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家海洋博物馆

酒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八万平方米。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方米。陈列展示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文明”,“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板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有“海上故宫”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一道造就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华夏沿海地区的先民们,在认识、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海洋文明。随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外海上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开辟了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中国沿海地区和岛屿上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新石器时期,我国海滨及海岛从南到北都有人类活动。独木舟的出现更体现了他们征服海洋的勇气和实绩。这些向海而生的先民拉开了中华海洋文明的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上的独木舟残骸,长560厘米,宽52厘米,距今8000--7000年。为整段马尾松木先用火烤焦,再用石锛加工制作而成。舟身整体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它是在2002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在浙江湖州、余姚和福建连江以及广东化州等新石器时期遗址都出土过独木舟或船桨的残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带全部被纳入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王朝体制。秦始皇、汉武帝曾多次巡视海疆。秦始皇在五次巡游全国中四次行至海滨。汉武帝曾十次巡游海疆,对巩固海防、宣传国威和繁荣航海事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1987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岛镇东连岛村苏马湾海边沙滩上被发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碑文清晰可见:“东海郡车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顶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始建国“为新莽时期的年号。始建国四年,即公元12年。它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的唯一一块西汉晚期界域刻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石器时代,以海为生的族群形成聚落。在海岛和滨海地区留下大量遗迹。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这些先民们利用海边的特殊资源,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内陆地区,而与滨海自然环境相适应协调的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距今30000——10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曾发现了三枚穿孔海蚶壳,它们是山顶洞人用来打扮自己的装饰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量的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沿海先民已经能够捕获大洋与近海之间的海洋鱼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盐,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管控物资,我国煮海为盐的历史悠久。商代晚期,山东滨海产盐区的地位日益重要,两周时期,齐国因占有“渔盐之利”经济发达,为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汉时期,政府大力发展海盐等海洋经济并使之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公元前2400——2100年的浙江宁波大榭岛史前海盐业遗址。它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烧窑取土时意外发现的。为我国首次发现沿海地区制造海盐提供了最早的实证。也把中国制盐历史提前了3000多年。</span></p> <p>  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兴于唐宋。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其中以南海为主。</p><p> 东海航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p><p> 南海航线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八年间开辟的。起点在徐闻县。(今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该县远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已经设置了)经南海、印度洋到今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的航线。在巜汉书.地理志》里对此有详细记叙。是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p> <p>  图片中的“广州通海夷道”,是唐代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叫法。它是从广州前往大食地区(今阿拉伯半岛)的通道。中国海船从广州起航,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南部,沿印度南部海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到波斯湾破,最后抵达巴格达。全程14000公里。是8—9世纪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p><p>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创设了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世界各地商贾云集,广州遂成东方第一大港。</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水密隔舱、龙骨装置、平衡舵、指南针、航海图等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商船的远航能力,大大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和文化往来,吸引了大批的外国商旅来中国定居。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诸宗教在沿海港口城市汇聚,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使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在沿海地区交相辉映,共同繁荣。</p> <p>  这是伊斯兰教潘总领墓碑(元代1206——1368)复制品。原碑现藏于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p><p> 该石碑同时刻有汉文和阿拉伯文,表明原主人是一位姓潘的,当过总领的穆斯林。</p> <p>  这是印度教大象与林伽龛状石构件元代(1206一1368)复制件。原碑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p><p> 大象带着项链和腰带,呈腾跃状,正向林伽鲜花,以表达对林伽的崇拜。</p> <p> 这是基督教尖拱石墓碑。元代(201206一1368)复制件。原碑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海洋馆里陈列着很多从历代沉船中打捞出水的瓷器、金属制品等文物。