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师范学校</b></p><p class="ql-block"> (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碧空如洗,阳光明媚,轻风拂面。古香古色的大安寺塔倒映在澄澈空明的湖水中显得那么雅致疏淡。在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秋日,我们走进了座落在绣湖畔的义乌师范的大门,成了首届民师生。</p><p class="ql-block"> 昨日的严师,今天成了学生,这角色变换真有那么几分突兀。我们是幸运的,经历了多年的生活磨砺后终于圆了自己的求学梦。</p><p class="ql-block"> 学校行之有效的管理,人才济济的教师阵容,为我们这批民师生完成学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年,教语文的施宝璜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教学严谨,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数学老师吴恭民授课时是那么的风趣幽默。他平时谈笑风生,与我们相处得犹如兄弟。沉默寡言的化学老师金浩心推导化学方程式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地埋老师骆光元板书中国地图的手法堪比电脑,那速度和精确度,常常惊得我们目瞪口呆,啧啧称赞。不拘言笑的心理学老师罗善勒与我们交谈时总是那么轻声细语,让人如沐春风。音乐造诣深厚的李雪蓉老师教我们如何指挥如何听音时是那么严肃认真。李老师那娴熟悠扬的琴声仿佛此时还在耳边回响。 平易近人的施章贤校长,德高望重的赵品才老师,风趣又不失威严的政教处主任楼明亮,久负盛名的数学老师黄仙培和金友贤……这许多优秀的老师都曾为我们授过课。我还十分荣幸地二度成为了黄仙培老师的学生。他那自然得体的教态,深入浅出的教法我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班民师生年龄差在十岁以上,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一些同学会把老师讲解的要点与板书几乎一字不差地记录在册。课后,那些基础好的同学就成了辅导老师,而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常常会伏案几小时。</p><p class="ql-block"> 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也会在球场上挥汗如雨。那一刻,我们忘了彼此的年龄,配合默契,一个个生龙活虎。歌咏比赛时,我们曾引吭高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对未来充满憧憬。</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这班民师生中许多人已过而立之年,一些也快奔三。于是到了周末,许多人会背起背包,迎着八一届那些年轻学长们略带审视的目光匆匆地往家赶。</p><p class="ql-block"> 学长们肯定不会知道我们当中许多人肩上已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在这难得的周末,也许新婚燕尔的另一半正在等他(她)回家团圆?也许老人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正在村口翘首以盼?也许是为了赶回家检查已上学孩子的作业而行色匆匆?</p><p class="ql-block"> 奋斗的过程总是艰苦的,能在蹉跎磨难中踏平岁月的坎坷才是勇者。我们不管家事缠身多忙多累,来去匆匆,尽量做到不翘课或少翘课。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坚韧不拔的那股劲儿在当年得到了真正的演绎。</p><p class="ql-block"> 在人们眼中,我们这班民师生也许有那么点另类,但其中不泛姣姣者。我们班的班长何依禹是个退伍军人,处事稳重冷静。文理兼优的宋尖山,入学前是小有名气的高中数学老师。像何占毅、喻美斌、陈明法、徐香莲、程葵阳和朱玉娇等同学进校前就是初中的把关老师。任课老师临时缺课,班长在班里找个代课的是分分秒秒就能办到的事。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古汉语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金华师范学校领导会同汉语老师曾到我们班进行现场抽测,许多同学都得到了八十以上的高分。当时施老师那一脸自豪欣慰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毕业前留个影道声珍重</span></p> <p class="ql-block"> 夏天又到了。义师校园里到处一片郁郁葱葱。荷花淡雅的清香溢满荷塘,紫薇的浓郁花香扑面而来。在82年的这个生机勃勃的夏天我们毕业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同学情地久天长</span></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漫步在林荫道上,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曲离别歌。大家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从此我们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于是,不管繁华城镇的三尺讲坛,还是僻远山乡的简陋案头,到处都留下了我们这班民师生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重返教坛的我们,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演变过程,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此,我们与人比肩而立再不徬徨。我们无论到哪里都成了那里的教学骨干。记得当时我们六名义师生先后两年进入义亭区校后,所带的班级几乎包揽了所有校际比赛的前三名。在市区统考中,所教学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们的教室和义亭区教育办公室毗邻,上级领导往来频繁,随时都会进教室听课。我们都能从容应对,常常得到领导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我们保持一份心的执著,专心致志教书育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我们班的班长何依禹几经辗转,后来担任东阳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直至退休。宋尖山同学一直在义乌市教研室担任数学教研员,致力于小学数学研究,成效显著。任劳任怨的吳建设同学一直在区(镇)教学办公室工作。鲍滨益同学进城后曾先后担任义乌市城西小学、福田小学、保联小学和稠江一小的校长。张锦益同学曾担任义乌市湖门小学、后宅小学和大陈小学的校长。楼肖刚同学曾担任东阳市聋哑学校校长,刘绍兴同学曾担任东阳市实验小学校长,郭建民同学曾担任横店小学的校长,陈国荣同学曾担任金华市金东区金轮小学的校长……同窗中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多年的更是比比皆是。像余汇文、包桂其和金光泽等同学毕业后到初中任教,都被评为中学高级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span></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从初相见到再次在大安寺塔下留影,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都已两鬓染霜。</p><p class="ql-block">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我们的容颜。飞燕掠走,不复往昔,轻风吹过,带走回忆。然而我们对母校的这份深深的怀念却与日月同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