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敬读文县地方神庙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谭昌 吉</p><p class="ql-block"> 神,人们精神的寄托,神,人们心灵的依偎。古今中外敬仰神灵,崇拜祀神几乎是人类遗传基因。不论求知的人、追求真理的人、勤于人生的人都把敬神读“神”,当作一门功课。恰似举头三尺有神灵。从神庙的建筑文化中领略精神的力量;用心灵触摸塑造的神像感悟人生;读神庙的传说故事和史料遗文如仰止神灵,叹服神的力量。神庙是一个历史文化氛围,从他的出现、辉煌、兴盛、衰落、消失、重建或更辉煌,都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神奇的力量。我不是个怀旧主义者,不想去思慕几杵晨钟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几柱高香可创造出人间奇迹。笔者只想用“文县的地方神庙堂”来传承文化和历史,把我多年在敬读中的感悟和心地让共享,更想用此引玉之砖激发更多的文史爱好者、志士仁人用真诚的用心拥抱文县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文县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的庙宇、寺院、祠堂很多,因历史原因存者甚少、记载这类史料十分欠缺,遗失了这方面的珍贵文化。笔者从多年来史志、碑刻、民间流传中专门收集整理于后,敬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 class="ql-block"> 佛教</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文县很早大约在唐朝。第一座佛寺就是县北的八十里,唐时所建的“梵业寺”。(清《文县志》)</p><p class="ql-block"> 宋代有圣寿寺,宋元佑元年(1086)建。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内供如来佛、观音、弥勒佛等,俗称“小西天”地址在县党校、庙前有一株神果树一个珍稀树种 1970年后被砍伐十分可惜。大殿香炉为汉白玉石的。康熙年间,县江景瑞重建并立碑《圣寿寺常住碑记》(《文县志》有文存)。</p><p class="ql-block"> 普门寺:宋建,史载宋《方舆胜览》宋诗人鲜于俊云:江流屈曲林亦静,官路营迥水石间;寺址划开青霭破,僧侣常与人白云间。(寺在西元行政村处)</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后佛寺更多:如</p><p class="ql-block"> 铁禅寺: 明正统七年(1442) 建,有明王朝颁《敇》上盖“天命之宝”玺印。此寺清多次修茸。在堡子坝乡内。还有森林保护条例。(“文县文史资料”载过原件)</p><p class="ql-block"> 北禅寺:明建在玉虚山中。全院 15间,正殿、左古厢房,供清水观音。咸丰县令张金榜、陈继仁再修。解放后废拆毁。</p><p class="ql-block"> 普觉寺:县北八十里,明永乐年建,载《明一统志》。</p><p class="ql-block"> 普明禅院:文县城文昌宫将台下龙潭、分没。</p><p class="ql-block"> 禅林寺:今尚德乡“薰德寺“。后改禅林寺,明《通志》有载,供如来、文昌大帝、文殊、普贤菩萨等.</p><p class="ql-block"> 清凉寺:刘家坪乡祁信沟,明建,是一座无樑砖石建筑,佛像千余。有诗云:清凉寺真清凉,藏在深山有宝藏;风格独特举世罕见,千里岷山有敦煌。</p><p class="ql-block"> 慈恩寺:今北,关观音寺,晚明时建。1993 年重建,后敬迎了玉佛;2006 年重修大殿、重塑彩像,香火鼎胜,规模壮观。曾出印《文县慈恩寺》一书。</p><p class="ql-block"> 南佛寺: 在石鸡坝哈南村,明正德七年(1512)建,贡奉铜祖师佛像、观音。现有碑存。</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后重建佛寺另文述记。</p><p class="ql-block">基 督教</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是中华民国 7 年(1918)传入文县,美籍牧师送人以“宣道会”传入。(包括神召会、内地会、福音会)文县信众不多。解放时,教堂在所城西街。王世钦先生在《文县文史资料》74 期详述。解放后一度关闭。1990 年后大兴,曾在南崖寺作教堂,乡村也有基层教会,给信众们提供礼拜场所。