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的文化初探

李金山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谈到的枪,是指旧式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的兵器。如花枪、笔枪、大枪、锥枪、槌枪、梭枪(又称飞枪,标枪)、尖枪、太宁笔枪、抓枪、双头枪、双头双枪、钩镰枪、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环子枪、拐子枪、攒竹枪、长顶枪、鸦项枪、素木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龙凤枪、单钩枪、双钩枪、铁钩枪、柳叶枪、蛇镰枪、蛇尾伞枪、柜马枪、捣马突枪等。这些枪的用法除花枪、大枪、双枪、双头枪、钩镰枪外,多已失传。其中,大枪有“百兵之王”的说法;花枪舞动起来灵活迅速,神出鬼没,故有“百兵之贼”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衍生物,枪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 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人们熟知的白蜡杆、红缨、金属枪头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枪的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很长。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说: “矛是古代最主要的武器,发明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原始人狩猎图</b></p> <p class="ql-block">  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见图一)中记述,“矛”字在《周书·牧誓》篇中首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一 中国兵器史稿</p> <p class="ql-block">  在王晫的《兵仗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实录》曰: ‘黄帝与蚩尤战即有枪’”。在《事物记原》中亦有此记载。黄帝时代为传说中的时代,黄帝时代的遗物,至今尚无所见。但我国出土的大量石器时代的石质矛形器(在全国许多博物馆都可见到实物)足可说明,作为枪、矛的前身,石矛出现的年代极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帝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蚩尤雕像</p> <p class="ql-block">  炎帝与黄帝联合共抗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由于炎黄部落自主研发了各种铜铁利器,并善用地形天气等情况,最终将蚩尤部落击败,从此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铜矛在我国出土很多,分布也很广。其中以商周时期为最。殷代铜矛形体一般较为宽大。至春秋战国时期,矛头渐趋细长,也较小。至晋代,随着铁器的日益发达,铜矛逐渐为铁矛所代替。铜矛的形制因其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形制各异。马承源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论述说: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矛都是大型的,两侧有宽大的翼,有作后掠式的,也有呈叶状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矛虽然形制较多,但两翼都逐渐缩小,更利于风速穿刺。”这就概括地说明了铜矛形制演变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铜矛(见图二),矛头有60多厘米长,修长而锋利,还有几乎相同长度的镦,制作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二 战国铜矛</p> <p class="ql-block">  枪的使用以宋、明两代为最盛,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p> <p class="ql-block">  枪法既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也可以封妻萌子,被称为武术的绝学。枪法流传较多的有罗家枪、杨家枪、岳家枪、马家枪、沙家枪、六合枪、八母枪、子龙枪、大犁花枪和峨嵋枪等,各有精研,各有所长。但基本枪术技法还是比较一致的。主要枪法以拦、拿、扎为主,此外还有崩、点、挑、拨、缠、舞花等法。</p> <p class="ql-block">  随着枪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枪的著述,其中明末·程冲斗(1561 -- ?)的《耕余剩技·长枪法选》和明末清初·吴殳的《手臂录》流传较广。</p> <p class="ql-block">  《耕余剩技》(见图三)是明末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编著的一部武术著作。全书由《少林棍法阐宗》(三卷)、《长枪法选》(一卷)、《单刀法选》(一卷)及《厥张心法》(一卷)四部分组成。其中《长枪法选》共包括“长枪说”、“六和原论并注”、 “散剳拔萃二十六条”、 “长枪式说”、 “长枪式”、 “长枪图十八势并说”六个部分,对“河南枪法”的器械、特点、内容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三 《耕余剩技》封面</p> <p class="ql-block">  《手臂录》(见图四)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吴殳(1611 -- 1695),本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四 《手臂录》封面</p> <p class="ql-block">  《手臂录》由四卷和附卷组成。