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乌 镇 一 瞥</p><p class="ql-block"> 一一东栅印象</p><p class="ql-block">摄影:周兰 朱瑞雪 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朱瑞雪</p> <p class="ql-block"> 乌镇,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我的老家在上海龙华镇,但我却是在北方的大海边长大成人并退休至今的。</p><p class="ql-block">那个在青石板路上</p><p class="ql-block">撑着一把油纸伞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常在梦里把我带到美丽的江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阳春三月,我与悦读中文网的文友们,终于来到了这梦寐以求的乌镇。</p> <p class="ql-block"> 乌镇,草创于春秋战国,而兴于唐又盛于宋。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现在更是焕发了青春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这里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人称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这里水网交织,因而设栅。(桥下以木为栏曰栅)在东西南北设四栅,即东栅、西栅、南栅、北栅,东西长二十里,南北距十里,可见乌镇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是从嘉兴南湖来乌镇的,因此首先进入的是东栅。东栅进门后,第一眼看到的水域就是财神湾,湾里还停泊着乌篷船。</p> <p class="ql-block">站在岸边望去,错落有致的居民群延伸着幽幽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这里有木心的晚晴小筑和茅盾的故居,在同一条街的两端,中间隔着各种商铺与人家,即没有高大的门楣,也没有抢眼的标识,与周围房屋一同隐匿在岁月之中,安静至极。</p> <p class="ql-block"> 木心,乌镇人,自幼酷爱绘画、文学、音乐。12岁写诗,16岁便在当地报刋发表散文,木心一生笔耕不辍。他少小离家,中岁去国,暮年回乡。</p> <p class="ql-block"> 新世纪,木心应家乡乌镇竭诚邀请,于2006年以79岁高龄,返乡安居,并将翻新的祖屋易名"晩晴小筑"。</p> <p class="ql-block"> 2011年逝世,同年乌镇为之建起"木心美术馆"。2011年以后木心的英译小说集《空房》,个人《文学回忆录》先后出版。并获两岸各种年度图书奖五种。</p> <p class="ql-block"> 2014年,他的著名诗作《从前慢》被谱曲,2015年春晚由刘欢演唱。</p><p class="ql-block"> 我亦非常喜欢《从前慢》这首诗作,2020年受此启发,写下的现代诗《信》,获得了第三届世界最美爱情诗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 怀着对木心的崇敬迈进了"晚晴小筑",仿佛走进了时光深处一般,樟树郁郁遮天,藤蔓幽幽环绕,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框在玻璃盒子中的木心手稿上,往日的岁月,好像也被照亮了。</p> <p class="ql-block"> "粉墙翠枝红灯青帘夹杂其中,五色裳服宝马香车往来期间,才像个太平盛世"。在木心的记忆里,乌镇是慢的,但同时也是极有活力的。</p> <p class="ql-block"> 桃红李白青石条,春风细雨青石板。从木心的小筑出来,与那么多游人一起行走在这青色的雨巷里。</p> <p class="ql-block"> 眼之所见亦是青砖黛瓦,木门花窗,虽然有些斑驳,这是岁月的留痕,许是李白杜甫们遗留的稿笺;或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小巷幽深,我们沿街依次走过百床馆、民俗馆、三白酒作坊、蓝印花布坊、木雕馆、钱币馆、立志书院、茅盾故居……</p> <p class="ql-block"> 染房院子里,竖着密密麻麻的晾晒杆,蓝印花布在微风中飘飘荡荡,那质朴的韵味,让我瞬间忆起了《似水年华》。</p> <p class="ql-block"> 不!应该是电影《似水年华》让我知道了美丽的乌镇。我们在这儿,乐此不疲地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立志书院始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年馆舍建成,浙江巡抚杨昌浚题"有志竟成"匾。严辰任山长,并在此任课20余年,有诗云:中兴气象唤文昌,茅蕝重开瓦砾场。西浙弦歌方竞响,偏隅俎豆亦生光。不负前辈所期,在此果然走出了茅盾、沈泽民等一批有志有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茅盾故居紧挨着立志书院。</p><p class="ql-block">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有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初中曾学过先生的《白杨礼赞》。</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命为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p> <p class="ql-block"> 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1983年中央决定修复北京、乌镇两处茅盾故居。</p> <p class="ql-block"> 40余年后,先生的故居,早已饱经风霜,我站在他曾亲手种下的棕榈和天竺旁,依稀感觉先生还在书桌前日夜疾书,时光似乎也定格在这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 江南古镇不稀,乌镇与众不同。这里文化层叠多元,一层层,一叠叠,皆有精彩。这里的百床馆、民俗馆、木雕馆……无一不透露出加载的丰厚历史和生活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这里即有沉静如同琥珀的一面,也有繁盛如同艳阳的一面。从大型广告上得知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开过不久。据说,从2014年开始,乌镇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这亦是现代与古老的一次成功牵手。</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写这篇游记时,得知今年10月第八届乌镇戏剧节盛况空前。来自五湖四海数百组艺术表演团体,他们以乌镇的木屋、石桥、巷陌甚至以摇撸船为舞台,献上上千场精彩演出,为古老小镇,点缀着现代艺术的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的缘故,只能匆匆一瞥。但当我踏上乌镇的石板路上,便爱上了这亦古亦今,教人千梦萦回的江南水乡,这副烟雨濛濛的水墨画卷至今都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乌镇,我还回再来的。再见东栅!再见乌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1年1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