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供养,恩泽千年--莫高窟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  如果在去莫高窟之前,没有做过功课,到了那里,一开始你会觉得很茫然。从景区大门坐20多分钟的观光车,穿过平坦的戈壁滩,下车后走过这座桥的时候,莫高窟依然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  然后穿过这一片沙漠中罕见的、粗壮的、高大的杨树林,沿着景区道路,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莫高窟入口门前。从外观上看,莫高窟不同于其它景区,来这里不是看自然景观,更不是看名山大川,莫高窟,看的是历史,艺术,宗教,领略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积淀。</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莫高窟建造依托在沙砾岩,四层结构,窟挨窟,沿着崖壁连成片,门挨门,步梯起伏蜿蜒。游人进进出出略显嘈杂,但掩不住莫高窟的肃穆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  也正因为莫高窟的不同,到达这里之前,在景区大门的数展中心,全体游客一起观看了两部影片(含在门票),第一个是2D的,介绍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史,第二个是穹幕的,讲的是莫高窟的历史、内容及艺术成就(实践证明,穹幕电影中放映的多个石窟内部景象在下一步的参观中大部分是看不到的)。两部电影让游人对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有了概括的、初步的了解和印象(观影时均不许拍照录像),也为接下来的参观做好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为什么买票之后要预约当日进入的时间,游客一批一批的看完电影再去参观。由于是错峰出行,我们在携程10.13号就买上了15号的票,客服人员帮助预约入场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了解敦煌莫高窟,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整体概况,因为每个窟参观时间很短。</p><p class="ql-block">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西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是西汉帝国的西部门户,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建立了寺院与石窟。敦煌因地接西域,受到佛教的影响极其深厚,自东晋以后佛教发达,高僧辈出。</p><p class="ql-block"> 敦煌浓厚的佛教氛围,造就了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经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都有开凿,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至今,莫高窟还保存着700多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5座唐宋木构窟檐。如此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延续时代久远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美术史方面看,敦煌石窟反映了一千多年间美术的发展及演变,尤其是唐代和唐以前的美术遗存十分稀少,而敦煌石窟却保存了系统而丰富的建筑、雕塑、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宕泉河水源于南部数百公里处祁连山的支脉,自南向北流下。宕泉下游把地势分成了两部分,东面是三危山,山石坚硬,西侧是由沙漠形成的鸣沙山,山势平缓,常有流沙。据唐代的文献和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叫乐僔的高僧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不久,另一位高僧法良在乐僔的窟旁又开凿了一个石窟。此后,石窟开凿就越来越多,到了唐代,已达一千多座。</p><p class="ql-block"> 石窟从功用上来看,主要有:礼拜窟、禅窟(用于坐禅修行)、僧房窟(用于僧人的生活)、痤窟(用于埋葬死者)、廪窟(用于贮存物品)等等。南区除了少数的禅窟外,大部分都属于礼拜窟,供人们观瞻拜佛,因此窟内造出佛像,绘制壁画。另外几类洞窟都集中在北区,大都没有塑像和壁画。用于礼拜的洞窟,北魏时流行中心柱窟,即在石窟中心建有方形的塔柱,是按印度支提窟的理念来建的,但塔的形式改成了中国式的方塔。北朝晚期到隋唐以后,方形覆斗顶形窟开始普及。这类洞窟空间较大,利于大量信众进入观佛和礼拜。此外,还有供奉巨型大佛的大像窟和供奉涅槃佛像的涅槃窟。</p><p class="ql-block"> 塑像是石窟的主体。由于莫高窟开凿在砂砾岩上,不能雕刻,壁画就成为表现佛教内容和装饰洞窟的主要手段。莫高窟现存壁画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及装饰图案画等。</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目前共有735窟,其中南区492窟,北区243窟。今天对游客只开放8个窟(每日开放8个),分别是29号(晚唐),328号(初唐),17号(藏经洞,中唐),390号(隋),420号(隋),427号(隋),428号(北周),96号(9层楼,初唐)。</p><p class="ql-block"> 到达入口的游客大概25人一组,每组配备解说员,这是我们组的解说小姐姐,解说不再收费。每个窟都是现开锁进入,看完出来马上锁住。因为每个窟内都不让拍照,讲解时间又短,讲完不许逗留,所以只能用手机录音方式按照参观的顺序记录,每个窟的讲解和配图是不对应的,图片都是网络图片和翻拍《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书上的。</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参观的是29号窟</p> <p class="ql-block">  此窟是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盝顶帐形龛,有甬道。