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海岱巍峨,继齐鲁师风】——邹平二中第四届学科研讨会暨历史学科基地启动仪式

🔆

<p class="ql-block">  乘着邹平二中历史学科基地启动仪式的东风,第四届教学研讨会在今天隆重召开,三所高中50多名历史教师齐聚一堂。本届研讨会得到了王淑明校长和贾云涛校长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袁满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各项议程有条不紊进行。本届研讨会规模大、规格高、内容详实,节奏紧凑,经过一天的与会学习,老师们收获满满。学科教研室主任刘庆亮老师介绍本次会议的流程及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范蕴涵老师远道而来,以“化繁为简 通达有效”为主题,从历史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方向与方法两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她从2020、2021年高考山东卷说起,引入心理学贝勃定律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刺激这一理论,提出在教育领域,平时的训练必须要给与学生足够的仿真模拟训练刺激,使其在心理上和习惯上逐渐熟悉并适应这种模式,这样在面临高考这种关键大型考试的时候才会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从而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地立与破,不断改变模式来突破固有认知。架起高考与学生之间桥梁的就是我们老师。</p><p class="ql-block"> 要想准确把握高考方向,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对高考评价体系的精悟深研,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情境和历史叙事能力的联系性、体系化。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是高考的方向盘。两者给出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重要问题的答案。明确了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有机统一的功能以及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高考命题理念已经由教知识转向提能力、培素养;高考命题指向培育有担当与智慧的优秀公民;高考测量方式已是通过恰当而丰富地设置情境,引领学生正向正念的价值理念;高考评价模式已经从考察内容的一维评价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维转变。考查要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p><p class="ql-block"> 以此为基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遵循历史认知规律,练好历史叙事基本功,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避免照本宣科、堆砌史料,僵化素养目标。对新教材各版块各栏目要精心择取,高效利用,既要熟悉教材、也要熟悉学生,让学生学会预习、会阅读、会思考、会表达、会写作,在不断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使学生获得深沉而丰富的生命体验。</p> <p class="ql-block">  一上午的精彩报告,既有对课标与评价体系精研的深度,也有对心理学理论与史学交叉的广度,还有为人师表时时以学生为本的情怀温度,离不开范老师多年在一线的深耕,对教学的不断反省与复盘,自身求学精进的勤奋以及笔耕不辍的练习。与此同时,范老师利落飒爽,思维敏捷、口才出众,感染力强,个人风格非常鲜明。使大家看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既需要人后勤奋躬耕,也要有能够在讲台上站得住的素质与形象。只有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得此境界,方可俯拾之间皆为文章,举手投足都是教育。</p><p class="ql-block"> 报告结束后王淑明校长为范老师颁发聘书并签订协议,为历史学科基地再添锦花。</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范老师带来的是“海派”教研理念与风格,那本土教师对教育的潜心研究则继承了处于海岱余脉的邹平厚重笃实的优良治学传统。赵北京老师立足于高一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为大家带来了近代史《列强侵略的加剧与各阶级的探索》一课,史料充足、活动充分、情感充沛,突出集体备课的智慧和个人素质的体现,重视学情,突出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整课,是对256教学范式的有益探索。随后,大家分组讨论,共同分享了对此课及当前课堂模式的研究推进,对教学的指导,作了分享。教研员韩乐福老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了围绕课标对教学内容做恰当的取舍,强调了大线索、条块、前后中外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有理论,有实践,群策群力,共同为历史学科建设助力。</p> <p class="ql-block">  刘庆亮老师跟大家分享了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与研究成果,指出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身为高中老师,必须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价值引领并以此引领教学。历史不仅要研究过去的事,同时也需要研究当今现实。读不懂现实可能也学不好历史。比如当今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便会微妙地以不同角度与设问出现在高考题的考察中。刘老师认为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的作品和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和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的作品在这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面对西方散布的诸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西方民主论、西方人权论等言论,我们怎样给与有力还击?如何对一贯存有傲慢与偏见的西方话语体系进行解构以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价值与意义是什么?等等。可以说只有深刻地了解西方与中国,了解世界,拨开西方中心论的迷雾,才能深刻地看清历史的发展、东西方的实力对比变化,读懂历史,读懂中国,理解中国的选择,定位世界,真正树立民族自信。可以说刘老师的分享早已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和单纯讲授教科书的教学困境,让我们看到作为老师必须有点力图成为“专家型学者”的雄心壮志,放眼全球心忧天下,打通历史和现实的关节,准确把握国家意志和价值引领,像海绵一样不断通过读书吸收知识的水分,这样才能不断壮大自身,拥有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底气与根基。</p> <p class="ql-block">  教学研讨会与学科基地建设为邹平历史同行搭建起相互学习的绝佳平台。对教师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人的经验再好,我们再心有戚戚焉,也不能忘记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这才是学习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邹平二中历史市级学科基地的启动,不仅是邹平二中历史学科建设的新的更高起点,更是邹平市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此次会议实现了三校联动,体现了学科基地建设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相信在这艘大船之上,邹平历史学科教育会乘东风,向着更远方,再启航。</p><p class="ql-block"> 虽然高山仰止,也需后人登攀;即便孔孟不复,亦要再造鸿儒。历史学科教育事业,我辈使命在肩,必将一往无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