2009 年集资和各地恵赠,政府资助在县城河南建基督教堂,占地二亩,修建三千平米,规模宏大,信众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地方神庙堂</p><p class="ql-block"> 文县大都以信奉中华国学文化为重,儒学文化大兴,文脉代代相承。尤其是周明帝二年二月(580)改阴平郡为文州后,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至今之文县。以兴文为崇,大建文王庙、文庙、文昌阁、文昌楼,文县城关曾为兴文区。碧口古镇也建</p><p class="ql-block">有文庙供孔圣人等等。崇祀神庙以彰显儒文化,传承文脉于地灵人杰。</p><p class="ql-block"> 文王庙(文台、羑里城)</p><p class="ql-block"> 贡奉:周文王。</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姓姬名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武王的父亲。殷时之诸侯,居于祁山之下,受诸侯拥护,曾被纣王囚于羑里。被获释后,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迁都于丰。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建都镐。周王朝建立,政治昌明,发展农耕,</p><p class="ql-block">演《易》科普,破除迷信,人们深为爱戴,承继后世,全国不少地方广修文王庙。文州也在其列。传世之《文县志》就有“文王庙图”。</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时改建新文州治于今上城,首建文王庙,庙右为“文台”,庙宇之左为“羑里城”。史书唐《名胜志.谯楼记》“文台,在上城,南山为屏,清江为代,东阳开爽,旭日东升,江上先霁,故曰文台晓霁,为阴平八景之一。”后人颂“晓霁文台映两城”;“尤爱文台眏两城”。注意!文台在古上城,映两城指:古文州城(今上城)和原文州旧城(今西元城)。两城隔江而峙,如妙龄少女含霁,秀美而动情。文王庙,内有周文王演绎八卦之神图。唐时在上城“左旧治台上”。《方與胜览》记:宋移建于南门西(上城坎边)。宋.孙正巨诗“秋空独见周王庙,夜月犹悬汉将营”。可惜!元军屠城侵略,瑞平三年(1236)城陷,文州太守刘锐自刎于文台上。通判赵汝向被擒,被元军砍成肉泥,军民同死数万。后为祀悼在文王庙中设忠烈祠。《宋史》、《宋元通鉴》详载。《文县志》中也有记载。因文王庙的建造,历史上的“羑里城”(天牢山)在今八台地顶上出现,宋《广舆记》之八陜西“羑里城,文县天牢山相传古羑里”。这一文化历史遗案,明代名人箫籍以《羑‘里辩》已尘埃落定。明正德元年(1506)知县黄渊重建于羑里山前新文王庙(清江景瑞《文县志》载)。崇祯间寇焚。清顺治丁酉(1657)知县刘霦重修(葛志) 后人称文王庙,还在此中建兴文书院。千百年来文王庙给文县留下了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存</p><p class="ql-block"> 文王祠 宋.邑人.秦日昌 “ 西伯祠堂几百秋,居民传语起文州。松荫大殿青空好,水满清江绿自流。 羑里明夷终实录,镐京文显创宗周。明明穆穆今安在,世世无忧却有忧。”</p><p class="ql-block"> 读文王祠 邑人. 陶正茂</p><p class="ql-block">羑里犹如昨,相传圣在兹;斯文无墜日,文运岂穷时。</p><p class="ql-block"> 展卷思谟烈,举头見辑熙;至今文王神,了益信是师。</p><p class="ql-block"> 读书文王祠 陶赓起</p><p class="ql-block"> 台上古羑里,当年西伯囚。院空巢乳燕,境寂屏鸣球。</p><p class="ql-block"> 敬止心常在,菁峨化尚留。沉吟追往事,屈指几千秋。</p><p class="ql-block"> 羑里城 明. 洪武县令 徐 矩</p><p class="ql-block"> 文州古羑里,孤城何巍巍!远居边塞地,万嶺环参差。</p><p class="ql-block"> 溯当殷未造,末辟西南夷。美人何时来?竞传文在兹。</p><p class="ql-block"> 蒙难以演易,荒服同囚羁。真忘姑不论,景此百世师。</p><p class="ql-block"> 下马速瞻拜,古木鸣黄鹂。</p><p class="ql-block"> 文县文王庙 楹联</p><p class="ql-block">1, 蒙难观爻,石经蒺藜皆卦象; 构幽作操,云田柞棫亦琴材。(清. 吴镇)</p><p class="ql-block">2,从古及今惟斯道直; 登高自下乃有成功。