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三、 我的母亲</b>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叫王文淑,生于1898年。先从她的名字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上图——我的母亲(三十年代时的照片) <p class="ql-block">上图——我的母亲(五十年代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母亲给自己起名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从小因家里贫穷,根本上不起学,也从来没有自己的名字。只知道她的娘家姓王,而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就一直叫二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从嫁给我父亲,户口本上的名字改为李王氏。爷爷奶奶称母亲为大媳妇(因为父亲在男孩中排行老大),父亲则称母亲是“孩他妈(意指孩子们的妈妈)”,有时也称呼或直呼“哎!......”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翻身得解放,政府也开始了扫盲运动,成立各种识字班。母亲当时也想上识字班学习文化,在报名时,人家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李王氏,于是识字班的负责人告诉她“现在的妇女解放了,要有自己的名字”,于是母亲就说:“我想学文化,平时很贤惠,那就叫王文淑吧!”于是母亲的名字就这样得来了,那年我母亲50岁。</p><p class="ql-block">母亲觉得“文”意为学文化,“淑”意为淑女(因为过去称女子为“淑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参军后探亲回家,母亲高兴地告诉我她终于有自己的名字了,我真替母亲高兴,那个时候的女人再也不是男人的附属品了,妇女终于实现翻身得解放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我的父亲和母亲</p> <p class="ql-block">上图——我和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2 、爱学习的母亲 </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有了名字可高兴了,在识字班学文化期间,她非常认真,不但认识了很多的字,还学会了写简单的字和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家十几口人都是由母亲来照顾大家的起居饮食,家务活繁多,但她还是积极参加,从不缺课。母亲很聪明,她通过参加识字班的学习,懂得了不少知识和道理。很快,家人就发现母亲说话办事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套套的话语经常是脱口而出。其中有一件事另我印象最深,记得我最小的弟弟去部队当兵,母亲前去探望,此时虽然母亲已是六十几岁的人了,但通过识字班学习之后,她说话办事都很有条理,在部队上嘱咐弟弟的话语,部队上的领导听后直夸母亲很会讲话,夸她讲的话都是进步的词,母亲是这样告诫弟弟的:“要在部队上好好干,当兵的就得服从命令,听首长的指挥,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要当积极分子,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要保持无产阶级本色。不能想家,要安心在部队服役......”弟弟也十分地聪明,在部队上各方面都很优异,后来被送到航校学习,毕业后就提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确实是个爱学习的人,当时有很多邻居是俄国人,母亲就跟他们学些生活中的简单会话,还跟日本邻居学些日本话。解放以后,母亲就去参加识字班,尽管她已是50多岁的人了,但是他一点也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会写很多汉字,并接受当时社会的新文化新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常说,要不是自己没文化、没有工作,岁数大,她也要参加共产党呢!她还说当年父亲在哈尔滨中长铁路干活时,曾参加过“共产国际”外围组织,给组织传过信;后来因时局紧张,参加组织的人有些人去了苏联,而因我家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则选择留下,没有走。解放后,从苏联回来的那些组织里的人都当了干部,有了工作,也入了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慈祥善良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心底特别善良的人,也是个非常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跟得上社会前进步伐的人,别看她生在旧社会,家里穷没文化,但她不甘落后,不但富有新思想,还勤劳朴实、不怕困难、坚强勇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善良表现在她为了帮助别人宁肯牺牲自己。母亲一生共生过9个孩子,存活了6个,其余3个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因生病没钱医治而夭折了。在母亲生我们六个子女的时期,又同时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过别人的孩子,有时同时喂养2个或是更多的孩子;虽然当时家境不好,吃不上什么好的或是有营养的食物,但是母亲的奶水特别好。别的不说,就说我自己的几个婶娘吧,几乎和母亲前后脚生孩子,她们就没有奶水,所以母亲总是帮婶娘带2个或3个差不多大的孩子。我上边的一个哥哥和婶娘的一个女儿差不到几个月,我和婶娘生的儿子只差半个月,我妹妹和堂妹差2岁,基本上全是我母亲哺乳喂大的(过去的小孩子吃母乳都是3岁左右断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还不算,有时还经常给邻居家的小孩子喂奶,还看见过路讨饭人家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因为没吃的哇哇大哭,母亲也会大发慈悲地抱过来喂上一顿。母亲的奶水其实是她身体里流的血水啊!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消耗过大,经常晕倒,但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不忘帮助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前夕,我家已是一个上有七八十岁的祖父母,下有兄弟姐妹十几口人的大家庭,能只靠着父亲一人在铁路上当司机开火车来挣钱养家糊口,家里不但有十几口人张嘴等着吃饭外,家里还经常养着其他的亲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叫张三大爷的人,比父母大十几岁,有残疾,但会木匠活,我们家养了他很多年,直至去世。