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也没什么特长,既不能歌,也不能舞,栾棋打牌垒长城又无兴趣,那就是被社会彻底淘汰了。但人闲脑不闲,不由自主的想这想那的,又没新意,一个劲的回忆过去,一幕一幕象演电影似的,闲的无聊就零零乱乱的写下来,权且记流水账呢,反正是自己经历过的,不粉饰,好写,既能消磨时光打发日子,又能闲暇之余再翻翻“老黄历”,孤芳自赏,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话说托儿所,其实从入所年龄看和幼儿园差不多,有三四岁的,也有六七岁的,我们就属于大龄儿童,有了蒙蒙胧胧的记忆。那是个火红的年代,燃烧的岁月,大跃进的时刻;村民都成了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一切归了公,连吃饭都进了大食堂,好多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飞跃式诞生了,力争上游,多快好省主旋律促使比学赶帮超,快节奏生活变化一日千里,让人目不暇接,人人处在心潮澎湃亢奋欢快的遐想之中,我们这些孩子们一夜之间都跃进了托儿所,过上了集体团队生活,是有史以来偏僻农村首开先例和新鲜奇观。大人们见到我们都说,这些娃娃们赶上好时候了,你们将来一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会享上幸福的。是的,现在看来让他们说准了,虽然来的慢了一点,一路走来坎坷曲折了一点,但我们还是幸运地等到了,也获取了这个改革开放得来的幸福!不但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且在当初是省部长级高干才能坐上的小汽车也进了寻常百姓家,无论工干、农民、商学兵,手机电话随身携带,不分地域随时通话视频,问候彼此,聊天拉家常,是跨越了多少时空的美梦成真。</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托儿所是在村上的一座寺庙里,地处村南边红泥沟畔,沟内溪水潺潺流淌,四季不涸,沟北坡屲顶端凸起约二三十米象一片树叶状的平台,庙院就建在上面,南东北三面低凹处是羊肠小道伴着杨柳树林环绕,旁边就是连着三个生产队的村社大路;进入本世纪国家落实整兴乡村道路,被规划修建成水泥硬化路,宽敞平坦变了大样。北开的山门拾阶而上,仰视门楼,翘檐画栋,拱脊瓦兽,飒是气派。可惜此门在文革中被拆除,选择性简化重修作了饲养场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庙院 西边有一排土木瓦房,是我们避风乘凉的地方,也算是教室。那时文化人少,没有老师,况且才成立的托儿所是村子里的新生事物,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只有两个中年妇女陪伴看护,让我们尽情的玩耍,那是我们最快乐的人生节点。岁月如流,光阴荏苒。随着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树立新风新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社会氛围,没有人再关注寺庙的存在,也没有烧香拜佛的人了,尤其托儿所停办后,曾经热乎的庙院成了清冷古地;那排西房随着场场大雨冲刷剥离,水土流失,滑坡走屲,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垮塌灭失了。</p><p class="ql-block"> 座南朝北是大殿,比较高大伟岸,五脊六兽,筒瓦盖顶,翘檐画廊,显示着古建筑的美。殿内三合将台,贡桌正位恭敬着雷神爷爷,雷爷塑身坐在彩花轿子里,金脸花袍,手握金鞭,正襟危坐,体量不大,因文革来临为防损毁,一些长辈商议要藏起来,记得是七叔用绳子揽住背到阳面山椒树胡圈半崖一个土窑洞里,包括十几张木案画像神牌都放在里面,用土块堵上洞口,后来还是被年幼无知的娃娃们在好奇之中玩耍毁坏了。原来的大殿也随着岁月的侵蚀,年久失修,裂墙陷基,摇摇欲坠,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的好转,回复传统文化,社员们见样学样,捐款捐物维修了殿宇,重塑了雷神爷,香火复燃,又现生机。但高翘壮观的山门没了,院南那排瓦房没了,连房基都塌陷被水冲走了,院子留下不足一边大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有三位木工匠人在院子里摆开阵势给我们制作玩具和需要的设施等,有溜溜滑梯,翘翘板,木马,小板凳,四个木轮子的幼儿车,推起来不太灵活,磨的木头咯吱吱直响。