(清. 佚名)</p><p class="ql-block"> 文县文王庙文献、碑刻</p><p class="ql-block"> 1、《重修文王庙记》明.邑令黄渊(正德元年[1436])碑毁, 文存《阶州志》</p><p class="ql-block"> 《重修文王庙记》</p><p class="ql-block">邑令 黄渊</p><p class="ql-block"> 圣人应运而出,人之道也。然而患难屈伸,有不可以人力度者。周文为西伯长,事商王纷。杀九侯,鄂侯谏而醢之,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谮其有叛心,纷怒拘之麦里,即此古文州郡。西伯云:“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者乎? ”於是蒙大难,从容自如,就其所系而先天后天之《易》,所由作焉。天牢遗址,规概尚存,第以时久而几灭。观察使者常公以按节至,乃恻然叹曰:“《易》者,六经之总括也。孔子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 ”正以伏羲、尧、舜、禹、汤没,而斯道之在文也。当年麦里之拘,天下恨之,后世訾之。殆众人秉彝之心,独不知上天之作成斯文也。呜呼 ! 周公不居东,则《易》之艾不作;孔子不丁乱,则《易》之系不宣。是知前乎帝王之开创,后乎周孔之继述,非文无以阐明而启佑。屈之者,正伸之;拘之者,正任之也。兴邦由多难,而启圣出殷忧,故赐也每读《易》至屯之六五,未尝不太息,而且为古今人庆也。若非厥祠,其如斯文之泯没何 ? ”于是专其责朴司牧者,而渊适承乏,即就故址而开拓之。因建修其祠於上,堂与廊庑,焕矣更新,且俨然图其像。而庑以东,太公位之;洗以西,周公位之。不越陛阶,而依然丰镐之气象,宛若起三圣而喜起一堂,则天之不欲没我斯文,特牗观察以新其庙貌乎 ? 固知圣人之屈伸,皆天之道也。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重修文王庙碑》明.邑人王耀(万历三十八年[1607]丁未, 文存《文县志》)</p><p class="ql-block"> 3、《重修文王庙记》清.邑人张曾英(乾隆二十年[1755]碑毁,文存《文县志》)</p><p class="ql-block"> 4、《羑里辩》明.箫籍(《萧献伍文集》文存)</p><p class="ql-block"> 5、《史话阴平羑里城》(文县政协.罗秋香文存《文县文史资料》第三集)</p><p class="ql-block"> 随文王庙的修建其佐建有,明代的文庙、文昌阁(宫) 、文昌楼,以启文运昌明。</p><p class="ql-block"> 县城文庙</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统称文庙。明时早建的文庙,在今县文化局院内(社保歺厅) 。清以后将文庙建于县城,今文县一中院内,古文庙楹联为“花放流水自有旨趣;禽鸟鱼乐各具天真”。今人又将孔子铜像塑一中院内正是历史的默契,文神之变通。</p><p class="ql-block"> 碧口古镇在清晚期也建有文庙,敬孔子神位。旁还有字库一座。今镇后公路二院旁。文庙后曾作碧山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昌楼(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明初建文昌楼,原在县城东南城头,南城水冲改移旧城上,文风渐衰。道光年间迁建所城东南角(今址),年久失修。1987 年省文化厅拨款修建,面貌一新。笔者曾一文《白水江上第一楼》刋《陇南报》。2003 年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 5.12 地震后面目不堪,2010 年国家列为灾后重建项目,加固修建,精心彩绘,仿明建筑,宏伟壮观大有文运升达之像。清代人们在内设孔圣人神像,站立在孔圣人像前,沐手敬香,叩礼则灵,科中得第,这仅是历史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昌宫(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文县有史以来敬奉“文昌帝”。亦称“文昌君”。即 梓潼帝君。《明史·礼志四》:“梓潼帝君 者,记云:‘神姓 张 名 亚子,居 蜀 七曲山,仕 晋 战没,人为立庙。唐 宋 屡封至 英显王。道家谓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 元 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清 孔尚任《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文昌帝,秀士宗师。”