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结老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下庄乡政府驻地下庄以南五公里。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其次地瓜、花生等,工副业有机械配件加工等。自1984年10月,为振兴农村经济,改为以果为主的专业村。<br><br>《张氏族谱》载:"吾张氏始祖讳鹏,原籍北直枣强人。明洪武三年徙居淄川县渭头河庄,住般水之阳。乾隆初年,五世祖讳宽,又徙居马家沟庄定居。太祖定居于上结老峪。 "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结老峪"字样。据此,清乾隆初年已形成村落。该庄早年村民多从邻庄五老峪迁来,两庄村民来往频繁,团结互助。因五老峪高龄老人很多,对结老峪的村民多方帮助,故结老峪村民常邀五老峪的老人前来,以便承受他们的教益。后取团结老人之义,取名"结老峪"。后因人丁繁衍,该庄位处山峪上方,故名"上结老峪"。<br><br> 认识这个小山村,纯属偶然。去年疫情后,跟随鲁中晨报王总编辑组织的的帐篷医疗队,第一次走进这个小山村。我带去了理发器材,由于疫情封村,又因为村里没有理发店。顺便给村里看病的老人理发。<br><br>在这里,有幸认识了刚上任不久的张书记。标准山东大汉的朴实与坚韧,穿着极其简单朴素。<br><br>听人们说:上任第一天,他看到群众在简陋的卫生室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到处联系帮扶。<br><br>他们在淄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耿杰院长的帮助下,仅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建起了干净整洁的村卫生室。<br><br>为了更好地服务山区百姓,他还找来了定点扶贫的潍淄骨科医院的陈院长和他的团队,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br><br>这次再次走进这个小山村,我不知道张书记已经因工作调走了,村里的人们见到我,说起张书记,都是赞不绝口。有个老人都哭了,让我也唏嘘不已。<br><br> 10月的最后一天坐公交车来到这个小山村,一路的大雨,不间断的还有雷声。因为阵雨后,没有把飞机飞得太高,只是在50米的高处拍了几张航拍,便匆匆收拾起来。雨后的小山村显得静谧安然。 村口的标识,因为间隔差不多一年再次过来,村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曾经的邮电希望小学,早已没有了学生。每每走进一个村子,总希望拍到村里最初的学校。因为学校承载了几代人的希望,每一个从学校走出去的游子,都会对当初的学校记忆犹新。因为学校有儿时的玩伴,有儿时的快乐时光,还有属于儿时的朗朗读书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去年的义诊就是在这个村委会大院。露营当晚,由于强对流天气,风大雨急雷声响。这次来,没有进去,也不想打扰到任何人。 小河南边的村子,有一缕炊烟升起,渺渺炊烟,潺潺流水,哗哗的流水声衬托出雨中小山村格外的安静。 小山村里面的植被非常丰富,所以小河里常年有水。可以说是山泉水。村里人世代以小河的水种地浇灌。 很多时候,一个人静静地走进这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小山村,就是去寻找一份埋藏在心底的童年记忆。用手中的相机去定格一份专属自己的美好,专属于每一个村子的乡愁。 雨后的街道,湿漉漉的,很多时候记忆也是这样,回忆起回不去的故乡,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愁,总会有雨从心底飘出,打湿了记忆,淋潮了乡愁。 这样的建筑,应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潮流建筑。现在这样的釉面砖已经没有了。原来的草屋换成了红瓦。 走过的村子里,这个村子是用土坯盖房子最多的村子。这是后墙上的一个花格窗户。用来包窗子的铁皮早已锈烂。 屋角的砖雕字也已半边腐朽脱落。很多时候,记忆也是如此:一半美好,一半苦涩。 曾经用来喂猪的石槽,也已没有了当初的作用。从石槽里的水可以看出来,今天的雨还是很大的。 因为上结老峪村盛产桃子,所以很多家庭的房前屋后,都堆积了很多的桃树枝。 脱落了墙皮,斑驳了记忆。 这是在90年代初期,盖这样的房子,在村子里应该是很了不起的。现在呢,这样的房子早已无人居住,只是矗立成一个纪念。在从这个院子离开的人的心里,还有一处不曾抹去的记忆:老家。 从门缝中看进去,生活的杂物堆满了院落,这才有生活的烟火味。 我的研究一下这个小小的建筑。 走过很多的村落,在这个村子里,见到最多这样的土坯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样土坯石块混合修建的房子,基本是这个村子的大多数房屋的标配。这样的石头很硬,和大理石一样。老屋修建的很有美感。 因为是下雨,老人家是锁门外出,简单和老人家聊了几句。屋顶盖了简单的铁皮。 经过这家的时候,主人很好客,一路和我拉呱。家里的石磨还在用,老人家也聊起书记,满是依依不舍的样子。 拐角走过来,地上落满了木瓜。这太可惜了。捡拾了几个,那位大嫂就说,我给你找个兜,你都捡走吧。<br><br>不用,谢谢大姐!!<br><br>去年也是都烂了,今年一样,你如果有用,就都捡走。在这里和两个老人聊了很久,也是从她们这里,知道那个老人去世。 看着剩下的一面墙,应该是大门的一面墙。大门早已不在。从这面墙留下的门闩洞可以看出,当初,这个大门应该很豪华。 大门迎面的砖雕福字,因为碰不到什么人,所以也打听不到关于这个大门的前世今生。 沿着湿漉漉的街道行走,很多时候,走进心里的往往是最初的美好和对下一步的期待。 