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周的苏州大学初中语文研修的国培学习就要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在苏大学习的每一天,我都很充实。深深地感受到苏大校园风景的优美,苏州文化底蕴的深厚,众多专家教授学术研究的精深。让我不仅得到苏州这座城市美的熏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洗礼,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教法理念的更新。</p><p class="ql-block"> 一、姑苏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人杜荀鹤的五言律诗写尽这座水乡之美!优美的自然景观也蕴育了丰富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次国培,以苏州本土文化为契机,发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北宋范仲淹、滕子京,唐寅,金圣叹,文徵明,冯梦龙,范成大,顾炎武,到近代叶圣陶,俞平伯,叶至善等,苏州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名士。在这次专家培训会上,魏本亚,杨旭辉教授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苏州文化的渊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苏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苏州园林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仅仅是苏州文化的一个侧面,即使从这一个侧面来看,就能看出造园艺术的登峰造极需要多少文化精品的汇合,诸如建筑、绘画、雕刻、堆山叠石、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具陈设……每一项都是苏州文化的一个门类,都能写几部书。</p><p class="ql-block"> 二、前瞩教育紧跟时代</p><p class="ql-block"> 苏州教育一直都是走在全国教育的前列,聚焦立德树人,全面开启五育并举新篇章。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进“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强心健体,以美化人、以劳育人”五大育人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体系。</p><p class="ql-block"> 查佐明教授带领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重要论述。指出教育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理解教育的科学内涵,为新时代培养人才。文化强国,科教兴国,教育是国之大计。付亦宁教授为我们解读了信息化时代教育的特征,教师的发展,信息化素养与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三、专家理论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王家伦教授为我们解读“初中统编教材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的创新"。指出当前教育重道轻文,轻视过程与方法。怀疑传统,牵强附会,过分追求创新,从而让语文课误入歧途。指出当今学生作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能力之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王教授认为,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必须有依据,有度。创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创新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从教材体系出发,重视范文,重视导读和教材训练。创新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过程与方法上创新。</p><p class="ql-block"> 同样,年逾古稀的王栋生教授也谈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于他比一般人清楚如何教"读写",他个人必须有一套读书方法和高于一般人的写作能力,非此不足以言“专业”和“学科”。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想,独立思考是知识人最重要的品质。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机器,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批判性思维。教师必须培养对阅读的敬重,教师首先是阅读者,然后才是教师。阅读应当是教师的生命方式,教师的一堂课背景是他全部的知识和智慧,他读过的书都会起作用,非但如此,他的全部生活经验都有可能体现在课堂上,因为他面对的是学习者,语文教师要有超越专业的阅读能力和更辽阔的事业,读书要读杂一点,好打好精神底色,高贵的气质来于教养,教养来自精神底子,取决于他站在什么样的精神高地上。不要给自己的懈怠找理由,只有个人才能读书,人只能自我启蒙。语文教师重视阅读积累,以形成经验,要有超越一般人的阅读经验,有独立的文本解析能力,有独特的发现,在阅读和积累中,学会整理整合,发现共同的东西,并及时总结提升,不断的尝试变换思维角度,注意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熟悉各种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能写作各类应用文体不一定要出类拔萃,但有基本能力,能写得出,写得像这样,他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教科书无法具备的丰富的个人经验,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写作趣味。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的读写体现在专业素养上,也体现在个人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师应当是优秀的表达者。</p><p class="ql-block"> 黄厚江老师谈到语文核心素养时,指出一个人的经历,事业对他的素养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语文课改经历了“双基落实”“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三个阶段。黄老师,指出教材,无论怎么变,教法不应该变,语文要有正道,语文老师要有对知识能力的把握。听说读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让语文课营养学生,使学生健康发展。语文课堂要有思维的张力,活动的张力。要处理好语言和思维共生关系,语文课才能提升一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这些老教授以自己丰富的经验,给我们讲述当前课改下语文老师的现状,语文人的出路。言辞肯切,平易近人,春风化雨,全程两个多小时都不休息,令人感动,敬佩!</p><p class="ql-block"> 四、课堂案例展现风采</p><p class="ql-block"> 这次培训有幸听到黄厚江,徐飞,徐杰三位大师的课,感觉大家风范,真的让人敬佩。他们的课堂,思路清晰,设计简洁但不简单。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课堂上的生成精彩纷呈,掌声不断。徐飞老师的《假如颜色会说话》写作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给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诱发,写作灵感,给学生提供写作支架,传染写作语感。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徐杰老师的巜论语十二章》,风格沉稳,启发引导得当,注重思辨性学习,快乐学习。整堂课学生“不亦乐乎”。黄厚江老师的《乡愁》,更是妙趣横生,在读中会诗意,在读中找特点。特别是最后一个写乡愁的环节,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思辨中认识《乡愁》之美,余光中写法之高妙。</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一次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多。欣赏不完的姑苏美景,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仰望膜拜的大师风范,我将把它们带回家,在农村双减背景下的教育中,撒出一片种子,辛勤耕耘,静候花开。</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1年10月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