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观察的过程就是研究和读懂幼儿的过程,静下心来发现他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只有读懂幼儿,才能找到适宜不同幼儿发展需求的支持策略。本月我们从工作室安排中选取了一则游戏视频,进行观察记录的书写和集体线上研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 ↓</b></p> 分享记录 <p class="ql-block"> 首先,三组的老师们把各自的观察记录分享在群内,大家互相观看。</p> 观察研讨 <p class="ql-block"> 分享后,我们决定重点从大家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分析部分开展研讨。三组组长李琳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b>问题一</b>:我们应该重点分析其中一两点,还是对观察到的每一点都进行分析?</p> <p class="ql-block"> 问题二:如果自己是视频中幼儿的老师,怎样在不打扰幼儿的情况下,推动游戏更深入进展?</p> 问题一 <p class="ql-block">翟杰老师🎤:</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关注的点都不同,将所有关注点想好,着重分析,不求多但求精。</p> <p class="ql-block">刘洋老师🎤:</p><p class="ql-block"> 都罗列出来也未尝不可。我们可以在每个点后面举一个例子,这样可以更加清楚的表明,提炼出来。久而久之也可以培养教师的观察与分析能力。</p> 问题二 <p class="ql-block">翟杰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家都写到了教育策略,但是都写得比较泛泛,如何能够在分享环节让幼儿获益更多,或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幼儿进入自主深度学习探究,从而引发后续的探索游戏,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p> <p class="ql-block">张婷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大家说的如何推动游戏进程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大家也是按照两个思路在写,一是进行分享活动,二是教师给与经验支持。对于幼儿经验分享,我们可以给与幼儿充分的讨论,游戏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下一步游戏计划是什么?完全由孩子做主,既提炼上次游戏的经验,又计划之后的游戏,可以全班幼儿共同建议,教师只做引导。对于二,教师可以采用比如游戏环境的调整,游戏材料的调整和材料摆放方式位置的调整进行支持,比如再将这样一组材料拿来,放到一旁,尽量引导幼儿使用材料,进行游戏难度和层次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刘超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教师应该放手游戏,相信幼儿。这里的“放手”不仅是指在游戏过程中放手,不随便干预孩子,更是从教师心理上真正地去放手,不预设目标和玩法,带着对孩子的信任允许他们自主决定如何游戏。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在一次次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探索、出现解决问题、从而引发深度学习,不需要我们教师做太多干预,我们只需要给与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信任,“静待花开”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焦捷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老师不要直接指导游戏。因为直接指导会使幼儿把我们作为局外人,而且会打断幼儿的思路,影响幼儿的游戏行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当中,这样游戏能持续更长时间,将成人角色转换为幼儿眼中的“游戏者”,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与帮助。 </p> <p class="ql-block">刘洋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就视频中孩子们的游戏来说,如果我是班级老师,我不会介入指导。因为说实话,孩子们能够这样玩儿已经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在尝试中感知平衡与受力点这些知识,学习同伴间的合作,已经是极大的收获了。</p> <p class="ql-block">裴璇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将视线放低,以幼儿的心理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在该视频中,通过幼儿材料的摆放及游戏的方式,我觉得孩子在玩儿“奥运会——跳水”的游戏。想要推进接下来的游戏,可以将“奥运会中的体育项目”生成集体活动,提升幼儿的社会经验与游戏体验。</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幼儿专注于游戏体验中,所以不建议教师在幼儿没有寻求帮助的的情况下进行介入。应将自主权完全还给幼儿,让幼儿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游戏。教师在一旁做旁观者和支持者,待幼儿寻求帮助时,及时出现。</p> 研讨总结 <p class="ql-block"> 一、当游戏中某方面发展比较明显时,我们可以选择一到两个角度进行重点分析;当游戏中出现孩子们更多的发展,案例价值丰富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分析点与案例情景结合,更加清晰。</p><p class="ql-block"> 二“适时介入”与“不一定介入”。</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的游戏遇到困难,或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阶段时,教师可适时介入,或是以游戏参与者的方式,或是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引导,或是在材料上进行调整。以免干扰幼儿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当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游戏,有了新经验,教师大可不必介入,多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相信孩子,“静待花开”就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