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就住那个屯(旧稿)

久泰平

<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我都回老家过,今年(2015)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就住那个屯,那个屯叫董家屯。我现在过年奔的老家,也不算“老家”,父母已从董家屯搬到了小镇上,由原来住平房大院变成了小区楼房。说不算“老家”,也是老家,因为父母住在哪,哪就是老家。回老家过年奔的就是与父母及兄弟姐妹们团圆。</p> 我现居住的小城离老家有50多公里,虽说不算远,但每年春节这次回家心很急切。为什么?那里有我的乡愁。 自1978年我从农村老家走出来之后,经常在梦中梦到走在回老家的路上,老家的小河、崎岖的山道、屯中的学校、特别那座老宅、房西的大榆树,还有门前那口老井……在梦中非常清晰,许多过去的故事经常在梦中回放。 今年(2015)春节回家,是小侄开车来小城接的。在车上,我回忆起前些年“回家的路”的艰辛。1978年我到省城上学,从老屯到县城坐哪趟客车,到县城能赶上哪趟火车,都得算计。同样,从省城回家时,也得费一番周折:为了到县城能赶上回镇上的汽车,必须半夜去火车站蹲票房,等午夜开往县城那趟火车,到镇上下了汽车, 还得走六七里路,有时家里有人用自行车来接算最幸福的事了。 祖坟上的石碑还在。 <h3>现在父母从老屯搬到镇上,我再回家就省去了那六七里通往老屯的路,但每年回去都要回老屯看看。其中,最重要的事是,年三十晚上在父亲的带领下,到老屯祠堂“上影”,给“老祖宗”牌位上香、跪 拜、叩头。我有了孩子后,就三代同去“上影”。在我小时候,“上影”回来后,父亲给我们讲孝道的故事。现在又把这孝道故事讲给了我的孩子,让他们懂得“供老影”的习俗,不是迷信,是孝道,是对先人表达崇敬之情、感恩之意,也是对孝道文化遗产的继承。</h3><br><br> <h3>跟父亲去“上影”时,路过原来的老宅,我特意拍了几张照片,虽说房子已经翻盖成新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但房西的那棵大榆树还健在,大榆树曾经是我小学写作文的好素材,清明荡秋千、上树捉迷藏的情景记忆犹新;对门前的那口老井更有感情,一是,我12岁的时候,就到井上挑水。农村孩子从小就想替父母担些家务 活,挑水便是我长成大人了的证明。二是,老家人好赶集,村民赶集必从我家门前路过,赶集回家基本都到我家歇歇脚,喝口井水,这口老井便成了沟通信息、交流 感情的驿站。如今,村里家家通了自来水,老井也早被填平了。可想起水井旁的情景,总觉得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如同清凉的井水在心中流淌。</h3> <h3>回老家还有一个很值得回忆的事,就是我家东院曾有所不大的学校。是当年我爷爷和屯里人操办的,为的是屯里孩子上学方便。爷爷不光在屯里帮着办小学,还办有线 广播,从小就听好多村民喊我爷爷董老师,我都觉得挺自豪的。后来,屯里新一代村民叫我父亲董老师,再后来,镇上的孩子叫我姐姐、妹妹董老师,县里还给我们 家颁发过一块“教育世家”的牌匾,这块牌匾因为几次搬家,多年不见了。听侄子说,今年是他从他大姑家找回来的,又挂在了我父母的卧室里。我回家第一眼就看 到了这块牌匾,勾起了许多往事。</h3> <h3>过年回家,我喜欢翻家谱。春节期间翻看400多页的族谱,重温了 “尊谱、宜家、家教、读书、力耕、勤俭、为善、诚信、廉静、羞恶、谦让、孝悌、亲睦”的“家训”,还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 伦理规范,仿佛跟我的先人进行一次对话。我觉得,族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和教育后代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让我再次接受一次家教。过年回 家,感受浓浓的乡愁,年味在我心中浓厚了许多。</h3> <h3>清理电脑,碰到了证书。回头在硬盘中找旧稿,没找到。在阜阳文明网上搜到后,截图下来。在放在美篇上分享一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