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我姐(之四/我的大哥)

石安源

<p class="ql-block">大哥长我二十五岁,他有七个子女,三男四女,大侄女长我四岁,二侄女和我同岁。我是我们家的老疙瘩,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当时我们家有个大院东下屋和上屋各是五间瓦房,我和父母还有四哥住上东屋两间,大哥家住上西屋两间,中间一间叫外屋地,各半间用作厨房。我和侄女、侄子年龄不差上下,整天在一起玩耍打闹,我大哥这些孩子们就是我童年的玩伴。</p> <p class="ql-block">作坊</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记得,我大哥在黄河路和昌平街交叉处,往西一点的一个小二楼旁的三角地带开个工厂,(实际就是一个作坊)雇佣了两三个伙计。为什么要强调一下小二楼呢?因为那个时候附近没有楼房,所以提起那个小二楼,上年纪的都有印象。至今还记得那里还住着我大侄女的闺蜜,名字叫玉贤。这个二楼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楼房,在二楼往下看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工厂也是几间民房组成,房内主要设备有两台皮带轮车床,用一根天杠带动皮带轮驱动,皮带轮瓢齿歪的,转动起来摇摇摆摆挺吓人的。</p> <p class="ql-block">公私合营</p><p class="ql-block">人啊,一生的经历就是走过的路,有坦途、有泥泞,历经岁月峥嵘。但是,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些闪光点让人久久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这个小作坊就决定了我哥的人生轨迹,就定义为小业主了。</p><p class="ql-block">小业主的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工具简陋,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经营分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小业主都加入生产、供销合作社,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1955年,公私合营加入了金星机械厂。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劳动者都加入合作社,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大集体改名为大连轻工机械厂。我是1965年到该厂技校的,下车间实习我和我哥是一个车间,我在铣床组他在连杆组。</p> <p class="ql-block">质量事故</p><p class="ql-block">连杆是发动机驱动气缸活塞的连接部件,机加工是由多台单机组成的流水线,每台单机都有固定工装完成一两道工序,他就负责工装制作、安装和调试。每天看到的是他急急忙忙,穿梭般的在机床间穿来穿去。</p><p class="ql-block">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一次工装定位孔加工反了,加工出一些废品件,正赶上文革初期,让同组造反派头头王德范好一个上纲上线,幸好有人说情给了一个通报批评,在一排瓦房的办公室中门右边张榜警告处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生产质量和阶级斗争是联系在一起,铆工车间有个马祥卿师傅加工锅炉炉筒时开错了一个孔,他又给睹死了,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判了二十年徒刑。出狱后又回到轻工机械厂,这时他已经是年近花甲老态龙钟了。大哥和他比大哥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多面手</p><p class="ql-block">大哥的闪光点是,他在机械制造行业里是一个多面手,实际经验特别丰富,机械各工种车、铣、刨、磨无所不会,尤其是机加工刀具修磨改造更为突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各有千秋的老师傅,当时在这个工厂里也挺多的。因为这个厂是公私合营,聚集的小业主也很多,他们在各自工作领域里,在技术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如模型、铸造、锻造、铆造、电器都有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加之国营企业因当时的政治问题,清理下的高级技术人员,制造能力如虎添翼,当年的轻工机械厂设备制造能力是很强的。</p> <p class="ql-block">家属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末,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动员下,我嫂子带领五个孩子下乡了。紧接着我父亲胶车社全部解散,那时叫“一鞭子赶”也要下乡了,我哥非常关心父母下乡一事,担心二老生活无人照顾,就说服我父母也到新金县四平公社,和他的家眷在一起相互好有个照顾,二老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打算,随胶车社统一按排,我哥又和我商量,我能不能陪父母下乡?我当时也没多想就陪父母下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下的艰苦不言而喻,我随他们下乡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反而给他们增加了更大的精神负担。父母后悔的是当误了我的前途,没有等到学校分配,凭工人不做反而当了农民,又使我和爱人分隔两地。我爱人和我是初中同学 ,她读卫生学校分配在朝阳医院,想往我这里附近医院调动也是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p> <p class="ql-block">小三线</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有了大、小三线工厂,轻工机械厂先是搬迁到老帽山北杨运公社 ,后来那里划分给盖县了,随后搬迁到新金县老帽山南坡脚下,新工厂需要技术工人,相应有带家属的能按排家属工的政策,我哥就把我嫂子和五个子女,从四平公社农村搬家到工厂里。我哥也非常惦记我和老人,又经多方努力把我,先弄到这里干临时工,我和我哥又有机会一起工作了,刚进工厂还有些不适应,我就暂时给他打下手,在一台简易土铣床加工一些简单的活,这也算是先热热身吧,我在技校实习时用过万能铣床。