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文非司马之子虚假说,也非司马之春秋笔法,大多来源于网络,虽然是历史之实,但有我个人观点,人物评价定有偏颇。因此请不要转发借用。文笔欠佳,请莫见笑。</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13 日 </p><p class="ql-block">由"薛岳"说起</p><p class="ql-block"> 今日清晨,打开手机视频,看到报导"薛岳晚年因交不起房租被人起诉到法庭……"雖然這件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可是評論區的言論却令我异常吃惊:你这个老头儿,想倚老卖老当老赖吗?……抗日将领,你了不起呀?你就可以不交房租吗?房东的房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老头儿在吹牛皮,你说你歼敌10万,谁信呐?你以为你是燕双鹰……燕双鹰?你咋不说奥特曼呢?</p><p class="ql-block"> 各种评论五花八门,这么多成年人,竟然不知薛岳是谁,真不知道你们就知道些什么?抖音?游戏?房子、车子,还是票子?忘记历史, 忘记民族英雄,究竟是谁之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好似种子,可以生根,可以发芽,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它还可以开花。被当作园丁的教育者们,对此更是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给学生讲《出塞》,他们都不知道飞将军李广是谁。我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抗日英雄?”有几个抢着说他们知道王二小……还有谁呢?大多学生说不上来……今天的课现在开始改内容,我先给学生们讲李广、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故事,再讲宋朝的靖康之耻,靖康耻耻入骨髓,同学们群情激愤,似乎能听到咬牙声,唏嘘声。接着我又讲岳飞抗金的故事,同学们侧耳倾听,教室内静悄悄的,讲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毛峻皓同学情不自禁地起立朗诵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教室里的气氛热烈得似台风掠过了海面。</p><p class="ql-block"> 追朔完古代历史,我又跨越时空,把故事拉回到抗日战争年代,说起了薛岳。</p><p class="ql-block">一、抗日名将“薛岳”</p><p class="ql-block">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汉族。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1998年5月3日逝世于台湾,享年103岁。主要成就:在抗战期间,薛岳曾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众多战役,最出名的便是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起初,蒋介石并不同意死守长沙,而是建议撤退,从而保存实力。当时蒋介石还派人去劝说薛岳撤退,舍弃长沙以北的区域。但是,薛岳拒绝服从命令,并立下军令状:如果长沙失守,他甘愿自杀以谢国人。最终,凭借自创的天炉战法,薛岳不但取得了长沙会战的胜利,更是歼灭日军十万之众,赢得了"战神"的称号,他也一直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p><p class="ql-block"> 1950年,薛岳从海南退到台湾,多数时间都居住在台湾的乡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去世后,薛岳的日子更不好过。后来台湾银行欲索高额房租,薛岳不接受,便于1993年把薛岳告上法院。在法庭上,薛岳大声感慨:我曾经消灭10万日军。</p><p class="ql-block"> 最后薛岳搬到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平房,度过了人生最后5年,作为一代抗日名将,晚年却如此坎坷,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薛岳的丰功伟绩,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0 日</p><p class="ql-block"> 二、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戴安澜</p><p class="ql-block">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安徽人。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参与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远征缅甸取得同古会战、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将军生平</p><p class="ql-block"> 国内抗战--百般血战、功勋赫赫。</p><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1枚。</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在昆仑关的战斗中,坚守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蒋介石赞其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p><p class="ql-block"> 远征缅甸—— 立功异域 、扬我国威</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挥戈入缅。取得皮尤河首捷,参加同古保卫战,戴安澜在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200师官兵面对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英军在尚未通知友军情况下随意撤退暴露同古侧翼给日军,而远征军其他部队又迟迟无法增援,200师孤军奋战,顽强抵抗,歼敌5000余人,最后安全撤出,留给日军一座空城。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25日,率部收复棠吉。</p><p class="ql-block"> 魂断异国--马革裹尸酹壮志</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戴安澜第200师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5月18日,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26日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将军最终还是未能踏上祖国的土地,魂断异国。</p><p class="ql-block"> 将军千古--精忠报国,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戴安澜将军在作战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战术灵活,善于用兵:在生活中严于律己,正直、廉洁,爱兵如子:在国家民族大义上,他坚持认为国共两党合作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基础,战后的国家建设也需要两党合作。</p><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一枚功绩勋章,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p><p class="ql-block"> 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如此崇高的爱国情怀及为国捐躯的精神着实令后人敬仰,也值得我们铭记,将军千古!</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7日</p><p class="ql-block"> <b>三、横刀立马彭将军</b></p><p class="ql-block"> <b> 彭德怀</b>(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1898年10月24 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p><p class="ql-block"> 1916年入湘军当兵,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萌发富国强兵思想。1919年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1922年改名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的一生和军事分不开。他一生组织指挥了近200次较大的战役和战斗,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中国人民的赞扬,外国友人也称他为“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军”“创造战争奇迹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b> 英姿勃发,勇冠三军</b></p><p class="ql-block"> 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结识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于所在营成立士兵委员会,订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维护士兵权益的会章。1928年1月升任团长,4月在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22日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率部在湘鄂赣边转战数月,建立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后率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第4军会师。</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率3军团积极执行新的作战方针,北渡赤水,回师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协同第1军团歼灭大量反扑之敌,取得第一方面军长征后第一个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第一方面军同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决拥护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9月,第1、3军合编为陕甘支队,任司令员。10月,与政治委员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在他率领红军勇猛打退敌军骑兵的追击后,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同年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直罗镇战役。</p><p class="ql-block"> 1936年1月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与毛泽东等指挥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宣传抗日,扩大红军。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西征宁夏、陇东,迎接第二、第四方面军北上会师。10月底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p><p class="ql-block"> <b>横刀立马,威震华北</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与朱德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在华北敌后领导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1940年,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使全国军民受到鼓舞。1942年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统一领导对敌斗争、整风学习、大生产和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领导华北军民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1943年9月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军的大反攻。</p><p class="ql-block"> <b>抗美援朝,功勋赫赫</b></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逼近中国边境。彭德怀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战略指导下,以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敌军浴血奋战。发起了温井战役、云山之战、马良山之战、长津湖之战、高阳追击战、横城反击战、雪马里围歼战、上甘岭战役、奇袭白虎团、金城战役等战役,让志愿军威震异邦。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道打败了装备精良的侵略军,迫使敌人接受和谈,最终实现停战。彭德怀成为第一个打败美军的中国统帅,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军事家,甚至战场上的对手——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赫赫有名的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也不能不叹服他的指挥才能与胆略。</p><p class="ql-block"> <b> 功成名就不自傲,俯首甘为孺子牛</b></p><p class="ql-block">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 1955年彭德怀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 功成名就之后,彭德怀从不居功自傲,他把人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常以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要求自己,他曾说过,我们就是要做人民的牛,党的牛,国家的牛,可决不做哪一个人的牛!”</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4日</p><p class="ql-block"><b>四、 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b></p><p class="ql-block"> <b>张自忠</b>,一代名将,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出生于1891年,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于1940年去世,年49岁。张自忠戎马近三十载,竭尽微忱。自抗战时起,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与日寇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他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他的忠烈感天动地,被周恩来赞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p><p class="ql-block"> <b>少年时代——翩翩谁家子,山东游侠儿</b></p><p class="ql-block">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张自忠6岁入私塾就读,3年后,父亲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就任巡检,把张自忠也带了去。1905年,张树桂因政绩不错,署理赣榆知县,官晋五品。此时张自忠14岁,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发、性情刚烈且充满正义感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强调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学习之余,张自忠常借一些小说来阅读消遣。最让他喜爱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对他影响颇深。</p><p class="ql-block"> <b> 军阀混战——沉毅果敢,骁勇善战</b></p><p class="ql-block"><b> </b>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冬,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头脑中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 1916年9月,同乡好友车震偕张自忠到了廊坊,将他推荐给了冯玉祥。投奔冯玉祥之初,张自忠被委为中尉差遣。不久,张自忠由见习官升任排长,所在连连长就是后来颇有名气的“倒戈将军”石友三。</p><p class="ql-block"> 1918年9月冯玉祥在常德设立了军官教导团,以炮兵团团长鹿钟麟任团长。张自忠奉派进入教导团军官队深造,主要学习战术、率兵术、地形、兵器、兵史、筑城、简易测绘及典、范、令等。</p><p class="ql-block"> 1924年春,张自忠被冯玉祥任命为学兵团团长。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自忠部受命由古北口直趋长辛店,截击吴佩孚的交通兵团,迫其缴械投降。不久,张自忠奉命移驻丰台。张自忠率部到达丰台,驱逐英军,重获丰台主权。</p><p class="ql-block"> 1930年5月,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130万人。此时,张自忠任第6师师长,编入张维玺统领的南路军。张自忠指挥第6师一夜之间从蒋军徐源泉部手中夺回许昌十五里店。6月中旬,张自忠等部支援东路军,在高贤集打败蒋军精锐张治中之教导第2师,他的参谋长张克侠评价说:“其决心坚强,临危振奋。每当情况急迫之时,辄镇静自持,神色夷然。”</p><p class="ql-block"> 1930年9月18日,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宣布放弃中立立场,通电拥蒋,随即挥师入关,占领华北。张自忠尚有第十五、十六旅一部和手枪团大部,约5000人,是西北军残部中最完整的部队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1年1月16日,西北军残部正式编成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张自忠为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南京政府开始整编全国陆军,第三军改番号为第二十九军。</p><p class="ql-block"> <b>抗日战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b></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军主力奉命由山西阳泉开赴通州、三河、蓟县、玉田待命。