他们三人是一师二徒弟,师傅和父亲同辈称远房大爸(伯),年龄约已过不惑,个头不高,精明干练,虽然脸上挂满岁月刻划的沟沟痕痕和层层梯田,黝黑的容颜还透些红,精神饱满,活波幽默,说话老撅着嘴且有点斜,有些爱开玩笑的同龄者都叫歪嘴儿爸,多的下辈人称匠人爸或匠人爷。“匠人”是乡下人对手艺精湛、能承揽高技术木工活工匠的职称,也是尊称。</p><p class="ql-block"> 匠人爸是个脸上有戏路的人,爱逗笑戏乐,招人喜欢,是小儿会的骨干角儿,在地摊社火里有两折戏是他的专利,一是曲子戏《二爸爸种豆儿》,健康向上,诙谐逗乐,给大家带来欢快的笑声。二是《降妖》,看是封建迷信,实则它发挥着心里医生的作用。小时候爱看的地摊社火,是老百姓辛苦一年到春节正月举办传统娱乐活动,一般轮流在各家各户院子里,晚上拢一堆篝火,摆几条桌凳,表演者各自角色各操心,化妆打扮自理,操琴司鼓很象一回事的响起来,戏就一折一折有条不紊地上演了,观众围一圈边烤火边看戏,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降妖》是最后一折戏,匠人爸头戴五方佛,身穿大红袍,手执牛铃,上下摇动,抖出有板有眼的节奏,发出当啷当啷的脆响,念咒诵经抑扬顿挫,一时森煞感袭来头皮发麻,跟随的火把手操作扑哗扑哗火焰冲宵,锣鼓喧天;从大门里自左开始,顺时针方向推进,各房室包括猪圈羊舍一一进出驱赶至大门外西去方位,法碗一甩,各种喧嚣嘈杂声嘎然而止,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这实际是乡村中流传下来的一种精神安慰方式,借钟馗打鬼,消灾避难,渴望风调雨顺。尤其有在旧年不顺或因疾病或意外遇难的人家特别希望耍这一幕戏,以图避灾呈祥。</p><p class="ql-block"> 回叙托儿所干活的两个徒弟,一个是亲房九爹,一个是湾儿里远房爸,木工原本是出蛮力的活,他们都干的非常认真卖力,不怕苦累,大热天挥汗如雨,好象有使不完的劲。在实行大集体生产队后,人人都平等了,也没有人修建那种五檩肆式、翘檐雕栋、四连门窗的大上房了,搭建房屋条件有限不图美观靓丽,只求能遮风挡雨少挨冻就行,木匠的手艺慢慢地也就无人问津了,所以两个徒弟也就没有通过实践学真知和提高长进的机会,成了半拉子匠人,再没啥出息了,只能和其他社员融合一体,日复一日,田间作劳挣着同样的工分。</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最向往的是盼着过年,那时期的年味很浓,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家家要送灶神爷爷回天庭述职,主妇或主人给灶台上敬上三支香,摆上糖果等甜食贡品,寓意灶神去天宫汇报能帮本家美言多说好话,至此,请下(撕掉)贴在墙上的灶神像焚烧,磕头礼拜,就算送上天了。腊月的最后一天是抢集市,意思是办年货的抓紧购买,中午就要散集关门,下午各家就要贴对联,挂门神 响炮过年,天黒之前还要上坟,祭拜故先同享年节福利,紧接着要拜请灶神返家归位,即重新贴上当日在集市请来的灶神像和“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楹联,提示它恪尽职守,护佑全家平安。还要在大小锅里盛满凉水,仰放舀勺,锅口不盖,说是灶神爷一周旅行奔走天宫,路途遥远,鞍马劳顿,疲惫不堪,回到家里要喝水饮驹。从这天夜里开始,续香不断,要坚持三日。</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晨起,穿新衣新鞋,洗手净脸 ,略进零食,敞开大门,点香烧纸放炮,迎接新的一年紫气东来的喜色,站在门外晨曦卷着特别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着实让人心旷神怡,亲房邻居们聚集起来端上香盘和油饼果子等食品向高龄长辈一一磕头拜年,孩子们跟随一大群,说说笑笑,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少不了太爷太太或爷爷奶奶给每人发一两粒糖果或五分一角的压岁钱,娃娃们都乐此不疲,不过后来这种尊老爱幼的优质传统也慢慢淡化了。</p><p class="ql-block"> 初二开始走亲戚,由亲到远依次排开。初三是出勤日,成年人都要做些农活,如拾粪、压粪或家务劳动什么的,寓意这一年就会勤劳健康,干活顺当。初五就热闹起来了,装扮几折马社火或跑摊子牛头马面,游行在村头巷尾各家门前,名曰禳五圈,是驱邪纳祥之意,社火所到之处,在家的大人小孩都出来迎接,有的拿些糖果,有的送一两盒纸烟,也有挂一条绸被面的,都是表达感谢送来吉庆平安。</p><p class="ql-block"> 初九,名曰上九,是大型社火的开始,是专门祭拜五爷的庙会,五爷庙在梅堡大队(村),相距二三里地,是毗连邻村。