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忙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405至1433年间,郑和率领15世纪世界上最庞大的,最先进的远洋船队——2万7多人,百余艘海船,先后七次远涉重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了30多个国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巅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巜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青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文楷书31行,全文共1177字。详细记述了郑和之前率船队下西洋经历诸国和其间发生的事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国的海运史上,是禁海还是开海,各朝代都曾有过争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对禁海还是开海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明朝初期,为加强海防实施了封锁海疆的禁海政策。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严禁沿海民众下海私通外国,。同时,着手加强海防,立志改变“海疆不靖”的局面。同时建立了由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体系。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的关系。这些国家使节来朝贡,货物由朝廷处置。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获取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朝贡贸易在永乐宣德年间达到鼎盛。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来华朝贡的国家多达150多个。后因“厚往薄来”而日趋衰落。但仍被后世沿用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禁海与开海的争论中,明代对外贸易与交往的步伐从未停止。明代中期,民间海洋力量的兴起,冲破海禁重出外洋。隆庆年间,月港(今漳州)开放,东西方海上交流与贸易日益增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示意图。这条经由中国一菲律宾一一墨西哥的航线,从16世纪一直维持到19世纪初长达200余年。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开拓的太平洋商贸环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后,每年派1到4艘,载重30吨至千吨级的帆船,利用季风横渡太平洋,从西班牙北美殖民地墨西哥装载白银运到马尼拉后,用这些白银收购中国的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这条航线,原产美州的三十余种农作物和衣被原料,先后被传入我国。如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西红柿、南瓜、烟草等。这些农作物,油料作物和蔬菜的引入,对明清时代人口激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元末明初,倭寇盛行。辽宁至山东、浙江、福建等地深受其扰。嘉靖年间,倭寇对中国的袭扰更加猖獗,沿海民众深受其害。明朝军民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令带领下,经过多次围剿,最终平息倭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嘉靖38年(1559年),戚继光在率军取得对倭寇的桃渚大捷后,在桃诸所城东、西两城墙角修筑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座空心敌台。成为防范倭寇的有效设施。后来,这种重点防御建筑在广戚继光调往北方修蓬长城被时被广泛采用。图为明代书籍《四镇三观志》与《练兵实纪》中绘制的空心敌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渚千户所城,位于今浙江临海市桃渚镇城里村。是保存现状最完好的明代海防千户所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明代绘制的巜抗倭图卷》,描绘了倭寇来犯、烧杀抢掠、灾民逃难、明军出阵、水上鏖战、得胜班师等场景。展现了明代嘉靖年间苏州、松江一代抗倭寇侵略的历史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沿海山沙图》局部。《筹海图编》(1562年刋行)中的《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内容详备的海防军事地形图。其中的福建部分已明确标出来“钓鱼屿”是中国的海防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中期,欧洲船队通过新航线抵达中国东南沿海,试图建立殖民地。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展开走私贸易,强占澳门作为贸易据点,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在台实行了殖民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553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之后,又贿赂当地官员长期滞留。使澳门成为葡萄牙贸易据点。图为铜版绘制的1598年之前的澳门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为版画《安德拉德向明朝官吏们献念珠》。刋载于1706年出版的《安德拉德中国游记》,反映的是1571年,侵占马六甲的葡萄牙总督阿尔布克尔克派官员费尔南.德.安德拉德率八艘船只抵达广州,交涉通商事宜。这是葡萄牙与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郑成功(1624一1622年),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朝灭亡后,他弃文从武在厦门一带组织队伍与清军对抗。曾北上出击进逼南京。后被清军所败退居厦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代晚期,郑成功继承其父的“无海即无家”的思想,积极拓展海洋空间,重新整合东南海上军事力量,用政权的形式组织海外贸易活动。为了把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领2万5千将,数百艘战舰,从金门、厦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东征台湾。经过多次海上作战,陆上围困,最终于1662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收复台湾后,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军队从亊垦田,同时招募大陆移民入台开垦荒地,向原住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图为1675年荷兰绘制的木版画。反映的是1662年荷兰殖民头目揆一,在热兰遮城被包围后向郑成功请降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清朝推行迁界令,即“将山东、江、浙、闽、广滨海人民尽迁入内地。设界防守,片扳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清朝收复台湾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宣布开海。 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与征收进出口关税,清政府设立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除广州粤海关外,其余海关一律被关闭。是为“一口通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西方对华的贸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产品的急剧增加,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英国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政府保守的对外贸易政策,每年给英国造成二三百万两白银的贸易逆差。在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也未能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后,就采取卑劣的“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贸易给英国带来了惊人的暴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鸦片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的白银外流达600万两,造成清政府财政枯竭,国库空虚。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萧条和衰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年到1834年间,连续颁布了八次禁令,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道光皇帝委派的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230余万斤鸦片。