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雍 人</b></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缺少不了这七样东西。茶虽排名末尾,但也占据着一席之地。茶为我国的“国之饮”,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生活中都离不开它。在西北地区的民间,就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我国是世界公认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发于神农,闻于先秦,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发展,茶不只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华,更成了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现象。儒家以茶修德,佛家以茶修性,道家以茶修心。茶和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精神结缘,倡导养廉、雅志、励行及和谐、包容、友爱的饮茶风格,培养人的雅量;茶和佛家“以茶礼佛、以茶助禅”的理念融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茶道,倡导人的心量;茶和道家“天人合一,止虚极、守静笃”的思想渗透,开创了“坐忘无我、旷达逍遥”的饮茶意境,薰陶人的气量。</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罐罐茶”,它虽处山野乡村、居农家茅舍,地处偏僻,少人赞誉,但却一直历暑经霜、孤芳自赏,悠然自得、舒徐繁衍。</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资料介绍,“罐罐茶”主要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关中、陕南、天水、陇南及西南和中原的部分农村及偏远山区。喝罐罐茶的时候,罐罐里盛水在火炉上烧,同时在炉边烤上干枣,等罐罐里的水开后,将茶叶和烤好的枣、捏破壳的桂圆放进罐罐里熬,待溢过好几次,才将熬好的茶汤倒进小茶盅,然后给罐罐里续水再熬,最好火炉边同时烤上馍馍、洋芋等,边熬边喝,边喝边吃,惬意快哉!</p><p class="ql-block"> 陕南略阳民间就流传着一个很形象的喝罐罐茶的顺口溜:“乡土风味罐罐茶,一年四季不离它;清早起床挂顶锅,柴棒树根火架大,水倒半罐放茶叶,面拌调合清油下;茴香藿香生姜加,边煮边调油盐茶;一人一碗放调料,腊肉核桃鸡蛋花;火烤干馍香又脆,肚饱心暖精神佳”。略阳罐罐茶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罐罐茶”的饮茶方式应该源于我国古代。茶在春秋时期煮作羮半食半饮;西汉到三国时为宫庭煮成的高级饮品;从西晋到隋唐后逐渐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普遍采用茶或茶饼烤炙捣粉末煮饮,也称为烹茶、煎茶。在茶圣陆羽所处的中唐时期就是煮茶,他在《茶经•五之煮》中写道:煮茶分为三沸,水微微有声、气泡如鱼眼为一沸,边缘气泡连珠涌起是二沸,待波浪翻滚为三沸;到了宋代创立了“点茶”,明清时形成泡茶。</p> <p class="ql-block"> 西北远离茶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一种便于运输储存、紧压成块的茯砖茶,加之所处之地海拔高而沸点低,就采用熬茶的方式。熬茶时多用陶、瓷、金属等材质制成的罐状器皿,所以就把这种饮茶方式称之为“罐罐茶”。</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好友,老家在边远贫困的山区农村,因从小耳濡目染,喜好上了“罐罐茶”。参加工作后来到现代繁华的省会城市,经过多年努力打拚,虽住进宽畅高档的豪宅,却固守着传统习俗,客厅的大理石茶几上仍摆放着一套罐罐茶具,喜欢在闲遐时邀友共品或独斟自饮。有人不理解就讥笑他陋习不改、土豪作风,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悠然惬意。在有些人看来,乡村罐罐茶的饮茶方式,不健康不文明更不高雅,简陋粗俗,算不上茶文化。苏东坡在《凤鸣驿记》中,就谴责过这种附庸风雅、自命清高的作派:“常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常衣锦者,难于布衣,常为其大者,不屑于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p> <p class="ql-block"> “罐罐茶”本身就是大众百姓,人在草木间“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一种享受,没有多少繁规仪式。他们观茶烟,品生活,喝茶汤、尝滋味,看着茶叶在罐罐中翻滚的水里起起伏伏反复煎熬,入口浓洌苦涩,但回味香郁甘醇,品一盅纯粹、一份实在,摄入的是一份清醒、一份宁静,泌入肺腑、蚀骨铭心。将琐碎的光阴熬出生气,把平淡的日子品出滋味。熬茶喝茶就是他们人生和处世的写照。关中地区自古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清早一罐茶,玉帝他干大。晌午一罐茶,干活不觉乏。天黑一罐茶,神仙陪着咱”,形象的反映出了这种悠然自得、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充分体现出茶不只是日常的一种必需品,更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润滑剂”。</p><p class="ql-block"> 在有些人的眼中,乡野的烟火俗气充斥着柴米油盐的平淡和忙碌劳作的身影,但象《茶经》中所讲的“茶能悦志”,正是在这平淡和琐碎的生活里,人们布衣陋舍、山静心空,喝着“罐罐茶”,春赏花、夏听蝉、秋望月、冬观雪,在平平常常中惬意岁月,在烟薰火燎中静观乾坤,享受着有燕入寻常百姓家的温馨恬淡和无功名利祿之扰的内心宁静。不会为生活艰辛去委屈抱怨,不会受物欲膨胀而同流合污,岁月平淡却安之若素。他们可能不熟周礼、不读“五经”,却在茶烟茶香中笃守本真,鸡犬相闻、诚心相待,家长里短、欢聚共饮;他们可能不知达摩、不懂禅机,却在“罐罐茶”中慢熬生活,悠然自得、恬淡清欢,有滋有味、满足陶醉;他们可能不够洒脱逍遥,更不晓有为无为,却能修篱种菊、拈花惹草,荣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谢,去留无意闲观云起云落;他们可能不善于写诗作赋,却茶烟袅袅成曲,围炉煮汤吟诵,让生活的歌谣四处传唱而经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 随着保健热的升温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专家们研究出茯茶中独有“金花”(正规学名称“冠突散囊菌”)越来越多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预防肿瘤、降脂减肥、抗氧化、抑菌等等,而且通过商家对喝茯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力宣传和种类庞杂的“煮茶器”、“蒸茶器”等茶具的出现,被称为“粗茶淡饭”中的茯茶又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今天,“罐罐茶”也随之结束了其烟薰火燎的处境和平民独享的局面,“下里巴人”的粗茶陋习堂而皇之进入酒肆茶楼、别墅大厦和书房客厅,出现在“阳春白雪”的“高大上”境地,散发着入茅屋陋室无自卑、登大雅之堂不骄矜的风韵,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流行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茶树扎根生长在高山峻岭,“罐罐茶”开放烂漫于田野乡村,随遇而安能浑俗和光,地处僻壤却常伴洁露流云,拂尽繁世的尘埃纷扰,在“桃花源”里纳天地之正气,采日月之精华,蕴山川之灵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藐小卑微,但滿山遍野直达天际,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盛开在中华茶文化的园地!</p> <p class="ql-block"> 此文曾发布于“今日头条”【雍人随笔】个人专栏,辛丑年初冬修改于古城风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