这是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p><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4日承德失陷后,二十九军奉命赴喜峰口阻敌,冷口防务交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张自忠与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与日军激战七日,日军无法获胜,转而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张自忠、冯治安将三十七师刘景山二一九团和三十八师祁光远二二八团调往罗文峪方面,归刘汝明师长指挥。战斗结果,日军再遭败绩,狼狈撤退。这是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少有的胜利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7年2月国共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b>血战临沂:</b> 1938年3月的临沂战役中,五十九军与敌鏖战七昼夜,粉碎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b>随枣会战:</b> 1939年5月,中日两军在鄂北地区展开了一次大交锋——随枣会战。5月10日,张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歼灭日军辎重部队,迫使日军放弃渡河攻击襄阳。</p><p class="ql-block"> <b>冬季攻势: </b>1939年12月张自忠率领右翼兵团参加冬季攻势。12月12日,张自忠率三十八师正面进攻日军,歼灭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一零三旅团,于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军稳定战线,2月14日发起反攻。此次战争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发动的唯一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p><p class="ql-block"><b>枣宜会战:</b></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张自忠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自己亲自出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1日,<b>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b>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日军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 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当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至下午三时,张自忠身边士兵已大部阵亡,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右腿。此时,他已撤至杏仁山,与剩下的十几名卫士奋勇抵抗,竟将蜂拥而至的日军阻于山下达两个多小时。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p><p class="ql-block"> 5月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p><p class="ql-block"> 不久,大群日兵已冲到面前。根据日方资料,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近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这时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p><p class="ql-block"> 日军对张自忠将军表现了极大的崇敬,称他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由军医用酒精仔细清洗遗体,并包扎好伤口,郑重装殓,放进赶制的棺材里。</p><p class="ql-block"> <b>举国同悲,十万百姓送英灵</b></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5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奋力去抢张将军遗骸,其间,日军也敬仰将军,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抢回张将军的尸骨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全城笼罩在悲壮肃穆的气氛中。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28日下午,蒋介石与军政要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气氛庄严,极尽哀荣。蒋介石亲自主祭,同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随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雨台山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据史沫特莱记载,蒋介石的办公桌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生平事迹陈列馆。周恩来曾亲自写下文章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p><p class="ql-block"> 11月16日,张自忠被以国葬之礼权厝于重庆雨台山。后来,冯玉祥在墓畔种植梅花,并仿效明代史可法所葬的扬州梅花岭,将此山改名为梅花山。</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对于张自忠将军的牺牲也深为震惊和痛惜。8月15日,延安各界1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张自忠将军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追授张自忠为陆军上将。</p><p class="ql-block"> 1942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张自忠入祀全国忠烈祠。</p><p class="ql-block"> 1946年,国民政府为张自忠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随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恢复设立张自忠路。</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反法西斯阵营的五十多个国家中,张自忠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第33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张自忠不愧为“抗战军人之魂”!</p><p class="ql-block"> 张自忠虽死,但他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且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2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白山黑水铸忠魂——杨靖宇</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杨靖宇</b>(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男,汉族[35],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作战计划。在日军疯狂镇压下,杨靖宇带领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抗战中牺牲的8位抗日英烈。其中中国共产党4位: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国民党方面4位: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排在第一的是杨靖宇。杨靖宇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位铁血军人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革命</b></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1905年2月(具体日期存在三种说法:2月13日[17][3]、16日[18] [16] 、26日 [19])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p><p class="ql-block"> 1923年,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p><p class="ql-block"> 1925年,杨靖宇积极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全国各地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受中共组织派遣,杨靖宇从开封回确山开展农民运动。</p><p class="ql-block"> 1927年初,确山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杨靖宇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当年4月,杨靖宇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36],驱逐军阀武装,攻占确山县城。同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杨靖宇参与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1929年,马尚德被党组织调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工作</b></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p><p class="ql-block"> 1932年11月,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和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3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p><p class="ql-block">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抗联队伍壮大后,活动在通化周围及奉(天)(沈阳)吉(林)、安(东)(丹东)奉铁路一带的许多抗日队伍都相继加入抗联1路军的行列,在吉林东南部和辽东等广大地区,给日寇以有力的打击。日寇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称抗联活动地区为“癌肿地带”。</p><p class="ql-block"> 1936年,日寇调来日军奉天教导团,由关东军南满“讨伐”司令官三木少将指挥,汉奸“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配合,妄图消灭我抗日联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采取巧妙迂回战术,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消耗敌军力量。杨靖宇令战士制造仓皇败退假象,部队18天行军千余里,在梨树子一带设下伏兵,敌人中计进入伏击圈。杨靖宇一声令下,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歼灭了这股敌人。后来,杨靖宇率队包围邵本良所部,一举歼灭了其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战,杨靖宇一面以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发东北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部布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驱除日寇。同时,组织部队在南满的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中旬,杨靖宇率1军直属部队在西去联络第3师途中,袭击铁路线上的日军列车,造成抗日声势,在离黄土岗不远处与日军松原部队遭遇,激战6个多小时,给敌人以重创。黄土岗战斗后,他率队来到清源县沙河子同3师会面。9月初,军部在宽甸马鹿沟袭击了监修道路的伪警察队。之后,杨靖宇指挥军直属部队等300多人,同时分别攻取了兴京县第五区马架子和小堡两个集团部落。10月下旬,第1师等部队奉命同杨靖宇率领的1军军部会合,于10月末打响了痛歼日军水出守备队的战斗。同时,1路军其他各部根据杨靖宇的指示,在兴京、清原、宽甸、辑安、通化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牵制了敌人。</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杨靖宇带领军直属队从桓仁北上到辑安县老岭山区开展游击战,发动了对通(化)辑(安)线铁路老岭隧道工程现场的攻袭战。3月,奇袭老岭隧道,使敌人的交通线陷入瘫痪。4月,指挥1军教导团巧袭太平沟警察所。6月,接连两次袭击通辑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第11、12号老岭河桥梁子等地,烧毁了伪警察所,炸毁了隧道、桥梁工程,消灭了工地上的日军,解救了中国劳工。</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壮烈牺牲</b></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打仗的特点是比较灵活,擅长打游击战。不管是人数,还是阵仗,日本关东军都是相对比较强大的,而面对强敌,杨靖宇选择“智取”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乱我打,抗日的效果非常显著。因此,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不仅坚守,而且“有用”。“有用”到让关东军恨得牙痒痒。到什么程度呢? 从1938年开始,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陆续调集了6万人,专门用来“剿杀”杨靖宇,而东北抗联的总人数最多的时候,都不超过3万人。最明显的就是关东军司令部下达的那条命令:<b>“看到抗联和其他队伍同时出现,其他放过,只打抗联;看到抗联队伍里有杨靖宇的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杨靖宇的队伍。”</b></p><p class="ql-block"> 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急忙调遣伪军索旅对付抗联第1路军,由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杨靖宇得到情报后,率队在蚊子沟口一带设伏。经过激战,消灭索旅三四百人。8月初,索旅陷入我埋伏圈,被彻底消灭。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p><p class="ql-block"> 1939年秋冬季,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p><p class="ql-block"> 本来灵活多变的杨靖宇,可以率领东北抗联继续作战。却不料,狡猾的关东军和伪满军,从杨靖宇身边人下手,瞄准了有“小杨靖宇”之称的程斌,抓了他母亲,逼迫他投降。程斌选择了投降,还带走了数百名手下,带了许多枪支弹药,成为归属伪满军的叛徒。俗话说:“不怕敌人强大,就怕身边的熟人变成敌人。”程斌之前一直跟在杨靖宇身边,可太熟悉杨靖宇的战术和路线了,他的投降,直接给杨靖宇带来了莫大风险。在程斌的帮助下,杨靖宇的东北抗联都不占据优势,一路作战,一路减员,伤亡惨重。到了1940年,杨靖宇率领的部队濒临危机,已然弹尽粮绝。没有食物,他们为了坚持下去,只好啃树皮来充饥。</p><p class="ql-block"> 后来,陆续有两个叛徒出现,他们的投降直接暴露了杨靖宇的位置,导致杨靖宇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在杨靖宇孤身一人暴露于敌军面前时,关东军的领头人岸谷隆一郎问他,愿不愿意投降归属?杨靖宇宁死不屈,闭上眼睛说,开枪吧。在枪林弹雨中,这位伟大的抗日英雄,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 <b>当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就连日本人也为之震惊。</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亲手枪击杀害杨靖宇的日本人岸谷隆一郎,此时也忏悔,直言:<b>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在,中国就不会亡。</b></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p><p class="ql-block"> <b>所获荣誉</b></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把一生贡献给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永久怀念。在给予他的荣誉和评价中,相当一部分是他所独有的。他是唯一在抗战期间被党中央文件点名表彰的东北抗联领导人;唯一与毛泽东、朱德并列当选为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名誉主席团委员的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享有朱德题词“人民英雄”殊荣的我军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分别敬献花圈的唯一先烈;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享有政治局委员和元帅规格葬仪的革命先烈;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领导核心题词的抗联领导人。人物评价杨靖宇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寇血战,为全民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气概,更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抗战中牺牲的8位抗日英烈。其中中国共产党4位: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国民党方面4位: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排在第一的是杨靖宇。杨靖宇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b>六、板荡识诚臣,英名终凌阁——佟麟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佟麟阁</b>(1892-1937),满族,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河北高阳人。早年投身军旅。七七事变爆发时,官至国民革命军军长。七七事变后,率部坚守北平南苑,在与日军鏖战中殉国。他是抗战全面爆发后,首批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追认他为陆军上将。</p><p class="ql-block">2009年,佟麟阁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佟麟阁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p class="ql-block">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抗战中牺牲的8位抗日英烈。