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孺子今何在 槛外京杭空自流

皮黄声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街•旧墙门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时嘉兴老城望吴门外的中街上,有一处年代久远的石库门深宅大院,它南临大运河,北枕外月河。高高的白墙青瓦与古老的拱桥、岸边的绿柳交相辉映,犹如一幅江南水乡民居的水墨丹青。日出日落,明窗洞启,“朝送运河千帆竞渡,夜伴月河万家灯火”,充满了别样的诗情画意。这处深宅大院座北朝南,东西宽约三十多米,六开间、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前后共有五进,排列有序。既古老幽静,又颇具当代气息。高大厚实的马头墙耸立左右两侧,铸成了一道防火防盗的坚固屏障,同时也阻断了与外界的交互。深宅的大门采用整块条石做门框,实心的双开大木门,外面包着带钉的黑铁皮,传统的砖雕青瓦顶门头,门楣上镌刻“高义薄利”四个篆书大字,彰显着风雨沧桑的年代感。门后的上下两根、不用时可推入墙洞、二十多公分见方的硬木门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家搬入了这处石库门的深宅,成了大院里众多住户中的一分子。听老一辈人讲,这房子以前是一家名号“大昌”的典当行的库房,刚解放那年该典当行老板举家移居香港,把这处房产低价转让给了银行,经过一番精心改造后,成了银行职工家属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大门,一个四方的院子,紫藤绿箩攀墙而生,青石板地面古朴整洁,院子的西边是一幢独立的二层小楼,秋鸿春燕,典雅精致。东边围墙高耸,挺拔如峰。走上台阶,气派的大门厅宽敞明亮,方砖铺地,四根粗大的金柱闳敞轩昂,柱子底下的青石磉盘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古色古香。整个深宅内有院子、天井四个,其中的小天井凿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透亮,那时候,一到大热天经常到井边打上一桶水,洗脸洗脚冲个凉,那是最惬意不过了,如果早上把西瓜装入网兜悬挂在井里,到下午取出来,入口冰凉沁心,就象现在用冷藏柜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深宅大院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那个年代家家孩子多,所以这里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天下,一群差不多大的整天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白天放学回家、晚饭后、一直到睡觉前都在一起玩耍,诸如官兵捉强盗、躲猫猫、削洋片、打弹珠以及钓鱼、游泳等等,凡是那时盛行的少儿游戏和活动在这个深宅大院里都能玩转,前后楼梯任意兜圈、院子天井尽情穿梭,这一切足以让众多乳臭未干者乐享其中,我就是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天地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光的推移,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都长成了懵懂少年,也迎来了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小学都没毕业的我们这些同龄小伙伴,那时候还没资格参加各种组织,但是却被纷纷扰扰的时代洪流裹挟着走出高墙深宅,走进大街小巷,去看满街的大字报;看臂戴红袖章的造反派抄别人的家;看那些“四旧”、“封建迷信”物品被付之一炬;看那些“牛鬼蛇神”戴高帽、挂牌子游街示众。有一天,在一长串游街示众的人员里看见邻居常某某也蹒跚其中,脖子上挂着一块用硬纸板做的大牌牌,上面写着“打倒国民党中统特务常X X”,这一幕着实让我们几个吃惊不已,因为以前曾听坊间传说,解放初期的银行工作人员大致为三种人,一是旧银行留用人员,二是国民党(三青团)员,三是南下部队转业人员。联想起周围邻居,还真是这么回事;邻居中有人称“小广东”的,解放前,他就在其担任中国银行襄理的姐夫手下工作,据知情人讲,那时的他油头粉面、西装革履,每逢周日必去上海的舞厅跳舞。还有大字不识几个,却有军功的山东大汉,身背木壳枪守卫着银行大门等等。这常某人以前也在银行工作,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调别的单位了,但仍住在原先的第四进一楼的小套间里,平时很少见他回家,他夫人是某厂的退休工人,膝下无儿无女,老太太平时收拾得干净利落,瘦高个、齐耳短发,夏天总是手摇一把鹅毛扇,出出进进,碰到我们这些小孩也是微笑面对,我们都叫她“常家嬷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各行各业都在忙着搞运动,也波及到了学校,上课时间有些不正常,比我们年龄小的也经常不去学校了,一天,大宅院里几个小朋友在常家门囗玩削洋片,正玩着,忽然一张洋片滑进了常家大门底下的门缝里,其中一人赶紧脑袋朝下,往里张望找寻,看了半天,洋片没看见却神情紧张地说好像有两只脚在晃动,于是几个胆大的爬到窗户上,想看个究竟,可是窗帘挡得严严实实,也看不到什么。住在隔壁的阿姨说这几天是没看见老太太出来过,是不是真出了什么事情?正在纷纷猜测议论之时,大院里的居民小组长也闻讯而来(小组长从小是个包身工,苦大仇深,解放后翻身入党,因健康原因提前退休),听大家众说纷纭,转身赶去居委会报告,不一会,街道派出所、银行有关部门、居委会等都派人来了,派出所民警借助一把竹梯子爬到窗户顶端,透过窗帘的缝隙往里仔细观察,果然看见一根绳子套在房子中间的横梁上,下面挂着个人,两脚悬空,距离地板也就五、六公分。屋里有人上吊,这可是命案,民警马上把门踹开,进屋把人解了下来,但早已气绝身亡。经辨认,死者正是常家老太太。经过刑警、法医等人一系列忙活后用担架抬走了。后来才知道,这家姓常的男人解放前曾在国民党某机关工作,在运动中受到了冲击,老太太可能一时半会想不开或者是害怕受牵连而寻了短见。事发后这间“凶宅”空关了很久,多年以后才有家胆大的搬了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院中孺子今何在?槛外京杭空自流。屈指算来, 离开这条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老街、走出“清摇忆水声,夜卧听春雨”的旧墙门几十年了,但昔日的童趣和轶事还会常常浮现。新旧世纪交替那年,老街上这处见证了百年风云变幻的高墙深宅作为历史遗存,被政府以二百多万元的价值从某银行名下征收,在原有的基础上以修旧焕新的样貌,成了老城网红打卡地——【月河历史街区】的一处收费景点,供游人观光浏览。如今的老街,虽然仍见“斜阳缀满廊前廊后,新月朗照河东河西,” 只可惜,已经没了当年的市井味、烟火气,惟有老街上光溜溜的青石板和高墙深宅大门外粉墙上那一个硕大的【當】字,仿佛在向攘攘过客诉说着这老街和旧墙门的前世今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7</p><p class="ql-block">下图(1)原老宅北面、后门的外月河踏渡涮洗之处</p><p class="ql-block"> ( 2)现在属月河历史街区景点的原老宅大门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