从窟形上可以看出该窟是标准的中晚唐时期的洞窟之一,据前室西壁门北和门南保存下来的毗沙门天王、毗琉璃天王和千佛来判断该窟原建年代是晚唐,其余壁画为西夏重绘,佛龛似古代暖阁,龛内马蹄形佛床上有清代重修的一铺九身塑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9号窟四张图片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主室窟顶藻井呈方形,画团龙卷瓣莲花井心,井心的浮塑团龙,龙身细长灵巧,张牙舞爪。四披和佛龛内顶部画棋格团花图案,其简洁整齐,色彩艳丽,显示出鲜明的装饰意味。四壁顶部有一圈飞天绕窟飞翔</p> <p class="ql-block">  下画千佛,壁面以白色为底色,佛像用石绿勾画色彩清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328窟是彩塑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窟,正面敞口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四身供养菩萨(其中全南侧一身供养菩萨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藏于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在佛两侧的胁侍菩萨以坐姿来表现,而且除了主要胁侍菩萨之外,又表现胡跪的供养菩萨,这都是唐前期新出现的形式。在这组塑像中,佛弟子老迦叶身体直立,双手合什,目光下视,面部表情反映出一个智者在思索的神情,外表的静与内心的动统一在了这个雕塑形象之上。而与之相对的阿难双手抱在腹前,身体略为倾斜,脸上充满了朝气。菩萨像为坐姿,一条腿曲盘于座上,另一条腿自然垂下。菩萨上半身则挺直,表现出庄严、矜持的神情。龛外沿的供养菩萨形体较小,作胡跪姿势,体态与神情同样表现得细腻而含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来自《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书中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7窟开在第16号窟的甬道北侧,坐北朝南,为方形覆斗顶窟,北侧设佛床,床上塑高僧洪辩像。这是为纪念当时的河西都僧统洪辩而建的洞窟,称为影窟。第17号窟应该是第16窟的附属洞窟,第16窟是一个大型覆斗顶窟,中心有佛坛。这个洞窟是洪辩和尚生前主持营建的,因此,洪辩的影窟就开在第16窟的甬道北面。</p> <p class="ql-block">从外面看16-17号窟门正面。游人们在等着开门。</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右侧墙小门里面是藏经洞(此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第17窟)共封存了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约5万件,包括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等。</p><p class="ql-block"> 时值晚清,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留存者仅8000多卷。4万多件文物散落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的数十家收藏机构中。</p> <p class="ql-block">  第390窟是供养人形象较多的一窟,全窟从西壁龛下向南北两壁直到东壁下部均有供养人行列。男供养人从西壁北侧到北壁,共存51身,大部分供养人身后跟随侍从,侍从最多达四人。女供养人从西壁南侧到南壁共有32身,侍从人员也达三十多身。南壁东侧在女供养人后部还画出一队乐伎分别演奏着方响、琵琶、箜篌等乐器,这是音乐供养的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图,来自《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书中图片。</p><p class="ql-block"> 隋代供养人像保存较多,通常绘于四壁下部,男女分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420窟为三壁三龛窟,正面双层龛内物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南、北壁的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佛像面形略方,肌体丰满有神。弟子迦叶胸部肋骨凸现,表现出苦行僧的神态,阿难则是青年的形象。可惜由于变色影响,阿难的肌肤均已变黑。此窟的菩萨虽然身体较僵直,却在面部刻画、动态及表情方面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匠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20号窟五张图片均来自《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书中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隋代图案还十分注重色彩效果,420窟的佛背光图案,画家着意以青绿色染出具有光线变化特点的效果配合白色及金色等颜色的勾线,表现出了奇妙幻化的佛光,体现出画家丰富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经变画分为7种,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弥勒经变、药师经变、无量寿经变、涅槃经变、福田经变。</p><p class="ql-block"> 摩诘经变主要以建筑来表现空间。如第420窟佛龛两侧上部的维摩诘经变,各有一大殿,北侧大殿内中央是维摩诘凭几而坐,周围有听法比丘等众二十多人,还有四人坐在殿外。南侧画面中,大殿内中央为文殊菩萨坐在高座上,周围听法菩萨等众二十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华经变图</p><p class="ql-block"> 第420窟在窟顶四披大体按三段长卷式的画面,连续表现法华经的内容,但在很多地方根据画面的需要打破了三段的界限,北披表现涅槃以及灵鹫山的场面占了较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427号窟的三张图片均来自《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书中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427窟为大型中心柱窟,在前室塑四天王二力士,主室中心柱正面与南北壁各塑一佛二菩萨像,在中心柱南、西、北三面又各塑一佛二弟子像,合计全窟塑像达24身,不仅是数量最多的,也是彩塑内容最全的。