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人把中国的禁烟运动看成是侵犯私人财产,不可容忍。虎门禁烟遂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清代(1644一1911)(复制品)原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录了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巡抚怡良在广州禁烟,虎门销烟的情况。奏折上有道光皇帝亲笔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虎门销烟纪念碑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28日英军舰船抵达广州珠海口外,封锁海口开始到1842年8月,中英双方在南京下关江面上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定了巜南京条约》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19世纪40到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海洋列强向中国发起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割让岛屿,开放沿海的重要通商口岸,标志着中国海权沦丧的开始。1884年,法国远征舰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均以惨败告终。海防更加空虚。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入侵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9次,其中较大规模的入侵为84次。入侵舰船达1864艘次。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50多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时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 class="ql-cursor"></span>为了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10月,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进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法国和英国组成侵华联军,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1860年9月8日,联军向北京进发,10月18日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分别与英国,法国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四年战争中英、法、美、俄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更多主权。外国实力扩大到东北、沿海各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法战争(1883年到188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3年末,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12月到1884年5月。战争局限在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第二阶段从1884年6月到1885年4月。战争在中国和越南两个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3年12月,法国侵略者以“和谈”做烟幕,对应越南政府邀请协守越南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的突然袭击。1885年2月,法军占领镇南关。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启用老将冯子材。3月,冯子材大败法军于镇南关。西路刘永福也取得了临洮之战的胜利。法国国内震惊,茹费理内阁因战败而倒台。这时,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向战败的法国乞降求和。6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缔结了正式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条约的签订使法国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治海权的丧失,引发了清政府内部对于海防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加快了北洋水师的成军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绪元年,李鸿章通过向朝廷申请设置北洋水师学堂,开始草创北洋水师。后来,朝廷为了保护京城,每年特别拨款进行建设,逐渐发展成为东亚第一舰队。它虽然成立时间稍晚于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但北洋水师是中国历史上一支真正意义上面的海军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8年以後,朝廷对于李鸿章个人力量的防范,使得北洋水师大部分经费被挪用。从而无法接受当时的先进技术,使海军的战力失去了优势。加之北洋水师落后的管理制度和朝廷腐朽的避战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幸存的十艘军舰被编入日本海军,致此北洋水师全军覆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清廷发布上谕,第一次把海防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并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创设北洋水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李鸿章在天津大沽海防观看军事演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同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向日宣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标志着中日战争结束。《马关条约》使日本割占了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并获取巨额战争赔款。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使封建的中国开始踏上了半殖民地的泥泞之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4年7月25日,北洋水师在护送运兵船途中,遭日本舰队偷袭。双方在朝鲜半岛牙山丰岛海域爆发激战。北洋水师“济远”号溃逃,“广乙”号以一敌三最后搁浅焚毁。无武装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700多名官兵葬身黄海。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丰岛海战后焚烧的“广乙”号军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当年北洋水师各舰船管带(舰长)的照片。右从上往下:刘步蟾(1852年-1895年)定远舰管带。战后践行了“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自杀殉国。邓世昌(1849年-1894年)致远舰管带,战死。林永升,(1853年-1894年)经远舰管带,战死。左从上往下:林泰曾(1851年-1894年)镇远舰管带,战死。叶祖珪(1852年-1905年)靖远舰管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北洋水师11名主将里,8人以身报国,二人一直战到舰只被击沉落水。展现了当时中国军人强大的毅力,我们后人不能忘记这些以身报国的人们的英勇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积蓄多年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在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惨败。1894年11月22日,日军占领旅顺,血洗全城。图为被日军占领的旅顺海军公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1900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从天津大沽口登陆,发动了侵华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和比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与联军代表签订《辛丑条约》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海洋权益遭到严重破坏,。