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4、永葆工人阶级本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父亲从工人迈上了领导岗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底,父亲调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荣任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领导岗位上,他仍然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性,廉洁奉公,从不以领导身份自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父亲曾当笑话儿给我们讲过他曾经经历过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忘记是什么时间地点了,父亲代表工会领导去铁路上一个分局去送锦旗,当地铁路局领导准备了饭菜,并亲自去车站接上级领导送锦旗。可是车已开了,也没见领导从软席车厢下来,其实父亲已从硬座车厢下来后直接去到工人群众中去了,并和工人一起吃了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营养太差,父亲出现浮肿,当工人同志知道后,把黄豆送到家中,而父亲却如数交到全总工会,要求退给工人们,或是从他的工资中付给热心关怀他的工人群众,他从不随便要群众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父亲参加开国大典及开国第一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分外夺目,下午三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和父亲同时参加了开国大典,只是我们所处的地点不同。当时父亲是作为英雄模范人物的代表同其他代表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下面观礼;而毛主席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而我则是在游行队伍中,接受国家领导人和英雄模范的代表的检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国大典是下午三时才开始的,而我们从丰台十二中(前身是丰台简易师范)出发,在西城与清华、北大的学生汇集,到达指定地点等待检阅。能和父亲一同参加开国大典,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和幸福,内心无比兴奋、激动和自豪,简直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国大典当晚,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将领、少数民族代表以及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英雄模范人物等代表和外国使节,共600余人出席了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新中国第一次国宴,此次宴会后来被称为“开国第一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作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也参加了当晚的盛宴,他能参加“开国第一宴”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光荣,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父亲回到家中,兴奋的给我们介绍起宴会的盛况;由于出席宴会的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不一,为了能做到”兼顾“,宴会决定选择口味适中的淮扬菜,而当时北京饭店只有西餐,便邀请了在北京有名的淮阳饭庄”玉华台朱殿荣等9位淮阳大师前来掌勺"开国第一宴",淮阳大师们,使出了拿手绝活,所做的淮扬菜肴让代表们赞不绝口。听了父亲的介绍,我们全家同父亲一样非常的开心,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父亲讲到宴会中有一道点心最令他难忘,那就是“菜肉烧麦”,父亲说他最喜欢这道点心,这个烧麦上口一咬,便满嘴兜的汤汁,这是他从未吃过的食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解放前我家住在哈尔滨,当时处于日寇的统治下,虽然说哈尔滨市是大城市,但是许多穷苦人的生活还是相当拮据的,穷困潦倒、家破人亡的家庭比比皆是。我们家虽然是工人家庭,但和许多劳苦大众的生活没啥区别,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异常的清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人口众多,爷爷已经退休,只能靠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他的一点点薪水要养活14口之多的家人,当时我们的生活也是相当的艰苦,能填饱肚子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平常就是以土豆、南瓜当饭,苞米面和上榆树钱儿包成野菜团子来充饥,可能是当时吃伤了,以至于到现在我都不习惯吃南瓜、苞米面等食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的老人们才能吃上淀粉和面包的蒸饺,而其他的家里人只可以吃上高粱面和的面做成的蒸饺,虽然当时包的馅儿里只有少许的肉末,但是这已经是我们家中一顿很奢侈的饭菜了。