其中中国共产党4位: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国民党方面4位: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p><p class="ql-block"><b>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 <b>少年时代一一山河破碎燃起男儿壮志</b></p><p class="ql-block">1892年10月29日佟麟阁生于河北高阳县一户农民家庭,他幼时就学于舅父胡老先生门下,习读四书五经。</p><p class="ql-block"> 高阳居易水之南,保定府之东,1900年7月,高阳惨遭八国联军之日军的大肆烧杀掳掠。闾里成墟,百姓流离夫所,困苦之情,不堪言状。当时8岁的佟麟阁亲眼目睹国家的屈辱与人民的苦难,从此时遂萌投笔从戎,救国之念。17岁时佟麟阁通过舅父的介绍,从当地县官署谋得一个笔帖士的职位,做些缮写工作,每月领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军阀战争一一</b></p><p class="ql-block"><b>群雄逐鹿,治军严明,体恤百姓</b></p><p class="ql-block"> 1911年11月,为响应辛亥革命,河北滦州爆发了由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领导的反清起义,佟麟阁于这时从戎参军,投入冯玉祥营下为哨兵,后来升为哨长。</p><p class="ql-block"> 1913年,冯玉祥任备补军左翼第一旅旅长兼第一团团长时,佟麟阁在第一团当排长,受冯玉祥影响,抱定为久受苦难的中国人而牺牲的信念,克尽军人保国卫民的天职。</p><p class="ql-block"> 1914年,佟麟阁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一团第三营第二连连长,驻防陕西。赵登禹在该连入伍。佟见赵骁勇过人,遂结生死之交,后来赵当了冯玉祥的随从卫兵。</p><p class="ql-block"> 1917年,驻防廊坊,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廊坊起义”。张勋被击败后,佟麟阁任第一团第一营副营长;1920年,任第四团的营长,驻防湖北;不久又调驻信阳。在驻信阳时,冯玉祥部因不属直系,又未参加直直皖战争,而得不到吴佩孚的薪饷供应。官兵以盐水和杂粮勉强度日。佟麟阁常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真爱民,不扰民”的道理,勉励该营官兵,严守军纪,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他还带领全营兵为信阳城区,翻修街道,两旁植树,造福于民。</p><p class="ql-block">1921年,冯玉祥入陕打败陕西督军陈树藩后,第十六混成旅扩编为陆军第十一师,佟麟阁在该师第二十二混成旅第一团任营长。</p><p class="ql-block">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起,冯玉祥打败河南督军赵倜,自任河南督军后,即扩充和整顿军队,编练了两个补充团,每团两千人,佟麟阁升为团长,隶属宋哲元的第二十五混成旅。不久,冯玉祥任陆军检阅使,部队开驻北京南苑。佟麟阁任第二十五混成旅第一团团长,在冯部的“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带职受训一年。他勤奋学习,名列前茅。每日课毕,仍然不顾疲劳地处理团务,受到好评。</p><p class="ql-block">1924年,佟麟阁升任陆军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p><p class="ql-block">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佟麟阁前往增援。孙岳部攻取保定,一战而击溃曹部,使得徐永昌、庞炳勋两部合围保定,迫使曹世杰开城投降。冯玉祥抵京,决定组织国民军。佟麟阁任该军第十一师二十一混成旅旅长。1925年苏联顾问来到国民军,扩大编制,把步兵编为十二个师。佟麟阁升任第四师师长。</p><p class="ql-block">奉军郭松龄因不满张作霖勾结日本,率部起义,密约冯玉祥联合反张。冯玉祥命令佟麟阁第四师与宋哲元进攻热河。佟麟阁在占领滦河后。冯玉祥任命他为滦河防守副司令(司令为郑金声)。</p><p class="ql-block">12月,佟麟阁又参加天津战役,消灭奉系军阀李景林。</p><p class="ql-block">1926年,段祺瑞等借口国民军“赤化”,组织讨赤联军,纠集五十余万之众分五路向国民军进攻。国民军被迫撤出北京,主力退守南口附近。此时冯玉祥已赴苏联考察。由张之江任国民军总司令。佟麟阁任国民军第十一师师长。该师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旅。佟麟阁与刘汝明的第十师防守南口,青龙桥、延庆一带阵地,张作霖、吴佩孚联合山西阎锡山集中优势兵力,配备坦克、钢甲车等新式武器,向第十一师与第十师发起猛攻,战事持续半年之久。</p><p class="ql-block">佟麟阁在接受防守南口、延庆方面的任务后,即召集有关人员研究作战方案。8月,国民军终因力量不支,导致南口兵败。张之江总司令命令佟麟阁和刘汝明两师西撤。佟鳞阁的第十一师至五原,后进甘肃。</p><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国,举行“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宣布全军官兵加入国民党。当时,国民军的杨虎城等部被吴佩孚的刘镇华部包围在西安已达八个多月之久,危在旦夕。冯玉祥派出主力,星夜驰援。国民军第一军十一师佟麟阁部及吉鸿昌第五军为先头部队,由五原经宁夏至平凉,经那州到乾州,急赴咸阳。先解赵登禹部之围,尔后进军西安,击败刘镇华部,解除了西安之围。</p><p class="ql-block"> 1927年,佟麟阁驻军天水,兼任甘肃省陇南镇守使,上任后致力于刷新政治,兴办地区福利,厉行禁烟禁毒,提倡妇女放足,创建学校和孤儿院等慈善事业,深得民心。他为官清廉,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有一次他到某县视察时。该县不法县长一向为非作歹,畏惧丢官,竞行贿赂,受到严词斥责,即被撤职。他离任之时,绅民送者万余家。</p><p class="ql-block"> 宁汉分裂后,武汉国民政府将国民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冯玉祥为总司令。冯玉祥在西安就职,随后把所部分为五路向河南进军,第十一师师长佟麟阁为第五路副总司令(司令为石友三)。石、佟率领十一师等部于5月东出潼关,攻占洛阳、孟津。</p><p class="ql-block"> 8日,过偃师时,奉军援军至,企图阻其前进。佟麟阁部凭黑石关之险与奉军激战,奉军不支,向孝义退却。佟麟阁即与第三路军汇合追击之。</p><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30日,占领孝义、郑州。</p><p class="ql-block">6月1日,占领开封,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尔后在豫、鲁两省与奉、直军继续作战,战无不胜。</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再次北伐。佟麟阁任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转战于豫、鲁、冀各省,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同年,佟麟阁率第十一师进驻甘肃河州,被马仲英包围。马仲英系回族,凭借宗教的有利条件,处处与他为难。他再三考虑,认为动用武力,必然酿成民族争端,于大局不利,因而处处退让,致使第十一师蒙受损失。事后,他为自己姑息马仲英,处置失当,遂引咎辞职。</p><p class="ql-block"> 10月,佟麟阁先赴兰州休息,一度解甲归田,回原籍高阳县边家坞村居住,侍奉双亲。</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整编会议,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为第二编遣区辖十二师。佟麟阁重被起用,任整编以后的第十一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佟麟阁奉冯玉祥之命,在西安建立新一军,任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负责召集西北军旧部,招募新兵,积极训练,巩固后方。佟麟阁善于练兵,冯玉祥曾称赞“佟善练兵心极细”。他常讲述历代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培养官兵爱国爱民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训练和作战时,佟麟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他对于犯错误的官兵,打破西北军的惯例,一向不准肉体惩罚。官兵的问题严重,但没有触及刑律,便责令他们在适当的场合检讨,并提出个人改进措施;凡能认识错误并决心改正的,就不追究;对于官兵的一般错误,主张私下规劝,不再公开批评。</p> <p class="ql-block"><b>抗日战争——板荡识诚臣,英名终凌阁</b></p><p class="ql-block"> 1930年中原大战讨蒋失败,他与冯玉祥一同住在峪道河过着隐居生活,每天与冯一起读书练字,探讨军事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并聆听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的讲课。他们有时也上山打猎,过着清闲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1932年8月,宋哲元任察哈尔省主席。佟麟阁受宋的邀请担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领张家口公安局局长。是年5月,冯玉祥通电全国,号召进行武装抗日。在此之前,冯玉祥于1932年10月由山东泰山到张家口找佟麟阁磋商组织同盟军等问题。佟夫人因事先不知,未作准备,问如何接待冯先生。佟麟阁说:“还是照旧用小米面窝头,外加大萝卜咸菜招待他。”冯玉祥吃得很香甜,并夸奖说:“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还没丢失农民的本色。”冯玉祥告知此来是决心走武装抗日道路的意图时,佟麟阁极表拥护。从此,他们共同策划,为救亡图存,作积极准备。当冯玉祥与佟麟阁会商组织抗日同盟军时,佟麟阁兴奋地挥笔书写王昌龄的《出塞》诗句:</p><p class="ql-block">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 class="ql-block">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 class="ql-block">以示决不准许日本鬼子跨越长城一步。</p><p class="ql-block">1933年5月23日,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向路透社记者发出狂妄叫嚣:“为保卫‘满州国’西境安全,日军有进驻张家口之必要。”察省形势,益行危急,察哈尔省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于26日发表抗日通电。</p><p class="ql-block">同日,佟鳞阁、高树勋等十四名将领在张家口联名通电,响应冯玉祥的号召,参加抗日同盟军。内称:奉读宥电,慷慨陈词,抑郁精神,大为振奋,表示今后愿在冯总司令领导之下,团结民众,武装民众,誓以满腔热血,洒遍疆场,保我河山,收复失地。</p><p class="ql-block">冯玉祥任命佟麟阁为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仍代理察省主席。第一军辖四个师及一个独立旅,这是支抗日同盟军的基本队伍。在召开的抗日同盟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同盟军军事委员会,选举了委员三十五人,常委十一人,佟麟阁是委员和常委之一。</p><p class="ql-block">6月20日,佟麟阁、吉鸿昌、方振武等二十六名将领联名通电表示:为民族生存而战斗,应民众要求而奋起,敢对国人一掬肺腑。凡与敌人同一战线者皆为吾仇。并宣布:重整义师,克日北指,克复察省失地,再图还我河山,……四省不复,此心不渝。佟麟阁积极与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北路前敌总司令方振武等密切配合,并派出第一军的第二师受吉鸿昌指挥,出兵张北,猛烈攻击敌伪军,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又乘胜挺进,7月12日克复多伦。共击毙日军茂木骑兵第四团及伪军李华岑等千余人。抗日同盟军军威大振。佟麟阁在此期间,治军理政,运筹帷幄,筹备军需,安定后方,出版《国民新报》,宣传抗日主张,组织民众武装,担任前方运输,救护伤员,收容难民,殚精竭虑,甚获察省军民的爱戴。</p><p class="ql-block">对日作战,加上蒋介石、何应钦的军事压迫,使抗日同盟军腹背受敌。察省地瘠民贫,补给也极其困难。冯玉祥迫不得已,乃于1933年8月5日发出通电,把收复国土,交渚国人。15日离开张家口。至此,深为日寇所恐惧的察省民众抗日同盟军不幸夭折。</p><p class="ql-block">抗日同盟军被迫撤销后,宋哲元回察主政。佟麟阁深感抗日之志未遂,而山河破碎,国运垂危,不胜悲愤,于是退居北平香山寓所,与家人团聚,奉养双亲。寄情于研读圣经、周易,写字、摄影、打猎,以待报国时机。</p><p class="ql-block">在隐退期间,宋哲元再三敦请佟麟阁出山,负责军事。第二十九军的师长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刘汝明等亦联袂相邀。此时天津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激昂。佟麟阁感到抗日救国之日到来,于是欣然出山。回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教育长为张寿龄),还兼大学生军训班主任,住南苑二十九军军部,主持全军事务。整军经武,夙夜匪懈。他曾对人说“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阁若不身先土卒行,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两眼,割我两耳”。声情激越,闻者热血沸腾。全国有志抗日救国青年,慕将军坚决抗日的声誉,或跋涉千里,或从海外归来,有的就是抗日同盟军的干部和共产党员,都来参加第二十九军,入军事训练团受训。</p><p class="ql-block"> 宋哲元负责维持冀察政局,被外敌内奸威胁引诱,进退两难,穷于应付,便借为父亲修墓和养病为名,干1937年2月底离干,而以佟麟阁代理军长职务,直接负军事指挥之责。佟麟阁身负二十九军指挥重任,乃时时以国家处境之危,二十九军责任之重,教育官兵,使明战伐,他还随时将敌我情况报告中央和冯王祥(这时冯玉祥在南京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使上下无所隔离。他与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刘汝明诸师长精诚团结,以共同御敌,二十九军将士之所以拼命赴敌,多得力于佟麟阁的明耻教战。</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6日,日军驻丰台的清水节郎中队,全副武装,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宛平第三十七师驻军不许,相持达十余小时。二十九军当即作了应变准备,严阵以待。至晚,敌始退去。7日夜间,日军一个中队突然向芦沟桥守军发起攻击。佟麟阁代军长立即命令三十七师一一○旅旅长何基沣自卫还击。该旅吉星文团金振中营遂奋起抵抗。卢沟桥的枪声,响彻了大地,全民族的八年神圣抗战,从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副军长之职负责军事指挥,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时人在《北平时报》赞佟麟阁说:“佟副军长善治军,第二十九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于老百姓秋毫不犯,佟将军训练之力也。”“军士于烈日守城,各队前置水一桶,用开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敬献西瓜,坚决不受,对老百姓恭而有礼,杀敌则勇猛武伦,堪称模范军人”</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p> <p class="ql-block"><b>人物纪念</b></p><p class="ql-block"> 佟麟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高级将领,冯玉祥将军闻讯后,怀悲写下《吊佟赵》一诗,悼念佟麟阁和一同牺牲的赵登禹将军。佟麟阁骨骸寻获后,夫人彭静智及子女含悲收敛,隐姓埋名,寄厝于北平柏林寺,寺中方丈出于对将军抗日爱国的敬慕,即使是北平沦陷,也始终严守秘密,其灵柩前只摆放着“先府君胡口口之灵”的牌位,直到抗战胜利后国奠于香山。</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恤令,追赠佟麟阁为陆军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对佟麟阁的献身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1938年3月12日延安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七大会上的演说词中说佟麟阁等人“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5日(清明节)在北平八宝山忠烈祠,北平市各界隆重举行入祀大典,供奉佟、赵两将军神位。并将北平西城的南沟沿命名为“佟麟阁路”。通州亦因佟麟阁在该县指挥过抗日,乃命名一条街为“佟麟阁街”,以为纪念。随后,佟麟阁烈士忠骸移葬于北平西郊风景区香山南约一公里的兰涧沟山上。</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28日,国民政府又以隆重的国葬,将佟麟阁将军的灵柩从柏林寺移葬于北平香山的兰涧沟的坡地上,1947年3月13日,佟麟阁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沟浴大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p><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发出通知,定佟麟阁为抗日阵亡的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佟将军修墓立碑,一米多高的汉白玉碑上镌刻着“抗日烈士佟麟阁将军之墓”十一个黑色大字。1980年7月28日,北京市政协和北京市民革在香山举行扫墓仪式,隆重纪念佟麟阁殉国四十三周年。</p><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13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馆内展出了佟麟阁的遗像、史料、墨宝等,并有塑像一尊,以供人们参观和永远纪念。</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北京市档案馆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经过近两个月的严谨考证,证实佟麟阁将军殉国的具体地点位于丰台区南苑时村路(大红门东北、赵公口桥南的光彩路中段路西处,距佟将军殉难地向南约100米处确认为是曾经掩埋上百名29军战死士兵遗骸的地点),并建议设立标志以纪念爱国将士。</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佟麟阁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佟麟阁赵登禹雕塑在京落成。</p><p class="ql-block">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抗战中牺牲的8位抗日英烈。其中中国共产党4位: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国民党方面4位: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6日</p> <p class="ql-block"><b>七、血染太行卫吾华——左权将军</b></p><p class="ql-block"> <b>左权</b>(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字孳麟,号叔仁,原名左纪权,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八路军高级将领。