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言文教学之道,享流水遇知音之乐——朱幼菊名师工作室高段11月教研活动

稳稳的幸福

<p class="ql-block">  秋气轻寒,正是可人天。2021年11月24日上午,新洲区小学语文朱幼菊名师工作室高段教研小组,齐聚美丽的仓埠街中心小学,在知音雅乐之中,听一场情深,感悟一份心声,积淀文言语言的内蕴,求索着文言教学的艺术之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讨活动围绕“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展开。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严密简洁,文约意丰,而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该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又有哪些教学策略?尤其是在学生已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六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又该如何开展呢?相信我们会在这里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  首先,老师们认真聆听了由仓埠中心小学高红丽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高老师气质温婉,语言功底十分深厚。课堂上,她紧扣单元要素,在袅袅琴音中,引导学生款款诵读,细细品味,在感悟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层层深入领略美的意境,体悟“知心明志”的知音情怀。她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读准读通课文,纵情吟诵识知音;接着抓住关键句子,指导朗读,发挥想象,理解伯牙子期是何等的心灵相契,高山流水明知音;然后借助琴音,感知伯牙破琴绝弦祭知音的悲痛欲绝;最后利用课后学习袋,深入了解“知音难觅”,指导学生诵读,千古传唱怀知音。整堂课,古韵浓厚,书声琅琅,渗透着浓浓的文言文学习氛围。</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仓埠街靠山小学的余玲沁老师讲授《文言文二则》的第二篇《书戴嵩画牛》。余老师年轻活泼,活力十足,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氛围宽松自由的氛围,吸引着学生乐说,乐想,更乐于表演。课堂上,余老师抓住了关键词句带领学生研学课文,通过想象“尤所爱”感悟杜处士的“好书画”;抓住两个“笑”,感悟人物的特点;通过表演和讲故事,步步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之后,两位老师分别针对所执教的课进行了说课,介绍自己是如何落实教学目标的。接着,在区教研室教研员张燕老师的引导下,老师们围绕着“高年级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展开了热烈的研讨。</p> <p class="ql-block">  徐古街桃花小学的胡田老师第一个发言。她认为高老师的语言很凝练,各方面的串联很优美,老师的语言功底很扎实。通过反复的诵读,达到教学目标。紧接着,通过小小的拓展,古名人对伯牙子期故事的评价,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最后再带着学生进行填空式、看图式的背诵,将背诵落实得很到位。</p> <p class="ql-block">  阳逻街中心小学的高凤莲老师认为,高老师的整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突出了文言文学习的好方法——诵读。她的诵读设计形式多样化,目标实施有坡度。在方法的引领上,也体现了自主性。提出的“心”“志”的点非常好,弹琴明志,听音明心。音乐氛围渲染得好,让学生在音乐当中领略美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特别是她还抓住了文本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拓展,如“清风”“明月”。不仅让人受益颇多,也给了大家一种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邾城二小的巴丽平老师表示,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流传的佳话,短短几十个字,在高老师的讲述下,得到了极为精妙的诠释。①以读为本,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朱熹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要做到有层次地读。高老师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到整个过程当中,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们在不同层次的朗读当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②关注文本的表达,感受语言的魅力。高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比如她指导学生理解“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以及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情景的对话,进行填白的思考,步步深入地来理解“知音难觅”。③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春风化雨,不着痕迹。比如借助插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补充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  汪集街中心小学的熊道静老师提到,高段的文言文学习与中段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高老师紧扣单元要素,通过设计想象活动,结合音乐,理解“知音难遇”。而仿写的设计,更能理解到文言文句式、结构的美感,也对伯牙的志向进行了补白,学生就更能深入明白“知音难遇”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凤凰中心小学的彭程老师说道,听完这堂课,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解决了自己面对文言古诗教学时的畏难情绪。彭老师结合张主任提到的议题,认为高老师是通过抓住“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样的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同时结合拓展的资料,引导学生去理解艺术之美,理解伯牙子期之间这种深厚的知音之情。除了注重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的语言进行品味,还要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再去品味其中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凤凰中心小学的杜婷老师同样高度赞扬了《伯牙鼓琴》这节课在“朗读”方面的表现: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加深感悟,让读成为学生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加强自身学习体验。其次,教给了学生习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除了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还有想象画面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贯彻得非常好。最后,引导理解有方法。课堂上,除了朗读之外,播放音乐渲染,借助图片仿写,想象画面,用自己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过渡,都能带领学生理解文本。不得不提的是,板书设计也在无声处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志”字的写而又擦,擦而又写,在细节处也契合了文章“知音难求”的情感内涵。</p> <p class="ql-block">  此时,区教研室教研员张燕老师适时提出了疑问,我们该如何理解单元要素里的艺术之美?其实,我们不应该仅仅感受其中的“音乐之美”,还应该借助伯牙子期之间的深情,感受两个知音之间深厚情谊的“知音之美”,当然还应带领学生去感受文言文那简洁凝练的语言之美。</p><p class="ql-block"> 同时,张老师也点出高年段的文言教学是有基础的教学,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时,与中年段的教学是有区别的。高年段的文言文教学将简单的文言文讲得很厚,讲得很深,中年段文言教学则更关注趣味性,尤其是在初读时,是各有侧重的。