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时间”到认识“您”

侯秀春

<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在新惠第九小学听了一节《认识时间》的示范课。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援蒙支教的胡静老师组织,张爽老师上课,黄莹老师参与指导。为七小和九小的老师做了示范引领。</p> 课前调研 <p class="ql-block">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是我们上课的基础。张老师采取了抽样调研的方式,20名学生,四个问题,对于出现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这节课知识建构的基础。</p> 学具准备 <p class="ql-block">  课件、学习单、学具袋、教具、实物模型等,每一处都展示着教师的精心准备。课件中卡通的形象,巧妙的音乐计时,形象的动画展示。学具袋中以组为单位,设计了三种不同的体验要求,有算有写有做,为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p> 课上精彩瞬间 <p class="ql-block">  你认识时针和分针吗?然后让学生记住上课前,时针与分钟的位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时间的变化,为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做好铺垫。</p><p class="ql-block"> 认识表盘中的大格和小格。首先,资料介绍:两个数之间叫一大格,两个小短线之间叫一小格。其次,根据读资料了解,用学习单通过比划、涂色,数一数等活动,感受大格与小格的区别与联系。第三,在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有比较,有分析,有改正。真正的学习就这样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一分钟有多长?先猜测,一分钟能跑一百米,读一个故事……,答案不一,充分体现了孩子对一分钟长短的不理解。但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中的前测,为活动开展做好准备。利用学具袋感受一分钟有多长,每组中,有做计算题的任务;有写“时间”这两个字的任务;还有拍球的任务。用音乐计时更凸显了活动的趣味性,儿童化的特点。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参与度高,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了孩子的活动经验。汇报交流阶段,结果的展示,比较,反思。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习自然发生。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p><p class="ql-block"> 一小时的感知。一集《熊出没》大约十分钟,几集是一个小时。一节课四十分钟,一个课间是十分钟。怎样是一小时?从生活经验中感知,从实际经历中体会。这样的方式方法,本身就是数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打通隔断建立联系,这是教师应该有的素养。</p><p class="ql-block"><br></p> 课后座谈 <p class="ql-block">  首先张爽老师对本节课做了介绍和反思。从课前调研,到学情分析。从目标确定,到重难点的落实,再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想的细、做的实、构思的巧。</p><p class="ql-block"> 其次,黄莹老师对这节课做了专业的点评。整节课整体思路清晰,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充分感受一分钟的时长,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徐成娟校长从课堂氛围,课堂安全,小组合作的角度分析了课堂,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温润的课堂,期待花开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王贵东校长对此次援教老师在九小组织的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让老师们像张老师那样深入研究教材,活动开展方面加强同伴互动,名师的专业引领,课堂教学要从模仿“形”,到领会“神”。</p> 听课后反思 <p class="ql-block">  本次学习绝不仅限于一节课和一次座谈。还应该包括着课前的调研,备课的过程,那种专注与忘我。而这些让我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个词——教育情怀,这才是我真正的“遇见”。从黄莹老师的到来,到这个团队的到来,让我们多了一个认识我们自己的维度。每个老师都有当好教师的梦想,每个老师都有一份对得起孩子的责任心,这是我们自我成长的真正内因。激发这种内因一定是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活动,学生的改变,不是什么管理,更不是什么制度所能达到的高度。为啥这样说,因为七小的老师随着黄老师的到来,在慢慢改变,而这种改变我看得见,却没总结出来,我要不断深入思考,这也许是我思考的方向,甚至我要反思为啥在黄老师的带动下,认真备课,甚至深夜交流,反复磨课呢。</p><p class="ql-block"> 从“认识时间”到遇见张老师,从张老师到这个团队,从这个团队到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就是最好的“遇见”。</p>

老师

学生

这节

学习

课堂

一分钟

活动

黄莹

交流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