</p> <p class="ql-block">狮凤纹图样</p><p class="ql-block">装饰图案画: 隋朝洞窟的装饰较为丰富,纹样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莲花纹、火焰纹、忍冬纹等形式,一方面吸取了新传入的波斯风格的纹样,如联珠纹、狮凤纹、狩猎纹、兽禽纹等。反映了丝路兴盛带来的文化交流状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428窟是一个大型的中心柱窟,也是敦煌北朝时期最大的洞窟。此窟中心柱四面佛龛两侧均以圣树来装饰,为莫高窟所仅见。在佛教中,把与佛陀有关的无忧树(佛诞生于无忧树下)、菩提树、芒果树(佛常于菩提树、芒果树下说法)、娑罗树(佛于娑罗树下涅槃)等等都称为圣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佛内容出自《华严经》,绘于第428窟南壁的卢舍那佛身着土红色袈裟,袈裟上描绘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阿修罗、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的内容。上部有坐佛、飞天,是为天道;胸前画须弥山,山顶五座宫殿内各坐一人,山前阿修罗,裸上身,下红色短裤,双臂上举、手托日月,表现的是阿修道;袖及腹部画山峦,山间有许多房舍,人物或于房内,或立于房外,或于林间修行,或在田间作,或拥抱,或奏乐,描绘了人世间的爱欲和劳表示人间道;次下方画鸟、猴、马等动物,这是示畜生道;在衣裙下摆处画刀山,内有六人,裸举手投足,似在挣扎,裸体人表示饿鬼道,刀山表地狱道。</p> <p class="ql-block">  裸体飞天表示刚从莲花中化生出来的天人。</p> <p class="ql-block">菩萨画像</p> <p class="ql-block">  在顶部人字披椽间形成纵向形的画面,其间画出莲花、忍冬纹,长长的曲线表现出向上延伸的倾向,石青、石绿与土红相对比,色彩效果明朗强烈,飞天、动物点缀其间,也使画面充满生机。第428窟顶的平棋图案中,两个相连的平棋单元之间,画对虎图案,非常别致。对鸟、对兽图最初应是来自波斯艺术的影响。在北周时代,敦煌与西域的交流较为频繁,这种异域特征的艺术世常出现在壁画之中。</p> <p class="ql-block">96号是大像窟</p><p class="ql-block"> 大像窟是唐前期十分引人注目的洞窟。建于延载二年(695年)的第96窟内有高35.5米的大佛像(俗称北大像),估计当时已突破了崖壁的顶部,只能在大佛外造窟檐来保护佛像。窟檐经过历代重修,唐代建为四层重檐,五代重修为五层,清朝末年(1898年)重修,改为七层。民国时期,1928-1935年间再次重修,改为九层。现存的窟檐就是民国时期的面貌,俗称九层楼。</p> <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看完8个窟,录音个别部分不清晰,在里边看得也不仔细,窟内很暗;解说员说到哪儿就用小手电指着哪儿,其它地方都黑着,人多又有遮挡;时间有限,几分钟就出来了时间很短;讲解也不全面,只是有重点的介绍;看了后边的就忘了前边的,甚至哪个朝代都搞不清了,而且不走回头路,也不会再给你一次机会重看一遍,总之参观是不容许游人可挑选可随意进出的,也理解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这么安排是对的。好在按参观顺序把门牌号拍下来了,又录了音,也才好梳理一下都看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8个窟有代表性的提供给游人参观,包括了唐朝、隋朝、北周,但这仅仅是莫高窟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其它大量的精彩内容此次没有看到。也许每个阶段对游人开放的洞窟不同吧。</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的营建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鹃、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历时一千多年。清朝至民国年间,莫高窟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维修和补塑、补绘。世界上没有哪一处文化遗迹延续了这样长的时期,并且每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6号窟内大佛。图片来自网络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角度看九层楼。九层楼是莫高窟最大最宏伟的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这本《敦煌石窟艺术简史》,是参观完8个窟后,在景区内莫高窟博物馆那里买的。为了加深莫高窟此行的印象和认知,也为本游记做一下补充。该书中还有很多其它窟的精彩图片。</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从96号窟里出来,看到九层楼顶部放射状升腾的祥云闪现。</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的左上方,有游龙驰骋蓝天!</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红檐,佛光普照人间。</p> <p class="ql-block">以此小诗结束本篇游记 :</p><p class="ql-block">似穿越千年以前,</p><p class="ql-block">如置身信众之间,</p><p class="ql-block">观看、了解、感受,</p><p class="ql-block">敬畏、赞美、感叹!</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佛祖的圣坛,</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艺术的圣殿,</p><p class="ql-block">不懈的营建,只因心中的信念,</p><p class="ql-block">虔诚的礼佛,只求世代的平安。</p><p class="ql-block">千年膜拜,护佑千年!</p><p class="ql-block">千年供养,恩泽千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次旅行时间2021.10.15,游记完成时间2021.11.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