院及其他建筑的守护者,它是释迦牟尼左臂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镇宅辟邪的重要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的发展,民间舞狮的表演逐渐演变,增加了舐毛、擦脚、搔痒、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这些变化使狮子由凶猛变得可爱,狮子不仅保留了镇宅辟邪的功能,同时也成为了送祥瑞的瑞兽。这种演变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认为雌雄二狮相戏时毛发缠在一起,滚动成球的小狮子象征着生育繁衍的吉祥,因而狮子被视为生育与繁荣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传统文化中,绣球也有吉祥喜庆、好事连连的寓意。因此,旧时民间常有俗语“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这一说法不仅表达了对好运的期待,也寓意着消灾驱邪,赶走一切灾难。狮子滚绣球的形象,通过生动的舞狮表演,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生动地传达出来,成为中国传统节庆中不可或缺的吉祥元素,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藏品是典型的清代中式罗汉床,采用了源自欧洲橱柜的“螺旋纹饰”床脚,这一设计体现了清朝对外贸易开放的影响,这是本藏品的独特设计风格,也是这一历史时期仅存的,完整的罗汉床珍品,独一无二,展现了当时洋为中用的趋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批准外商在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州)、浙海关(宁波)及江海关(上海)四个口岸经商,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商业交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外贸的发展,1686年洋商被允许在广州市珠江口的特定区域居住和经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则决定封锁全国其他对外口岸,仅保留广州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港口。这一政策使广州的洋行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区,聚集了来自美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法国、瑞典、葡萄牙等国的商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三行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也因其巨大的财富积累而被称为“天子南库”。在这一时期,清朝政府从广州获得了可观的税收,从道光元年(1821年)到道光十七年(1837年),每年在广州的税收超过150万两白银,全部由皇家支配。洋行还向皇帝输送象牙、珐琅、鼻烟、钟表、玻璃器、金银器等各种洋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一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清代的豪富群体逐渐浮现。依仗外贸垄断特权,十三行出现了一批中国巨富,诸如潘振承、伍秉鉴、卢观恒等人。伍秉鉴尤为突出,成为当时世界首富,财富高达2600万两白银,折合今天的50多亿元,且其收入占清政府的一半。他的儿子在美国投资铁路,年利息便有20多万两白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外,十三行还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国的瓷器、外销画及民间工艺品通过这里大量出口,而西方的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也逐渐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的交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crolled feet furniture,即螺旋纹家具腿脚,体现了典型的欧洲古家具设计风格。清代十三行通过引进欧洲雕刻木匠师傅,将这一设计元素与中国传统家具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独特特色的罗汉床腿。这种西为中用的设计不仅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清代对外交流的日益活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清代,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广州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洋行的设立使得西方工艺和材料逐渐进入中国市场。欧洲的雕刻技艺为清代家具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使家具的造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螺旋纹腿脚的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增加了层次感,也在结构上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家具的受欢迎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新兴时尚的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清代工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西方元素,创造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家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图示是典型的清代乾隆年间中式罗汉床,也采用了源自欧洲橱柜的“螺旋纹饰”床脚,这一设计体现了清朝对外贸易开放的影响,也是这一历史时期仅存的,完整的罗汉床珍品,展现了当时洋为中用的趋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 年12月4日成交价为15520.000人民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