五爷其实是女儿身,也称五娘娘,出身地按现在地名是毗邻永宁公社(乡)赵家漫湾村人,嫁到此地,一生修炼成仙,所以社火表演、进庙祭祀的第一家必须是五爷娘家的社火队。这一天附近七村八社的马社火,后来有了拖拉机汽车也就有了悬妙花彩的高抬艺术,聚集到五爷庙前举行精彩表演,观众们当场纷纷评论,谁家的装扮好,谁家的耍的好,品头论足,各赞懿辞。主办方要向各社火队挂红披彩表示欢迎和谢意,也有东道主个人给有亲戚关联的社火参演者披红贺岁,以示欢迎和感谢,并表达增进和睦往来的亲情关系。这天的活动场面宏大,人山人海,还有摆在路边的小商小贩,兜售着他们的生意,不忘收割孩子们的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初十是陈家洞庙会,相距十里地,自古以来是附近乡民祭祀观法事的道场,邻近各村庄的社火都要去,那是座历史特别攸久建在深山峡谷、悬崖石窟里规模较大的寺庙,有玉皇大帝,送子娘娘,观音菩萨,天兵天将等一众仙神菩佛,有出生在北魏年间至今还站在河床上的三位巨型石佛爷,有唐代残塔。那时虽然没有观光旅游的意识,但人们非常喜欢这种节日,这种活动,这个地方;所以这天也是群聚峡谷,人欢马叫,热火朝天的日子。当然在那段浩劫中也未能幸免于难,塑神泥像被毁坏殆尽,石崖三层楼洞窟被遭毁的残缺不全,百年古松被伐,悬崖奇观灭失,荒废清冷多年。改革开放后当地村民化款慕捐给予修缮重塑,才得以恢复生机。近年发展旅游,有幸被公家打造成关山大景区观光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二是全县社火队集中在县驻地水洛城展演,多半的群众携家带口前往观看,又一个大 型的人山人海,交通都要实施管制,县领导以及劳模等名人志士都被请上台观摩,并向各社火队挂红颁赠慰问品。规模壮观,巨高悬妙的高抬艺术,传统的现代的戏剧扮角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寓示着五谷丰登、开年祥和。纪念主题是祭拜在历史上保卫水洛城的功臣刘将军,是全县人民崇拜的神仙图腾,这天也是春节后第一个水洛城开集日。</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的活动是去邻近的永宁公社(乡)驻地的谈家街(gai)上,有高抬和走马社火,也有舞台戏,因庆贺二五八开集日,商贾摊贩云集街市和道路两旁,日用百货,食用面点摆满两厢琳琅满目;这些都可一睹而过,但为了晚间的玩灯活动,购买灯笼火罐是必须的,各种规格形状,五颜六色,应有尽有,就是手头钱少。孩子们最爱吃的用糜子麦芽自制的糖瓜,特别香甜诱人,家景好的小朋友买上会散给小伙伴们共享。</p><p class="ql-block"> 十五晚上也是孩子们最期盼的重头戏,家家户户要点面食灯盏。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家里如有老人去逝未满三年是有服孝在身,不能自蒸灯盏,这时亲戚或者邻居就主动给奉送,让他们和大家一样能照亮十五的晚上,也是流传下来邻里和睦团结友善的美德。华灯初上,要先给天地神,家神(已故先人),灶神和大门各房室包括牲口圈都要一一点亮,全家才围坐一起各占一盏,看谁的灯花大,灯花大者寓示当年不但平顺安康而且收成好(钱多)。然后孩子们挑上灯笼火罐东家出来西家进去送上光明昌亮,所到之家主人都要给添油,寓意加油上进,快乐成长。</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又回到公社(乡)驻地新集村,由八社的社火队游街转寺,敬拜樊家庙神并开集经商,从这天起人们在新的一年赶集购物就转入正常了。星河流转,岁月如梭。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没有这半月的等待了。至此,前赴后继抢着看的高抬艺术,走马社火自然落幕。</p><p class="ql-block"> 扯远了,再回到托儿所吧,我们的托儿所是在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中办起来的,人人怀着喜悦心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是那个春节刚过饥荒就来了,而且持续三载,史无前例,就连不足十里地的公办小学也停课了,三年后才恢复招生,可是托儿所从此再无人提起,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间,而那个美好的印记是难忘的,那就让它留在记忆时光瓶里吧。其实那场难忘而不容抹去的历史性灾难,据后来一些人考究是那个亩产万斤粮虚报浮夸的共产风惹的祸。</p>