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5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左权一生军事著作40多篇,对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b>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将军生平</b></p><p class="ql-block"><b> 少年时代——</b></p><p class="ql-block"><b> 英雄出身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b></p><p class="ql-block"> 1905年3月,左权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贫苦家庭。就在他1岁的时候,恰逢整个湖南地区遭遇百年不见的大旱灾,本就勉强度日的左家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吃饭糊口都成了问题。为了活下去,父母亲不得不带着左权四处乞讨,可即便是这样,依然阻挡不了死神的到来,在左权2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人世,从此留下母亲和自己相依为命。母亲为了让孩子健康地长大,每天都拼了命地到处做活,挣点微薄的薪水,让左权填饱肚子。庆幸的是,不久后他的叔父到来了,他是个有远见的人,之前还跟随过孙中山先生闹过革命,他认为左权以后想要有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对国对民族有贡献的人,就不能庸庸碌碌一辈子,而是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在叔父的影响下,左权有了读书的机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浸入其中不能自拔,总是认为自己不懂的太多了,需要学习的太多了。本就天资聪颖,又勤劳可靠,这样的孩子怎能不成功?</p><p class="ql-block"> 1915年,时任中国最高元首的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当正在读小学的左权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下“毋忘五九国耻”,并在村里大肆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p><p class="ql-block"> 17岁时,左权考入了县立中学。在县立中学读书时,大量阅读《新青年》、《向导》等新文学进步读物,并且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研究社,逐步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萌生出对社会改造的志向目标,于是也因此投身于改造社会。</p><p class="ql-block"> <b> 投笔从戎——</b></p><p class="ql-block"><b> 百般历练,终成黄埔之英</b></p><p class="ql-block"> 18岁那年,左权向家乡的父老乡亲告别,毅然地投笔从戎,从家乡的维新旅社出发,从阳三石坐上火车转道到长沙、汉口、上海,途径香港,最后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p><p class="ql-block"> 1924年3月,他考入了陆军讲武学校,不久之后转入黄埔军校。其实,他的本名并不叫左权,而叫左纪权,考上军校时他将名字改为左权。在军校他刻苦学习,也因此被编为第1期第6队。</p><p class="ql-block"> 1925年,通过陈赓同志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他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被黄埔军校任命为学生军教导团排长、连长。回师广州之后,左权再次参加了平定云南、讨伐广西军阀杨希闵的战斗。不久之后,又彻底消灭了陈炯明的二次东征。这一年他又被派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并在伏龙芝军学院进行深造。</p><p class="ql-block"> 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时,他与刘伯承相识。虽然他比刘伯承相差13岁,可他在苏联的时间比刘伯承要长。不过他们的志趣相投,两人又有共同的革命信念,两人也很快的成为了知己。左权因为早来苏联几年,对于俄文的学习是比刘伯承要早,所以他的俄语要比刘伯承要好。</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教刘伯承学习俄语,而刘伯承早年在国内领导过顺泸战役,更是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对于军事学已经有足够的实战经验,所以刘伯承教他军事。</p><p class="ql-block">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并且成为了一对忘年的同学。虽然在苏联学习的时间很紧张,不过他们还是利用自己闲暇的功夫一起编译了《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作战条令》一书,这本书在日后成为了红军作战时的必修之书。</p><p class="ql-block"> 1930年,左权与好友刘伯承回国,他们相约在车站的不远处碰面。当左权将军到达车站时,他看到了刘伯承被一个日本特务跟踪。他利用自己所学的俄语巧妙地与刘伯承谈话,两人相约到前面的杂货铺,他让刘伯承在那里等他。</p><p class="ql-block">于是刘伯承就装作不认识他,只是认为他是一个路人而已。可他竟然没想到左权将军竟然直奔那个日本特务,并将其猛然地撞倒,然后撒腿就跑,刘伯承很快闪入杂货铺,才得以安全脱身。</p><p class="ql-block"> 日本特务很生气,于是放弃跟踪刘伯承,直追左权。然而左权将军聪慧过人,他东绕西绕,很快就将那个日本特务甩掉了。两人也因此顺利地到达了上海。刘伯承在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非常激动地说:“左权同志总是为别人考虑,不顾自己的安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投身革命——</b></p><p class="ql-block"><b> 革命道路为己任,文韬武略酬壮志</b></p><p class="ql-block"> 1930年6月到达上海,不久,经厦门、龙岩进入闽西苏,在那里开始被任命为红军军官军校第一分校教育长。</p><p class="ql-block"> 在校任职时,他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东西,能够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引经据典,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某次在野外教学时,他一边拿着地图一边指着不远处的地貌来讲解,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强,很快的掌握了地形地貌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参谋,不久被升任为参谋处长,此时的他开始将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展现出来。宁都起义时,为了尽快将国民党旧部改编成红军,上级领导决定派遣他与王稼祥等人前往固村圩做联络指示。不久之后,任命他担任宁都起义第十五军军长兼政委。</p><p class="ql-block"> 1933年,中央苏区正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可是由于领导上的指挥错误,我军连连败退,也就在此刻,毛主席竭力排除各种议论,毅然决然地力挺左权,并任其为红一军军团参谋长。恰巧那时候林彪也同样在红一军,因此左权将军成为了林彪最得力的军事指挥助手。</p><p class="ql-block"> 左权将军与林彪在一起搭档了三年,他们从中央苏区开始一直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两人携手作战,并肩前行。但不得不说的是,他们同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而且林彪比左权将军小三届。但是两人在一起战斗过程中,左权将军情愿做林彪的助手。对此,在后来的评价中,林彪极力称赞左权,并作长诗来纪念。</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转移路线。左权将军也因此开始了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转移路线。左权将军也因此开始了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强渡大渡河的战役中,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左权将军率军将越西县城攻下。不久,大树堡渡口也被攻克。通过佯装之态来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成功地将红一方面军顺利掩护渡过大渡河。</p><p class="ql-block">最终红军主力全部通过泸定桥。</p><p class="ql-block"> 随着红军在1936年东征、西征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并且开辟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由于胡宗南主力开始从东面发起进攻。11月20日国民党军侵占山城堡,我军在第二日向敌人发起猛烈地反击战,并成功对国民党军实现了包围。</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我军将敌军的两个团彻底歼灭,因此敌军也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敌军主力开始改变其策略,立即向西撤退,此次战役使得敌军对陕甘宁根据地的进攻计划破灭了。</p><p class="ql-block"> <b>抗日战争——</b></p><p class="ql-block"><b> 以身殉国,血染太行卫吾华</b></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此时的左权已经成为了总参谋长,是我军的高级指战员之一。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和彭老总并肩作战于第一线,像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他和彭老总一同策划和指挥的。</p><p class="ql-block"> 1938年,左权将军建议先攻打日军苫米地旅团。左权将军亲临指挥,他根据长乐滩地形,将军队分成三路,形成布口袋状将日军包围。等到日军主力全部进入了“口袋”,他一声令下“打”,敌军的队伍也被分截成数段。最后在我军的火力和肉搏下将其消灭。日军旅团长苫米地亲率精兵前来救援,左权将军率军再次截击。不过遗憾的是,被苫米地侥幸而逃。</p><p class="ql-block"> 长乐滩之战最终歼灭了日军二千多人,获得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物资。此战对于日军进攻八路军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包围起到了决定性的粉碎。同年12月,中央军委任左权将军为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由于左权将军长期忙于军务,直到34岁时还是单身,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解决个人问题。可他不急,朱德朱老总却急了,老这么单着像什么话嘛!</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就撮合当时在中共北方局妇委工作的刘志兰同志与其接触。当然了,如果让朱老总这样的大老粗来说媒,可想而知当时的他是有多么的尴尬。朱老总只好尴尬地说道:“小刘呀,你说我们左参谋长怎么样,你们俩看起来挺相配的嘛!”</p><p class="ql-block"> 刘志兰同志对于左权将军的大名早有耳闻,在心中也是已经倾慕已久。朱老总说起这件事时,于是她很快答应了。</p><p class="ql-block">两人在朱老总的撮合下于1939年4月结婚。</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但是此时的左权将军并不在身边,刘志兰为女儿起名为“左太北”,来纪念远在太行山北的丈夫。</p><p class="ql-block"> 左权将军虽然军务繁忙,不过他还利用战斗的闲余时间结合战斗的实践经验,写了《八路军的战斗教练工作》《新战士的军事教育》《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等文章40余篇。</p><p class="ql-block"> 在他壮烈殉国后,还有很多遗著没有发表完,这些大量的著作是我军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1940年,日本在中国继续实行“南进”政策,开始大肆进攻抗日根据地。并且在华北地区开始加紧实行“囚笼政策”来巩固其所占领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同年八月,我军向华北日军进行反攻。根据当时的部署,所有兵力应该不会少于22个团。但是战役打响后,共有105个团20多万兵力作战。<b>彭老总和左权将军在得知兵力共有105个团时,左权将军说这真是百团大战啊!彭老总于是将此役命为“百团大战”</b>。</p><p class="ql-block"> 百团大战在8月20日打响,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左权将军每天在地图上精细的标明我军路线和消灭敌军的箭头,并且分析敌我形势变化,根据其变化随时调整指挥策略,思虑扩大战果,夜以继日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历时三个多月的百团大战终于结束。日军在遭受打击后发出了对华北应有再认识的惊呼。</p><p class="ql-block"> 百团大战胜利后,左权将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妻子写信,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四天三夜的生死战斗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给你们写信。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此生别无遗憾,唯一的遗憾是我们的女儿北北,我不曾给她一点父亲的爱,没有尽到一点父亲的责任,只有拜托你替我多亲吻女儿了。”</p><p class="ql-block"> 1941年冬,日寇向黄崖洞进攻,当时保卫黄崖洞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左权将军要求该团在保卫战中“一定要抓住一个‘稳’字,坚持不骄不躁,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原则。”战斗在十一日凌晨开始打响,经过艰苦的战斗,八路军在二十一日乘胜追击并收复了黎城。</p><p class="ql-block"> 黄崖洞保卫战以胜利宣告而结束,此次战役日伪军损失两千余人,双方的伤亡比例为六比一。被中央军委称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p><p class="ql-block"> 1942年,日寇发动“五一大扫荡”。当时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其主力部队以“蚕食”的方式不断进攻太行、太岳山根据地。5月22日,彭老总、左权将军以机动作战的方式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然而当时日军通过精密的侦查,发现了我军的总部驻地,于是立刻派遣重兵集结合围。24日晚,我军总部趁着夜幕突围,绕过敌军的三道封锁线,在到达辽县的十字岭后,全军暂时休息。25日天刚微亮,日军的大批军队分成两翼开始包抄十字岭,数架飞机在空中盘旋并轮番扫射和投弹。就在这时,左权将军身旁被一枚炸弹击中,他血洒疆场,以身殉国。</p><p class="ql-block"> 左权将军牺牲以后,<b>彭老总泣不成声,并亲自给左权将军写墓志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b></p><p class="ql-block"> <b>朱德总司令闻之噩耗题诗写道:“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b></p><p class="ql-block"> 日军没想到的是,左权将军的牺牲并没有吓退太行山区的抗日军民,他们依旧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与敌人进行最终的殊死搏斗。</p><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18日,为了纪念在十字岭战役中牺牲的左权将军,批准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有五千多人共同参加易名典礼,几百名志士青年报名参军,奔赴杀敌战场。</p><p class="ql-block"> 在得知左权将军殉国后,妻子刘志兰悲痛欲绝,伤心不已,哭坏了眼睛。她在《悼左权》中这样写道“当得到你牺牲的通知时,陷我于绝望的悲痛中,痛哭、悲泣,释不去郁结的悲哀,吞噬着我的心,滴下血来。......”她的后半生中一直以“左家媳妇”来自居,并且承担起赡养左权父母的责任义务。</p> <p class="ql-block"><b> 报仇雪恨——</b></p><p class="ql-block"><b>彭老总雷霆复仇,日军一夜之间横尸城墙</b></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在左权将军牺牲后,作为老搭档、老战友的彭老总,一直都在想着如何报仇雪恨,终于在1942年冬天,一个机会出现了。当时日军的益子队会在春节期间到祁县参加庆功宴,在这个时候动手,必定可以取得巨大的战果。</p><p class="ql-block"> 在彭老总的策划下,经过专业训练的我军精英提前秘密潜伏近祁县的饭店之内,当时的日军官兵刚刚取得了胜利,一个个骄傲自满,毫无警惕性。</p><p class="ql-block"> 我军在暗处秘密埋伏,等这些日军喝到酩酊大醉的时候,发动了攻击,等日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就晚了,八路军战士一刀一个,以雷霆之势结束了战斗,当天参加“庆功宴”的日军官兵,一个也没有逃出去。</p><p class="ql-block"> 彭老总为了告慰左权将军的在天之灵,把杀掉日军的头颅悬挂在了太原城墙之上,极大的振奋了民众和八路军官兵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在左权将军殉国的时候,他的女儿还比较小,当时担心日军会进一步报复,也为了留下革命的火种,于是妻子刘志兰带着女儿转移到了延安腹地。</p><p class="ql-block"> <b>母亲的牵念</b></p><p class="ql-block"> 1949年,解放军在南下全中国时,朱总司令命令所有进入湖南的部队都要去醴陵看望左权将军的母亲。可是直到这时候,左权将军的母亲对于儿子殉国的事还是未知。然而老人整日想从路过门前的士兵得知儿子的下落,可他们所有人回答道“老人家,我们都是您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2日</p> <p class="ql-block">八、抗日名将——杜聿明</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8年,任徐州“剿总”副司令。