这样的花格门,并不多见了。这样的木工手艺,曾经代表了一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全部的卯榫结构。 窗台上的电视机顶盒,其实,很多的村子,只是在90年代后,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成了现在的无人村,或者是只有少数老人家的老人村。乡愁的承载,也是几代人所不能承受的。 去年来的时候,曾经专门来过这里拜访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次来,没有碰到老人家。去年,村里就给老人家修缮了房屋,院子,那时候院子里很干净整洁。<br><br>这次来,听村里人说:老人家已经在今年四月份离开了。再次来到这里,院落已经杂草丛生,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家,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乡愁,我们成了家的过客。<br><br>乡愁,就是每一个离开老家的过客的美好回忆。忘记不了曾经的美好,乡愁就在心中安家。<br><br> 村子里没有不相通的胡同,所以,随意的在村中游荡。<br><br> 小河边的独屋。 丰收的玉米还挂在架子上,淅淅沥沥的小雨时下时停,很多时候对老家的回忆也是这样湿漉漉的,不是因为雨水,而是因为心底的泪。 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大白菜。绿油油的小菜园在小雨中格外葱绿。 感觉这是村里最靠里面的一家,门口两边的竹子长势旺盛。 从这里拐进六尺巷。这条六尺巷是因为宽度6尺才叫六尺巷吧,只是这样的巷子,给我以温馨的感觉,虽然雨大了,对我来说,特喜欢这种湿漉漉的温暖记忆。<br><br>从六尺巷慢慢走出去,就到了山腰处的水泥公路,44路公交车的客运站就在这里。<br><br>关于这条六尺巷,张书记发我一个美丽的故事:<br><br>“您为上结奉献,我为村民让路。”<br><br>近日,上结村在村容环境整治工作中发生的“六尺巷”故事在博山区广为传颂。<br><br> 在位于上结村南场位置,八十岁的朱京传老人的院墙,有两个墙角突了出来,严重影响了过往车辆的通行,经常把村民的车挂蹭了。村两委干部听到村民的反映后,主动登门到朱京传老人家里做工作,劝老人能否把两个突出的墙角拆除,以方便村民车辆通行。朱京传老人一听这事,笑着说:“你们村委化了那么多钱为俺们修路,俺感谢还来不及呢,我可不能成挡头,明天就拆。”于是,仅用一上午的时间,朱京传老人就把碍事的两个墙角拆除了。<br><br> 道路通了,村民笑了。两个碍事的墙角拆除了,新的问题又有了。村里退伍军人—朱宗学的老宅子在村里南场位置的最南头,与其他村民的房子交错在一起,更是影响了村民车辆出入,同时也构成了消防隐患,村民为此苦不堪言。<br><br> 第二天上午不到十点,朱宗学的老院墙就拆除完毕了,二天后新围墙果然后移了一米半,为了村民的通行方便,把自己的宅基地无偿让出了近二十平方米空间。这样,南场的这条主要通道拓展到4米宽、80余米长,彻底解决了困扰村两委达二十年之久的这个老大难问题。村民高兴的把这条拓宽畅通了的路,称做上结村“六尺巷”。<br><br> 上结村的“六尺巷”不是拆出来的,是让出来的。通过这几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庄上下充满着祥和气息的文明互动,让环境治理变得更加人性化、乡村更加宜居和文明。<br><br> 文明乡风拂面来,美丽乡村迷人眼。乡土文化的浸润,传递道德的力量,村子变美了,生活更好了。 很多时候,喜欢这种湿漉漉的味道,喜欢这种在小雨中游摄的乐趣。就像记忆也被这小雨打湿了一样。 一个人之所以热衷这种走进古村走街串巷,就是为了捡拾一份内心深处的平淡,一份对乡愁的诠释。因为只有走进这样的小山村,才会那种古色古香的烟火味。 因为今年雨水特别多,很多玉米都没法进到地里去掰。很多玉米在秸秆上就发芽了。看到这样的玉米架,感觉很温馨。 这就是那个公交车站,原来这辆公交车,是出来玩的朋友的包车。大家都到各家各户去买地道的农产品:地瓜、白菜,水果等。 这边,就转到了村子的北边的公路。公路依然是湿漉漉的,没有了人气的公路也会落寞。紧锁的大门依然会孤独。离家的游子总会有茫然的乡愁。 从公上看雨中的小村,雨水把小村沐浴得一尘不染。曾经漂亮的小山村,寄托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爬山虎爬满了整个屋子的山墙。 小河里依然流水潺潺。溪水带走了儿时的美好,雨水淋湿了最初的记忆。 我的老家每到秋天也是这样,但比这个红的很多。因为爬山虎长在向阳的一面后墙。这里的爬山虎有点背阴。 感觉这样的土坯房,很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因为一个人走在村里,又是雨天,所以街上碰不到人,也没法打听这些土坯房的前世今生。 很多时候,乡愁是一种痛,一种无法言及的痛。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彼此的异乡,做着各自的故事,做着彼此的亲人。 走进那些陌生的城市生活,也被自己脚下的路带着,从昨天到今天到明天,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终老。 被大门外鲜艳的国旗吸引。大门紧锁。所以进不到院子里,无法感知这家主人的美丽故事。 这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该有的秋色,这样的秋色不知道定格在多少人的内心深处。依山而建,连山石都给留出了位置。 小河里依然潺潺流水。不知道早初的时候,小河里有没有鱼虾。去年在村外的小河里,看到很多的鱼翅红色的小鱼。<br><br>再见,美丽的上结老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