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忆母亲

古月老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19日上午七时三十六分,我的老母亲在与病魔抗争了三年零三个月之后,溘然长逝,抵达了她老人家的人生终点,享年八十八岁。</p><p class="ql-block">母亲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母亲十八岁嫁入胡家寒门,新婚燕尔不久,父亲便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去到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海军部队服役,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团聚和帮忙,整个家庭重担几乎全压在母亲一人肩上。我们兄妹五个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都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拉扯长大的,以至于后来我们的成家入室也基本上都是由她老人家一手操办而成。</p><p class="ql-block">母亲是生产队里有名的劳动能手,拼命三郎。京广铁路复线修建,各类大中型水库修筑,其劳动大军中都有过她那娇健的身影。大集体时期交公粮,由于没有公路和车辆运输,全靠人工搬运。母亲和那些健壮的男劳力一样,百十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二百多斤的独轮车推在手上都能健步如飞。她老人家还会一手耕田耘地的独门绝技,说来也怪,任何一头难以驾驭的烈性耕牛,到了她的手中都能服服帖帖,乖乖的听从使唤,足以令那些做不到的男人啧啧称奇,自愧不如。每年的年终决算,母亲都能挣到3500个以上的工分,远在女劳力的平均工分之上,与男劳力相比,也属中上水平,因此她老人家也就成了十里八乡,远近有名的“铁娘子”“女强人”。</p><p class="ql-block">自小逐渐长大后的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母亲曾带着幼小的我,去过远在江浙一带的海防前线,到父亲服役的部队探亲,我到现在都感到纳闷: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而且战火不断的年代,一个大字不识的女人带着两岁多的孩子还有行李,几千里路程是怎么去的,又是怎么回的?我真的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上帝?人类的性别是否由上帝所决定?如果有,那肯定是上帝忙中出错,在母亲出生之前给她老人家错配了一副女人的身躯。</p> <p class="ql-block">二孙女陪伴奶奶游韶山</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辈子性情刚烈,爱憎分明,疾恶如仇。</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疯狂的年代,我家也遭受恶人算计,蒙受不白之冤。年仅十四岁的我被人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被挂黑牌批斗,并且以割资本主义尾巴为名在我家面墙之上贴满了带有侮辱性内容的漫画和大字报,母亲一见,勃然大怒,一下子将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撕了个片甲不留,那伙歹徒见状被吓得屁滚尿流,仓皇而逃。后来那伙造反派的头头,看到我家根红底正,祖祖辈辈都是贫农,而且父亲又是退役军人,省城工交战线的劳动模范,再也无计可施,只得悻悻作罢。</p><p class="ql-block"> 母亲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在社会上遇到好吃懒做、打牌赌博、以强凌弱等看不习惯的丑恶现象,总爱打抱不平。在家庭内部对于家人和晚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要求不仅严厉,更近乎苛刻。不管是婆家、娘家,见到她不如意的事情,即便不是大错,也会毫不留情,敲打一番。我们兄妹五个,不管是老大还是老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少挨棍棒,哪怕是外甥姨侄,只要是至亲都是如此。因此胡、杨两姓的儿孙晚辈,见到她老人家总是心生畏惧,小心翼翼,惧怕三分。</p><p class="ql-block"> 母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其刚正、强势的一面,其实她老人家也有柔弱的一面。尤其是到了晚年。我曾几次见到过她在生气之后偷偷掉泪的情景。母亲也是一个心怀博爱的人,尤其是对待自己的亲人。她老人家采取的是一种她自己特有的、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在传递自己的仁爱之心。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好人。她的严厉,她的苛求,就是警醒子女、亲人不做坏事,少犯或不犯错误。只有我们上了年纪的过来人,才能真正理解她老人家那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她老人家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我们后辈老少都学会了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社会上没有一个违法犯罪的,在职场上没有一个犯错受处分的,有的只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凭着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成就,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世人的尊重。相信她老人家看到这样的结局后离世,一定会含笑九泉的。</p> <p class="ql-block">老娘的灵堂</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辈子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助人为乐</p><p class="ql-block"> 别看老娘表面上严厉强势,实际上她老人家心地非常善良。长期以来,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谁家要是有了困难,她都会伸手相帮,解囊相助。同时她老人家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每年端午节前后她都在自己的小摊旁义务为小区的邻居们包粽子。难能可贵的是不但每次都是有求必应,而且一包就是二十多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老娘一生勤俭持家,生活简朴。大集体的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但我们家因为有父亲的薪水补贴,日子相对邻居们而言,过得也还算充盈和平稳。但母亲从不把这种优越条件当成享受的前提,依然勤奋不已,精打细算过日子。我们儿时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到了改革开放,解决户口进城之后也是如此。秋收过后她起早贪黑跑到十里开外的乡下拾稻穗,甚至还在当地居民闲置的栏圈里干起了养猪的老本行。她还在小区住宿的地下室门囗摆起了烟酒小摊,当了三十年的“老老板”,同时还在院子里收集废品,捡拾破烂,甚至将邻居们废弃的残菜剩饭收集起来晒干后交给儿女们养鸡喂猪。哪怕是到了晚年,家庭环境好了,日子充裕了,她仍然不图享受,还是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因此奉行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就成了我们老胡家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受到母亲这些美德、善行的耳濡目染而潜移默化,我们后辈都学会了自强自立,诚实守信,不贪婪,不奢求,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体面而有尊严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爹娘在,尚知人生来处,椿楦去,人生只剩归途。娘在家就在,老太君的故去,仿佛那个繁衍、孕育了我们五兄妹的老巢倾刻之间轰然坍塌,我们也就沦落成了人世间可怜的孤儿。年近古稀且身染重疾的我,跪拜在母亲的灵前,仰望母亲的遗像,心如刀绞,泪如泉涌。在追思她老人家大恩大德的同时,也满怀悲壮之情,泣血椎心般的吟就了以下拙句:</p><p class="ql-block">栉风沐雨数十年,苦撑寒门一片天。</p><p class="ql-block">精心育竹又扶笋,儿孙满堂立人前。</p><p class="ql-block">上苍无情拒恻隐,老母染恙赴黄泉。</p><p class="ql-block">椿萱尽别家不在,姊妹何处再团圆?</p><p class="ql-block"> 愿老娘亲在那遥远西方的极乐世界里与父亲大人互相扶持,快乐相伴,并且再无病痛,永远安息!</p> <p class="ql-block">悼念现场</p> <p class="ql-block">悼念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