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海洋之心</p><p class="ql-block">手机 拍摄:三星Galaxy A71 5G</p><p class="ql-block">自驾车辆:雪铁龙C5 2.3 L</p><p class="ql-block">人员组合:海洋之心(一人一车)</p><p class="ql-block">行驶里程:3505千米</p> <p class="ql-block">梅里是商末周初吴国之都。</p> <p class="ql-block">古时梅里即现在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梅里古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相传3000多年前,商末周太王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p> <p class="ql-block">长子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托辞采药,夜奔江南,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p> <p class="ql-block">而当时的无锡梅村还是荆蛮之地,古称“蛮村”泰伯来到这里后,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将这个“蛮村”变成了一个富庶的中原“鱼米之乡”的标榜之地!</p> <p class="ql-block">第一方面入乡随俗与民同好:泰伯首先表明了自己要在这里与民同耕同种同生活的决心。刚到这里,便学习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尊重这里最早的生活习惯,与民同好,“断发纹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p> <p class="ql-block">第二方面传授技术耕种生产:泰伯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们,并带领人们开挖了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港,这就是“伯渎河”后人也称“泰伯渎”!,以后经历代加宽,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都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p> <p class="ql-block">泰伯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又总结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粮食产量大为增加。</p> <p class="ql-block">第三方面教化饮食增强体质: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p> <p class="ql-block">第四方面发展文化传播文明:泰伯和当地蛮民一起,采用了“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滨的周族,是一个善歌的族群,他们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为《诗经》中重要部分。泰伯到无锡定居终生,这些诗歌首先对无锡产生直接影响。泰伯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后人称之谓:吴歌。六朝《陈书》云:“讴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传说,梅里北九华里的里山坡的“歌午墩”,就是泰伯在那里常唱吴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而且,泰伯还在这个蛮荒之村,带领群众广植梅树,梅花绽放,陶怡百姓心情,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欢歌笑语!于是后人为了纪念泰伯开发“蛮村”的功绩,于是改为梅村!并将镇上伯渎河向南的一条支流称为“梅花港”,港上的桥叫做“梅花桥”,梅花港边的一条街道也叫“梅花街”。</p> <p class="ql-block">大江南北、太湖之滨都受到泰伯谦让和开拓精神的导化,渐成为衣冠礼乐之邦!这里的勾吴古国历经二十一世,至夫差亡国,共历600余载!</p> <p class="ql-block">所以说这个梅里古都和苏州的周庄同里以及浙江的南浔乌镇甚至全国大大小小几百个千年古镇不同的是,别的都叫什么什么“古镇”,而梅里可以称为“古都”!别的都称为什么什么“千年古镇”,而梅里则可以骄傲地称为“千年古都”!</p> <p class="ql-block">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下一集:浒墅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