[17]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p><p class="ql-block"><b>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b> 少年时期</b></p><p class="ql-block">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十二岁时,在表哥李鼎铭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祖父母及当家的伯父杜良辅相继去世后,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由于聪颖过人,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杜十六岁时, 其父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当时陕北二十三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榆中20级丁班继续读书。校长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教师有陕西著名的共产党人魏野畴、李子洲和教育家王森然、朱横秋等。同班有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谢子长、霍世杰和以后成为现代文学家的刘蕴华(柳青)等。</p><p class="ql-block">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1924年初春,不满20岁的杜聿明与榆林同乡阎揆要、马师恭等人先后来到北京。杜聿明原想报考北京大学,但在京停留期间,他目睹北洋军阀贻误政事、膺窃国柄的黑暗。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黄埔军校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在校期间,对学习从不马虎,军校设置的步、炮、工兵等军事课程、战术战法和队列操练的演示、模拟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极认真的学仿。杜聿明和同学们还参加了讨平广州反动商团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经历真刀真枪的沙场冲杀。当年年底一期学员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不久擢升为第二排副排长。</p><p class="ql-block"> 1925年春,在军校的号令下,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斗打响了。攻打淡水城时,杜聿明和同期的陈赓等同学报名参加了教导团组织的敢死队进行爬城攀攻,最先登上城头的也是杜、陈两人,紧接着他俩又打开城门,迎来大队人马歼灭残敌,终获全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待。他们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孙中山。杜聿明将廖仲恺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先生的副官马湘,后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接着,他们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不久,国民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营长、大地主吴宝山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用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马湘联系,参加在北京碧云寺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p><p class="ql-block"> <b>北伐战争</b></p><p class="ql-block">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南下归队。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不幸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关进南京老虎桥监狱。随后越狱逃到武汉,去见邓演达。去武昌南湖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随后杜聿明在张治中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p><p class="ql-block">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p><p class="ql-block"> 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师长徐庭瑶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赴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这年冬杜为旅长,不久升为该副师长。</p><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二师。同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复兴社。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二十五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负责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10月5日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抗日战争</b></p><p class="ql-block"> 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的二、四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p><p class="ql-block">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以杜聿明为师长。长沙大火后,国民党长沙市警察局人员与放火队员,又来到湘潭城下,欲火烧湘潭城。杜聿明得知后,当面怒斥了这种惊慌失措,草菅人命的做法,随派员收缴了放火队的器械,将放火的人强行控制看管,并张贴布告,严禁放火焚烧湘潭县城,这才使湘潭城池数十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全。事后,湘潭万民同声称颂,感激杜聿明与二百师的救城之恩。[1]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成新编第十一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一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同年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线,向南宁进击。杜聿明的第五军奉命从全州向南宁附近集中,准备攻击由钦州、防城登陆的北进之敌。面对日寇气势汹汹的进攻,杜聿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战局,估计了敌人的弱点,向重庆最高统帅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1939年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五军担任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从正面进攻;戴安澜第二百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新编第二十二师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第二天,白崇禧和陈诚到谭蓬村第五军司令部视察。陈严令杜要如期攻克昆仑关,直下南宁。</p><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杜聿明第五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戴安澜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万福村、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杜聿明在此期间,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杜聿明命令第二百师副师长彭璧生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战斗整整打了十八天,于31日以中国军队获重大胜利而告结束,史称昆仑关大捷。</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1942年初,日军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远征军,杜聿明为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聿明第五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1942年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三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二百师第六团阵地被突破;27日,新编第二十二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二十二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二百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二百师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挥新二十二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南阳车站,以解第二百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30日晚,杜命令新二十二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二十二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五个联队激战达十二次之多,迟滞达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1942年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浑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曼德勒会战,命令第五军、第六十六军分布在长达三百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五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曾亲自到缅甸腊戍,指挥远征军入缅。在面对“归史迪威将军指挥”的这个命令时,杜聿明曾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而孙立人则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后编为驻印军。杜聿明的远征军分三路撤退,他本人率新22师为一路,第5军96师为一路,负责殿后的200师为第三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解放战争</b></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离开昆明回到重庆。同一天,就发表了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杜聿明上任后第四天,蒋介石对杜当面指示,要与苏联接洽,接收东北领土主权。杜经过近十天与苏军联络,发现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军,营口苏军已经离去,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p><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蒋介石遂任命杜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杜上任不久,奉蒋介石命令指挥第二、第十六、第十三兵团去增援济南。同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10月初,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赶紧将杜聿明调回沈阳。10月15日,杜聿明急忙从徐州飞抵沈阳。次日,锦州便失守。[7]1948年10月23日,廖耀湘第九兵团向黑山发起猛攻,即遭到解放军的毁灭性打击。至26日,廖兵团即被全歼。27日凌晨,蒋介石派专机到葫芦岛接杜聿明去北平,商讨对策。11月2日,沈阳解放。这时,杜在葫芦岛日夜坐立不安,担心解放军马上来打锦西,一直等到蒋介石命令从上海撤退时,即开始部署第三十九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由葫芦岛撤往上海的工作。11月8日上午,杜在锦西机场乘飞机逃往北平。正当杜聿明在东北葫芦岛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1月6日发动强大的攻势,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p><p class="ql-block">杜聿明在这之前,蒋介石指示国防部拟就一个“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以击破解放军攻势为目的”的“徐蚌会战计划”,并委任杜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当蒋派许朗轩征求杜的意见时,杜表示同意“徐蚌会战计划”,并写信请蒋饬令会战部署由刘峙指挥,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解放军牵制而无法撤退的可能。杜聿明于1948年11月9日晚匆匆由北平飞抵南京时,获悉蒋介石未毅然决然实行“徐蚌会战计划”,已采纳何应钦和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不禁心烦意乱,非常恐慌。第二天夜晚,杜即奉蒋令飞徐州,指挥解黄百韬之围。10日中午,刘峙得到中原野战军确已南下,当面只有两个纵队的情报,才决心将第二兵团东调,协同李弥第十三兵团解黄伯韬之围。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团主力星夜向徐州东南张楼附近集结,李弥兵团向徐州以东苑山附近集结。他力主寻求解放军之一翼实行迂回包围,击破后再将其主力攻击。12日,杜聿明将主力展开于创集、苑山、不老河间地区。17日,解放军大部队经双沟向东南分路撤退。刘、杜都误以为解放军崩溃,令全线追击,结果受到解放军在第二线阵地的继续顽强阻击。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全部被歼。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又慑于蒋的淫威,恐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遂决定服从命令,最后为蒋效忠。4日,杜聿明采用逐次攻击战法,严令第二兵团攻击前进,第十三、十六兵团加紧构筑工事,掩护阵地。6日,杜决定邱清泉、李弥兵团不突围,继续向解放军发起攻击。同时,他迭电蒋介石,催促速调大军与解放军决战。</p><p class="ql-block"> 位于安徽省萧县张老庄村的被俘处自10日起,解放军停止对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的进攻,对国民党军展开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传攻势。1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未曾看到。陈毅同志也给杜写了一封信。他拿这封信去试探邱清泉的态度,见邱将信撕掉烧了,就立即告辞而去。19日夜,杜聿明又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请蒋介石作最后决定:上策是必要时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力量与共军决战;中策是各兵团持久固守,争取“政治上的时间”(意即和谈);下策是突围。</p><p class="ql-block">杜聿明被俘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宣言和平。杜聿明也觉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蒋的命令,按原定空军掩护突围方案实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粮弹。解放军于6日发动声势,9日黄昏前后,杜到陈官庄第五军司令部,企图纠集残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10日上午突围。然而,邱清泉、李弥等人威胁式的劝杜,必须当晚突围。他带着副官、卫士十来个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解放军战士俘虏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p><p class="ql-block"> <b>战俘生涯</b></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被俘后,国民党邓文仪1983年在《黄埔学生六十年》中,讲述在淮海战役(台湾称徐蚌会战)中被俘后的杜聿明在炼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但是杜聿明被俘后却是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待。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杜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年痼疾,逐渐好转、康复直至痊愈。特别是对他的脊椎炎的治疗,人民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11]。医务人员除投以药石外,还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抗美援朝的胜利,杜聿明深情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p><p class="ql-block"> <b>晚年生活</b></p><p class="ql-block">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席间,英国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p><p class="ql-block">老年杜聿明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真实地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9]1963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精心安排下,杜聿明携妻同在北京团聚的战犯和他们的家属一起,到祖国各地参观一些建设项目,游览名胜古迹。1964年11月,杜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写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竭尽努力。1978年,他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发表《纪念 二·二八 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在遗嘱中,杜仍不忘统一大业,嘱其妻率其子女为祖国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日</p> <p class="ql-block"><b>九、誓抗战,效马援,光复之日慰轩辕 </b></p><p class="ql-block"><b> ——抗日名将赵尚志</b></p><p class="ql-block"> <b>赵尚志</b>(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威震中外的著名抗日将领,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传奇式民族英雄。