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北永清县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三地中心位置,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风土人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们七零后这代人,最喜欢儿时的一种美食小吃叫“蹦豆儿”,天津人则叫“崩豆”。</p><p class="ql-block"> “蹦豆儿”、酸制糕、拐桂糖、爆米花,可以称得上我们童年记忆里:永不失魂的最美小吃替代品;炒蹦豆的原材料可以用黄豆、豌豆、蚕豆等。</p><p class="ql-block"> 我们永清当地经常用黄豆蚕豆来炒“蹦豆儿”,炒蹦豆灶具,最好用农家的大铁锅。每当严冬腊月,母亲看着骨瘦如柴、两眼深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孩子,总会将秋季里从生产队地里捡回的豆粒,小心翼翼地从“葫芦瓢”器皿里倒出来,用八角、花椒、葱姜调制好的食盐水泡制。(葫芦瓢,当地盛五谷杂粮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 泡制好的黄豆或者蚕豆,母亲用笊篱从盐水中轻轻地捞出,然后放在通风有光线的地方,将豆子上的多余水分晾干;母亲冬季的白天里,坐在暖暖的炕头上,紧锣密鼓的纳鞋底、补衣袜、择棉桃、搓玉米。</p><p class="ql-block"> 到了傍黑,母亲则会缓缓地爬下炕。从院外背来干燥的碎枝烂叶,倒在斑驳的灶台前;“孩子们,妈妈给你们炒蹦豆儿了”,兄弟几个听到母亲的呼唤后,美得简直上了天,纷纷挤到灶台旁,看着母亲为家人炒“蹦豆儿”吃。</p><p class="ql-block"> 热锅里的蹦豆,在高温的烤制下,一个个“啪啪”作响,高兴得裂开了嘴,纷纷争先恐后蹦到了锅沿外,孩子们兴奋至极地争抢着炒熟的“蹦豆儿”,迅速地投入嘴里“嘎巴嘎巴”嚼了起来,那种清脆怡人的豆瓣香,迅速弥漫了整个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自打一记事,我们村距离县城较远,经济落后,人们生活仅能维护温饱问题。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人民唯一获取精神食粮的来源:只能依靠几场有限的露天电影。</p><p class="ql-block"> 流动的电影放映队,每次来到本村之前,都会提前通知本村大队部;男女老少获取播放“露天电影”的消息后,一天到晚都会奔走相告,喜气洋洋。特别到了冬天晚上播放“露天电影”之时;家里人都会早早地吃过早饭,然后在自家大铁锅里炒上:蹦豆儿、花生、瓜子,然后口袋里装得满满,只等露天电影早点播放。</p><p class="ql-block"> 嚼着香酥可口的蹦豆儿,津津乐道欣赏着“抗日神剧”露天电影,不时地跟着观众一起鼓掌叫好。我吃“蹦豆儿”的馨香,总会馋得一旁的小伙伴“小强”直流口水;他总会作揖乞求“三哥,我拿糖块给你换点蹦豆儿吃,好吗”,小小的交易就这样产生了!</p> <p class="ql-block"> 北方的冬季里,美丽的雪花总会接踵而来。为了不影响母亲在家里做针线活,不怕冷的孩子,总会狼吞虎咽地吃罢早饭,来不及擦拭嘴上的“粥嘎巴”,衣兜里装满母亲事先炒好的“蹦豆”,拉起一旁等待许久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一起跑出院子,消失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滚雪球、堆雪人、吃雪包、打雪仗,伙伴们玩得气喘吁吁,热火朝天;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衣兜里的“蹦豆儿”撒了满满一地。</p><p class="ql-block"> 调皮淘气的伙伴们“一哄而上”,幸灾乐祸地抢着雪地里的蹦豆儿,毫不客气地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那种欢快的童年岁月,总是如潮水一般历历在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