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熹像</p> <p class="ql-block">书法虽为小道,但也可以小中见大,窥视道的本质。</p><p class="ql-block">最接近我们时代的三位圣人,一位是朱熹,一位是陆九渊,还有一位是王守仁。他们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各自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朱熹的理学,推崇“格物致知”,也就是说,一切思想向外求,多读书,多涉猎不同的事,从而增长知识。陆王的心学,是向内求,主导的是“我心光明”,这种主导思想是,人的本心是善的,需要不断打磨心性,而达到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陆九渊像</p> <p class="ql-block">网上有人打了个比方,也有点意思,就是当小朋友看电视的时候,理学家长会告诉小朋友,多去读书,看电视是浪费时间,心学家长会跟小朋友说,你觉得现在看电视对不对呢?</p><p class="ql-block">可是问题来了,是理学优越还是心学优越,理学的弊端在于,读书要读到猴年马月?心学的弊端在于,没有一个外在的形的依照,怎么去打磨心性呢?即使后面的半圣曾国藩说一日三省,可是没有一个外在的形作为参考,可以自省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和求索以及实践,猛然之间,这个问题已经醒悟,理学的不断读书也可以有个界限的,也就是读到豁然开朗,而心学的打磨心性,也需要依照这个豁然开朗去打磨。</p><p class="ql-block">就像我们学习书法,光靠心学那一套,只要是正常人都根本无从下手,即使下手,都会以江湖体印刷体和一些不符合书法的形式出现。那么必须要有理学的主导思想,也就是格物致知,研究前人法帖,越透越好。最后才回归于心学,如何打磨创作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做到“我心光明”。</p><p class="ql-block">所以无论理学还是心学,要看发挥空间,前理学后心学是很好的一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最后发送两页我写的字作为本文结尾</p> <p class="ql-block">有转载本文者,劳烦署上作者名称,感谢万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