除此之外,自打我记事起,母亲就帮助过堂叔家几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是我爷爷哥哥的孙子,我们叫三哥、四哥,其中一个堂哥十几岁就患骨癌,腿不能走路,在我们家治病有大概2—3年,直到死去,三哥全是母亲每日的端屎端尿的伺候,还要帮他们洗澡换衣;这个堂哥刚走,又来了他的弟弟,我们叫四哥,爸爸帮他找到临时工的工作(因堂叔家在东北安达县,现在叫大庆,也是在铁路上干临时工)。他家有5个孩子,那时东北在日本鬼子的统治下,中国人是被奴役的。1943年冬天,堂叔因为吃不饱、穿的少,天寒地冻得了感冒而无钱医治去世了,这时母亲又把婶婶及一个弟弟接来了;另一对双胞胎堂兄弟饿死了,把婶婶和他的儿子一直养到1945年东北解放,直到堂兄四哥有了正式的工作,可以养活他们一家人才离开我们家。还有就是我们家亲堂弟从9岁开始叔叔去世了,婶娘改嫁了,因母亲实在照顾不了,把堂妹临时带走只能把这个堂弟留下,这个比我小半个月的堂弟就成了我家的亲弟弟,一直由我父母带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凡是父母的亲戚谁家有事,母亲都会去帮忙;母亲的针线活也做得很好,好多人家都求母亲做衣服,那时都是不计报酬的相互帮助,整条街上都知道李大嫂会做针线活计,谁家姑娘结婚做嫁衣,母亲都帮忙绣枕头、绣嫁衣,无私的帮助邻里乡亲。那时我家人口众多,又总是在帮助别人,靠父亲一人外出工作怎么生活呢?只有母亲帮父亲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在哈尔滨,父亲是中长铁路的火车司机,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搭别人的火车到附近五常、绥芬河阿城等地的乡下购买大米回来卖给俄国人。因为中长铁路大部分职工都是俄罗斯人,我们住的地方是官房(就是铁路宿舍),俄国人占一半,他们都很有钱,他们工人挣的钱是中国工人的薪水的2倍还多,他们不愿吃日本人配给的粗粮,所以父亲买回来几十斤粮食,由母亲帮忙在家卖,从中赚取点辛苦费用来贴补家中生活。爷爷也时常摆个小摊卖些糖果,夏天时卖瓜桃,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因为那时卖大米一旦被日本人抓住,那就是经济犯,所以父母为了躲避日本人都是半夜跑到很远的小站(离家几十里地以外)背回来;有时碰上日本人,那就赶紧狂奔,还能躲过去,但是跑到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还有时被日本人直接抓住,大米全部被没收了,幸好人给放了。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日本人在伪满时期的生活也不是很好,他们将没收的大米自己留用,贩卖大米的人就不当“经济犯”处置了,他们想得到更多的,就放了你,只把大米留下。那样我们就损失大了,不过被抓住还是少数,所以还能有一点来补贴家用。那时母亲和嫂子还给皮毛厂缝皮子挣点小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母亲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家人及帮助别人,她吃了很多的苦。那时家里房前屋后有一些小空地,母亲也把这些空地利用开采起来,种些小菜,如茄子、豆角、土豆、大葱、白菜等等,这样家里就不用买菜了,为了种好这些地,母亲每天都起早贪黑,而且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浇地,每次去挑水都一次拿上好几个桶,一趟一趟地往返将水挑回家,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辞辛苦的哺育我们兄弟姐妹成长及赡养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土改时,母亲支持我参加户口调查,1950年又支持我参加抗美援朝入伍当兵,那时我才16岁,就远离母亲;送我去当兵那天,母亲特别高兴,没有流泪、没有悲伤,这也坚定了我愉快的走进军队的营门、去努力学习军事和各项技术本领、去抗击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争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母亲曾为支援前线八路军战士,积极的为战士们做军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父亲的“毛泽东号”机车组为解放全中国、为前线运送军火,他们打到那里,“毛泽东号”就开到那里,一路跟随解放军从东北战场转到华北战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母亲给予了父亲很大的支持,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我们全家的生活重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刚刚渡过60年代的自然灾害期,母亲由于劳累过度于1963年10月与世长辞。她是在睡梦中去的天国,大概是老天有眼,没让母亲去天国报道时受任何磨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吃苦耐劳、聪明贤惠、助人为乐的美德,一直是我们子女学习的榜样,我们这些子女也是一直继承和发扬她的这种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我的妹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力极强的妹妹是我家的第一位大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频临死亡的小女孩,能成为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而这个小女孩就是我的小妹妹。我的小妹妹在家里是最小的女孩子,出生不久时她还长得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记得大概就在她只有3、4岁时),突然就拉起血来,而家里因为孩子多,生活贫困,又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养活全家十几口人,所以实在无能力为她花钱治病。尽管我的小妹妹一直拉血,生命频临死亡,但她却又是个生命力极强的的孩子,居然幸运的活了过来,否则在那个年代,如果没钱医治的话,那么她早就夭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在我妹妹出生之前就已经生过7个孩子了,妹妹是母亲生的第8个孩子。在这八个孩子当中,其中三个孩子就是因为家里太穷没钱医治而过早的夭折。我母亲看着妹妹因为拉血,由原来白白胖胖的可爱小女孩被病痛折磨成了骨瘦如柴的小丫头时心如刀绞,真是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曾经活泼可爱的小女儿过早的夭折,就央求父亲想尽一切办法去四处借钱来医治小妹妹的病;其实父亲是最喜欢这个老姑娘了,当他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病魔折磨的如此可怜、奄奄一息甚至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时,心都快碎了。