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赞誉赵尚志将军等抗联将领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其“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称赞赵尚志等八位抗日将领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2009年,赵尚志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 将军生平</b></p><p class="ql-block"> 1908年10月26日,辽宁省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今尚志乡尚志村),清末秀才赵振铎的第三个儿子呱呱坠地。根据《孟子·尽心》中“仁义谓尚志,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一说,赵振铎为爱子取名“尚志”。从小就受父亲仁义礼孝、忠贞爱国教育的赵尚志,果不负所望,成长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骁勇善战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解放,英勇无畏地与敌人奋战一生,直至最后一息。</p><p class="ql-block"><b>烽烟十载战满洲,抗击倭夷报国仇</b></p><p class="ql-block"> 1925年夏,在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年仅17岁的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他经党组织批准投考黄埔军校,因身材矮小达不到“体格试验”要求,赵尚志软磨硬泡,终于被编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大队第三中队学习。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积极投身抗日武装斗争。从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队长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主席、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运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联合北满抗联各部数万抗日将士,在松花江畔、小兴安岭山麓40余县广大区域内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走狗斗智斗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留下了无数令人叹服的传奇战斗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4年春,赵尚志被公推为东北反日联合军(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司令。次年1月,他领导的这支队伍,改编为由他担任军长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6年6月,第三军编入抗日联军,赵尚志仍任军长。</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领导的抗日队伍,是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的。赵尚志智勇双全,他曾三次率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远征,攻克了无数敌人盘踞的县城和城镇,摧毁了日伪的战略支撑,开辟出新的游击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者牵制二十万日军不能南下。他亲自指挥的“肖田地突围”、“冰趟子大捷”等战斗,是东北抗联史乃至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例,打得日本侵略者发出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他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并亲任校长,为抗联部队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他所撰写的《关于东北抗日游击队过去与现状的略述》和《关于布置和建立东北游击队的报告》是两篇重要军事理论文献。</p><p class="ql-block"> <b>木炮打宾州</b></p><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9日,赵尚志率部队将宾州城(宾县)围住。赵尚志指挥战士用南城门前的一棵古树做炮身,把炮筒牢牢绑在大树上,炮口瞄准城门炮击,城墙被轰破后,战士们冲入城内。此战日军死伤七八十人,我军牺牲二人,受伤四名,被俘一名。之后,他们继续用木炮在方正县草皮沟成功击沉日军货轮,截获了大量军需物资。</p><p class="ql-block"><b> 乾松顶子战役</b></p><p class="ql-block"> 乾松顶子战役也是以弱胜强的战斗之一。1934年7月,赵尚志率刚改编不久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行至宾县满家店一带,当地伪军闻风而逃。伪吉林警备二旅司令李文炳亲自坐镇宾县,调集五六百名伪军前来围攻赵尚志。赵尚志选择在敌人必经之地——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乾松顶子沟里对敌人进行伏击。赵尚志指挥战士两人一组,背靠背隐蔽在十里长山坡中段的树丛中。随着夜幕降临,敌人从两侧进沟,意图夹击我军。支队战士按照赵尚志的指示,以猛烈火力向两侧敌群射击后迅速撤退,留下黑暗中慌乱的敌人互相射击,自相残杀几乎一夜。而赵尚志则带领战士们撤到三十里外宿营。第二天一早,再回到原处打扫战场。此战五六百敌军均被击退,亡魂丧胆,迫击炮都丢掉了。而我军部队伤亡微小,还收缴了六七十支枪。</p><p class="ql-block"> <b>肖田地突围</b></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的一天黄昏,雷雨刚过,赵尚志率领队伍来到一个叫作蜜蜂的地方,这里是牡丹江到哈尔滨的铁路必经之处。赵尚志得知有一列敌人的军用列车将要开来,迅速派人拆掉了两根铁轨。天快黑的时候,敌人的军用列车果然开来。一阵哐啷巨响,列车出轨后躺在了路旁。押车的敌人还没来得及下车,赵尚志就率领战士们冲了上去,干净利落地消灭了全部鬼子,缴获了车上的所有物资。就在这个月内,敌人一共翻车46次,死伤150人,损失130多万元的物资。敌人止不住哀叹:满洲的铁路变成地狱啦!</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3000多名敌人包围了赵尚志所在的哈东游击区,切断了这里的交通要道,企图一举消灭抗日游击队。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赵尚志亲率骑兵主力北上,绕到敌人背后,在方正、延寿一带袭扰敌人。当敌人向道北转来时,赵尚志又率部返回道南游击区。在回师行至肖田地附近时,游击队与500多名敌人相遇,展开了激烈战斗。敌人正因连日来被动挨打而气恼,这时与赵尚志不期而遇,恨不能一口把他和这支游击队吃掉,他们倚仗人多,把游击队团团包围起来。</p><p class="ql-block"> 战斗中,赵尚志肩部受伤,但他不顾伤痛,沉着地指挥部队作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他见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立即指挥30多名战士骑马佯装突围,吸引了敌人的大部火力。当敌人向这30多名战士追去的时候,赵尚志率主力从敌人的背后突然发动猛攻,敌人被打得乱了阵脚,不知是继续追击好还是转身回击好。正当他们犹豫不决时,赵尚志从容地带领部队突出了包围圈。这一仗,游击队以少胜多,一共消灭了130多个敌人,而自己仅伤亡3人。目睹这次战斗的日军首领不禁惊呼:“游击队里必有名将指挥!”肖田地战斗之后,敌人已失去了锐气,没过多久,他们就灰溜溜地撤走了。</p><p class="ql-block"><b>智取据点,勇夺方正</b></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敌人集结兵力,又开始对哈东根据地发动了新一轮“讨伐”。赵尚志一面指挥游击队主力分散击敌,一面亲率少年连越过敌人的包围圈,到敌人的后方进行袭扰。</p><p class="ql-block"> 一天,赵尚志率部化装成伪军“讨伐”队,大摇大摆地来到四道河子的敌人据点。这里的伪军头目见来了个当大官的,连忙出来迎接。赵尚志不客气地对他说:“快点把队伍集合起来,我要训话!”</p><p class="ql-block"> “长官息怒,息怒……我这就召集弟兄们。”伪军头目见来人口气很大,不敢怠慢,一边向赵尚志赔着笑脸,一边派人把全体伪军都召集到场院里。等人到齐后,伪军头目毕恭毕敬地对赵尚志说:“请长官给弟兄们训话。”</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轻蔑地瞥了他一眼,大步走到场院当中,开始对伪军大声训斥:“老子们在前方打仗,吃苦受累,到现在还没抓到赵尚志。你们倒会享福,成天吃喝玩乐,欺负百姓。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啊?全是些废物!”</p><p class="ql-block"> 伪军们被骂得狗血喷头,愣愣地站着,吓得连气都喘不匀了。赵尚志知道火候到了,高声喝道:“你们听着,赵尚志的队伍已经进村了!”说罢他向后一挥手,大吼一声:“给我把枪下了!”</p><p class="ql-block"> 伪军们还没醒过神来,游击队战士已经一拥而上,缴了在场所有伪军的枪。这样,游击队一枪没放,就拿下了敌人的一个据点。后来,赵尚志又用同样的方法,连续缴了三道街、包家岗花拉子等处伪军的枪,烧了乌拉草沟和姜家崴子的伪警察所。</p><p class="ql-block"> 敌人得知后方被赵尚志连端了几个据点,连忙掉头过来。这时,赵尚志乘着敌人调动混乱,联合其他抗日队伍,指挥500多人包围了方正县城。3月9日凌晨,抗日联合军分4路攻打方正,第三军少年连率先冲入城内,打下了伪警察署,火烧了日本参事官住宅。当敌人援兵开来时,抗日军早已转移。方正战斗后,敌人不敢轻易离开城镇据点,这次春季“讨伐”,也只好偃旗息鼓。</p><p class="ql-block"> 在赵尚志的领导下,以珠河为中心的哈东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到宾县、延寿、方正、阿城、五常、双城等县。在这方圆几百公里的地方,到处充满了抗日的活力。这里的群众,经常可以看到赵尚志穿着和战士同样的衣服,帮助乡亲们劈柴、担水、推磨,或是在老乡家里的炕头上,亲切地和大家拉家常,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赵尚志不仅关心群众的生活,还关心群众的文化教育,他派赵一曼、李兆麟等部队干部,帮助地方建立起小学和农民夜校,使许多世世代代不识字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赵尚志和他领导的抗日联军,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护,哈东抗日根据地成了一块坚强的抗日堡垒。敌人哀叹:珠河地区变成共产王国啦!</p><p class="ql-block"> 为了扩大抗日战场,1936年春夏,赵尚志率部北上,在松花江北岸一带,进行了多次战斗,拔除了许多据点,消灭了大量敌人,把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北满地区燃烧的抗日烈火,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为了巩固这里的殖民统治,敌人又纠集起重兵,开始对赵尚志领导的抗日联军发动了新的进攻。</p><p class="ql-block">在敌人的重兵围攻下,赵尚志决定率主力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小兴安岭和黑嫩平原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1936年年底,赵尚志带领500多人的骑兵队,从汤原县岭西出发,踏上了西征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冰趟子战役</b></p><p class="ql-block"> 冰趟子战役,又名“黑风口阻击战”,是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指挥的战役,是东北抗联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伏击日寇的战斗,日伪军死伤300多人。抗联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米肉、服装、军毯等物资,为继续西征开辟了通道。</p><p class="ql-block"> 冰趟子,地名,原名黑风口,其位于黑龙江省现今冰趟子林场境内。20世纪30-40年代,冰趟子是原始森林,人迹罕见。</p><p class="ql-block"> 战役过程1937年3月初,寒风凛冽,冰雪层层覆盖着东北小兴安岭起伏的山林。为打破敌人的“讨伐”计划,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领骑兵和第六师张光迪部共200余人,从汤原根据地出发西征,到达海伦与通北交界的山里,与活动在这里的五师蔡近葵部会合。部队刚刚住下,就有消息报来:日伪军800余人已进山“讨伐”,正向我军奔袭而来。敌人前阻后追,军情十分紧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赵尚志当机立断,马上集合部队,连夜火速向通北东山里转移。他决定,把敌人引进山里,寻机设伏,狠狠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以摆脱敌人的追击。</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率领部队转移后,便有一股敌人尾追而来。当部队来到一处山路狭窄、两侧山坡树林茂密的地方时,赵尚志命六师一部20余名战士,在前方隐蔽设伏,诱敌深入;又命其他部队,前进一段路程后,沿山脊返回山路两旁的半腰处,待敌伏击。不出多时,一长串马爬犁出现在前方,爬犁上坐着100余名日军。“砰!砰!砰!”前方打响了。马爬犁上的日军立刻人仰马翻,敌人纷纷滚下爬犁,趴在雪地上拼命抵抗。打了一会儿,日本鬼子发现我兵力不多,便集中力量发动进攻。战士们边打边撤,巧妙地把日军引入山腰处我军伏击圈。赵尚志看见一群群气势汹汹的日伪军冲上来后,一声喊:“打!”顿时四挺机枪一齐怒吼,鬼子兵应声倒地,死的死,伤的伤,于是敌人慌忙后撤,仓惶而逃。日军一大尉军官当场被击毙,死伤30余人。战士们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毛毯等物品。赵尚志认真分析了形势,认为敌人决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调来大批军队再次反扑,进行报复。于是决定部队迅速前进,甩开敌人。当部队来到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时,赵尚志看了看地势,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冰趟子”是通北县城从西向东进入山沟里的必经之路。坡上的山路旁,有4座大木营,每个屋子能住一二百人,是来往山里的车马店。在木营附近,有常年流淌的山泉,冬天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路北面形成一层层、一片片高低不平的冰甸子,当地人称之为“冰趟子”。赵尚志在木营里召开班以上干部会议。他说:“这4座大木营很坚固,可以固守;沟的两侧是山林,可以设伏;沟口很窄,可以截住敌人的退路,又可以打敌人的援兵。总之,这里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战场。”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布置一个“口袋阵”,重创敌人,让日本鬼子再尝尝抗联战士的铁拳。他让大家抓紧在这里抢修工事,以迎接更大的战斗。干部、战士们分头行动,在每个木营的墙上都挖了一排排枪眼,院套的矮墙上也构筑了工事,还用冰雪浇注了交通壕。在山路南的沟林旁也布置了伏击阵地。战士们严阵以待。3月7日傍晚,日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率日伪军800余人,沿山沟口向“冰趟子”木营攻击前进。一群伪军首先被打退,接着约200名日军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木营凶猛地扑来。山路、冰层上布满了敌人。我军六挺机枪同时向敌人开火,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飞向敌群。日本鬼子倒下一排,又一排冲了上来。受伤的日本兵也趴在冰面上继续射击。战斗异常激烈。随着敌人后援部队的不断到来,敌人更猛烈地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沟里冰趟子上的敌人趴着不敢动,有的掉头就跑,日军指挥官狂舞战刀命令冲锋。为了牵制敌人,减轻正面部队压力,赵尚志派多股小部队,从两侧密林和北部河沟中拦腰突袭敌人。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集中攻打正面木营。20多名日军一度占领了左侧一个木营。赵尚志大声命令少年连,趁日军立足未稳,坚决夺回这个阵地。少年连两个班战士,在排长赵有财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左侧木营终于失而复得。</p><p class="ql-block"> 战斗一直打到晚上,气温迅速下降,枪支冻得打不响,士兵的手指冻得麻木不能弯曲扣扳机。战士们就轮流到木营屋内火炉旁烤手、烤枪,然后继续投入战斗。天慢慢地黑了下来,趴在冰雪中的日本兵冻得无力还击,加上冰上又滑,不敢前进,枪声渐渐稀落。此时,赵尚志估计敌人将要撤退,于是命令部队加强沟口堵击力量。果然不出所料,敌人停止攻击,开始撤退。我抗联战士在沟口处与敌人激战一小时,又杀伤了大批的日伪军。</p><p class="ql-block"> 战役战果战斗结束后,赵尚志命令部队打扫战场,搜集敌人丢下的枪支弹药,然后率队转移。这次战斗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人,冻伤100余人。其中日军守田大尉、津田庆一准尉、曹长高山五朗、天野松治、伍长三井勇三被我军击毙。我军还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马匹、粮油、服装、军毯等物资,我军仅牺牲7人。</p><p class="ql-block"> 冰趟子战斗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一次较大的战斗。是抗联三军建军以来与日军作战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这次战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战军民的士气。这次战斗对敌人震动最大,一提起冰趟子胆战心惊,从此再也不敢从此处进山去“讨伐”抗日联军。这样大大鼓舞了抗日联军的斗志,1937年和1938年,抗联六军从冰趟子出山,先后打开了通北火车站,管家烧锅,杜家围子,六井子,福安火车站,龙镇飞机场,讷莫尔警察署,并在北安市东胜、胜利等一些村屯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开展游击战争,使敌人百万关东军不敢离开东北寸步,生怕抗日联军端他老窝。</p><p class="ql-block"> 冰趟子战斗后,赵尚志留下200多兵力,在通北、海伦、绥棱、铁力一带抗日。在八道林子和南北河建立了两个后方基地。距冰趟子战斗遗址的10公里外的白皮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著名《露营之歌》就出自“白皮营”),是抗联的密营,有抗联的枪械检修厂、卫生院和被服厂。20世纪70年代,出土过枪支、钢盔、苏制缝纫机头。</p><p class="ql-block"><b>命运多舛矢志不渝,丹心向党日月可鉴</b></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短暂的一生却极为坎坷,他曾三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折磨;战斗中多次负伤,导致左眼失明;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临终前仍未能恢复党员身份……尽管如此,他对党的忠贞却从未动摇,解救东北人民早日摆脱日寇魔爪的信念也从未减弱。