香港、台湾相继沦为英国和日本的殖民地。西方列强在沿海部分重要城市建立了租界,侵犯中国的海洋管理权,尤其是海关自主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控制大沽炮台,英国要求“代守”大沽口。这是1862年2月英国发给清政府的照会。(复制品,原件藏于天津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清通商口岸的海关分理机构通常由中外共同管理。中方有一名监督,外方有一名税务司。海关日常税务实际由外籍税务司把持。中方监督仅负督查之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苏松太道吴煦请李泰国(英国人,其任职时间为1859到1863年)帮办中国海关税务的筹议条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近代中国海关的外籍总税务司。</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末位于上海的海关总税务司衙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山东海关监督关防是为山东登青兵备道发给英国商船的完税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有识之士,开始“师夷长技”,外交使,留学生通过海洋走向世界。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在海洋经济教育,海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些开明的官员和实业家通过创办船政学堂,航海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创立了新式海洋产业,收回领土和租界,巡视南海宣示主权,促使了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逐渐觉醒。</span></p> <p class="ql-block">  魏<span style="font-size:20px;">源(1794-1857)。清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他在1842年出版《海国图志》,介绍了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科技。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城西人。清末外交官、洋务运动倡导者之一。曾任中国驻英、法两国使节。考察了西方政治,、文化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付云龙(1840-1901)。清末外交官。1887年以第一名考取出洋游历大臣,奉派出洋游历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和巴西六国。他每到一国即收集地理、风俗、物产等资料,勘察绘制地图表格。编制了《游历巴西图经》。</span></p> <p class="ql-block">  魏瀚(<span style="font-size:20px;">1850-1929),福建候县人。中国第一代军舰制造专家。曾任晚清海军部造船总监。他以船政前学堂第一届学生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法国留学期间,兼修造舰和法律,成为第一位获外国法学博士的中国人。回国后组织研制了中国第一艘巡洋舰、铁甲船、钢甲鱼雷舰和猎雷舰。为中国造船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严复(<span style="font-size:20px;">1854至1921)福建侯官县人。清末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在天津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的介绍了西方民主和科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1866-1925)。孙中山特别强调以海兴国。他在1921年出版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建设近代化海港,大力发展海运业,积极兴建造船业,注意海盐等海洋资源的开发等措施。</span></p> <p class="ql-block">  詹<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佑(1861-1919)。广东广州人。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年仅12岁时,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学生赴美。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1888年开始参与修建塘沽至天津,唐山至古沽铁路。1905年主持中国首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末年,为了维护海权,中国建立了近代海军,并在海上英勇抗击了侵略者。中国海军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但从清末民国,为了重振海军作了种种努力,并派军舰巡视南海诸岛,有效的维护了南海主权。民国政府还收回了青岛、威海卫、广州湾和台湾等被侵占的国土,捍卫了国家的主权。</span></p> <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1846-1927)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伏波”、“广金”、“琛航”三舰巡视西沙群岛。此次巡视20天,所到各岛均勒石命名,鸣炮升旗,宣示主权。并由海军绘测成图。此后又数次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此举在当时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国航海之书都称西沙群岛为中国海洋国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中,南沙群岛中有两岛礁滩被命名为“人骏”滩,“李准滩”以纪念他们的功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日本船只“长丰”号和“四国”号先后侵入东沙海域,驱赶中国渔民。在东沙岛上悬挂日本旗。宣称占据“无主士地”并擅自将其命名为“四泽島”。清政府很快找到了证明东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历史文献,宣示主权。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派出“飞鹰”号兵舰等两次视查东沙群岛。最终日本不得不于1909年承认东沙群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撤出南海。</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清初海防名将陈伦炯(?-1747年)绘制于1930年左右的《七省沿海全图》。它是目前年代最早的详细绘有南沙群岛的地图。首次把南海诸岛分为四个群岛,并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图为《七省沿海全图》封面《四海总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的海洋经济也得以发展。中国设立了早期的几家造船企业。1873年,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办。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随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入,海洋化工逐渐兴起,鱼业、盐业等传统手工业也走向近代化。</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为总部设在上海的轮船招商局。分局设在天、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呂宋、新加坡等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人。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4年开始创办久大精盐厂。1917年又筹办永利碱厂。1922年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span></p> <p class="ql-block">  1<span style="font-size:20px;">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兴建久大精盐厂。它是中国第一家精制盐工厂。图为久大精盐第四工厂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8月,范旭东在塘沽久大精盐厂化验室基础上,创建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它是中国首家民营科研所。图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图书馆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它是晚清最大的近代化军事工厂。