那种心痛一直折磨着我的父母,而我的父亲是一个超级要强的人,他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与邻里相处中,他都从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如果说去求别人借钱,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命关天啊,于是父亲狠下心来,四处借钱,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治好小妹妹的病。就这样父亲终于找人借了点钱,抬她去医院看了几次病,由于家境贫寒,我的家人及妹妹都从不曾吃过药,因此当小妹妹吃点药后,病痛立即转好,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妹妹的病总算好起来了,父亲、母亲及一家人都庆幸小妹妹抗过了这一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爸爸的工作是火车司机,所以每次跑车回来都很晚,吃饭也是最后一个,到家很晚才吃,而小妹妹也总是等着爸爸回来吃饭的时候再跟爸爸蹭点饭吃。因为当时家里太穷,子女又多,大家能吃半饱就不错了,而过去的饭菜根本没什么肉,油水极少,我的小妹妹又缺乏营养,她总是显得吃不饱的样子,只要一有好吃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都会把好吃的留给她吃,后来大家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大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我家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小妹妹上了铁路子弟小学,又上中学。妹妹一直学习不错而且文笔较好,在上中学时,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爸爸当上了人民代表》,曾被翻译成好几国语言刊登,当时好多外国小朋友给她来信。由于她学习突出,被学校保送上了铁道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p> 上图——我的妹妹在学校学习时 <p class="ql-block"><b>五、继承父辈的光荣传统,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3年新年前后,父亲就开始高烧不退,过了新年去医院检查,被确诊患上急性粒性白血病,白血球高达几十万全是幼稚细胞。当周总理知道父亲病重消息后,指示卫生部想办法从国外进口药物予以治疗,但由于这种病在这样大的年纪患的还是少数。虽经当时国家想尽一切办法抢救,仍没有保住父亲的生命,在临终前,他已不能讲话但头脑清醒,当我们兄弟姐们看望他时,他仍不忘毛主席的教导,当时看着他嘴一直在动,弟弟俯身去听,看嘴型一直在说“要好好的为人民做事”最后拉住弟弟的手,在手上写下了上面的字.......最终于1973年3月20日与世长辞,享年7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1、家中四代基本上都是铁路人 </b> </p><p class="ql-block"> 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就在铁路上工作,我爷爷从开始参加工作一直干到1929年退休,我父亲从17岁开始在铁路上工作一直到去世,妹妹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铁路三中工作到退休,哥哥在铁路工程局工作一直干到离休。嫂子也在北京站工作过,弟弟转业后也分到京铁工人报社工作过,大侄子转业到铁道部科学研究所工作到退休,二侄子在北京铁路北方公司工作到退休。侄女在北京车辆段和北京西站工作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就是,您的后代中有很多子女都在铁路上工作过并且工作得很好,而其他后代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总之您的后代基本上都是单位的好干部、好职工,也有的是省市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 <b> 2、全家人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您,学习您的精神,我们也常去中国铁道博物馆参观。您开过的“毛泽东号”机车已被列为收藏,2009年11月7日我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里登上“毛泽东号”,感受您当年的工作状态和风采。如今”毛泽东号“机车早已更新换代很多次,现在已经不再是货运火车了,改为高铁了,我们将准备真正去乘坐一次现在正在运行的“毛泽东号”机车,去感受一下这代代相传的“毛泽东号”机车,还将准备在最新的“毛泽东号”机车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上图——我和弟弟妹妹等亲人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里陈列的曾经的“毛泽东号”机车。 <p class="ql-block">上图——我登上陈列的“毛泽东号”机车车头,感受一下当年父亲的工作状态。</p> 时隔九年, 2018年11月30日,我在女儿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中国铁道博物馆,参观“毛泽东号”机车。 上图——2018年11月30日我又来参观“毛泽东号”机车 上图——我和我女儿 参观当天遇见2个班的学生也在参观,当他们知道我是“毛泽东号”司机长的女儿时,老师选派了几个同学来采访我,我很高兴和孩子们交流,现在的孩子们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老一辈,我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多做贡献。 上图——这是孩子们和我交流 <p class="ql-block">我和孩子们在交流</p> <b>3、 家中挂着您的画像</b><br><br> 现在您的子女家中,每家都挂着经中央美术院领导特批的吴作人先生在1950年画的以您驾驶“毛泽东号”的工作状态的美院镇馆画之一的特级劳动模范的油画复制品,这样我们的后代也会时时看着您,时时提醒我们及子女,要好好做人,要为社会做贡献,把您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代代相传。<br><br><br> <p class="ql-block">上图——我的弟弟妹妹等亲人在父亲的画像前合影留念</p> 上图——我在父亲的画像前 <div>总之我们可以告慰您在另一个世界好好安息吧。<br></div><div> 未完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