他曾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18日,东北工农义勇军独立师(原巴彦游击队)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中解体。当时赵尚志是这支队伍的主要负责人。中共满洲省委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不恰当地把义勇军独立师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赵尚志,并强令赵尚志作深刻的检查,最后竟开除了他的党籍。</p><p class="ql-block">斗争的挫折和组织的误解,使赵尚志的心情十分沉重。尽管如此,他为抗日献身的信念没有丝毫的动摇。他继续发动群众力量抗日,取得了创建和发展珠河游击队、开辟大范围游击区等卓越成就。1935年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恢复赵尚志党籍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1940年1月28日,中共满洲省委由于听信了一些人的片面汇报,对赵尚志产生了严重怀疑,第二次开除了他的党籍。赵尚志的内心也曾感到痛苦和委屈,但他依然坚信事情早晚会得到澄清。他在1940年3月20日写给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诚恳地写到:“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因为我参加党作革命斗争已将十五年,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我请求党重新审查。同时我认为党不能把我从党的部队里清洗出去,那将是同使我受到宣布死刑一样,我万分地向党请求党审查,给我从组织上恢复党籍,领导我的工作。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尽管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北满省委的通过,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的带领抗联第二路军奋战在白山黑水间,并写下“几点委屈何妨碍卫国志士,瞬时落寞岂影响保家男儿”的楹联以自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英雄虽死魂犹在,耿耿丹心照汗青</b></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12日凌晨,北方大地,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在日本特务刘德山的极力怂恿下,赵尚志率领小分队准备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砂金采取场)。在行进至吕家菜园子时,刘德山借解手转身行至赵尚志身后,向赵尚志开了一枪。正当他准备向另一名战士王永孝射击时,被受伤倒地的赵尚志当场击毙。“一行五人,两个是特务,从背后近距离开枪,赵尚志在受致命伤的一瞬还能掏枪准确还击,忍耐力和反应力都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随后,赵尚志强行命令姜立新携带装有秘密文件和活动经费的文件包同另一边姓战士转移,他和王永孝则因重伤昏迷被俘。</p><p class="ql-block"> 敌人在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附近的一个工棚里对赵尚志进行了突击审讯,他怒视审讯的伪警察:“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p><p class="ql-block"> 被捕八小时后,12日晨9时左右,威震北满的抗日英雄赵尚志,在敌人面前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走完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赵尚志将军用他34岁的宝贵生命、用青春与热血,为国家、为民族实践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虽然牺牲了,但他为之献身的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却后继有人,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完成了烈士的未竟事业。</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在东北抗联史上,与杨靖宇齐名,有“南杨北赵”的美誉。赵尚志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矢志不渝、忠贞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强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化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赵尚志将军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7日</p><p class="ql-block"> <b>十、提笔即清华普渡,从戎如猛虎雄鹰</b> </p><p class="ql-block"> <b>——学历最高的抗日将军孙立人</b> </p><p class="ql-block"> <b>清华学霸、篮坛冠军、抗日将领、玫瑰将军,“东方隆美尔”孙立人</b>是一位全能型的爱国将领。他不仅是一个作战灵活、胸怀韜略、战功赫赫,打得日军闻风丧胆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霸。其能力与才智令人叹服,真可谓是: <b>遇水成蛟,凌空为鹏,入林如虎;提笔即清华普渡,从戎如猛虎雄鹰。跨马卫国安天下, 居家教子成栋梁。赤子之心不可移,甘洒热血写春秋。功勋卓著品高洁,留得英名千古扬。 </b></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将军简介:(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出生于安徽庐江。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普渡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任新38师师长,参加曼德勒会战,击败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b>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赴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后参加内战,历任东北绥靖副司令官兼新编第一军军长、长春警备司令、陆军总司令部代理副总司令兼陆军军训部部长、陆军副总司令、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驻守台湾。 </p><p class="ql-block"> 1950年起任台湾“陆军总司令”兼“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5年因“孙立人案件”被撤职软禁。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间接为其平反。</p> <p class="ql-block"><b>将军生平 </b></p><p class="ql-block"><b> 早年经历 </b></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清光绪26年10月17日(1900年12月8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他的父亲孙熙泽是国内知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在孙立人5岁那年,生母方氏病逝。7岁时,孙立人开始入学,拜宋执中为师。后随父亲去青岛,9岁时入德文小学学习。</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在德国的殖民地青岛度过的童年生活让他感到十分屈辱。他记得有一次在海边玩耍,捡到了一颗漂亮的石子,一个德国男孩却霸道地上前索要,他不肯给,男孩就找来了父亲。那个身强体壮的德国人上来不由分说就打了孙立人一个耳光,还抢走了他手里的石头。孙立人委屈道:“你凭什么抢我的东西?”德国人指着偌大的青岛海滩,一脸轻蔑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德国人的!"蛮霸的德国人这一巴掌,打蒙了孙立人,也打明白了孙立人,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我虽然年纪小,就已经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太弱,中国人太受欺侮,我将来非争气不可……” </p><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元年)孙立人随父亲到北京后,因找不到学校,停学在家。1913年冬,适逢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回到安庆报考,在近千人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当年跟他一同进入清华的有<b>闻一多、梁实秋、吴文藻、梁思成等后来留名史册的人。</b>1914年,孙立人正式入清华学校读书。1920年,孙立人又升入清华高等科。在清华的求学生涯中,除了“学霸”的光环,孙立人身上还有一个瞩目的标签,那就是“体育健将”。为实现报国必先强健其体魄的目标,孙立人求学以来一直痴迷于各种体育训练,其运动素质之高,让人叹服。当年清华大学一共有五支球队,分别是足球、排球、棒球、手球和篮球,而孙立人经过锻炼,逐步掌握了其中的运动技术,最后竟分别担任了五支球队的队长。他曾带领篮球队队员获得过华北大学联赛冠军。 1921年,孙立人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5月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菲律宾、日本队,<b>为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b></p><p class="ql-block"> 1924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紧接着就考取公费留学,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此时的他本可以像其他清华同窗一样,学成回国任教大学,成为一个专家或者学者,但是孙立人却突然决定投笔从戎。原来自孙立人出国后不久,国内便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一时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次年,“五卅惨案”爆发,日、英两国的资本家联合军警残杀国人……这些消息,让孙立人再也坐不住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家国动荡中,本着这样的信念,在美国桥梁公司任工程师约4个月后,孙立人决意改学军事,又考入有 “南方西点”之称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从此步入军旅生涯。<b>当时跟孙立人同学的就有,后来赫赫有名的美国军事家、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将军、著名的巴顿将军等。1927年,孙立人以最高的第一等的成绩毕业,</b>当时他的同学巴顿因成绩差被迫转学。</p> <p class="ql-block"><b> 国内抗战 </b></p><p class="ql-block"> 1927年,孙立人从军校毕业后,游历欧洲,参观英、法、德等国军事。1928年6月,孙立人抵达大连,坐海轮经上海回到家中,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军训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p><p class="ql-block"> 军事生涯之初,性情耿直的孙立人四处碰壁,受了不少冷遇。直到1932年,他遇到了真正赏识自己的宋子文,调入了税警总团第二支队,担任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为培植个人势力建立起来的私人武装,武器购自美国,主要警官也都是留美学生。有了宋子文的大力支持,孙立人“练兵如神”的军事天才初见端倪。在部队里,他根据国内军队的实际情况,加上美国军校的训练大纲,独创了一套“孙氏操典”以练兵。所属部队在孙立人的严格训练下,战斗力大大提高。 </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抗战的时候税警总团以第88师独立旅的身份参战,战功卓著。 </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9月税警总团开拔奔赴淞沪会战前线。税警总团驻守蕰藻浜(吴淞江北支流),后因侧翼被优势日军突破,被迫退守苏州河(吴淞江南支流)南岸。在腹背受敌的厄境中,孙立人的部队七次打退了利用橡皮艇强渡苏州河的精锐日军,日军称此处为“遇华军抵抗最激烈之处”。11月3日拂晓,日军大举偷渡苏州河,孙立人部激战8小时将日军赶回。当晚,孙立人带人趁夜色欲破坏浮桥,被日军发觉并遭猛烈炮火袭击,全身被炸伤13处,奄奄一息,昏迷三昼夜。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前夕,宋子文又派其弟弟宋子安护送孙立人去香港,住进跑马地养和医院,请名医李树芬悉心诊护。 </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孙立人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孙立人奉命赴长沙重组税警总团,并担任总团长。重组的缉私总队为淞沪会战后伤愈之税警总团残兵(未受伤的被团长黄杰带走改组为40师)加上新募为主,规模3团,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之三团残兵新兵逐步扩张至六个团规模。 </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国民政府急需兵力的情况下,以能战闻名的孙立人晋升少将师长,奉命以税警总团的班底,组建新编第38师,隶属于第六十六军,这支部队成为中华民国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p> <p class="ql-block"><b> 入缅作战 ,扬威异域 </b></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b>“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到缅甸去吧,走上国际战场!”</b>这首歌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的战歌,10万战士就是唱着这首歌,怀着满腔的热血一步步走上了战场。</p><p class="ql-block"> 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1942年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缅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后复掩护盟军转进,转战经月。这就是历史上轰动世界的“仁安羌大捷”。七千英军获救的捷报,传遍了英伦三岛,孙立人一战成名。英皇乔治六世授予孙立人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授予他“丰功”勋章,并大赞其为“盟军楷模”; 蒋介石授予云麾勋章,,一枚六等云麾勋章颁给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钧衡记大功一次。仅凭一战便获三国元首同时授勋,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莫大殊荣,孙立人也被誉为“东方隆美尔”、“中国军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仁安羌之战后,远征军由于整体战略上的失误,导致被日军抄了后路,不得不分路突围。 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和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孙立人当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返回云南,不仅路途远道路艰险,而且渺无人烟,给养困难。不如趁敌人立足未稳,集中兵力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非但不采纳,而且命令新三十八师继续为第五军殿后,掩护第五军进入野人山后尾随跟进。</p><p class="ql-block"> 由于野人山极为荒凉,无粮无水,踏上此途无异于让远征军自投绝路。因此,孙立人在掩护第五军全部进入野人山后,并未按杜聿明的命令跟进,而是率领新三十八军调转方向,向西撤往印度。由于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的错误判断下,远征军却也走上了一条绝路。向东北撤退的军队,在日军占领区伤亡惨重;而向北部野人山撤退的部队,伤亡更是多达三万人。在这次撤退中,唯有宁愿抗命,也坚持向印度方向撤退的孙立人保全了自己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1 942年5月27日孙立人部走出林区,抵达印度。成功撤往印度时,孙立人统领的5000多人和装备秋毫未损,依然军容整肃,锐气不减,还收容了一些散兵,这让时任远征军总指挥的史迪威对孙立人越发赞赏。不过与此同时,孙立人的抗命却也惹恼了时任远征军副司令官的杜聿明。</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此时孙立人的主要对手是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代号“菊”兵团。这支军队曾经参与过南京大屠杀,也是日军最强战斗力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 1943年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于12月24日向于邦日军发起全线进攻。炮兵部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炮火急袭后,向日军发起了攻击。经过6天激战,12月29日,新三十八师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击毙五十五联队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1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在攻战于邦的战斗中,由于盟军的情报不准确,认为只有小股日军在大龙河岸,决定不让国军增加缅北前线兵力,以致一一二团在没有重炮甚至连团属迫击炮连也未前往的情况下,被日军十八军团的五十五、五十六两个联队的主力部队分割包围。日军占尽兵力火力优势,伤亡近千人,竟始终未能攻克一一二团两个营的阵地。其中李克己带领一个加强营在五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圈中,坚守阵地43天,靠从芭蕉树藤里取水和美国运输机的空中补给度日,在被围困和反攻中摸索出一套在原始森林中的攻守战法。当时,李克己营且战且退,最后撤到一个三面悬崖的山顶上,向前无路可走,后边日军穷追不舍。李克己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好在山顶上有一棵大榕树,它垂下的枝条落地生根,独木成林,覆盖了整个山头,差不多有足球场大小。远征军不甘束手待毙,积极地就地组织防御,大多数战士攀上大树,留在地面的战士利用榕树的板根,和山崖上的缝隙构筑防御工事,树上树下构成完备的立体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日军自以为胜券在握,懵懵懂懂地冲进了树林,结果头顶枪声大作,鬼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丢下七十几具尸体狼狈地逃下山头。</p><p class="ql-block"> 远征军战士们借此机会,扩大外围阵地,埋设地雷。日军吃了一次亏,第二次进攻时候改在夜间,没想到又踩响了地雷。偷鸡不成蚀把米,日军偷袭不成落荒而逃,远征军战士们开枪为敌人送行。