清 袁枚《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清 恽敬《文昌宫碑阴录》:“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是文县的古建筑群。建在县城东坝旧将台上。明初建于扬泗将军庙上。康熙己酉年(1689) 知县邹揩重新修建了文昌宫,初具规模。宫内分前后两院,内有文昌阁二层楼、关帝庙、魁星楼等,宮前广场又称演武场。正如清《文县志》载:“文昌上应列宿,占主文明,天下郡邑,多祠以祀之,文邑祠于文庙戟门外之左阶,非制也。邑侯邹公议所以迁之,而文邑士大夫始知祠所非宜,乃相彼原隰,审其方向,择于邑之东郭外平原土壤中,有台特出,突兀高耸,龙脉蜿蜒,望而远之,蔚然苍秀,真巨观也!且前临长江,背环群阜,右按县治,左跪踞武坊,位于巽方。稽之堪舆家,亦称胜境。”文昌阁建后文地文风兴盛,人才倍出,县人为之诚信!在农历二月初三兴办“文昌会”集文人雅士,兴逄会致,夙愿文运,昌明文风。庙中武庙敬祀关帝,文武相彰,显化一县。</p><p class="ql-block"> 文献:1,陈协哲(邑博) 《邑候邹公建阁碑记》(《文县志》文存(待续)2,张培兰,邑举人《补修文昌宫碑记》</p> <p class="ql-block">文县目前仍有3处文昌宫古建,一处为县城东坝文昌宫,一处为石坊镇东峪口文昌宫,一处为石鸡坝镇哈南文昌宫。</p><p class="ql-block">东坝文昌宫(此指2009年以前、未经维修时的文昌宫,下同),位于文县城关镇东坝社区,占地面积3332平方米,建筑面积957平方米,倚险而筑,随物赋形,平面布局巧妙灵动,是清代庙宇建筑的杰作。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东峪口文昌宫,位于文县石坊镇东峪口村一社。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建。占地面积332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该建筑由正殿、东西厢房、魁星阁构成。魁星阁为两层阁楼,第一层为过道,进深7.3米,面阔4.4米。第二层为戏台,屋顶四角起翘。门柱上斜撑雕刻精美,雕有两“下山狮”,其余斜撑雕有花卉。魁星阁门枋上原有一匾题“魁星阁”,现已失。201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哈南文昌宫,位于文县石鸡坝镇哈南村郭家崖半坡,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本文以文化馆藏石刻文献资料和其他地方文献资料记。</p> <p class="ql-block">邑博陈协哲《邑侯邹公建阁碑记》(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古有祀事之设,盖将纳士民于轨物之中而肃其志,且使对越其下,皆有以知忠孝节义之重,声名文物之美焉。故圜丘祭天,方泽祭地,以暨五岳四渎、社稷百神之飨,典制有差、方位有别,凡以辨等威、昭度数、定方位、妥神爽也。</p><p class="ql-block"> 文昌上应列宿,占主文明,天下郡邑多祠以祀之,文邑祠于文庙戟门外之左阶,非制也。邑侯邹公议所以迁之,而文邑士大夫始知祠所非宜,乃相彼原隰,审其方向,择于邑之东郊外平原。土壤中有台特出,突兀高耸,龙脉蜿蜒,远而望之,蔚然苍秀,真巨观也。且前临长江,背环群阜,右接县治,左踞武场,位于巽方,稽之堪舆家,亦称胜境焉。于是庀材鸠工,建层阁以祀之,而以关夫子配享焉。</p><p class="ql-block">门楹垣墉,次第毕举,制度协而灵爽妥,岂真为游览饰观已哉?</p><p class="ql-block"> 夫当世之称良吏者,能于兵刑钱谷、簿书期会,巨细之务,悉皆赡举,有光考成足矣。至于妥神灵、正祀典、培风气以兴文运,则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也。不则王事靡监,逊谢未遑也;不则动大众者民必病,兴大役者财必伤也。何公之不劳民、不伤财,顿使庙貌以新,斯文以振欤?盖其才德优裕,以实心行实政,故其成之速且易也。今而后,诣斯阁者瞻拜之余,将有以仰十七世之阴德,溯三分时之忠烈,感奋交集,而善必为、恶必去,品概文章,蒸蒸丕变焉。建阁之明年庚午,获乡荐者有人,癸酉登副车者又有人。虽感应之说非公所道,然以数十年不售之文邑,而一旦荐剡蝉继,又岂偶然哉?从此人文蔚起,民气和乐,何莫非公之膏泽蒸被也哉?谨寿贞珉,以志不忘云。</p><p class="ql-block">注:陈协哲 富平人,岁贡。邑博,参与《江志》编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