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夏时制并不是每年所采用的夏季作息时间,而是在我国历史上,有几年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称为夏时制。施行夏时制时,所有的计时表盘,两头都需要分别拨快、拨慢一小时。</p><p> 1986年4月,我国有关部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具体做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二时整,将时针拨快一小时,即将二时拨至三时,夏时制开始。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二时整,再将时针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二时拨至一时,夏时制结束。 从1986年到1991年,除1986年实行夏时制的第一年,是从5月4号开始到9月14号结束外,其他年份均按规定时段施行。夏时制开始与结束前几天,新闻媒体等方面都会发布通知。我国的夏时制实施年代有限,从1992年暂停实行。</p><p> 1986年,我在武功师范学校任教,当接到实行夏时制的通知时,感到很新奇。那时工资低,每月只有四十元左右,有手表的人并不多。记得我当时用的是不到二十元钱在寄卖所买的一块旧怀表,在夏时制施行前的5月3号晚睡觉前就提前将表拨快了一小时。第二早按夏时制六点起床,新闻广播的报时也将北京时间改为夏令时,可人总感觉哪儿不自在,大脑昏昏沉沉的。</p><p> 从1972年上凤师开始,我的起床时间基本固定在早晨六点,二十多年的习惯使得这个点成为我准时苏醒的“生物钟”。夏时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比平时早起了一小时,据说这么做可以节能降耗,是“日光节约时制”。但打乱了过去长期的作息规律,许多人因早起一小时而感到精力不足、睡眼朦胧,大都是不适应的。对学校工作而言,教师工作量没有啥变化,晚自习节能省电带来的优点并不突出。当第一个夏时制结束,将时钟又拨回到正常的北京时间后,而我们做教师的绝大多数人,生物钟由于四个多月的改变,却再也拨不回原来的六点了。对我而言,从八六年至今这三十五年来,无论晚上几点入睡,早上五点左右必醒的模式更是改变不了了。深受其害更多的是幼儿园的小孩子,由于上班时间提前,每天的早起剥夺了他们生长发育期间的睡眠需求;中小学课堂上的学生大多萎靡不振、睡眠不足;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作息时间与出勤效益都受到了极大影响,譬如说航班、火车、公交;孩子出生日期;早起并不代表能早睡反而导致用电量增加了;三顿饭的饭点也因此改变而感到别扭……</p><p> 后来专家们又说,夏时制在我国意义不大,可能得不偿失,还会给人们的生活添乱。所以,从1992年开始又取消了夏时制。</p><p> 86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夏时制是改革的产物。初衷是好的,但短命的结果说明其弊大于利、是失败的。像我这种人、身体内在控制时间的生物钟,因再也回不到从前而有点遗憾。今早又是快五点时醒来,不由人想到了夏时制,胡乱写几句,也是经历过后的一点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