平日里全是素菜和咸菜,父亲喜欢吃包饺子、菜团子,因为父亲开火车的时候要自己带饭在火车上吃,而菜团子可以把饭和菜和在一起,在车上烤热了吃也很方便,从来没有看过父亲的饭菜中有一点荤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第一次吃到“菜肉烧麦”,他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我们也一同吃似的,大有望梅止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父亲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到各地去视察,当时到沈阳视察工作时,(正好我当兵的部队就在沈阳),父亲利用工作之余请我吃了一回类似于“菜肉烧麦”的灌汤包......以至于现在每每吃起这些食物,我都能回想起父亲当年给我们介绍时神采飞扬的神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父亲当上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4年8月22日接受人民的委托,当选北京第一届人民代表后,又于1954、1959年和1964年分别当选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p> 1954年8月父亲与参加第一届人代会的北京代表团成员合影(第一排左二是我父亲)<br><br><br> <p class="ql-block"><br></p> 上图——父亲在第一届人代会上投票选举国家主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上图——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人代会,这是会议现场,父亲就做在毛主席的后左方<br> 妹妹在上中学时,曾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当上了人民代表》,当时被登在了前苏联的1955年11月号《НАРОПНЫЙКИТАИ》(前苏联杂志)上,当时前苏联的小朋友都给妹妹和弟弟写了回信,并寄到北京铁路第三中学。 上图——我的妹妹在学习和写作中 上图——妹妹的文章就刊登在这本1955年11月前苏联出版杂志上 上图——这是杂志刊登的我妹妹写的《我爸爸当上了人民代表》译文 上图——1956年1月4日报纸报道妹妹收到苏联小朋友的信件 上图——父亲和妹妹、弟弟在读苏联小朋友的来信<br> <b>(4)父亲在文革中下放当上牛倌</b><br><br> 文化大革命中,中央十八大机关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父亲也在下放之列;在下放中,他又当上了“放牛娃”。因为父亲小时候曾给地主老财家放牛两年多,对于分配给他的放牛工作,父亲还真有点轻车熟路。父亲对他放的小牛特别有感情,也非常熟悉小牛的脾气和秉性,在下放中,喂牛爱牛,小牛也非常听父亲的话,他教小牛很多动作,让小牛干什么小牛都照做。父亲曾让它表演给大家看,小牛特别听话,照父亲教的动作去表演。<br><br><b>5、父亲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br></b><br> 父亲只要休班在家,不仅帮母亲做家务,还特别认真的学习,同时也特别关心青少年的学习。<br><br><b>学习俄语</b><br><br> 父亲在哈尔滨中东铁路机务段时,因俄国人多,他就认真学习俄文,特别是会话方面,他不但能流利的同俄国人进行语言交流,而且在俄国人提出问题时,他还能对答如流。<br><br> 在1949年10月经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他参加了苏联十月革命32周年观礼。当年,中国政府派以丁玲为团长、团员徐广平、白扬、李立三等人的文化代表团去苏联,我和妹妹去车站送行,许广平为父亲签名留念。代表团一行在苏联期间,父亲为她们当俄语翻译,在酒店住宿时,都是父亲为大家与当地酒店工作人员交流以及担任起她们在商店购物的翻译。<br> <div> <br></div> 上图——鲁迅夫人许广平为父亲签名留念<br> 1949年12月,父亲又访问罗马尼亚,并参加了在罗马尼亚召开的世界陆空运输国际工会成立大会;在会议期间,父亲还结识了前苏联铁路劳动模范布拉仁诺夫,他们不但相互交流了各自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还结成了一对好朋友,在临别前,布拉芢诺夫送给父亲一个精致的小闹钟留作纪念(此实物至今保存在我家,因为父亲将小闹钟送给了我)。 上图——布拉芢诺夫送给父亲的精致小闹钟 上图——父亲1949年参加苏联十月革命32周年时,带回前苏联莫斯科城市建城(1147——1947)8百年周年纪念托盘 1959年苏联劳动英雄火车司机布拉仁诺夫又来到中国访问,他在北京时,父亲陪同他到“毛泽东号”和“中苏友好号”机车上参观,又陪同他游览北京的北海公园等地,临别时,父亲精挑细选的买了2个中国特产“景泰蓝”花瓶,作为馈赠、回赠嘉宾的礼物,但买回来后,父亲觉得花瓶有点小,于是自己留下,又重新购买了两个高30公分的景泰蓝花瓶送给布拉仁诺夫,以表中国对他的友好往来。当这位苏联劳动英雄收到礼物后,特别高兴,很是喜欢。 