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邇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在其著名詩篇《蜀道難》中提到的魚鳧在哪裡呢?記得小時候,外婆帶我到溫江遊玩,告訴我溫江也稱柳城,我不知道緣故,就問外婆,外婆說是為了紀念魚鳧,因為那是魚鳧王種下的。可魚鳧與柳城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帶著疑惑,在辛丑牛年初冬的一個冬日暖陽,我便來到了魚鳧城遺址所在地~報恩村,開始了解惑之路。<br><br> 我從報恩村經過直屬村一直走到了魚鳧村。邊走邊尋問當地村民,在村民的指點下,終於找到了兩個有關魚鳧城遺址的文物標識標牌。一個文物標識標牌在報恩村,在雜草叢中孤立地站著,仿佛是在向人們默默昭示著它曾經的輝煌。可沒有看見魚鳧城的城墻遺址。另一個魚鳧城遺址文物標識標牌在魚鳧村,也是在路邊,孤零零的矗立於菜地之中,它的對面就是一戶農家。當地的人們似乎對兩個魚鳧文物標識標牌很熟悉,卻又不關心。在魚鳧村魚鳧城遺址的城墻仍然沒有看見。當地政府似乎對魚鳧城遺址很關心,對報恩村和直屬村的村捨做了統一修建,連鄉村小道也有了文化的符號。但是為何卻沒有留下一段古城墻的遺址呢?也沒有建一個紀念室,以展示在魚鳧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真的很可惜!<br><br> 經過查閱資料,原來魚鳧是古蜀國五代蜀王中繼蠶叢柏灌之後的第三個國王,魚鳧之後還有杜宇和開明兩位古蜀國國王。古屬族魚鳧氏原居岷江上游山地,距今約三千多年前遷入成都溫江。在魚鳧王建都時,下令廣植楊柳樹最為國界,故古魚鳧城楊柳依依,史稱“柳城”。<br><br> 古魚鳧城俗稱“古城埂”,史載宋時古城尚“遺半存”。考古證明,該遺址呈六邊形,面積四十多萬平方米,距今已經4300-5000年。魚鳧城遺址現主要集中在溫江區萬春鎮的報恩村、直屬村和魚鳧村一帶。魚鳧村遺址文化內涵為寶墩文化時期遺存的中心聚落。以保存較為完整的城垣為顯著特征。有幹欄式、木骨或竹骨泥墻式房址,堅穴土坑墓和灰坑等遺跡。出土文物有石斧,錛凿和陶喇叭口高領罐、繩紋花邊罐和尊等。這些文物對研究長江流域文化與中原地區之間的密切關係具有突出地位,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為確立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多元化一體學說提供了重要佐證。其中出土中豐富的遺跡種類和文物,填補了巴蜀文化研究的空白,對於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及青銅器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有承上啟下的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文明起源史上一處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1985年7月被列為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作為成都平原史前城池的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准,該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br> 關於魚鳧王,還有其他的傳說。在流經溫江的江安河(古名望川源)沿岸曾散存多處具有古屬族文化象征的大石遺址。萬春鎮境內的馬壩河歷代相傳為魚鳧王飲馬之處。與萬春相距不遠的壽安鎮,尚有魚鳧王墓等遺跡。本欲打算去看看,查閱資料後才知道,滄海桑田,魚鳧王墓(俗稱大墓山,)周圍已經變成農田了,只有一個文物標記牌。魚鳧王妃的墓(俗稱小墓山)也沒有什麼遺跡了。<br><br> 美篇中的美景是從報恩村、直屬村、魚鳧村以及魚鳧王塑像附近拍攝的。一路走來,鄉村寧靜祥和,美麗的川西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而明媚陽光中隨風飄落的金黃色銀杏葉在藍天白雲的襯托分外妖嬈!<br><br> 辛丑牛年十月二十一,時適西方感恩節。感恩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感恩外婆為我種下文化的種子,使得了今日之行,有所收穫。</h3> <h3>報恩村的魚鳧城遺址標識</h3> <h3>報恩村鄉間小道上的文化符號</h3> <h3>位於報恩村的魚鳧城遺址文物標識標牌</h3> <h3>位於魚鳧村的魚鳧城遺址文物標識標牌</h3> <h3>直屬村村間小道的文化符號</h3> <h3>魚鳧王塑像在春暉路公交車站對面的農家樂門口。</h3> <h3>魚鳧王簡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