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志刚主编长征史,</p><p class="ql-block">战友相聚庆发行。</p><p class="ql-block">红色文化谱新篇,</p><p class="ql-block">长征精神永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热烈祝贺三连战友袁志刚主编的《民间记忆-重走红25军长征路》一书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辉煌一页,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最大历史转折,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的楷模,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伟大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红军长征的四支红军队伍中,红25军被誉为“北上先锋”;毛主席曾经称赞红25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红25军的长征,不仅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进行,而且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红25军的长征已经载入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史册,在未来的岁月里。也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红25军长征精神传承就是继承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远大革命理想和对党的领导、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惧强敌,英勇奋战,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勇于牺牲,战胜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顾全大局,严于律己,紧密团结的高尚品质;艰苦奋斗,联系群众,勇于奉献的崇高思想;敢于斗争,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求索精神,并传给新一代延续上一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志刚讲起编辑此书的艰辛和过程。</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传承和创新弘扬红25军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必然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红25军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彰显着共产党的信仰底色,是党的重要工作,是共产党人的命根子,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共和国是红色的,这个颜色不能淡化”的号召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体现了红25军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红25军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是关系到党巩固执政地位长久兴衰的需要;是关系到党的优良作风继承发扬的需要;是关系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如一践行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总之,红25军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符合人民的心愿,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p> <p class="ql-block">热烈祝贺三线学兵 三连战友袁志刚主编的《民间记忆-重走红25军长征路》一书发行。</p><p class="ql-block">让长征英雄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中的成段文字,摘录于原武警武汉指挥学校副校长、中国萧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全国行走进百城组委会主任姜文华大校作题为《新时代·红25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想法》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连队战友潘大鹏为志刚主编的书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我连战友惠光,手捧红书,心情激动。并把这个美篇转发到了三线战友总群里,以便让更多的战友关注了解。</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4日,连队战友朱新新认真读了志刚主编的这本书,给主编有以下感慨:“</p><p class="ql-block">志刚下午好!这几天把书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好多地方都是两眼被泪水浸泡着一字字一句句读完的,红军真英勇,人民真热情,你们真伟大!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更加了解了红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你们的艰辛终成正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是丰盛的精神食粮,向你和队友们致敬!另外,可能是排版有误,个别数字和文字不符,特指出来,以便再版时更正。</p><p class="ql-block">一,前言第二面下部,八路军119师,应为115师或129师,八路军没有119师这个番号。</p><p class="ql-block">二,36页上面第一行的1935年应为1934年11月16日深夜。</p><p class="ql-block">三,208页右上部,姐夫家姓鸿,还没见过有姓鸿的,应该是姓洪吧。</p><p class="ql-block">四,280页最后一行11935年9月,多了个1字。</p><p class="ql-block">长征精神,永世长存!辛苦了!谢谢志刚和你们团队!”</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文化网发表了,由铁十三师宣、西安公安艺术团团长、市优秀模范警官扈树义战友的书评: 《重走红25军长征路》一书,非常值得品读。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12-01 作者:扈树义 </p><p class="ql-block"> 近期,原铁道兵十三师退伍老兵袁志刚主编出版了一部《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长篇巨著。</p><p class="ql-block"> 袁志刚,男,汉族,现年67岁,曾在铁道兵十三师修理营当兵,复员后,在西安、郑州公安、检察系统工作近20年,后转入西安铁路局旅游集团任总经理。退休后,在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任秘书长。八年的摄影实践,参与了《百年陕西》、《古文化村落》、《宝成铁路图鉴》、《抗战七十周年》、《陕西非遗文化系列图册》的拍摄和编辑;主编撰写了《重走红25军长征路》、《晋陕大峪谷》图书。</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袁志刚携铁道兵十三师战友邱立等近十人组成釆编组,从西安出发,沿着红25军的长征路线,东赴湖北、河南,南下四川、陕南,西走甘肃、宁夏,北上陕北。经过了十一个市,三十六个县,历时十三个月,行程一万多公里,历经草原、雪山、莽岭、峡谷、河川、高原……走乡串村,深入民间百姓家,搜索、采撷、拍摄当地老百姓对当年红军长征的回忆、故事、传说与遗迹,由袁志刚撰写了三十万字、百幅照片的纪实文学巨著。</p><p class="ql-block"> 从构思到出发,到行程万里以上的采风访谈,到筛选采用大量材料照片,到提笔撰写巨量的文字资料,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由袁志刚本人亲自动笔撰写,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并对他们有如此坚毅的干劲能力而感到敬佩。</p><p class="ql-block"> 此书比较详尽地记述了红25军在鄂豫陕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对当地老百姓解放抚慰并建立根据地,动员所经路途的精壮力量加入红军,不但在到达陕北后,尽管在与敌军战斗中不断有人员伤亡,然而却是红军所有长征队伍中唯一一个成员总数未减而增的队伍。红25军在经过的地区对当地百姓所做的好事以及百姓对红军队伍的拥戴,此书中都有着许许多多有趣且详尽的记述。这些记述均出自当地对当年红军事迹有记忆的百姓之口,袁志刚采纺组的成员都有详细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出身的袁志刚、邱立等人今天能得到如此骄人的成绩,除过自身的勤奋、刻苦好学以外,还与部队艰苦环境和认真教育分不开,正是在部队里的磨炼,才打下了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品质,也才能有敢于直面任何磨难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向采编组的战友们、同志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祝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