上图——父亲和苏联劳动英雄火车司机布拉仁诺夫在中苏友好号机车上合影 上图——父亲和苏联劳动英雄火车司机布拉仁诺夫在交谈 上图——父亲陪同前苏联访问团参观游览北海公园九龙壁 <b>6 关心青少年学习</b><br><br> 为鼓励全国青少年好好学习,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父亲以一个老工人的身份,写了一篇文章,曾被教育部作为当时的高小语文教材《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 <div><br></div> 上图——这是父亲的手稿原件之一(共计4页,这是其中的第1页) 在1954年开人代会期间,父亲还利用休息时间,同东北劳模孟泰、王崇伦随访铁三中学生,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同学生们合影留念。<br> <div><br></div><div> </div> 上图——访问铁三中学生<br> <div><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上面三张照片,为父亲和铁三中学生合影</p> 在1959年4月开第二次全国人代会时,父亲同刘胡兰母亲胡文秀到地质部子弟学校同学生会面,刘胡兰母亲讲述“胡兰子”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父亲又一次向地质部子弟学校的学生们讲述珍惜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上图——1959年父亲在地质部子弟学校作报告 (左下角为刘胡兰母亲胡文秀) 上图——父亲在地质部学校演讲并接受学生给佩戴的红领巾 <div><br></div> 上图——父亲和地质部子弟学校的学生交流 父亲还经常教育家中的子女,并关心他们的学习,时不时的询问儿女的学习情况,并检查他们的作业。 上图——父亲在检查孩子们的作业 <div> <br></div> 上图——父亲在向我了解我的学习情况<br> 父亲自己也时刻不忘学习,就是文革期间在家休息,也要在家中练毛笔字,父亲每天都会写很多的大、小楷书(可惜没留下笔迹);父亲不但练字,还天天看文件,关心国家大事,并时刻关心着“毛泽东号”机车。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大串联时,有老工人和老同事的孩子到家中访问父亲,临走时,父亲除给她们一些零用钱,还一再嘱咐这些孩子们到处看看,从中学习一些知识,充实自己,回去后努力学习,毕业后好好为人民服务;在下放期间,父亲也写信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好好工作。 上图——父亲给我写信的信封 上图——父亲给我写的信件其中之一 <b>7.父亲还是一位孝顺老人的典范</b><br><br> 过去因家境贫寒,爷爷根本娶不上媳妇,直到34岁时才成亲,而且娶一位比他小八岁的眼睛还有残疾的满族姑娘(眼残疾就是眼球有玻璃花,实际上算是白内障或是云翳病)。从我记事起,奶奶就已经双目失明了。当时我们家在哈尔滨住的是俄国人盖的宿舍,厕所全在外面,离住的地方有50米远,那时的厕所也像个小房子一样,奶奶去厕所看不见,父亲总是嘱咐我们几个孩子要领着奶奶去,照顾好奶奶不能摔跤。<br><br> 那时每到春节,全家人根本吃不起白面饺子,父亲都是买些粉面烫好包上饺子蒸好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大家只能吃那种把经过浸泡的高粱米磨成粉再沥干后和成面包蒸饺吃,即使是高粱米面平时也是吃不上的,在那时工人家庭只能吃苞米面和高粱米,但也是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高粱米磨成面包的饺子。<br><br> 父亲不管多忙,每次上、下班都会同他的父母打声招呼,大事小情都与父母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因此都能得到家人的信任并支持其工作,家中充满着祥和愉快的生活气息。<br><br><b>8、父亲一生都是大公无私的</b><br><br> 我的父亲从不利用特权为家人谋私利,也不给组织增添麻烦,而且当祖国需要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响应祖国号召。记得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党中央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和海空力量,老父亲又毅然决然的将小儿子送入空军,将大孙子送入海军。<br><br> 我还记得在困难时期铁路精简人员时,父亲也是带头响应国家号召,让嫂子从北京站下岗回家待业;当国家鼓励青年上山下乡时,父亲又鼓励二孙子主动要求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对自己进行劳动锻炼。<br><br> 还有在子孙完成学业后要分配工作时及子女转业安排调动时,他都教育子女,要完全服从组织安排和分配,让子女们、儿孙们自己去努力工作和学习。从不利用特权为后代谋福利。<br><br>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们一家人基本上都是在铁路系统工作。从我的爷爷那辈起就开始在铁路上工作,而我父亲也是铁路工人,更巧的是当我的弟弟转业回京分配时,竟然也被分配到铁路系统的北京铁路局京铁报社工作,大孙子复员回来时,也是被分配到铁路系统的丰台铁路桥梁厂。<br><br> 1958年大跃进时,我积极响应部队号召支援地方,被分配到天津化工局橡胶公司工作,虽然家在北京,但是我也是无条件的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到天津去工作,父亲知道后,很是欣慰。<br><br><br>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