其卷一主要包括枪王说、石家枪源流述、枪根说、六家枪法说、脱化说、短降长说;卷二主要包括戳法、革法、步法、枪法微言、马家枪二十四势、枪法二十四势歌诀;卷三主要包括单刀手法说、单刀法十八势、单刀法歌诀;卷四主要包括马家枪考、沙家竿子用法说、临阵兵枪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说,附卷主要包括峨眉枪法并序、峨眉枪法原序、梦绿堂枪法并序、程冲斗十六枪势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吴殳的本名乔,后改叫「殳」,殳即是大枪的古名,可见其对大枪的情感的融入,已将自己和枪视为一体了。其所著的《手臂录》是根据自己学习大枪的历程和心得、经验的总结;纵向地纪录了师承源流、大枪的训练程序和方法,横向地比较分析当时各家枪法的特征、优缺点;并且透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将枪法的招式技术层次分成五品、也将练枪用枪之人的技巧能力分成六个等级;在枪棍的区别、力量的运用更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运用自己发明的枪圈理论来解说枪法技巧,更能让学习枪法的人,易于了解掌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综上所述,枪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最盛于明末清初。随着现代火药枪的问世,冷兵器的枪则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枪既为“百兵之王”,就有其历史情结和其“人格魅力”为人们不能忘怀,且深深热爱之了。</b></p> <p class="ql-block">  首先,历史名将都使用枪,如项羽、赵云、马超、岳飞、霍去病、王彦章、罗成等。</p> <p class="ql-block">  1、项羽,霸王枪(见图五)。项羽用枪的说法起源于明朝钟山居士甄伟所著小说《西汉演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五 《楚汉传奇》中的项羽</p> <p class="ql-block">  2、赵云,涯角枪(见图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六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p> <p class="ql-block">  3、马超,虎头湛金枪(见图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七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p> <p class="ql-block">  4、岳飞,沥泉枪(见图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八 《精忠岳飞》中的岳飞</p> <p class="ql-block">  5、霍去病,梅花枪(见图就),此枪乃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宝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九 《汉武大帝》中的霍去病</p> <p class="ql-block">  6、王彦章 ,铁枪(见图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十 铁枪王彦章画像</p> <p class="ql-block">  7、罗成,五虎断魂枪(见图十一)。《隋唐》故事中流芳百世的名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十一 《隋唐英雄传》中的罗成</p> <p class="ql-block">  其次,历史上使用枪的名将都是以“忠”、“勇”立于世间的铮铮铁汉、大丈夫。我们试着从有关文献里来探讨:</p> <p class="ql-block">  1、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文字中追思的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实际上是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的苟且偷安。</p> <p class="ql-block">  2、赵云是最早追随刘备的武将之一,从刘备一无所有到称帝,他一直都是刘备身边最忠心的部下。论名气,他不输其他的五虎上将;论武艺更是出类拔萃;论战功他更远远超出黄忠和马超,并且两次救出少主刘禅。可是他淡泊名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更难能可贵的是赵云“心系百姓”;“心系国家”。当年刘备攻下了巴蜀之地,想将自己刚刚得来的东西赏赐给将士们。可是在赵云的眼中,这些土地和财宝都是从百姓哪里得来的,因此他就对着刘备说道:这些土地应该还给百姓。当关羽被东吴杀死,刘备准备伐吴。此时的赵云却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道:曹操是国贼,我们应该伐魏,而不是伐吴。这句话表明白了赵云真正忠心的是汉室!</p> <p class="ql-block">  3、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 <p class="ql-block">  岳母刺字(见图十二)的故在民间广为流传,更彰显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十二 《精忠岳飞》中的岳母刺字</p> <p class="ql-block">  4、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的关系亲厚,两人虽然战功显赫,但从不结党,更不养士(门客),苏建曾经劝告卫青养士以得到好名声,卫青认为作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职就可以了,何必为求得好名声去养士呢?而霍去病也跟卫青抱有同一种看法。</p> <p class="ql-block">  史学家陈梧桐教授评价说:“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正是因为这些忠勇之士、伟丈夫、铮铮铁汉,为他们自己和他们使用的枪赋予了光辉的形象和神圣的色彩,赢得了后人的追捧和歌颂。今天我们习练枪术,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修身养性。即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注意“精忠报国”精神的潜移默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