</p><p class="ql-block">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心有不甘的日军又进行了几次强攻,最后都铩羽而归。于是他们改变战术,由进攻变为长期围困。和远征军形成长时间对峙局面。这是一场奇特的围困战,占有战场主动权的日军忍饥挨饿,被困的远征军携带有电台,每天都会有运输机来空投物资,因此弹药和饮食不成问题,要突围兵力却严重不足。</p><p class="ql-block"> 敌我双方各逞心机,明争暗斗,山顶上的枪声每日不绝于耳,当地降水丰富,日积月累,雨水在山上冲出许多雨裂沟,鬼子经常借着这些天然屏障,在夜间对远征军的阵地进行渗透,几天后,整个山头的地下部分有三分之二落入日本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远征军以偷袭对偷袭,也趁着夜色派出敢死队,几乎每一条雨裂沟中都发生过惨烈的肉搏战。有五个来自湖北天门的战士,为了争夺一条不足三米长的暗沟,牺牲在一起。最后远征军不得不借助火焰喷射器,才把躲在里面的鬼子烧死。</p><p class="ql-block"> 两百多个鬼子还曾经趁着夜色攀上悬崖,登上了大榕树,却不小心惊动了在树上栖身的猴子,远征军侥幸躲过一劫,拼死一搏,双方伤亡惨重,最后远征军凭借顽强的意志,最后才把鬼子赶下悬崖。</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日子里,大大小小的战斗无日无之,李克己营部减员非常严重。因为长时间生活在大树树上,不接地气,战士们身上生满了细毛,致命的丛林脑炎也找上门来,一些不堪病痛折磨的士兵跳下了悬崖。生活在地面上战士们更紧张,不但要防备日军随时随刻就会发起的突袭,更要防止被老鼠和毒蛇咬伤。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伤口非常容易被感染。</p><p class="ql-block">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远征军战士们竟苦苦坚守了四十三天。在一一二团与日军顽强对峙的同时,孙立人接到该团的报告,但史迪威仍不相信于邦有日军主力部队。后在孙立人的陪同下乘飞机赴胡康河谷上空侦察后,才同意增援于邦。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主力急行军20多天,穿过野人山,赶到胡康河谷,最后新38师师长孙立人亲自带兵前来解围,内外夹击,终于突破了鬼子的防御阵地。</p><p class="ql-block"> 师长摆好庆功宴,等待忠勇的战士们开怀畅饮,但师长望眼欲穿,却只看到十几个衣衫褴褛的远征军士兵,相互搀扶着走下山。两百多人的李克己加强营,最后只剩下这么多,一向刚毅的孙立人,也禁不住泪流满面。盟军指挥官了解到此战的经过后,也纷纷感叹:这不仅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最奇特的一战,也可能是中外丛林作战史上最精彩的战例之一。</p><p class="ql-block"> 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p><p class="ql-block"> 在孙立人师及盟军部队的联合攻击之下,这支日军王牌中的王牌,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最终伤亡过半,溃不成军,狼狈逃出胡康河谷。连“菊”兵团的官方信印也被孙立人部属缴获。这是在二战史上,唯一被缴获的日军甲种师团信印。</p><p class="ql-block"> 日方在缅甸战后的史料上,称孙立人为“中国军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1944年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叩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2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p><p class="ql-block"> 在腊戍战斗开始之前,孙立人命令89团翻越崇山峻岭,迂回穿插到了日军的后侧,切断了腊戍通往瓦城的公路,断了敌人的后退道路,并阻击敌人的援兵前来增援。</p><p class="ql-block">1945年3月2日,孙立人指挥部队将腊戍外围日军据点全部攻占。3月5日,新38师头号主力112团在团长陈鸣人的率领下,连战连捷,攻占了日军南育河北岸的阵地,沿着公路进攻的113团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攻占腊戍机场,火车站。新38师的三个团,112团,113团,114团在对日军形成包围圈后,继续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在外围的残敌纷纷溃逃到新腊戍,和城内的日军146联队主力会合。3月8日,新38师的总攻打响。</p><p class="ql-block"> 总攻开始之后,新一军坦克指挥官赵振宇,营长赵子华,连长陶松盛驾驶“先锋号”“突击号”“扫荡号”三辆坦克冲在最前面,所有坦克分成几路纵队,车轮滚滚,遮天蔽日,向日军碾压过去。</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命令坦克对日军阵地进行反复碾压,坦克的履带不断地扫荡,冲杀,没有用多长时间,那些潜伏在灌木丛中的日军就被碾死,地堡也被坦克碾碎。中国的炮火也十分激烈,后来被俘的日军说:“我们阵地上,每隔一尺就落下一颗炮弹,每隔一寸就有一颗子弹,我们怎么能打得赢。”</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中国驻印军确实很阔气,每个连队消耗的弹药都是用吨来计算。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美军战机也前来助战,对日军进行扫射,孙立人和新38师师长李鸿亲自到阵地上指挥作战。日军抵挡不过,纷纷溃败,最后我军成功占领了腊戍。</p><p class="ql-block"> 腊戍战役,缴获的战利品也很多,仅缴获的日军仓库弹药枪械就有一万多吨。但是孙立人对于缴获并不在乎,战后,他说道:“腊戍攻占成功的价值和意义更大于夺取的战胜品,此战将确保史迪威公路的安全通车,将大大缓解我国国内抗战军需短缺的现状,同时也促使了东南半岛日军的全面崩溃。”</p><p class="ql-block"> 占领了腊戍后,新一军乘胜进攻,3月23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后,中印缅战区总司令史迪威曾高度评价:“孙立人将军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的中国将军。”而孙立人所率领的第一军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军”。</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9日,国民党第二方面总司令张发奎在广州受降,孙立人代表新一军在场观礼。受降仪式上,日军侵华总司令岗村次宁将一把六百多年前的皇家指挥宝刀,亲自送给了孙立人。</p><p class="ql-block"> 受降结束后,孙立人随即着手修建新一军阵亡将士的公墓。墓地设在广州白云山马头岗,而修建工人则是600名日军战俘。在修墓之前,孙立人曾向他们训话:“你们让我们流血,我要罚你们流汗!”值得一提的是,修建这座公墓,孙立人没有动用任何政府的公费,而是动员新一军的5万将士们,每人捐出了一个月的军饷用以购买墓地。</p><p class="ql-block"> 1946年9月6日,历时11个月,新一军的公墓正式落成,孙立人亲自为长眠于此的4543名新一军的烈士写下挽联,在英雄纪念碑四周的石柱上,孙立人题字:义勇忠诚,以彰新一军的精神永存。在公墓纪念塔的东侧,孙立人特意为自己预留了一块长3米宽1.5米的墓地。他曾留下话来:死后不进国家忠烈祠,要与印缅抗日战亡将士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孙立人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只能成为一只笼中虎,隔海遥祭这些兄弟们的英魂了。</p> <p class="ql-block"><b> 解放战争时期</b></p><p class="ql-block"> 自从缅甸抗战以来,孙立人功勋卓著,广受瞩目。然而,对于蒋介石而言,孙虽为良将,但却并非“黄埔系”,甚至连国民党员都不是,因而始终不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与此同时,孙立人日盛一日的国际威望,也让蒋介石坐卧不宁。</p><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孙立人接到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赴欧洲战场参观。孙立人当即拍了电报向蒋介石请示,蒋却不置可否。孙立人见其没有明确反对,便擅自做主,于同年7月赴欧。至此,孙立人与美国将领的亲密交往,及其功高盖主的战绩,在蒋介石眼中,都成了一大威胁。加上孙立人个性孤高自傲,一贯不耻官场的谄媚逢迎,得罪了不少国军将领,他在国民党内部所受的排挤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 1946年3月,孙立人奉蒋介石之命率新一军搭乘美国运输舰从广州北上,在秦皇岛登陆后转乘火车到达锦州,分布在沈阳外围,配合第五十二军和新六军与东北民主联军作战。4月,所部五个师分两路沿沈长线向四平平行推进,遇到东北民主联军的有力阻击。在新六军等部增援下,凭借优势兵力,于5月19日进占四平,22日占领长春。</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8月,孙立人被任命为东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长春警备司令,率第一军扼守长春及永吉以北松花江以南各重要据点,遏制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南渡松花江。在随后的作战中,孙部作战不利。1947年4月,孙立人被调至沈阳,改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8月,又调离东北,改任代理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但孙立人并不称心如意,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新一军被蒋介石收回,交给了黄埔系的潘裕昆。孙几经努力,只从新三十八师和军部选走了原是税警总团及印度、缅甸时期共事的几百名亲信,渡海到台湾去训练新兵。1949年9月,孙立人被任命为台湾防卫司令,协同陈诚营造退守台湾这个最后据点。</p> <p class="ql-block"><b> 孙立人事件</b></p><p class="ql-block"><b> </b> 1949年,国民党溃退台湾后,孙立人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但是蒋介石并非真正信任他,只是将其作为一颗促进台美关系的棋子。因为美国看好孙立人、吴国桢。吴与孙原本也曾为蒋看重 ,为获美国支持与援助,蒋介石投其所好,将二人委以要位,任命孙为“台湾防卫总司令部总司令”,随后升任“陆军总司令”,吴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台湾地区的处境暂时“安全”了起来,孙立人的作用不再明显。1955年8月20日,台特务机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的罪名革除了孙立人所有的职务。蒋介石出具手令,说孙立人“久历戎行,抗战有功,且于该案发觉之后,即能一再肫切陈述,自认咎责,深切痛悔,兹特准于自新。毋庸另行议处,由国防部随时察考,以观后效。”接下来,孙立人在当局“不杀、不审、不问、不叛、不抓、不管、不放”的“七不政策”下,被软禁在了台中市向上路的一栋寓所内33年。</p> <p class="ql-block"><b> 幽禁岁月</b></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幽禁岁月里,孙立人一家过着极为清苦的生活。孙立人一生廉洁,并无多少积蓄,被软禁之后,也无工资让他安然度日,况且他在接下来还要面对四个子女的生活和学业。他的夫人把一些首饰拿去尽数变卖,用来维持家里的开销。后来,一家人山穷水尽了,不得不开始了务农生活。孙立人和夫人张梅英先后养过鸡、种过花,植过果树,生活与底层劳动人民无异。</p><p class="ql-block"> 当时,台湾养鸡业盛行。孙立人在家里搭了个鸡棚,当起了鸡农,生下的鸡蛋则由张梅英拿到市场上去卖,人称“将军蛋”。后来饲料价格疯涨,养鸡入不敷出,两人便改行养起了金丝鸟,但也没赚到多少钱。无奈之下,孙立人托人写信给蒋介石,讨要了一些生活费。后来,两人用仅剩的积蓄在台中买了一块山地,在山上种上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每天清晨,夫妻俩来到山上,戴起斗笠除草、施肥,一忙就是一整天。待到水果成熟,夫妻俩便提前一天采摘下来,次日清晨再让张梅英骑着自行车去第二市场上售卖。两人后来还种了不少鲜花、圣诞树等观赏性植物。他们还售卖种植的玫瑰花,人称"将军玫瑰",孙立人也由此被称为"玫瑰将军"。</p><p class="ql-block">孙立人和张梅英长年为生计而忙碌,反而让他们无暇去管政界的纷纷扰扰,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抚养子女、皆成学霸</b></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虽然经济困难,但在读书一事上,他从来没有耽误过孩子们。当时,他们家请不起家庭教师,孙立人就亲自上阵,指导孩子的功课。在思想上,孙立人也一直要求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不忘本。次子孙天平曾回忆道:“我父亲虽然说是个留美的学人,现在说是海归了,他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其实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思想。从小学三年级我就开始背《古文观止》。”</p><p class="ql-block"> 在孙立人的精心栽培下,他的四个孩子都成长为了学霸,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长女孙中平,出生于1952年。受到父亲的影响,孙中平自幼便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为了保持前三名的成绩,她常常在考前熬夜读书。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地努力,孙中平的成绩一直十分优异,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考入了新竹清华大学核子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她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1980年,孙中平进入了IBM的纽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纽约研究中心是IBM全球八所研究中心中最顶尖的一所,可见孙中平的能力非同一般。两年后,孙中平生下了一个儿子。得知消息的孙立人,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82岁了,终得第一个外孙,岂不感慨?”</p><p class="ql-block"> 2000年7月,凭借着多年以来的卓越贡献,孙中平被任命为了宏基联盟的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长子孙安平,出生于1954年。与姐姐孙中平一样,孙安平从小便成绩优异。1977年,他毕业于台湾中原理工大学。由于父亲的“清华情结”,孙安平进入了新竹清华大学的物理研究所继续学习,并于1979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孙安平一直任职于美国硅谷。</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13日至14日,孙安平携夫人及长子孙善强回到了老家安徽庐江县探访。一行人祭拜了孙安平祖父母的坟墓,并与当地的村民亲切地交谈,了解了孙家祖辈的历史。之后,他们又前往孙立人故居,参观了故居内的图片和遗物,并在孙立人的铜像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孙安平也一直关心着抗战老兵的生活情况。2017年7月26日上午,孙安平来到了缅甸仰光,探望在缅远征军童铭惠老人,并向他赠送了东北的人参以及“精诚无悔”抗战胜利纪念章,以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次子孙天平,出生于1956年。孙天平毕业于辅仁大学数学系,后来他也远渡重洋,相继在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和威廉玛丽学院取得了电子计算机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2004年,孙天平从台湾来到上海定居,并任职于台资企业汉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担任区域总监。</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3日,孙天平以台湾代表人士、著名抗战将领后人的身份受邀前往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及相关纪念活动。观看阅兵仪式后,孙天平感慨万千:“最让我感动的是抗战老兵方队,这是以前阅兵从来没有过的。再过10年,可能很多老兵就不在了。国家没有忘记他们,这也向世人昭示,我们正视历史,铭记历史。”他表示,父亲一直希望中国强大,所以才从军报国。“他没有看到,我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同时,孙天平也经常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努力宣传父辈们抗战的光辉历史。孙天平曾回忆道:“父亲晚年跟我们提到最多的事情就是想回老家。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他的庐江口音一直没变。”因此,他正着手将孙立人的墓从台湾迁回庐江老家。</p><p class="ql-block"> 2016年,在六十大寿之际,孙天平向记者透露自己可能会到庐江定居,完成父亲的梦想为了支持家乡发展,他还将在合肥经济开发区投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并从台湾引进人才。如今,孙天平依然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小女儿孙太平,出生于1958年。孙太平1980年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之后又赴美留学,获得了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进入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p><p class="ql-block"> 1992年,孙太平返回杜克大学任教,如今已是杜克大学的终身教授。2018年,孙太平受邀回国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了山西师范大学。7月25日,校长卫建国向她颁发证书,聘请其为学校的特聘教授。作为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孙太平将带领学生们为国内的生物学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一门两硕士两博士,实在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b>重获自由</b></p><p class="ql-block"> 1988年3月,蒋经国去世不久后,历经33年幽禁的孙立人才重获自由,昔日英姿飒爽的将军此时已成了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p><p class="ql-block"> 1990年11月19日,重获自由不到三年的孙立人带着遗憾在台中的家中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作为抗日名将,孙立人的前半生可谓是功勋卓著,有着“东方隆美尔”之誉。而后半生,他却被幽囚于一屋之中,莳花弄草、养育子女,过上了一介布衣的生活。好在孙立人将膝下子女皆培养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让自己收获了平凡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的丰功伟绩,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向老将军致敬!</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