一切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他多方位的指导和关照我,真可谓是工作愉快!这个时期我住单身宿舍,他给于我工作和生活上很大的照顾和方便,他家有好吃的就叫我去吃。记得有一次我回杨家乡下看父母回来后,我哥嫂还给我留下一只煮熟了的大飞蟹,没有一斤也有八两重,看到那赤红的大飞蟹,非但没有马上刺激我的胃蕾,反之 ,使我五味杂陈的心情一起涌上心头;哥嫂的亲情、乡下二老、朝阳的妻儿,我们何时能一起享用啊?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有味道,最大、最肥的蟹子。</p> <p class="ql-block">班车</p><p class="ql-block">在山区工厂平时不休息而是休大礼拜,休大礼拜时住单身宿舍的人,就坐班车到各自离家近的站点,那时的班车就是长春产的大解放牌货车,中间拉两道大粗绳,人挤人挤的密密麻麻,颠簸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冬天过西柳大队的河沟时,卡车穿冰淌水东倒西歪,崴了崴了的移动,总是有惊无险,当时都说小个子隋司机,车开的比较猛,他能制造更多的有惊无险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三梭产品</p><p class="ql-block">山区的工厂,被巍峨的老帽山笼罩着,老帽山赋予了我们新鲜的空气,举目落霞余辉里的大片村落上空归鸦阵阵,一家家炊烟袅袅,轻烟若雾,随风飘拂,宛若对游子温暖的召唤。</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还是生产,驰名中外的玻璃机械设备,什么封口机、二十型制瓶机……,</p><p class="ql-block">老帽山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老帽山的帽子也开始变绿了,大地一片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要上新产品了!新产品是缝纫机的心脏“三梭”即摆梭、梭芯套、梭芯,东西虽小加工难度复杂,仅梭芯套加工工序就一百二十多道,它由低碳钢圆棒料切断、磷化、蹲扁、挤压、机加工……渗碳、淬火、抛光……</p><p class="ql-block">项目总负责人是董世阴厂长,先是组织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们汇编技术手册,技术员吴爱真、刘天顺,老师傅:于永安、李明宽、邹双林……我大哥石谨源,这些人都是我心目中的榜样,都是佼佼者。我哥在这里又展示了他的才能,指挥制造加工专用刀具,有一个制作梭芯套上的那小弹簧工装设备,反复试验不分昼夜,微小的调整不当都会功亏一篑。成功了!当我看到一个个像小蛆虫一样的小弹簧刷刷落地时,我顿感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是小弹簧是这样欢快的蹦了出来;不可思议的是这才真正的“石大拿”。梭芯套在这些老师傅们的努力下终于试验成功了。这中间董世阴厂长又带领一些近三线,招来的俊男靓女们,到天津同行业厂学习,那时候人真是无私奉献传授本领,通过几个月天津的师傅传帮带,这批人终于学成而归。</p> <p class="ql-block">梭芯套(这里称梭壳。)</p> <p class="ql-block">梭芯套(梭壳)</p> <p class="ql-block">大连建厂</p><p class="ql-block">八零年前后,随着国家形势的转变,三线工厂也在陆续回迁。</p><p class="ql-block">大连凌水桥北面的小山头开始沸腾了 ,轰…轰…爆破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几台“东方红”履带推土机的隆…隆…声,很快山头平了,那时候很多工人也参入工地劳动,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大哥全家又都搬回大连了,在这里他又忙忙碌碌穿梭于车间机台旁。</p> <p class="ql-block">建厂初期爆破和平山头。</p> <p class="ql-block">洪水</p><p class="ql-block">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p><p class="ql-block">八一年夏,老帽山的雨淅沥淅沥的下着,连续下了一周,七月二十八日,乌云密布笼罩着老帽山,老帽山愤怒了,滂沱泪下,它愤怒的呼啸,它脱下绿帽和绿装,露出了它的原貌,先是山体滑坡,而后形成的堰塞湖聚集的雨水,造成山洪爆发,一夜间工厂毁灭了,绿油油的老帽山变得千疮百孔。</p><p class="ql-block">晴天霹雳,更使人揪心的事情发生了,这时,大连大哥家传来了意想不到的噩耗,我大哥家的长子石俊岚弃世身亡。起因是他娶老婆是牧城驿农村户口,单位分不到房子,逐申请调到给房子的单位,领导喜才不放,逐产生矛盾,服毒惨死在领导家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这些事都发生在1981年夏天洪水爆发期间。</p> <p class="ql-block">(此为心目中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回大连</p><p class="ql-block">洪水过后,1982年我也回到轻工机械凌水桥的工厂,又和我大哥一起共事,这时我在维修车间,他在机械车间业务来往不甚密切,没有多久他就退休了。1983年我和大哥都分到房子了,我们在一个楼,这时我家人口是:我的两个孩子,我们夫妻,再加上老父共五口人,老母1977年在山区时去世了,享年77岁 ,那时我们都团圆了,老母可以安心的走了。</p><p class="ql-block">我和大哥在一个楼时,每年节假日和老父过生日时,我哥我姐都会携家眷如期而来,欢聚一堂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大哥退休后不久就因病离世了享年66岁。</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合作化</p><p class="ql-block">手工业合作化,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分散的、独立的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参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p><p class="ql-block">大哥的一生经历了工业的私有制、合作化、公私合营、集体所有制最终进入国营企业,他也由一个作坊的手工业者小业主最终变为工人阶级的一员。</p><p class="ql-block">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