</p> <p class="ql-block">  凤凰中心小学的王聪老师在肯定高老师高效的课堂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虽然高老师的功底很扎实,语言文字都非常美,学生也都把这些基础做到了,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了解“知音”的深刻的含义。正是因为缺少了想象环节:当钟子期去世,伯牙来了之后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此处没有去思考、表达,导致后面不管是读也好还是背也好,都没有真正将情感激发出来,未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所以,王聪老师建议,可以让学生先简单来谈一下,什么样的人是你的好朋友?引导学生对好朋友的简单探讨。接着,老师再慢慢引导到理解课文里面去,这样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就会懂得,原来知音是这么难求,能够找到一个懂自己心声的好朋友原来这么难,所以才能够体会到为什么伯牙最后会因为钟子期不在而断琴,情感的高度也会更拔高一些。</p> <p class="ql-block">  随后,三位指导老师也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专业、实用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邾城章林小学的邱芬芳老师先是高度赞扬了高老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接着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具体谈了高老师值得学习的两个方面。一是高老师在带着学生展开想象,去理解“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时,先引导学生去读句子,通过字面去想象高山和流水,紧接着播放了琴音,借助音乐渲染再来想象画面;然后又进行了几个拓展:①通过提供学生可能不会说的叠词,结合大自然的景物图片,进行想象;②通过提供孔子游春的图片和文字,再次进行想象。此时,想象的层次提升了,学生也明白了弹琴者的“志”在哪里,听的人又听出了弹琴者的“志”;二是对课后资料袋的处理,不仅是出示了,还进行了有效利用,让学生再次加深理解了“知音”之情。</p> <p class="ql-block">  邾城二小的王芬老师谈道,高老师的课让人感受到了她的语文功底。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高老师在上课时能够“重”一点。尤其是在重音部分,比如子期在称赞伯牙的琴声时,是一种赞叹的语气,如果一直去强调语气词的轻读,反而弱化了这样的赞美的语气。因此,在读的时候,可以着重强调重读语气词前面的“善”“魏巍”“汤汤”,重音读好了,语气助词的“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理解最后一句时,建议留两三分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为什么子期去世了伯牙会‘断琴绝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伯牙作为一个有名的琴师,对待自己的琴一定是十分珍爱的,然而却在子期去后却拿起剪刀断琴绝弦,这样做是否太过了?再来理解“知音难觅”,教学难点就会更突出了。</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的课讲出了一种新意,课堂氛围十分宽松自由。但王芬老师建议余老师的课堂能“慢”一点。由于是文言文,我们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文言文的美就在于它的言简义丰,我们要通过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去让孩子感受文言语言的美。</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余老师抓住了两个“笑”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特点,设计得非常好。但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语言上的细节,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书戴嵩画牛”的“书”不是写戴嵩画牛这件事,而是题在《戴嵩画牛》这幅画上的题跋,“锦囊”不是装饰,而是用锦囊来收藏宝物。最后,建议以最新版教材为准,弱化“谬矣”的解释,可以放在拓展里面进行讲授。</p> <p class="ql-block">  邾城一小的曾慧老师表示,听过高老师的很多次的课,每一次都进步非常大。整节课洋洋洒洒,环环相扣,洋洋乎若流水,循循乎若阶梯。</p><p class="ql-block"> 同时曾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文言文在讲的时候肯定围绕单元要素来展开,即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但这节课在想象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可以换人称、换角色增加创造性的复述。2.在理解“知音”时,与其深挖“高山”“流水”,不如联系它的故事背景。3.关注古文的“锺”与今文的“钟”,“锺”字仅在姓氏、人名中得以保留“锺”的写法,如钱锺书、锺子期等。其他含义均被简化的“钟”字所代。</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的课则要注意,不同年段的文言文教学在初读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学生会的,老师要放手,给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在处理多音字时,也应该以生为主,先让学生读,自我发现,再来讨论。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环节落实得很不错,但还要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如“常”(吃饭也带着,睡觉也抱着……);表演也是一种想象,但在表演时忽略了一个关键词“拊掌大笑”这样的一个动作细节。</p> <p class="ql-block"> 最后,区教研室教研员张燕老师进行了总结。</p><p class="ql-block"> 她指出,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本单元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伯牙鼓琴》是从音乐之美中,听一个故事,从故事中感受两位不同身份的人能够心意相通, 感受他们之间深厚的知音之情,感受文言文的优美的语言形式这三种艺术之美。首先,教学时教师要精准定位,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感受“知音”的内涵上。难点在如何一层层理解“知音”的含义。知心又知志,对“知音”应有一个逐步理解深化的过程。先是基于文字,知琴声。通过让孩子去听取感受经典的音乐片段,对比着感受“高山”“流水”,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故事以及所处的环境去想象,理解所谓“知音”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更无身份地位的差别,深入感受“知音难求”,体会伯牙“断琴绝弦”的悲痛欲绝。</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的课堂灵活,形式活泼,学生参与度和参与面非常广,但是缺乏层层深入的过程。《书戴嵩画牛》是借助故事,认识两个人,明白一个道理。认识一个人,即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也是有过程有层次的,比如认识牧童,从“拊掌大笑”感受到牧童的天真活泼;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感受到牧童的善于观察;从“谬矣”感受到牧童的直率,敢于质疑的特点。明白一个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此处更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如“学当问师,工当问匠,食当问厨,病当问医”。</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在进行高年段文言教学时,应淡化学生已有的东西,多关注生僻字、长句子、古今异义的地方。在理解环节,要教给学生,让学生从读当中发现问题,从学生的理解中发现教学难点,基于这样的基础上,以交流的方式引出教师的重点指导,而非面面俱到。</p><p class="ql-block"> 另外,教师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单元要素,解读时以《教师指导用书》为主,准确把握课后习题的要求,及时关注教材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我们小语人始终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撰稿人: 刘鹍鹏</b></p><p class="ql-block"><b>审稿人: 张惠芬</b></p><p class="ql-block"><b>摄 影: 华柏珍</b></p>

老师

文言文

学生

教学

知音

伯牙

理解

想象

感受

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