曾国藩规划,李鸿章实际负责。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佣工人2800余人。能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图为工厂内车间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建设海洋强国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开放沿海城市,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耕海牧渔,油气开发到极地大洋科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坚持陆海统筹,坚持依海富国,依海强国,人海合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共赢的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的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12月,我国制定了《1956至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是第一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1958年至1960年,我国开展了新中国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调查队员在海上作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我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标志着新中国领海制度的初步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1958年下半年,新中国第一次邻海测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北京宣告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4月28日),我国第一条远洋客轮“光华”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了隆重的首航仪式,随后承载着祖国人民的重托赴印尼接运受难华侨。5月17日“光华”轮将第一批归侨577人安全运抵广州黄埔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光华轮”从黄埔港启航时的欢送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7月22日,国家海洋局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专门的海洋工作领导部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国家海洋局建局初期的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在1961年建成投产的“海上一号”钻井平台。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桩基式固定钢结构海上钻井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11月20日,我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开始了征服南极的壮举。图为1985年2月20日建成的我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联合国批准,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1991年八月,联合国秘书长和中国代表团代表共同签署了登记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5月,我国颁发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成。图为中国南极-昆仑站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我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成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中国国内海域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海上员工欢呼庆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它的研制成功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7月9日,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结束并关井。这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首次试采可燃冰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4月,“海燕”-4000级水下滑翔机和“海燕” -10000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完成了一系列海上观测内容。最大工作深度达8213米,创造了下潜深度最新的世界纪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为水下滑翔机“海燕”-4000和7000米深海高精度水下综合定位系统。该系统的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5月15日,我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成为世界上第93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有效促进了我国海洋事业与国际全面接轨,推动了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就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要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国的战略对接。推动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携手共创依海繁荣之路。实现人海合谐,合作共赢,共同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稳步推进。</span></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5日,首届中欧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在布鲁塞尔举行。展现了中欧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责任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富饶,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维护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来,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了我国海洋权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左为2010年4月,中国海监总队组织海监83船,81船和海监B一7112直升机组成海上编队,执行南海海域专项巡航任务。对南海南部、西沙南部、北部湾湾口等海域进行维权巡航。在曾母暗沙举行了庄重的中国主权碑投放仪式,宣誓国家主权,体现对南海的实际管辖。这是中国海监开展定期巡航执法以来,首次投放主权碑,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右为2014年,海军南海舰队远海训练巡航曾母暗沙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左一是航母打击作战群。左二为输送登陆部队及其坦克,火炮的“五台山”号坦克登陆舰。(2016年3月入列服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左一是055型“南昌”号导弹驱逐舰。(2020年1月12日,入列服役)下左二是某新型核潜艇,下左三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过四万吨级的新型901型“呼伦湖”号综合补给舰。(2017年9月1日入列服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家海洋博物馆,它的建设体现的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更是中国海洋事业的文化里程碑。在这里,让人们了解了中华民族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和海洋文明的悠远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事关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